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 范登清(甘肃省民勤县重兴中学,甘民勤733308) 《隆中对》一《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 作家作品及解题 1.司马光,宋代着名史学家,字君实,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战国到五代末的编年体史书。2.“对”, 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二、重点字音、词语解释 陇(long)亩枉驾(wang)诣(yi)屏人(bing)倾颓(tui)度德量力(duo)猖獗( chang)(jue) 汉沔(mian)吴会(kuai)殆(dai)存恤(xu)帝室之胄(zhou)夷越(yi)戎(rong) 1、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2、惟颍川徐庶只有3、谓为信然说:确实这样4、备器之器重5 此人可就见靠近、前去6、不可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7、宣枉驾顾之屈尊:拜访8、先主 遂诣亮于是:拜访9、凡三往总共10、因屏人曰于是:;命人退避。屏,隔开。9、汉室倾颁崩溃、衰 败10、孤不度德量力衡量:估计11、欲信大义通“伸”,伸张12、遂用猖颚因此:失败13、然志犹未 已仍、还:止14、君谓计将安出计策:怎样:产生15、自董卓已来通“以”16、此诫不可与争锋的确 17、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可以凭借:谋取18利尽南海物资:全部取得1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大 约、差不多:资助、给予20、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爱抚21、帝室之胄后代22、结好孙权友 好2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23、岂愿见之乎是否(可)24、每自比于管仲常常25、君与俱来 起26、抑亦人谋而且27挟天子挟持、控制28、若跨有荆益占据29、愿君勿复言希望;再30、所以 资将军用来的 三、翻译句子: 1、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件事(指每自比管仲、乐毅这件事)。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个人(您)只能到他那儿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 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委屈大驾亲自去拜访他。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4、孤不度德量力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四、关键问题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 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五、分析: Ⅰ、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隐居隆中,抱负远大。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第 3、4段):隆中陈对策。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最终目标)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霸 业可成,汉室可兴。3、(1)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1)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 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2)根据是什么?(2)根据当时“天下大势”。4、在诸葛亮 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5、在诸葛 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①曹操:不可与 争锋②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③刘表、刘璋:取而代之,夺取荆益④戎越:抚和。6、诸葛亮 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成霸业,兴汉室(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7.陈寿的《隆中对》:诸葛亮替 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霾业可成,汉室可兴.为达到目标提出的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 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 出师表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重点字音 崩殂(cu)疲弊(bi)陛下(bi)陟(zhi)罚臧(zang)否(pi)性行(xing)行阵(hang)和睦(m)
2009 年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 范登清 (甘肃省民勤县重兴中学,甘肃 民勤 733308) 《隆中对》-----《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 一.作家作品及解题 1.司马光,宋代著名史学家,字君实,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战国到五代末的编年体史书。2.“对”, 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二、重点字音、词语解释 陇(long)亩枉驾(wang) 诣(yi) 屏人(bing) 倾颓(tui) 度德量力(duo) 猖獗(chang)(jue) 汉沔(mian) 吴会(kuai) 殆(dai) 存恤(xu) 帝室之胄(zhou) 夷越(yi) 戎(rong) 1、 时人莫之许也 承认、同意 2、 惟颍川徐庶 只有 3、谓为信然 说;确实这样 4 、备器之 器重 5、 此人可就见 靠近、前去 6、不可屈致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7、宜枉驾顾之 屈尊;拜访 8、先主 遂诣亮 于是;拜访 9、凡三往 总共 10、因屏人曰 于是;命人退避。 屏,隔开。9、汉室倾颓 崩溃、衰 败 10、孤不度德量力 衡量;估计 11、欲信大义 通“伸”,伸张 12、遂用猖獗 因此;失败 13、然志犹未 已 仍、还;止 14、君谓计将安出 计策;怎样;产生 15、自董卓已来 通“以”16、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 17、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可以凭借;谋取 18 利尽南海 物资;全部取得 1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大概、大 约、差不多;资助、给予 20、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兴旺富裕;爱抚 21、帝室之胄 后代 22、结好孙权 友 好 2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一天天 23、岂愿见之乎 是否(可) 24、 每自比于管仲 常常 25、君与俱来 一 起 26、抑亦人谋 而且 27 挟天子 挟持、控制 28、若跨有荆益 占据 29、愿君勿复言 希望;再 30、所以 资将军 用来……的 三、翻译句子: 1、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件事(指每自比管仲、乐毅这件事)。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个人(您)只能到他那儿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 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委屈大驾亲自去拜访他。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4、孤不度德量力 。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四、关键问题 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 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五、分析: 1、结构:第一部分(第 1 段):隐居隆中,抱负远大 。第二部分(第 2 段):徐庶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第 3、4 段):隆中陈对策。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最终目标)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霸 业可成,汉室可兴。3、(1)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1)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 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2)根据是什么? (2)根据当时“天下大势”。4、在诸葛亮 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5、在诸葛 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①曹操:不可与 争锋 ②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③刘表、刘璋:取而代之,夺取荆益 ④戎越:抚和。6、诸葛亮 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 成霸业,兴汉室 (用文中的 6 个字来概括) 7.陈寿的《隆中对》:诸葛亮替 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为达到目标提出的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 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 出师表 1 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重点字音 崩殂(cu) 疲弊(bi) 陛下(bi) 陟(zhi)罚臧(zang)否(pi ) 性行(xing) 行阵(hang) 和睦(mu)
恢弘(hong)妄自菲薄(fei)攘除(rang)费祎(yi)以遗陛下(wei)悉以咨之(zi)裨(bi) 补阙(que)漏猥(wei)自枉(wang)屈夙夜(su)庶(shu)竭驽(mu)钝(dun)以彰其咎( zhang) (jiu)谘诹(zou)善道 2、解释重点词语 1、崩殂古代天子死叫“崩”或“殂”。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3、时盖追先帝殊遇原来是:特别 优厚的待遇。4、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弘扬、扩大5、陟罚臧否善恶6、以昭陛下 平明之理显示:治7、是以先帝简拔因此8、以遗(wei)陛下给予9、悉以咨之都;询问10、 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11、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12、躬耕亲自13猥自枉屈降低身份14卑 邮:身份低微,见识短浅15由是感激感动,激动16递许先帝于是:答应17二十有一年通“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18、夙夜忧叹早晚19、恐托付不效实现20、深入不毛庄稼(的地方)21、 庶竭据钝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22、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23、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2425 咨诹善道询问25、临表涕零流下眼泪 3、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 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宫廷和丞相府的官员,都应该成为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之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 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 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 因此我十分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翻译:(我)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重任, 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翻译: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在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 给我。(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于陛下的职责啊。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的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 路啊! (1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 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1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13)、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14)、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 采纳正确的意见。 8、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
