能量法 典型习题解析 1线弹性杆件受力如图11.2.1所示,若两杆的拉压刚度均为EA。试利用外力功与应变能 之间的关系计算加力点B的竖直位移。 解题分析:外力作用在线弹性杆系上,外力所作的功完全转化为杆系的应变能。利用该关系 可以计算B点位移。 解:1、计算各杆轴力 由节点B的静力平衡条件求得各杆轴力 FN,AB 4 061B 2、计算杆系的应变能 题1图 杆系的应变能为两杆应变能之和,即 2EI 2E 式中L。=1,l=0.6,则 061) F21 2EI 3、计算B点位移 设B点竖直位移为A,外力F由零逐渐增加过程中,F与A2始终保持正比关系, 外力所作的功为=1Fn,并和杆系的应变能相等,即 得4B 讨论:本题解法利用了线弹性体最基本的功能关系。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例如要计算非力 作用点的变形或力作用点处与力不同方向上的位移时,该方法不方便。 2一杆自重为F,另一杆不考虑自重,而在下端有一F力作用。已知杆的拉压刚度为EA 试比较两杆的应变能,并用单位载荷法计算各杆下端的位移 解题分析:考虑重力作用时,轴力沿杆轴线性变化
1 能量法 典型习题解析 1 线弹性杆件受力如图 11.2.1 所示,若两杆的拉压刚度均为 EA。试利用外力功与应变能 之间的关系计算加力点B的竖直位移。 解题分析:外力作用在线弹性杆系上,外力所作的功完全转化为杆系的应变能。利用该关系 可以计算 B 点位移。 解:1、计算各杆轴力 由节点 B 的静力平衡条件求得各杆轴力: F AB F 4 5 N, = , F BC F 4 3 N, = 2、计算杆系的应变能 杆系的应变能为两杆应变能之和,即 EI F l EI F l V V V AB AB BC BC AB BC 2 2 2 N , 2 N, ε = ε , + ε , = + 式中l l AB = ,l . l BC = 0 6 ,则 ( ) EI F l EI F l EI F l V 2 1.9 2 0.6 4 3 2 4 5 2 2 2 ε = ⎟ ⎠ ⎞ ⎜ ⎝ ⎛ + ⎟ ⎠ ⎞ ⎜ ⎝ ⎛ = 3、计算 B 点位移 设 B 点竖直位移为 ∆B ,外力 F 由零逐渐增加过程中, F 与 ∆B 始终保持正比关系, 外力所作的功为W F∆B 2 1 = ,并和杆系的应变能相等,即 EI F l F∆B 2 1.9 2 1 2 = 得 EI Fl ∆B 1.9 = 讨论:本题解法利用了线弹性体最基本的功能关系。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例如要计算非力 作用点的变形或力作用点处与力不同方向上的位移时,该方法不方便。 2 一杆自重为 F,另一杆不考虑自重,而在下端有一 F 力作用。已知杆的拉压刚度为 EA, 试比较两杆的应变能,并用单位载荷法计算各杆下端的位移。 解题分析:考虑重力作用时,轴力沿杆轴线性变化。 α FN,AB l 0.8l 0.6l B FN,BC C F A B F 题1 图 α
解:首先计算考虑杆自重的情况 FN(x)+dFN(x) 计算应变能 F 单位长度上重量为4/(图a) 于是杆的x截面上的轴力为(图b), FN(x)=q·x=xx 杆的应变能为 F2(x) 6EA 2、用单位载荷法求B点位移 在B点加向下单位力,于是有FN(x)=1 由单位载荷法,得 题2图 4= FN(x)·F(x) F xdx EA ALdO 2EA 下面计算不考虑杆自重,而在B端施加力F(图d)的情况。 3、杆的应变能 这种情况下,杆的轴力沿轴线为一常量,即F(x)=F。所以杆的应变能为 VE= 2EA 6EA 是考虑杆自重时应变能的3倍。 4、用单位载荷法求B点的位移 在B点加向下单位力,于是有FN(x)=1。由单位载荷法,得 asrF(x)- F(x) F F dx= dx= EA 是考虑杆自重时位移的2倍。 3已知图示刚架各部分弯曲刚度均为EⅠ,用单位载荷法计算B点水平位移、C点铅垂位移 和C点转角。不计轴力对刚架变形的影响
