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南京市六合区2012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2012.4. (24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6)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8)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9)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10)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沉淀(dian).炽痛(zhi)咬文嚼字(jio) B荫庇(yin)剔透(ti)人迹罕至(han) C胆怯(que)荒谬(m)更胜一筹(chou) D亢奋(kang)奢望(she)潜心贯注(qin)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苛刻怜悯妇儒皆知 B浮躁怠慢黯然失色 C.侥幸隐晦眼花瞭乱 D震憾归咎忍俊不禁 4.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麦田发表了一篇题为《人造韩寒》的博文,称韩寒的成功是其父韩仁均和出版人路金 波“人造”和“包装”的结果,还称韩寒当年在新概念大赛中的获奖作品为其父代写 B.“拆高架和办青奥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丁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节俭办青奥是写 入青奥理念的,南京青奥会赛事本身的预算将不会高于以节俭为特色的新加坡青奥会。” C.3月20日起,油价首次逼近8元大关,已经突破不少人的心理防线,有关人士正在预 测油价上涨的连锁反应何时将带动蔬菜等价格的走高? D作为一项新技术和新媒介,微博提供的不仅是140个字符、一张图片、一段视频,还 给公众无偿建设了一个广阔的沟通交流平台。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长期饮用纯净水或蒸馏水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而出现软弱乏力 B.日本名古屋市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存在的言论,严重伤害了南京人民、乃至中国人民 的感情。 C.华裔球星林书豪在NBA的职业生涯正在刚刚开始,就以神奇的表现征服了亿万观众 D.为了防止校车事故不再发生,南京市六合区启用了100辆安全性能高的“长鼻子”校 6.某校举办“关注健康”主题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第1页 南京市六合区 2012 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2012.4. 一 (24 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 分) (1)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3)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4)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6) ,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来源:学&科&网] (7)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8)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9)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10)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沉淀.(diàn) 炽.痛(zhì) 咬文嚼.字(jiáo) B.荫.庇(yìn) 剔.透(tì) 人迹罕.至(hǎn) C.胆怯.(què) 荒谬.(miù) 更胜一筹.(chóu) D.亢.奋(kàng) 奢.望(shē) 潜.心贯注(qián)[来源:学|科|网]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 分) A.苛刻 怜悯 妇儒皆知 B.浮躁 怠慢 黯然失色 C.侥幸 隐晦 眼花瞭乱 D.震憾 归咎 忍俊不禁 4.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麦田发表了 一篇题为《人造韩寒》的博文,称韩寒的成功是其父韩仁均和出版人路金 波“人造”和“包装”的结果,还称韩寒当年在新概念大赛中的获奖作品为其父代写。 B. “拆高架和办青奥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丁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节俭办青奥是写 入青奥理念的,南京青奥会赛事本身的预算将不会高于以节俭为特色的新加坡青奥会。” C. 3 月 20 日起,油价首次逼近 8 元大关,已经突破不少人的心理防线,有关人士正在预 测油价上涨的连锁反应何时将带动蔬菜等价格的走高? D.作为一项新技术和新媒介,微博提供的不仅是 140 个字符、一张图片、一段视频,还 给公众无偿建设了一个广阔的沟通交流平台。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 A.长期饮用纯净水或蒸馏水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而出现软弱乏力。 B.日本名古屋市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存在的言论,严重伤害了南京人民、乃至中国人民 的感情。 C.华裔球星林书豪在 NBA 的职业生涯正在刚刚开始,就以神奇的表现征服了亿万观众。 D.为了防止校车事故不再发生,南京市六合区启用了 100 辆安全性能高的“长鼻子”校 车。 6.某校举办“关注健康”主题活动,请你也来参加