恢弘(hong) 妄自菲薄(fei) 攘除(rang) 费祎(yi) 以遗陛下(wei) 悉以咨之(zi) 禆(bi) 补阙(que)漏 猥(wei)自枉(wang)屈 夙夜(su) 庶(shu)竭驽(nu)钝(dun) 以彰其咎(zhang) (jiu) 谘诹(zou)善道 2、解释重点词语 1、崩殂 古代天子死叫“崩”或“殂”。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在;3、时盖追先帝殊遇 原来是;特别 优厚的待遇。 4、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弘扬、扩大 5、 陟罚臧否 善恶 6、以昭陛下 平明之理 显示;治 7、 是以先帝简拔 因此 8、以遗(wei)陛下 给予 9、 悉以咨之 都;询问 10、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疏远 11、 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12、躬耕 亲自 13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 14 卑 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15 由是感激 感动,激动 16 遂许先帝 于是;答应 17 二十有一年 通“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8、 夙夜忧叹 早晚 19、 恐托付不效 实现 20、 深入不毛 庄稼(的地方) 21、 庶竭驽钝 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 22、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23、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过失 2425 咨诹善道 询问 25、临表涕零 流下眼泪 3、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 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宫廷和丞相府的官员,都应该成为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之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 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 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 因此我十分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我)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重任, 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在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 给我。(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于陛下的职责啊。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的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 路啊! (11)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 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1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13)、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14)、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 采纳正确的意见。 8、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
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⑦)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 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 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 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 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其原文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 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文中高度概括郭攸之、 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妄 另一种说法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出师的目标):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 7、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简述“三顾茅庐”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
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 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 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 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 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 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其原文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 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文中高度概括郭攸之、 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妄。 另一种说法: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出师的目标):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 7、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简述“三顾茅庐”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
于旧都” l1、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12、①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 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②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 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①示例:赤壁之战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②示例: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 家为”:马援马革裹尸;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文天祥“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 与本文相关资料: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写景抒怀篇 1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精要笔记】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流露 出作者遭贬谪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文言词语】[解]解开,除去,脱。[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 睡觉。[相与]相约一起: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眀]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盖]原来(是)。[但] 只是。[闲人]这里指不热衷于名利,能够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耳]罢了 【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 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欲睡——(月入)一一起行一—(念)一一寻友 步—一抒意(少闲)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 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于旧都” 11、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12、①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 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②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 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①示例:赤壁之战 火烧博望坡、 火烧新野 、七擒孟获、空城计等 ②示例: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 家为”;马援马革裹尸;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文天祥“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 与本文相关资料: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 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 读策定三分。 梁父吟成高士志 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写景抒怀篇 ) 1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 【精要笔记】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流露 出作者遭贬谪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文言词语】 [解]解开,除去,脱。 [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 睡觉。[相与]相约一起;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澄澈透明。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但] 只是。[闲人]这里指不热衷于名利,能够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耳]罢了。 【翻译句子】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 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 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 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 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 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 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 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解 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 说明是“闲人”。 14、作者是描写月色的句子是(用原文回答):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 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 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 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 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鱼我所欲也》(阐明事理篇)《孟子》(战国) *精要笔记: 孟子借鱼和熊掌的比喻,阐明人生在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舍生取义”,那些不辨礼义而 贪求富贵的行为,则是可耻的。 *解释下列词语:1、故不为荀得也苟且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3、故患有所不辟也祸 患,灾难。4、贤者能勿丧耳丧:丢掉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用脚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6、是亦不可以己乎?是:这7、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 恩惠 *生字箪(dan)蹴(cu)羹(geng)死亦我所恶(吣)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 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 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 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 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 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 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 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 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解 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 说明是“闲人”。 