2 解:首先计算考虑杆自重的情况。 1、计算应变能 单位长度上重量为 l F q = (图 a) 于是杆的 x 截面上的轴力为(图 b), x l F FN (x) = q ⋅ x = ⋅ 杆的应变能为 ∫ ∫ = = = l l EA F l x x l F EA x EA F x V 0 2 2 2 2 0 2 N 6 d 2 1 d 2 ( ) ε 2、用单位载荷法求 B 点位移 在 B 点加向下单位力,于是有 FN (x) = 1。 由单位载荷法,得 EA Fl x x E Al F x EA x l F x EA F x F x ∆ l l B 2 d d 1 d ( ) ( ) 0 N N = = ⋅ = ⋅ = ∫ ∫ ∫ 下面计算不考虑杆自重,而在 B 端施加力 F(图 d)的情况。 3、杆的应变能 这种情况下,杆的轴力沿轴线为一常量,即 FN (x) = F 。所以杆的应变能为 EA F l x EA F x EA F x V l l 6 d 2 d 2 ( ) 2 0 2 0 2 N = = = ε ∫ ∫ 是考虑杆自重时应变能的 3 倍。 4、用单位载荷法求 B 点的位移。 在 B 点加向下单位力,于是有 FN (x) = 1。由单位载荷法,得 EA Fl x EA F x EA F x F x ∆ l l B = ⋅ = ⋅ = ∫ ∫ d 1 d ( ) ( ) N N 是考虑杆自重时位移的 2 倍。 3 已知图示刚架各部分弯曲刚度均为 E I,用单位载荷法计算 B 点水平位移、C 点铅垂位移 和 C 点转角。不计轴力对刚架变形的影响。 1 (d) F (e) 1 (a) (b) (c) dx B q A FN(x) FN(x)+dFN(x) FN(x) l 题 2 图 x
解题分析:本题中,弯矩方程必须分段列出。利用单位载荷法公式时,相应地要分段积分 ED部分除弯矩外还有轴力,按题意不考虑轴力对刚架变形的影响。 解:1、写出各段弯矩方程 B 在AD段,以A为x坐标原点:M(x)=Fx-x F/4 在DE段,以D为x坐标原点:M(x)= 在CB段,以C为x坐标原点:M(x)=-Fx 在BE段,以B为x坐标原点: M(x)=-Fx-F(x+a)=-Fx-Fa n/2 2、计算B点水平位移u 在B点加水平单位力,则各段的M(x)为 在AD段,以A为原点:M(x) 在DE段,以D为原点:M()x 在CB段,以C为原点:M(x)=0 122a 在BE段,以B为原点:M(x)=x 题3图 应用单位载荷法公式,得 48E I 负号表示真实位移与所加单位力方向相反,即实际位移方向向左 3、计算C点铅垂位移wc 在C截面加铅垂单位力,则各段的M(x)为 在AD段,以A为原点:M(x) 在DE段,以D为原点:M(x)=2 在CB段,以C为原点:M(x)=-x
3 解题分析:本题中,弯矩方程必须分段列出。利用单位载荷法公式时,相应地要分段积分。 ED 部分除弯矩外还有轴力, 按题意不考虑轴力对刚架变形的影响。 解:1、写出各段弯矩方程 在 AD 段,以 A 为 x 坐标原点: a Fx x F M x 2 ( ) 2 = − 4 在 DE 段,以 D 为 x 坐标原点: 4 ( ) Fa M x = − 在 CB 段,以 C 为 x 坐标原点: M (x) = −Fx 在 BE 段,以 B 为 x 坐标原点: M x = Fx − F x + a = Fx − Fa 4 3 ( ) 4 7 ( ) 2、计算 B 点水平位移u B 在 B 点加水平单位力,则各段的 M (x) 为 在 AD 段,以 A 为原点: 2 ( ) x M x = − 在 DE 