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 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 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 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 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 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 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 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 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 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 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 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 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 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 而乃贪疆埸(yi)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 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窃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韩、魏塞秦之冲 冲:冲击 C.而蔽山东之诸侯 蔽:掩蔽 D.以阴助其急 阴:暗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为作者批评六国的错误做法的一组是(3分) 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 ③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④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⑥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由读史引发对六国灭亡的思考,借此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六 国灭亡皆因它们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B.韩、魏两国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秦国得韩魏则得灭齐楚燕赵之势, 齐楚燕赵失韩魏则失保国家之势。 C.第三段列举秦国采用范雎、商鞅先收韩魏的策略的史实,说明商鞅等 人明天下之势,暗含对齐楚燕赵四国的批评 D.第四段通过比喻论证再次指出:不了解天下大势,没有采取厚韩亲魏 的策略是六国相继被秦国吞并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 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 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 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 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 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 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 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 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 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 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 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 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 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 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 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窃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韩、魏塞秦之冲 冲:冲击 C.而蔽山东之诸侯 蔽:掩蔽 D.以阴助其急 阴:暗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为作者批评六国的错误做法的一组是(3 分) 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 ③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④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⑥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由读史引发对六国灭亡的思考,借此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六 国灭亡皆因它们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B.韩、魏两国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秦国得韩魏则得灭齐楚燕赵之势, 齐楚燕赵失韩魏则失保国家之势。 C.第三段列举秦国采用范雎、商鞅先收韩魏的策略的史实,说明商鞅等 人明天下之势,暗含对齐楚燕赵四国的批评。 D.第四段通过比喻论证再次指出:不了解天下大势,没有采取厚韩亲魏 的策略是六国相继被秦国吞并的原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5分) (2)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5分) 邯郸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明显地表现出来”与原文第三段“时常是隐约的,暗示的,并非和盘托出”一句矛盾) 2.A(“取代人物成为绘的表现对象”有误) 3.D《说法绝对,因为“气的”难求”还有另一原因,即气的“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 者” 4.B冲,要道 5.C论述韩魏战略地位重要,间接指出六国的正确做法②是秦王的冒险做法⑤是作者的计策,也是六国 的正确做法 6.D“比喻论证”错,主要是对比手法 7.(1)《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他们一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计策,(“以为”“可以““自安”“计 各1分,句意1分) (2)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使他们的军队直达崤山东边各国,从而让全天下到处都 遭受到他们的祸害,(“折”“入”道”“东“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我曾经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蚊,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僧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错于 泰国的民众,金力向西攻打请山西西方国千里的秦国,没后党然不能免于灵亡,《我)常为这件作深的思 考,认为他们一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计,因此我会不怪当时六国那溪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忠太 疏,溪水的眼光太想浅了而且不能明幂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救在纬,魏的边境上,绪侯要和秦国争 夺天下的园,也不是在齐、楚、燕、魍等地区,而是在、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热,魏的在,就好比 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纬,魏两国沉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 的地区,再也没有比仔上纬,魏两国的了 从皑雎被桑国文罵,就征屐了纬国,商鞅被黍国文罵,就征屐了魏国,忝昭三在还没获得纬,魏的归心以 前,却出兵去政打齐国的刚,海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的情,就可以看得出来 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纬,魏两国去状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 抵它,纬,魏就从后面偷袋它,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终,魏的醋虑,就是 国为热、魏归附了秦国的球故啊,热,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雄,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出自如,这难送 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抛弃小小的纬、魏两国,让它们去抵拙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层屐而归向 黍国呢?鵝、魏一服而归向蓁国,从此以后黍国人就可以使他们的邓队直达话山东边各国,从而让全天下到 处都受到他们的祸客。 纬、魏是不態羊独抵揸桑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桑国所以不如亲近纬 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就越纬、魏,来图误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国此可以在他 们的域内安定自已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的国家,协助面临世寇底胁的纬,魏两国,让纬,魏没有防备 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黍国某队:同纬,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主养息,来 中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不绝地虚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耍采行这种 略,却只食图边境上安揪土地的利益,选背,欽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管的人,秦国的队还没出动,天 下的诸侯各国就巴经国位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匮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今人愁哀啊! 8.正直描写、侧面烘托,(2分)词中并马,醉酒,射雕等行为的描写直接表现了少年们的性格特点:(2分)而严 寒,酸风,怒涛、丛林这些环境捕写,则从侧面烘托渲染了少年们粗犷森迈的个性,(2分)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13-12-75B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5 分) (2)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