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 【学习目标】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设想】 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再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 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 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 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题解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诗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节,两次被贬,天宝年间他被贬为龙标 尉。李白听到他的不幸遭遇,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3、课文分析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深春时节漂泊无定的杨花已经落尽,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 鹃,声声凄切。景物描写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愁别恨, 切合当时情事,也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听说被表龙标尉,爬出涉水迁谪到荒远地区。 悲痛愁苦之意不言而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与共。我只有将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与明 月,请明月传情给夜郎之西的朋友。这样写既表达了自己的愁心忧思,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 心劝慰:朋友,在贬谪途中,不要孤独忧伤,有我李白的愁心与天上的明月,伴你同行。这 两句诗构思新巧,想象美妙,表达了真挚深长的友情 4、小结 这首七绝表达了对朋友被贬的愁心忧郁。作者不写春天中的莺歌燕舞,而写漂泊不定 的花和声音悲切的啼血杜鹃的描写,是融情入景,以景衬事出有。末两句发挥的奇特的想象 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载体,能给劝慰伴君同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 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表现作者强列的感情
诗 五 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设想】 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再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 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 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 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题解: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诗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节,两次被贬,天宝年间他被贬为龙标 尉。李白听到他的不幸遭遇,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3、课文分析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深春时节漂泊无定的杨花已经落 尽,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 鹃,声声凄切。景物描写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愁别恨, 切合当时情事,也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听说被表龙标尉,爬出涉水迁谪到荒远地区。 悲痛愁苦之意不言而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与共。我只有将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与明 月,请明月传情给夜郎之西的朋友。这样写既表达了自己的愁心忧思,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 心劝慰:朋友,在贬谪途中,不要孤独忧伤,有我李白的愁心与天上的明月,伴你同行。这 两句诗构思新巧,想象美妙,表达了真挚深长的友情。 4、小结 这首七绝表达了对朋友被贬的愁心忧郁。作者不写春天中的莺歌燕舞,而写漂泊不定 的花和声音悲切的啼血杜鹃的描写,是融情入景,以景衬事出有。末两句发挥的奇特的想象 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载体,能给劝慰伴君同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 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表现作者强列的感情
二、学习《登飞来峰》 作者简介,回忆《伤仲永》。 2、题解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浙江杭州的灵隐山上。相传可以看到沧海日出。王安石早年登上 飞来峰,踌躇满志的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富有气魄的诗章。表现了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壮志和立志改革政治的远大抱负 3、课文分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句点明了登高的地点,是在杭州灵隐山飞来峰的千寻塔。第二句中的鸡鸣V、日 升V一方面是写实,一方面也是作者对变法改革前景的向往,用闻说'二字轻轻托出,表现 了作者对前途满怀信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是作者的抒怀言志。是根据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 安不见使人愁V的诗句,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在这里表示,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视线,因为 我是站在浮云之上的最高层。他坚信自己改革政治的主张是正确的,利国利民的,顽固守旧 派的阻挠和反对是不足畏惧的。作者把政敌比喻成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耳 目,但是最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从而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4、这首七绝借登高能望远的描绘,抒发自己作为政治改革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全诗只 有句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第二、三课时 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 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 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二)朗读、背诵。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 /花木深 (三)赏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 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 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 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
二、学习《登飞来峰》 1、作者简介,回忆《伤仲永》。 2、题解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浙江杭州的灵隐山上。相传可以看到沧海日出。王安石早年登上 飞来峰,踌躇满志的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富有气魄的诗章。表现了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壮志和立志改革政治的远大抱负。 3、课文分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句点明了登高的地点,是在杭州灵隐山飞来峰的千寻塔。第二句中的\'鸡鸣\'、\'日 升\'一方面是写实,一方面也是作者对变法改革前景的向往,用\'闻说\'二字轻轻托出,表现 了作者对前途满怀信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是作者的抒怀言志。是根据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 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在这里表示,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视线,因为 我是站在浮云之上的最高层。他坚信自己改革政治的主张是正确的,利国利民的,顽固守旧 派的阻挠和反对是不足畏惧的 。作者把政敌比喻成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 耳 目,但是最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从而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4、这首七绝借登高能望远的描绘,抒发自己作为政治改革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全诗只 有句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第 二 、三课 时 一、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 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 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二)朗读、背诵。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 /花木/深。 (三)赏析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 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 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 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
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 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 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 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 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 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 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 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 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5、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 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 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学习《望岳》 介绍作品作者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 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会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 人心胸开阔,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如此美景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看那 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的景象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 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 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 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 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 贫病而卒 2、以各种形式朗读
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 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 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 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 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 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 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 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 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5、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 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 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二、学习《望岳》 1、介绍作品作者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 1524 米,舂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 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会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 人心胸开阔,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如此美景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看那 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的景象。 杜甫(公元 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 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 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 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 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 贫病而卒。 2、以各种形式朗读
3、讨论、探究 [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种感觉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得到?(要点提示:登岳) [-]由此首诗,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具有俯视一切的雄混气概) 三、赏析《观沧海》 1、简介作品作者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 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 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 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 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 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 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 等书。作为二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 慷慨悲凉。 2·诵读全诗 3·合作探究 一]诗中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 一]其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要点提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银河代表宇宙,可它们似乎就 在大海里运行,从波涛中涌出。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像融为一体,绘摹出大海万千气象和吞 吐星辰、囊括宇宙的气魄) 4小结主题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 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四、总结比较五首诗,背诵默写 教学后记
3、讨论、探究。 [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种感觉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得到?(要点提示:登岳) [二]由此首诗,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具有俯视一切的雄混气概) 三、赏析《观沧海》 I、简介作品作者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 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 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 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 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 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 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 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 慷慨悲凉。 2•诵读全诗。 3•合作探究。 [一]诗中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 [二]其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要点提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银河代表宇宙,可它们似乎就 在大海里运行,从波涛中涌出。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像融为一体,绘摹出大海万千气象和吞 吐星辰、囊括宇宙的气魄) 4.小结主题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 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四、总结比较五首诗,背诵默写。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