段,以 D 为原点: x a M x = − + 2 ( ) 在 CB 段,以 C 为原点: M (x) = 0 在 BE 段,以 B 为原点: 2 ( ) x M x = 应用单位载荷法公式,得 E I Fa x x x x Fx Fa Fa a x x a Fx x F EI u a a a B 48 5 d 4 2 3 d 4 2 d 4 2 2 1 3 0 0 0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负号表示真实位移与所加单位力方向相反,即实际位移方向向左。 3、计算 C 点铅垂位移 wC 在 C 截面加铅垂单位力,则各段的 M (x)为 在 AD 段,以 A 为原点: 2 ( ) x M x = − 在 DE 段,以 D 为原点: 2 ( ) a M x = − 在 CB 段,以 C 为原点: M (x) = −x 1/2a 1/2a 1/2 1 3/2 1/2 1 1 B 1/2 1 D a a F/4 A F/a E a 7F/4 C B F A D E B A D E C A D E B C 题 3 图 a
在BE段,以B为原点:M(x)=2x-(x+a)=2-a (23x地 47Fa3 48E/ 4、计算C点转角B 在C截面加单位力偶,计算各段M(x) 在AD段,以A为原点:M(x 在DE段,以D为原点:M(x) 在CB段,以C为原点:M(x)=0 在BE段,以B为原点:M(x)=x-1 Fx d+∫-x)-)ds +1-Fx-Fa 讨论:使用单位载荷法时,只要求同一积分号下的M(x)与M(x)取的坐标系一致,不要求 个构件采用一个统一的坐标系。所以,计算时可根据简便原则选取坐标系。读者可以自己计 算,当考虑轴力时,对前面计算的各点的位移有多大影响? 4用单位载荷法求图示曲杆A、B两点间的相对位移4AB。忽略轴力及剪力对曲杆变形的影 解题分析:利用对称性,可以取曲 杆一半计算,这样可以减少一半积 分工作量。但是注意,在应用单位 载荷法公式时,要在积分号前乘以 F 解:1、列弯矩方程 题4图 AD段以A为x坐标原点
4 在 BE 段,以 B 为原点: a x M x = x − x + a = − 2 ( ) 2 3 ( ) 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Fx x x Fa a x x a Fx x F EI w a a a C d d 4 2 d 4 2 2 1 0 0 0 2 - - E I F a a x x Fx Fa a 48 47 d 4 2 3 3 0 ⎥ = ⎦ ⎤ ⎟ ⎠ ⎞ ⎜ ⎝ ⎛ ⎟ − ⎠ ⎞ ⎜ ⎝ ⎛ + − ∫ 4、计算 C 点转角θ C 在 C 截面加单位力偶,计算各段 M (x) 在 AD 段,以 A 为原点: x a M x 2 1 ( ) = − 在 DE 段,以 D 为原点: 2 1 M (x) = − 在 CB 段,以 C 为原点: M (x) = 0 在 BE 段,以 B 为原点: 1 2 ( ) = − a x M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Fx x Fa x a x a Fx x F EI a a a C d 1 d 2 1 4 d 4 2 2 1 0 0 0 2 θ - - EI Fa x a x Fx Fa a 48 55 1 d 4 2 3 3 0 ⎥ = ⎦ ⎤ ⎟ ⎠ ⎞ ⎜ ⎝ ⎛ ⎟ − ⎠ ⎞ ⎜ ⎝ ⎛ + − ∫ 讨论:使用单位载荷法时,只要求同一积分号下的 M (x) 与 M (x)取的坐标系一致,不要求一 个构件采用一个统一的坐标系。所以,计算时可根据简便原则选取坐标系。读者可以自己计 算,当考虑轴力时,对前面计算的各点的位移有多大影响? 4 用单位载荷法求图示曲杆 A、B 两点间的相对位移 ∆AB 。 忽略轴力及剪力对曲杆变形的影 响。 解题分析:利用对称性,可以取曲 杆一半计算,这样可以减少一半积 分工作量。但是注意,在应用单位 载荷法公式时,要在积分号前乘以 2。 解:1、列弯矩方程 AD 段以 A 为 x 坐标原点: B F C Rθ O D A F B 1 O C R θ D A 1 题 4 图 l l
