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十思疏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义 补充注释】求:要求;之:结构助词,取消 句子独立性;根本:植物的根。 我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 树根稳固;想要使河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 它的源头;想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自 己的恩德道义。 赏析:用排比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 的重要性-思的出发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义。 【补充注释】 求:要求; 之:结构助词,取消 句子独立性; 根本:植物的根。 我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 树根稳固;想要使河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 它的源头;想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自 己的恩德道义。 赏析:用排比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 的重要性----十思的出发点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 思国之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补充注释】而:前三个表转折,却,第四个表递进; 况:何况。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 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 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不可能,更何况对于唑下 这样明智的人呢? 赏析:继续比喻论证,连用四个“不”,后一个否定 前三个,“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 作出的判断,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称人君 “明哲”,既体现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 思国之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补充注释】而:前三个表转折,却,第四个表递进; 况:何况。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 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 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不可能,更何况对于陛下 这样明智的人呢? 赏析:继续比喻论证,连用四个“不”,后一个否定 前三个,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 作出的判断, 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称人君 “明哲”,既体现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 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 欲流长者也。 注释】以:第一个是介词,用;第二个连同 后面的“而”,均为转折连词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 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发生 的危险,用节俭戒除奢侈,这就如砍化树的 根却要求树木茂盛,堵塞源头却希望水流得 长远一样啊 赏析: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亮出 观点: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小结:运用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说明人君要 得到国安,必须厚积德义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 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 欲流长者也。 【注释】以:第一个是介词,用;第二个连同 后面的“而”,均为转折连词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 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发生 的危险,用节俭戒除奢侈,这就如砍伐树的 根却要求树木茂盛,堵塞源头却希望水流得 长远一样啊。 赏析: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 亮出 观点:要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小结:运用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说明人君要 得到国安,必须厚积德义
以上是第一段:以“固本” “浚源”为喻,提出并论述“思 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
以上是第一段:以“固本” 、 “浚源”为喻,提出并论述“思 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 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盖在殷 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注释】盖:前一个大概,后一个因为;既: 已经,以后;以:表修饰连词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 命,开头做得好的人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 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 下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虑中,必定竭尽诚 心对待臣民,得志以后,就放纵情欲看不起 别人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 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盖在殷 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注释】盖:前一个大概,后一个因为;既: 已经,┅┅以后;以:表修饰连词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 命,开头做得好的人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 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 下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虑中,必定竭尽诚 心对待臣民,得志以后,就放纵情欲看不起 别人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 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 服。 【注释】虽:即使;而:转折连词;貌:表面上,名词 作状语。 竭尽诚意就能使吴越这样的敌对国结为一体,看不 起别人就会使亲骨肉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 刑罚监督人民,用声威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 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怀念(皇上的) 仁慈,表面上恭顺而心里并不服。 赏析:以设问引出论述,用“殷忧”和“得志”下 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 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 服。 【注释】虽:即使;而:转折连词;貌:表面上,名词 作状语。 竭尽诚意就能使吴越这样的敌对国结为一体,看不 起别人就会使亲骨肉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 刑罚监督人民,用声威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 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怀念(皇上的) 仁慈,表面上恭顺而心里并不服。 赏析: 以设问引出论述,用“殷忧”和“得志”下 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民 心向背);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 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戒慎的。 赏析:这是对段首“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的总结性回答。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 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警告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提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的告诫。说明人心向背的重要, 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切中要 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常用“载舟覆舟” 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民 心向背);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 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戒慎的。 赏析:这是对段首“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的总结性回答。在前文分析了 “竭诚以待下” 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警告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提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的告诫。说明人心向背的重要, 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切中要 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常用“载舟覆舟” 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
以上是第二段:从历史教训入手, 告诫君王切忌“纵情傲物”,否 则“水亦覆舟
以上是第二段:从历史教训入手, 告诫君王切忌“纵情傲物”,否 则“水亦覆舟”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 驱以为度; 注释】诚:如果真的;自戒:戒自 如果真的能做到看见引起自己喜好的东 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 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 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道 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 所以大是能居于百川之下;以盘游为乐 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度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 驱以为度; 【注释】 诚:如果真的;自戒:戒自 如果真的能做到看见引起自己喜好的东 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 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 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道 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 之所以大是能居于百川之下;以盘游为乐, 就要想到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