14、作者是描写月色的句子是(用原文回答):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 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 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 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 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鱼我所欲也》(阐明事理篇) 《孟子》(战国) *精要笔记: 孟子借鱼和熊掌的比喻,阐明人生在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舍生取义”,那些不辨礼义而 贪求富贵的行为,则是可耻的。 *解释下列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假使 3、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 患,灾难。 4、贤者能勿丧耳 丧:丢掉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蹴:用脚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6、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 恩惠。 *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 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 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 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 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 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9、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10、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 他的本性 1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 《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 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 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 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 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 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 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9、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10、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 他的本性。 1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 《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 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 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 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 4 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 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 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 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 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 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 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 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 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 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 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 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 (无生命价值) 陋室铭——刘禹锡[唐](托物言志篇 1基础知识2、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多用来抒写颂扬或警戒的 内容。一般都是用韵的。 2:文言词语【名】有名,著名。【灵】灵异、神奇。【斯】这。【德馨(xin)】品德高尚。馨,能散布 到远处的芳香,多用来形容德行的美好。【鸿儒(ru)】大儒。这里指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人。【白丁】 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教养的人。【调】调节,引申为弹奏。【素琴】朴素无华的琴。素,朴素,不加装 饰。【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借代指达官贵人家的乐声 【案牍(如)】官场文书。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理解探究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 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2)类比衬托。山、水-—陋室诸葛 庐、子云亭—-陋室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 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 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 世俗羁绊之情。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 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10.(1)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 绘,形容其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 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12.写出文中的 骈句,散句。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 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15、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 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 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 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 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 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 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 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 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 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 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 (无生命价值) 陋室铭——刘禹锡[唐] (托物言志篇) 1 基础知识 2、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多用来抒写颂扬或警戒的 内容。一般都是用韵的。 2; 文言词语【名】有名,著名。【灵】灵异、神奇。【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能散布 到远处的芳香,多用来形容德行的美好。【鸿儒(rú)】大儒。这里指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人。【白丁】 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教养的人。【调】调节,引申为弹奏。【素琴】朴素无华的琴。素,朴素,不加装 饰。【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借代指达官贵人家的乐声。 【案牍(dú)】官场文书。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 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2)类比衬托。山、水----陋室 诸葛 庐、子云亭----陋室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 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 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 世俗羁绊之情。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 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10.(1)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 绘,形容其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 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12.写出文中的 骈句,散句。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 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15、 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 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
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有学识渊博的大儒,往来 的没有浅薄粗俗的人。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 文使身心劳累 1迁移拓展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 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 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桃花源记》一(东晋)陶渊明(写景抒怀篇) Ⅰ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 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归去 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精要笔记:(1)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寄托 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即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广大人 民追求自由和平、宁静幸福生活的愿往。(2)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 (3)采用虚虚实实的写法,开头、结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虚构的 幻想的世界。 文言词语【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 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 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要]通“邀”邀请[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 息。[云]说。1、便扶向路循,沿着[向从前,旧的。2、寻向所志寻找3、邈迷终于4、寻病终随 不久12、无问湋者问路。湋,本指渡口。[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 )]告诉。[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①(w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e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寻 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 (she)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e)房舍。