DC段取极坐标如图示,则 M(O)=F(+Rsi),0≤0≤x 2、计算A、B的相对位移4AB 在A、B两点加单位力,则M(x)为 AD段:M(x)=x;DC段:M()=l+ Rsin e。于是得 a Fx xdx+ 2 F(+Sino)RdO 2F 13 3+/R0-2IR cos0+R(-sin 28 EI 3 5求图示刚架A截面的转角和C点的挠度,已知各部分弯曲刚度为El M qa/8 qa/8 题5图 解题分析:本题采用图乘法计算。利用对称性,可以减少作图和计算工作量。 解:1、作M(x)图,计算a(图b) 由于图形对称,只需计算a1、a2及对应的MC值 2、计算A截面转角O4 在截面A和B加一对对称的单位力偶,作M图(图c)
5 M (x) = Fx DC 段取极坐标如图示,则 M (θ ) = F(l + R sinθ ) , 2 π 0 ≤θ ≤ 2、计算 A、B 的相对位移 ∆AB 在 A、B 两点加单位力,则 M (x)为 AD 段: M (x) = x ;DC 段: M (θ ) = l + R sinθ 。于是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4 π 2 π ( 3 2 ) 4 sin 2 2 2 cos ( 3 2 d ( sin ) d 2 2 2 3 2 0 2 2 3 3 2 π 0 2 0 lR R R l l EI F l R lR R l EI F Fx x x F l R R EI ∆ l AB π θ θ θ θ θ θ 5 求图示刚架 A 截面的转角和 C 点的挠度,已知各部分弯曲刚度为 EI。 解题分析:本题采用图乘法计算。利用对称性,可以减少作图和计算工作量。 解:1、作 M (x)图,计算ω(图 b) 由于图形对称,只需计算ω1、ω2及对应的 M C 值 16 3 1 qa ω = − , 3 8 2 48 1 2 3 2 qa a qa ω = − ⋅ ⋅ = − 2、 计算 A 截面转角θ A 在截面 A 和 B 加一对对称的单位力偶,作 M C 图(图 c) a A qa/8 (a) qa/2 B a/2 C q A B 1/4 1/4 (b) (c) (d) 题 5 图 1 1/2 1/2 1 A B 3a/8 qa2 /8 M MC1 C 1 C a/4 ω1 M M 1/a a/2 qa/2 qa/8 ω4 ω2 ω3 1/a a/4 MC1 MC2
o,M+o..)EI 16 3 48El 3、计算C点挠度 在C处加铅垂单位力,作M(图(图d) 4416 则vc=(mn+nn)副/(-16)(-6)+(小9 2 讨论:计算θA时,只用半边结构的弯矩图计算,如果按整个结构的弯矩图计算(即乘以系 数2),得到的是A、B两截面的相对转角。计算vc时,必须使用整个结构上的弯矩 图。 图示为一水平放置的四分之一小曲率圆弧形曲杆。试计算在铅垂方向力F作用下,自由 端B的铅垂位移。杆的E/和Gl均为已知。(不计剪力影响) 题6图 解题分析:力F作用下,曲杆发生弯曲和扭转组合变形。 解:1、写出弯矩方程和扭矩方程 取图示极坐标系,则有 弯矩方程M()=FBD= FRsin o,扭矩方程T(q)=FDC=FR(1-cosq) 2、计算B端铅垂位移 在B处铅垂方向加单位力,则 M()=Rsin, T()=R(1-cos p)