第2页 【健康的身体】 调查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等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在低 龄化,逐渐成为威胁城市少年健康的突出问题。15至17岁少年高血压患病率高达7.0% 学龄儿童血脂异常率为2.2%13至17岁少年糖尿病患病率为3.6%。在包括高血压、肥 胖、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等一系列代谢异常指标的“代谢综合征″检测中, 有41%的孩子至少有一项指标异常 选自《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报告》 (1)调查报告反映的主要问题: (20字以内)(2分) 【健康的习惯】 某城市学龄儿童生活习惯调查统计 3次以 1-3次 调查内容 0-1次 每周自发体育锻炼 188% 11.3% 699% 每天吃蔬菜水果 10.2% 每周连续上网超过1 40% 44.6% 15.4% (2)用一句话说说你从表格中的发现。(2分) 【健康的人物】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 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常现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 人……没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 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爱自己的身体,都那 么的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健壮、 沉默,而又有生气 (3)文段中的“他”指的是 (作家)笔下的人物 (人名)(2分) 二(43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7-12题。(17分) 【古诗阅读】 7.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释①闽:今福建省。②杜荀鹤(846-907),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唐末诗人。 (1)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句中的“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菊花经雨,滋润而艳丽 B.第二句中的“弄”字,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别有 番情致
第2页 【健康的身体】 调查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等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在低 龄化,逐渐成为威胁城市少年健康的突出问题。15 至 17 岁少年高血压患病率高达 7.0%。 学龄儿童血脂异常率为 2.2%。13 至 17 岁少年糖尿病患病率为 3.6%。在包括高血压、肥 胖、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等一系列代谢异常指标的“代谢综合征”检测中, 有 4.1%的孩子至少有一项指标异常。 ——选自《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报告》 (1)调查报告反映的主要问题: (20 字以内)(2 分) 【健康的习惯】 某城市学龄儿童生活习惯调查统计 次 数 调查内容 3 次以 上 1-3 次 0-1 次 每周自发体育锻炼 11.3% 18.8%[ 来源:学科网] 69.9% 每天吃蔬菜水果 10.2% 50.6% 39.2% 每周连续上网超过 1 小时 40% 44.6% 15.4% (2)用一句话说说你从表格中的发现。(2 分)[来源:学科网] 【健康的人物】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 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常现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 人……他没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 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爱自己的身体,都那 么的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健壮、 沉默,而又有生气。 (3)文段中的“他”指的是 (作家)笔下的人物 (人名)(2 分) 二 (43 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 7—12 题。(17 分) 【古诗阅读】 7.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 分) 闽①中秋思 杜荀鹤②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释]①闽:今福建省。②杜荀鹤(846-907),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唐末诗人。 (1)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第一句中的“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菊花经雨,滋润而艳丽。 B.第二句中的“弄”字,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别有 一番情致
第3页 C.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抓住了闽中秋天萧瑟多雨的特点。 D.第三句诗人拓开一笔,将笔触由近处延伸到远处,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特点。 (2)诗的最后一句是主旨所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囗囗之情。(1分) 【古文阅读】 庞葱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日:“今有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 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③也远于市, 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日:“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 策》)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 都。