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一、文学常识 (一)、疏 个 1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 2指奏章上达 (二)、魏徵(580-643)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 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 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 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 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 “诤臣”称之。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 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留有《魏郑 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谏太宗十思疏 一、文学常识 (一)、疏 1.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 2.指奏章上达。 (二)、魏徵(580—643)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 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 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 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 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 “诤臣”称之。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 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留有《魏郑 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魏徵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 《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 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 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 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 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 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个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 上,这类文章,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 由骈入散的倾向。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 文,都受到他的影响。诗多颂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 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为格调较高的作品。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徵集》二十卷,已佚 《全唐文》存其文三卷,三十多篇。《全唐诗》存其诗一卷,三十多首。事迹见 新、旧《唐书》本传。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魏徵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 《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 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 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 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 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 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个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 上,这类文章,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 由骈入散的倾向。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 文,都受到他的影响。诗多颂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 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为格调较高的作品。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徵集》二十卷,已佚。 《全唐文》存其文三卷,三十多篇。《全唐诗》存其诗一卷,三十多首。事迹见 新、旧《唐书》本传。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 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 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 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 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译文: 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 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谁冒犯了您?” 太宗说:“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 使我难堪不痛快。”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 戴上凤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 样?”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现 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 敢不为您祝贺呢!
太宗曾罢朝,怒曰: “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 “谁触忤陛下?”帝曰: “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 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 “皇后何为 若是?”对曰: “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 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译文: 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 “一 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 “谁冒犯了您?” 太宗说: “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 使我难堪不痛快。 ”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 戴上凤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这 样?”长孙皇后回答: “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现 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 敢不为您祝贺呢!
写作背景 这篇奏章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 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 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 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 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 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 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 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弦、韦是用以警戒之 物),表示从谏如流。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 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 朕亡一镜矣!
写作背景 这篇奏章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 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 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 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 “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这 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 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 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 ,并说“公之所谏,朕 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弦、韦是用以警戒之 物),表示从谏如流。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 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 朕亡一镜矣!
二、研读文本 (一)、第1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必固其根本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不念居安思危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必浚其泉源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虽在下愚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欲流之远者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虽在下愚 人君当神器之重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将崇极天之峻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二、研读文本 (一)、第1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必固其根本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不念居安思危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必浚其泉源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虽在下愚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欲流之远者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虽在下愚 人君当神器之重 戒奢以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将崇极天之峻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6翻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 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 之安,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 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问:作者怎样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论题? 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 奢以俭”的重要性
6.翻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 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 之安,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 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问:作者怎样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论题? 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 奢以俭”的重要性
(二)、第2段 1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貌恭而不心服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莫不殷忧而道著能克终者盖寡则纵情以傲物 虽董之以严刑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莫不殷忧而道著有善始者实繁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
(二)、第2段 1.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貌恭而不心服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莫不殷忧而道著 能克终者盖寡 则纵情以傲物 虽董之以严刑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莫不殷忧而道著 有善始者实繁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虽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
7翻译。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昊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 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问:从哪些角度论述“居安思危”?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 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7.翻译。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 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问:从哪些角度论述“居安思危”?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 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三)、第3段 1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则思虚心以纳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讼乔之寿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则思知止以安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则思虚心以纳下则思正身以黜恶简能而任之 何必劳神苦思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诚能见可欲将有作 则思谦冲以自牧则思慎始而敬终宏此九德 简能而任之可以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 役聪明之耳目无为之大道哉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三驱以为度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役聪明之耳目
(三)、第3段 1.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则思虚心以纳下 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讼乔之寿 2.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则思知止以安人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正身以黜恶 简能而任之 何必劳神苦思 3.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 诚能见可欲 将有作 则思谦冲以自牧 则思慎始而敬终 宏此九德 简能而任之 可以尽豫游之乐 鸣琴垂拱 役聪明之耳目 亏无为之大道哉 4.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三驱以为度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役聪明之耳目
5翻译。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 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 刑 总此十思,宏此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讼乔之 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 大道哉?
5.翻译。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 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 刑。 总此十思,宏此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讼乔之 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 大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