6 3 1 1 M C = , 0 2 = M C 则 EI qa qa EI M M EI A C C 48 ) 3 1 16 ( 1 ( ) 1 3 3 1 2 1 2 θ = ω +ω = − ⋅ = − 3、 计算 C 点挠度 wC 在 C 处加铅垂单位力,作 M C 图(图 d) 3 4 6 2 1 a a MC = − ⋅ = − , 16 3 4 4 3 2 a a MC = − ⋅ = − 则 EI qa a qa a qa EI M M EI wC C C 384 11 ) 16 3 ) ( 48 ) ( 6 ) ( 16 ( 2 ( ) 2 3 3 4 1 2 1 2 = ⎥ ⎥ ⎦ ⎤ ⎢ ⎢ ⎣ ⎡ = ω +ω = − ⋅ − + − ⋅ − 讨论:计算θ A 时,只用半边结构的弯矩图计算,如果按整个结构的弯矩图计算(即乘以系 数 2),得到的是 A、B 两截面的相对转角。计算 wC 时,必须使用整个结构上的弯矩 图。 6 图示为一水平放置的四分之一小曲率圆弧形曲杆。试计算在铅垂方向力 F 作用下,自由 端 B 的铅垂位移。杆的 EI 和 GIp 均为已知。(不计剪力影响) 解题分析:力 F 作用下,曲杆发生弯曲和扭转组合变形。 解:1、写出弯矩方程和扭矩方程 取图示极坐标系,则有 弯矩方程 M (ϕ) = F BD = FR sinϕ , 扭矩方程 T(ϕ) = F DC = FR(1− cosϕ) 2、计算 B 端铅垂位移 在 B 处铅垂方向加单位力,则 M (ϕ) = R sinϕ ,T (ϕ) = R(1− cosϕ) F B O C R A 1 D D A R C B F O A R C B O 题 6 图 ϕ ϕ ϕ
WB=ES M(x)M(r)ds+ 1_(T(x)T(x)ds L(FRsin oXR sin o)Rdo+I FR(-cos )R(l-cosp)Rdo 兀FR3FR3 4B1+G.(4x-2 7在图示桁架中,五根杆的EA相同,求F力作用下节点A的水平位移和铅垂位移,以及 AB杆的转角。 解题分析:计算AB杆的转角时,可以先求出A、B点的水平位移,然后用公式 0A8=(u4-lB)/l计算。 EnVY (FN) (FN (a) 解:1、计算各杆的轴力F,各杆轴力值标于图b。 2、计算A点水平位移uA 在A点加水平方向的单位力,计算FN(=1,…,5),各值标于图c 由=A N7 得 EA k4=114+(5Fx-5na+25 3、计算A点铅垂位移4 在A点加铅垂方向的单位力,计算F(=1,…,5),各值标于图d 4、计算AB杆转角O
7 ( )( ) π 2) 4 3 ( 4 π (1 cos ) (1 cos ) d 1 sin sin d 1 ( ) ( ) d 1 ( ) ( ) d 1 p 3 3 2 π 0 p 2 π 0 p = + − = + − − = + ∫ ∫ ∫ ∫ GI FR EI FR FR R R GI FR R R EI T x T x s GI M x M x s EI w S S B ϕ ϕ ϕ ϕ ϕ ϕ 7 在图示桁架中,五根杆的 EA 相同,求 F 力作用下节点 A 的水平位移和铅垂位移,以及 AB 杆的转角。 解题分析:计算 AB 杆的转角时,可以先求出 A、B 点的水平位移,然后用公式 AB A B AB θ = (u − u )/ l 计算。 解:1、计算各杆的轴力 FNi ,各杆轴力值标于图 b。 2、计算 A 点水平位移uA 在 A 点加水平方向的单位力,计算 FNi (i=1,…,5),各值标于图 c。 由 ∑= ⋅ = n i i i i EA F F l ∆ 1 N N 得 [ ] 1 ( 2 )( 2) 2 (1 2 2) 1 5 1 N N =∑ = ⋅ ⋅ + − − = + = EA Fl F l F l EA EA F F l u i i i A i 3、计算 A 点铅垂位移 wA 在 A 点加铅垂方向的单位力, 计算 FNi (i=1,…,5),各值标于图 d。 