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8.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划两处。(2分) 夫市之无虎明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谓魏王曰 ②愿王察之 ③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④而谗言先至 10.下列句中的加点的“于”字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中“于”意思与用法相同的 项是()。(2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11.翻译划线的句子。(4分) ①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②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2.成语“三人成虎”就源自本篇,请根据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12分) 城市给了我们什么 ①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方式和谋生手 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不足 10%,到了2000年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人口的46%城市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②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发达的社会文化。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聚落形态,伴随着文明的演 进而发展。正是地域赋予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城市文化最初的积淀。城市文化是人 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人 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 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的价值体系。 ③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它弘扬历史、融汇时尚,塑造特色,具有 鲜明的开放性。在农村,文化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可交流性不强。每一代人都在传承上一代 的东西,没有新鲜的刺激,就不会创造。城市文化来自四面八方。传统和现代,本国和外国, 精英和世俗,都在此交流流通,给人以影响、以启迪、以教育、以知识。 ④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城市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拥有现代化 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在内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先进的运输工具,往往处于交通枢纽或 交叉道上,有充足的客源、货源。城市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电讯网络和传输工具,每时每 刻都在交换大量信息。城市的现代交通和工商业中心相结合,使之成为商品、物质、人才
第3页 C.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抓住了闽中秋天萧瑟多雨的特点。 D.第三句诗人拓开一笔,将笔触由近处延伸到远处,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特点。 (2)诗的最后一句是主旨所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之情。(1 分) 【古文阅读】 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有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 “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 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 策》)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首 都。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首都。 8.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划两处。(2 分) 夫 市 之 无 虎 明 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 分) ①谓.魏王曰 ②愿王察.之 ③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④而谗言先至. 10.下列句中的加点的“于”字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中“于”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2 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11. 翻译划线的句子。(4 分) ①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②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2.成语“三人成虎”就源自本篇,请根据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6 题。(12 分) 城市给了我们什么 ①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方式和谋生手 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1900 年,城市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不足 10%,到了 2000 年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人口的 46%。