(屋舍俨然)[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 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的味道好。2、阡陌交遁,鸡犬相闻古 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事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 子配偶。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 关系的关联词。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充足、不满、。今义:不够。6、来此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7、[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 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通假字】[要]通“邀”,邀i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 样子。[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有学识渊博的大儒,往来 的没有浅薄粗俗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 文使身心劳累。 1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 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 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写景抒怀篇 ) 1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 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归去 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精要笔记: (1)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寄托 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即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广大人 民追求自由和平、宁静幸福生活的愿往。 (2)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 (3)采用虚虚实实的写法,开头、结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虚构的 幻想的世界。 文言词语【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 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 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要]通“邀”邀请 [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 息。[云]说。1、便扶向路 循,沿着 [向]从前,旧的。2、寻向所志 寻找 3、遂迷 终于 4、寻病终 随 即、不久 12、无问津者 问路。津,本指渡口。[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 ù)]告诉。[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寻 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 (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 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的味道好。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 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 子配偶。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 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充足、不满、。今义:不够。 6、来此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7、[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 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 样子。[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翻译句子】 l、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安适愉快。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都感叹惊讶 1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 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 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8.表明渔 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岀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 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 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迁移拓展 l.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翻译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安适愉快。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都感叹惊讶。 1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 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 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8.表明渔 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 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 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 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 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 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 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 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自我做答) 【简答填空】 1本文出现的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光亮。世外桃源:后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 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2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 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3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使人觉得桃花源可望不可及 给桃花源增添一了奇异的色彩 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美好的地方: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 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 淳朴民风的描写(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5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 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看出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 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口技》(清)林關环 、解释加点的词1、京口有善口技者擅长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4、少顷少顷:一会儿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闻:听见6 其夫呓语呓语:说梦话7、满坐寂然“坐”同“座”,座位。8、妇抚儿乳抚:抚摸。乳: 喂奶9、众妙毕备毕:全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心情。少:稍微。舒:松弛。稍稍: 渐渐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12、虽人有百手虽:即使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 出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大腿。走:跑15、群响毕绝毕:全。绝: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即使一个人有上 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 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回答以下问题答案 1、归纳文章的主旨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 高超的技艺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 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 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 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 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 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自我做答) 【简答填空】 1 本文出现的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光亮。世外桃源:后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 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2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 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3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使人觉得桃花源可望不可及, 给桃花源增添一了奇异的色彩。 4 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美好的地方: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 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 淳朴民风的描写(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5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 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看出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 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口技》 (清)林嗣环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京口有善口技者 擅长 2、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 设置:安放 4、少顷 少顷: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闻:听见 6、 其夫呓语 呓语:说梦话 7、满坐寂然 “坐”同“座”,座位。 8、妇抚儿乳 抚:抚摸 。乳: 喂奶 9、众妙毕备 毕:全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心情 。少:稍微。 舒:松弛。稍稍: 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12、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 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 。 走:跑 15、群响毕绝 毕:全 。 绝: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 1、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 即使一个人有上 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 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 答案 1、归纳文章的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 高超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