EA Fl F EA wA = (−1)⋅ = − 1 4、计算 AB 杆转角θ AB D B F B 1 B (a) (b) (c) (F ) F D N 0 F D 1 1 (FN ) 0 C F 0 F 0 1 A F C 0 A C 0 A 1 1 B 1 1 D (d) (e) D 1 (FN ) 0 B (FN ) 0 0 0 0 -1 0 0 C 0 A C 0 A 题 7 图 l l
在B点加水平单位力,计算F(=1,…,5),各值标于图e。于是B点水平位移为 EA(FNI'FN =0 u F AB杆转角为1= (1+2√2),绕B点顺时针转动。 8已知梁的弯曲刚度E/和支座B的弹簧常量k(引起单位变形所需的力),求C点的挠度。 解题分析:C处有挠度方向上的作用力,采用卡氏第二定理较方便。但注意,要用整个系 统(包括梁和弹簧)的应变能计算。 解:1、计算支反力 F6=26/,F= 2、写出梁的弯矩方程 AC段,以A为x坐标原点 题1128图 M(x)=FAx==Ex BC段,以B为x坐标原点 M(x)=FRx=Ex 弹簧的变形d F 3、计算应变能 梁的应变能为V4=」2E1 BDx/:号x+ Ex)'dx= LF213 2 243EI 弹簧应变能等于外力对弹簧做的功,作用在弹簧上的力为Fb,弹簧的变形为 FRF 所以弹簧应变能为V2=FB 2F23F2 总应变能V=1+a-243E18k 算C点挠度 av. 4F13 F 由卡氏第二定理,得wc=aF243E|9k 24(b)4=19Fa3 17aa4
8 在 B 点加水平单位力,计算 FNi (i=1,…,5),各值标于图 e。于是 B 点水平位移为 ( ) 0 1 5 1 N N =∑ ⋅ = i= B F i F i EA u , AB 杆转角为 = (1 + 2 2) − = EA F l u A u B θ AB ,绕 B 点顺时针转动。 8 已知梁的弯曲刚度 EI 和支座 B 的弹簧常量 k(引起单位变形所需的力),求 C 点的挠度。 解题分析:C 处有挠度方向上的作用力,采用卡氏第二定理较方便。 但注意,要用整个系 统(包括梁和弹簧)的应变能计算。 解:1、计算支反力 3 F 2F Ay = , 3 F F By = 2、写出梁的弯矩方程 AC 段,以 A 为 x 坐标原点: M ( ) x F x Fx Ay 3 2 = = ; BC 段,以 B 为 x 坐标原点: M ( ) x F x Fx By 3 1 = = 弹簧的变形 k F ∆ 3 = 3、 计算应变能 梁的应变能为 EI F l Fx x Fx x EI x EI M x V l l l 243 2 ) d 3 1 ) d ( 3 2 ( 2 1 d 2 ( ) 2 3 3 0 3 2 0 2 2 2 ε1 ⎥ = ⎦ ⎤ ⎢ ⎣ ⎡ = = + ∫ ∫ ∫ 弹簧应变能等于外力对弹簧做的功,作用在弹簧上的力为 FBy ,弹簧的变形为 k F k F ∆ By 3 = = ,所以弹簧应变能为 k F V FBy ∆ 2 18 1 2 ε2 = ⋅ = 。 总应变能 k F EI F l V V V 243 18 2 2 3 2 ε= ε1+ ε2= + 4、 计算 C 点挠度 由卡氏第二定理,得 k F EI Fl F V wC 243 9 4 3 ε = + ∂ ∂ = EI qa ∆Ky 24 17 4 = ; EI Fa ∆Kx 3 19 (b) 3 = , ∆Ky = 0 l/3 2l/3 FAy= 3 2 F A wc C B F 题 11.2.8 图 FBy= 3 1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