城市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②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发达的社会文化。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聚落形态,伴随着文明的演 进而发展。正是地域赋予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城市文化最初的积淀。城市文化是人 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人 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 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的价值体系。 ③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它弘扬历史、融汇时尚,塑造特色,具有 鲜明的开放性。在农村,文化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可交流性不强。每一代人都在传承上一代 的东西,没有新鲜的刺激,就不会创造。城市文化来自四面八方。传统和现代,本国和外国, 精英和世俗,都在此交流流通,给人以影响、以启迪、以教育、以知识。 ④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城市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拥有现代化 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在内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先进的运输工具,往往..处于交通枢纽或 交叉道上,有充足的客源、货源。城市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电讯网络和传输工具,每时每 刻都在交换大量信息。城市的现代交通和工商业中心相结合,使之成为商品、物质、人才
劳动、资金、信息等转换地,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⑤城市的魅力又在于它巨大的社会效益。城市学校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与国内外 科技信息交流活动频繁,城市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量大,这些都推动城市科技进步。科学 技术的进步除了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以外,还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促进社会文明的 进步。 ⑥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 市的岀现,人类被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等所困扰。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 地"。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已经百病缠 身了 ⑦生态环境恶化使很多城市患上了“肺气肿"。1984年,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 杀死了一只正准备参加第23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秃鷹 10年前,北京人对曼谷上下班高峰时汽车的时 均行速只有10-20公里感到不可思议。10年后的今天,北京的司机相互联系时使用频率最 高的话是:“哥们儿,堵在哪儿了? ⑨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快餐化”了,人们的神经始终都很紧张。有 人说,目前大城市的白领是前半生在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是用金钱换健康。 ⑩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源,是我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的集散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 了无限的需求,但与城市繁荣共存的一些问题——城市病的症状也越来越凸现在人们面前。 城市发展的出路何在未来人类和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会找到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好家园吗?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 改 13.城市的特有魅力有哪些?(3分) 14.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特点,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2分)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4分) (1)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2)第⑦段提到84年“洛杉矶烟雾”有什么作用?(2分) 16.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主要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突出了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 使说明内容具体而有说服力 B.“城市文化”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C·因为城市现在有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大等“城市病”,所以它已不是 人类诗意的栖息地”。 D.“前半生在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是用金钱换健康”,这正是当今中国人普遍的生活 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4分) 守在窗口的父母 ①我匆匆赶到家客厅里空无一人。我又跑到卧室,才发现他们跪在凳子上,像孩子 样把头伸出窗外东张西望。 ②我赶紧喊了一声:“爹,娘,你们干吗呢? ③爹扭过脸看到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哦,你回来了。天晚了,看你还没有回来,我
第4页 劳动、资金、信息等转换地,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⑤城市的魅力又在于它巨大的社会效益。城市学校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与国内外 科技信息交流活动频繁,城市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量大,这些都推动城市科技进步。科学 技术的进步除了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以外,还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促进社会文明的 进步。 ⑥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 市的出现,人类被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等所困扰。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 地”。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已经百病缠 身了。 ⑦生态环境恶化使很多城市患上了“肺气肿”。1984 年,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 杀死了一只正准备参加第 23 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秃鹰。 ⑧ 。10 年前,北京人对曼谷上下班高峰时汽车的时 均行速只有 10-20 公里感到不可思议。10 年后的今天,北京的司机相互联系时使用频率最 高的话是:“哥们儿,堵在哪儿了?” ⑨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快餐化”了,人们的神经始终都很紧张。有 人说,目前大城市的白领是前半生在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是用金钱换健康。 ⑩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源,是我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的集散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 了无限的需求,但与城市繁荣共存的一些问题——城市病的症状也越来越凸现在人们面前。 城市发展的出路何在,未来人类和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会找到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好家园吗?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 改) 13.城市的特有魅力有哪些?(3 分) 14.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特点,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2 分) 15.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4 分) (1)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 分) (2)第⑦段提到 84 年“洛杉矶烟雾”有什么作用?(2 分) 16.下列说法不恰当 ...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主要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突出了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 使说明内容具体而有说服力。 B.“城市文化”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C.因为城市现在有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大等“城市病”,所以它已不是 “人类诗意的栖息地”。 D.“前半生在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是用金钱换健康”,这正是当今中国人普遍的生活 方式。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21 题。(14 分) 守在窗口的父母 ①我匆匆赶到家,客厅里空无一人。我又跑到卧室,才发现他们跪在凳子上,像孩子一 样把头伸出窗外东张西望。 ②我赶紧喊了一声:“爹,娘,你们干吗呢?” ③爹扭过脸看到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哦,你回来了。天晚了,看你还没有回来,我
第5页 们就在这里看看。你看,你娘还在那里看呢。”他像推卸责任一样,赶紧把目标转向我娘。 ④娘的耳朵基本上听不见任何声音,所有的交流都靠手势,就像哑语。我上前拉了拉 娘的手。娘回过头看到我,也笑了:“看了半天,咋没看到你呢? ⑤我说:“我骑摩托车,戴着头盔,跑得快呀。”不知她听到没有,她舒了一口气,把身 子抽回来,又一点点挪下凳子,搀着爹,一步步挪回客厅。我跟着他们走回客厅,把电视 机打开,眼里竟有一种酸涩的感觉 ⑥这是我参加工作16年来,第一次将父母接到身边住。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房子,后来 有了孩子没地方住,再后来是他们年龄大了不愿意动。现在,在我的极力劝说下,他们终于 勉强答应住半个月。 ⑦来到城里之后,他们极不习惯。房间本来就小,忽然增加两个人,空间就更显逼仄。 我们紧张,他们更拘束,手脚都不知道该怎样放。除了睡觉,只能在客厅里看电视 ⑧爹已经“返老还童”,基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不能怪他。他今 年已经81岁了,脑栓塞几乎使他偏瘫,而脊椎关节错位,又使他的腰不得不弯下来,走路 已经像婴孩一样,步履蹒跚,一摇三晃了。 ⑨娘的听力不好,但眼睛和手脚尚好,就想帮我们干点儿家务活。可做饭用的是液化气、 电磁炉、微波炉,洗衣服是洗衣机她在农村积攒了大半个世纪的经验,在这里几乎百无 用。我们还一遍遍地告诫他们:不要乱动电,不要乱动气,不要随便出门。于是,他们被“囚 禁”在56平方米的小屋里。 ⑩干坐着的滋味不好受。爹还好说,他白天看书,晩上看电视,还能抽烟。娘就不知道 怎么办了,于是就拖地,择菜,做些不需要丝毫技术含量的活儿,地拖了一遍又一遍,菜洗 了一次又一次。可娘已经78岁了,眼神不济。地拖了,总不净;菜择了,总有泥。私下里 老婆对我说:“别让娘干了吧。她干了,我还要再千一次。”我说:“你不让她干,她会憋出 病的。 ⑩η)于是,娘就津津有味地干,老婆就不厌其烦地返工。 个星期天下午,太阳很好。我们陪爹娘在楼下的草地上晒太阳。一会儿,朋友有事 找我们。临走时,我告诉爹娘:一会儿你们就自己回去,楼上楼下也不远。”朋友的事情忙 完时已近傍晚,回去一看,爹娘竟还没有回来。我赶忙下楼找。 〔3刚到楼下,就看到娘搀着爹在另外一个单元楼道口上下打量,四处张望。我赶快迎上 去说:“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去啊? 4“啊……啊…我们找不到咱家的楼道了。”爹有点儿害羞地说。 s)“我说是那个楼洞吧,你非说是这个。”娘还在-边添油加醋地羞他 ⑩6爹并不生气,只是“嘿嘿”笑着,一步三摇地跟着我挪上了楼 此后,他们就再也不下楼了 8有一天上班时,路边楼下,我无意间抬头看了一眼,忽然就看到了爹娘。他们挤在靠 路的窗口,正朝我挥手。我朝他们挥一下,他们再朝我挥一下,如此重复了好几次。下班回 来,我有意识地抬头看了看那个窗口,果然看到他们在探着头,朝我下班回来的方向张望 看到我时,他们又开始兴奋地朝我挥手。 ⑩9从此,站在窗口的父母,就成了这栋楼的一道风景,两个老人两个老人像一对老鸟一 样偎在一起,朝楼下的我不停地挥着手。那温情的目光和挥手的姿势似一张网,将他们的 孩子包裹在浓浓的牵挂中。 17.文中包含深情地写道了爹娘和自己住在一起发生的几件事。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另外两件 事。(2分) 答:(1) (2)爹娘来到城里居住极不习惯,被“囚禁”在屋里
第5页 们就在这里看看。你看,你娘还在那里看呢。”他像推卸责任一样,赶紧把目标转向我娘。 ④娘的耳朵基本上听不见任何声音,所有的交流 都靠手势,就像哑语。我上前拉了拉 娘的手。娘回过头看到我,也笑了:“看了半天,咋没看到你呢?”[来源:Zx x k.Com] ⑤我说:“我骑摩托车,戴着头盔,跑得快呀。”不知她听到没有,她舒了一口气,把身 子抽回来,又一点点挪下凳子,搀着爹,一步步挪回客厅。我跟着他们走回客厅 ,把电视 机打开,眼里竟有一种酸涩的感觉。 ⑥这是我参加工作 16 年来,第一次将父母接到身边住。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房子,后来 有了孩子没地方住,再后来是他们年龄大了不愿意动。现在,在我的极力劝说下,他们终于 勉强答应住半个月。 ⑦来到城里之后,他们极不习惯。房间本来就小,忽然增加两个人,空间就更显逼仄。 我们紧张,他们更拘束,手脚都不知道该怎样放。除了睡觉,只能在客厅里看电视。 ⑧爹已经“返老还童”,基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不能怪他。他今 年已经 81 岁了,脑栓塞几乎使他偏瘫,而脊椎关节错位,又使他的腰不得不弯下来,走路 已经像婴孩一样,步履蹒跚,一摇三晃了。 ⑨娘的听力不好,但眼睛和手脚尚好,就想帮我们干点儿家务活。可做饭用的是液化气、 电磁炉、微波炉,洗衣服是洗衣机,她在农村积攒了大半个世纪的经验,在这里几乎百无一 用。我们还一遍遍地告诫他们:不要乱动电,不要乱动气,不要随便出门。于是,他们被“囚 禁”在 56 平方米的小屋里。 ⑩干坐着的滋味不好受。爹还好说,他白天看书,晚上看电视,还能抽烟。娘就不知道 怎么办了,于是就拖地,择菜,做些不需要丝毫技术含量的活儿,地拖了一遍又一遍,菜洗 了一次又一次。可娘已经 78 岁了,眼神不济。地拖了,总不净;菜择了,总有泥。私下里, 老婆对我说:“别让娘干了吧。她干了,我还要再干一次。”我说:“你不让她干,她会憋出 病的。” ⑾于是,娘就津津有味地干,老婆就不厌其烦地返工。 ⑿一个星期天下午,太阳很好。我们陪爹娘在楼下的草地上晒太阳。一会儿,朋友有事 找我们。临走时,我告诉爹娘:“一会儿你们就自己回去,楼上楼下也不远。”朋友的事情忙 完时已近傍晚,回去一看,爹娘竟还没有回来。我赶忙下楼找。 ⒀刚到楼下,就看到娘搀着爹在另外一个单元楼道口上下打量,四处张望。我赶快迎上 去说:“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去啊?” ⒁“啊……啊……我们找不到咱家的楼道了。”爹有点儿害羞地说。 ⒂“我说是那个楼洞吧,你非说是这个。”娘还在一边添油加醋地羞他。 ⒃爹并不生气,只是“嘿嘿”笑着,一步三摇地跟着我挪上了楼。 ⒄此后,他们就再也不下楼了。 ⒅有一天上班时,路边楼下,我无意间抬头看了一眼,忽然就看到了爹娘。他们挤在靠 路的窗口,正朝我挥手。我朝他们挥一下,他们再朝我挥一下,如此重复了好几次。下班回 来,我有意识地抬头看了看那个窗口,果然看到他们在探着头,朝我下班回来的方向张望。 看到我时,他们又开始兴奋地朝我挥手。 ⒆从此,站在窗口的父母,就成了这栋楼的一道风景,两个老人两个老人像一对老鸟一 样偎在一起,朝楼下的我不停地挥着手。那温情的目光和挥手的姿势似一张网 ,将他们的 孩子包裹在浓浓的牵挂中。 17.文中包含深情地写道了爹娘和自己住在一起发生的几件事。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另外两件 事。(2 分) 答:⑴ ⑵爹娘来到城里居住极不习惯,被“囚禁”在屋里。 ⑶
第6页 (4)爹娘在楼下晒太阳,竟找不到自家的楼道。 18文中第⑧段对父亲的描写作用是什么?(2分) 19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做简要赏析。(4分 ()我们还一遍遍地告诫他们:不要乱动电,不要乱动气,不要随便出门。于是,他们被“囚 禁”在56平方米的小屋里。 (2)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于是就拖地,择菜,做些不需要丝亳技术含量的活儿,地拖了一 遍又一遍,菜洗了一次又一次。 20文章最后说“站在窗口的父母,就成了这栋楼的一道风景”,说说这道“风景”美在哪里。(3 分)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第⑤段中写道“(我)眼里竟有一种酸涩的感觉”,表现了儿子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自己 的父母,有些愧疚 B第ωD段中“于是,娘就津津有味地干,老婆就不厌其烦地返工”中“津津有味”写出娘 对自己能为儿子做家务感到内心的满足。 C.第m段中“此后,他们就再也不下楼了”,其原因是父母为了不让儿子担心,也避免给 孩子丢脸。 D文章通过朴实的生活小事的叙述,写出了年迈体弱的父母对儿子的浓浓牵挂与关爱。 三(50分) 2.请以“奖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书写(3分)
第6页 ⑷爹娘在楼下晒太阳,竟找不到自家的楼道。 18.文中第⑧段对父亲的描写作用是什么?(2 分) 19.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做简要赏析。(4 分) ⑴我们还一遍遍地告诫他们:不要乱动电,不要乱动气,不要随便出门。于是,他们被“囚 禁”在 56 平方米的小屋里。 ⑵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于是就拖地,择菜,做些不需要丝毫技术含量的活儿,地拖了一 遍又一遍,菜洗了一次又一次。 20.文章最后说“站在窗口的父母,就成了这栋楼的一道风景”,说说这道“风景”美在哪里。(3 分)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第⑤段中写道“(我)眼里竟有一种酸涩的感觉”,表现了儿子觉得自己没有照顾 好自己 的父母,有些愧疚。 B.第⑾段中“于是,娘就津津有味地干,老婆就不厌其烦地返工”中“津津有味”写出娘 对自己能为儿子做家务感到内心的满足。 C.第⒄段中“此后,他们就再也不下楼了”,其原因是父母为了不让儿子担心,也避免给 孩子丢脸。 D.文章通过朴实的生活小事的叙述,写出了年迈体弱的父母对儿子的浓浓牵挂与关爱。 三 (50 分) 22.请以“奖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 (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书写 (3 分)
第7页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4分) 1.(1)天涯若比邻(2)恨别鸟惊心(3)长风破浪会有时(4)沉舟侧畔千帆过(5) 似曾相识燕归来(6)但愿人长久(7)山重水复疑无路(8)化作春泥更护花(9) 思而不学则殆(10)入则无法家拂士 4.C 6.(1)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在低龄化(2)大多数学龄儿童有不良生活习惯。(3)老 舍祥子 二(43分) (一)(17分) 7.(1)C(2分) (2)思乡(或忧郁、忧伤)(1分) 8.夫/市之无虎/明矣 9.①对……说②明察③超过 ④到 10.C 11.①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它吗?(“言”“市”“信”“乎”各0.5分) ②后来太子结束了作人质,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罢”“质”“果”“见”各0.5 分) 12.谣言被多人传播后,极有可能变成一种可怕的力量。(意对即可) (二)(12分) 13.发达的社会文化,巨大的社会效益,巨大的经济效益 14.示例:城市人口密集使城市交通堵塞。(或交通堵塞使许多城市患上“肠梗阻”。) 15.(1)“往往”表示城市经常是处于交通枢纽或交叉道上,但也有很多城市例外(1分), 如果去掉,会让读者误以为所有城市都是如此,这不符合实际,“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1分) (2)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具体说明了城市“肺气肿”—一空气污染给城 市造成的严重危害,使读者信服(1分)。r 16.D 17.(1)爹娘守在窗口,看自己儿子回来。(3)娘眼神不好,还主动要为家里拖地择菜 18.反复渲染父亲的年迈与病弱,更能反衬出他对自己儿子的浓浓牵挂与深情(1分);也为 下文父母找不到回家的路做了铺垫(1分) 19.(1)三个“不要”反复强调,突出爹娘与城市生活的不协调(1分),“囚禁”一词运用比 喻,形象地写出了爹娘在儿子家里的孤独与不适应(1分)。 (2)通过对娘的动作描写(1分),反映了母亲在儿子家中无聊的状态(1分)。 20.两个老人老到城市的陌生环境,在孤独寂寞中相依相伴,温情脉脉:他们深情地凝望、 不停地挥手,努力传达着对子女浓浓的牵挂,此情此景,无比美好。(答出一点给2分,答 出两点给满分,意对即可) 21.A 22.参照中考评分标准
第7页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24 分) 1.(1)天涯若比邻 (2)恨别鸟惊心 (3)长风破浪会有时 (4)沉舟侧畔千帆过 (5) 似曾相识燕归来 (6)但愿人长久 (7)山重水复疑无路 (8)化作春泥更护花 (9) 思而不学则殆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2.D 3.B 4.C 5.B 6.(1)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在低龄化(2)大多数学龄儿童有不良生活习惯。(3)老 舍 祥子 二(43 分) (一)(17 分) 7.(1)C(2 分) (2)思乡(或忧郁、忧伤) (1 分) 8.夫/市之无虎/明矣 9. ①对…… 说 ②明察 ③超过 ④到 10.C 11. ①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它吗?(“言”“市”“信”“乎”各 0.5 分) ②后来太子结束了作人质,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罢”“质”“果”“见”各 0.5 分) 12. 谣言被多人传播后,极有可能变成一种可怕的力量。(意对即可) (二)(12 分) 13.发达的社会文化,巨大的社会效益,巨大的经济效益 14.示例:城市人口密集使城市交通堵塞。(或交通堵塞使许多城市患上“肠梗阻”。) 15.(1)“往往”表示城市经常是处于交通枢纽或交叉道上,但也有很多城市例外(1 分), 如果去掉,会让读者误以为所有城市都是如此,这不符合实际,“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1 分)。 (2)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 分),具体说明了城市“肺气肿”——空气污染给城 市造成的严重危害,使读者信服(1 分)。 16.D 17. (1)爹娘守在窗口,看自己儿子回来。(3)娘眼神不好,还主动要为家里拖地择菜。 18.反复渲染父亲的年迈与病弱,更能反衬出他对自己儿子的浓浓牵挂与深情(1 分);也为 下文父母找不到回家的路做了铺垫(1 分)。 19. ⑴三个“不要”反复强调,突出爹娘与城市生活的不协调(1 分),“囚禁”一词运用比 喻,形象地写出了爹娘在儿子家里的孤独与不适应(1 分)。 ⑵通过对娘的动作描写(1 分),反映了母亲在儿子家中无聊的状态(1 分)。 20. 两个老人老到城市的陌生环境,在孤独寂寞中相依相伴,温情脉脉;他们深情地凝望、 不停地挥手,努力传达着对子女浓浓的牵挂,此情此景,无比美好。(答出一点给 2 分,答 出两点给满分,意对即可) 21.A 22.参照中考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