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各种特殊句式;能准确流畅地翻译重点句 2.能力目标 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及论证方法;把握本文论点鲜明、 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的特点;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课前案 【知识积累】 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暴霜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暴秦之欲无厌(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后秦击赵者再 (7)刺客不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日削月割 理固宜 然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 (3)不能独完 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 (4)李牧连却之 四、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 2.盖失强援,不能独 3.思厥先祖 父 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 【复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各种特殊句式;能准确流畅地翻译重点句 段。 2. 能力目标 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及论证方法;把握本文论点鲜明、 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的特点;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课前案 【知识积累】 一、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暴霜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暴秦之欲无厌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后秦击赵者再 (7)刺客不 行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 日削月割 理固宜 然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 (3)不能独完 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 ⑷李牧连却之 四、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 2.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 3. 思厥先祖 父 4.暴 秦之欲无厌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7.与赢而不助五国 也 8.始速祸焉 9.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洎牧以 谗诛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 1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五、一词多义(一)实词 (1)兵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 矣 斯用兵之效也 (2)暴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3)事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 (4)犹犹抱薪救火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 之势 (5)终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始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8)得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 (二)虚词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 秦以攻取之外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 人 (5)洎牧以谗 (6)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7)至丹以荆卿为计 苟以天下之大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0)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1)赂秦而力亏 (2)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二败而三胜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之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较秦之所得 (3)苟以天下之大 (4)子 孙视之不甚惜
5.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7. 与嬴而不助五国 也 8. 始速祸焉 9.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 洎牧以 谗诛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 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 1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五、一词多义(一)实词 (1)兵 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 矣 斯用兵之效也 (2)暴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3)事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 (4)犹 犹抱薪救火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 之势 (5)终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始 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8)得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 (二)虚词 1.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 秦以攻取之外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 人 (5)洎牧以谗 诛 (6)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7)至丹以荆卿为计 (8) 苟以天下之大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0)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2、而 (1)赂秦而力亏 (2)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二败而三胜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之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较秦之所得 (3)苟以天下之大 (4)子 孙视之不甚惜
4.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夫 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举以予人 课堂案 、翻译下列句子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默写 1.六国破 灭 2.思厥先祖父 有尺寸之地
4.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夫 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 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⑶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⑷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举以予人 课堂案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默写 1.六国破 灭, , , 。 2.思厥先祖父, , ,以 有尺寸之地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奉之弥 繁 至于颠 覆 4.古人云:“以地事 秦 5有如此之 势 以趋于 亡 三、课外文段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 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 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 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 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 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 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 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1.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发动 知势则不 沮 沮:沮丧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支: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玷污 吾蔽而置 蔽: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阴险 此用长短之术也 术:本领 使之无所 顾 顾:回头 知此者,可以将矣 将:出发 乌获不敢逼 逼:靠近 冠胄衣 衣:衣服 据兵而寝 兵:武器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固不在战矣 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1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奉之弥 繁, , ,至于颠 覆, 。 4.古人云:“以地事 秦, , , 。” 5.有如此之 势, , ,以趋于 亡。 ! 三、课外文段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 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 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 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 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 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 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1.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举:发动 知势则不 沮 沮:沮丧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玷污 吾蔽而置 之 蔽: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阴险 C.此用长短之术也 术:本领 使之无所 顾 顾:回头 知此者,可以将矣 将:出发 D.乌获不敢逼 逼:靠近 冠胄衣 甲 衣:衣服 据兵而寝 兵:武器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固不在战矣 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1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14.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 D.②④⑥ 课后案 、素材积累 大同世界,薏能忘本?(2010年全国卷I高考优秀作文) 是日高考,书“大同世界,焉能忘本?”,感慨系之,故作此文。后之览者,亦 将有感于斯文 时维六月,序属仲夏。榴花绽红,清荷吐绿,轻舟晩楫香风细;鸳鸯戏水, 白鹤亮翅,柳枝摇曳湖水平。乘假日,风吹衣袂,花迎树阴:望繁星,夏解人意, 月又明空。忆往昔,唐风宋韵,过长街十里,尽是人间繁华;叹而今,闾阎扑地, 皆为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何缺青雀黄龙之舳。于是余有叹焉,斯大同盛世 风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怡人。呜呼!陶陶然之乐哉。 然则,大同盛世,焉能忘本?子为猫,本在捉鼠;子为人,本在图学。倘若 忘本,将何以立身治国,何以齐家平天下? 不为学者,学书学事学志气,枉费七尺之躯;不为图者,图家图民图天下, 怎称炎黄子孙?学为本,终身勿忘。忘本者,如离江之水,无以致远;忘本者, 若无泽之鉴,岂能一用? 故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也。 追先贤,一代风骚,长剑天涯,酒过三巡还依旧,笑星醉春风;勉吾辈,义 气书生,笔走龙蛇,大鹏一日乘风起,直上九万里。 且夫大同盛世,儒雅书生,春风得意,何曾闻失路之人?昔精忠岳将,悲故 土,一去沃野遭掠戮,伤哀怨痛深藏处。忍堪回首,国无路,泱泱中华如何复? 悲乎!今大同盛世,楼高但凭云飞过,水深且任鱼纵横;英雄侠肝义胆,神游五 湖四海;君子风度翩翩,静对天地变幻。十里碧阴,亭中谁在斗奇葩?才子风流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 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14.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①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 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 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课后案 一、素材积累 大同世界,焉能忘本?(2010 年全国卷Ⅰ高考优秀作文) 是日高考,书“大同世界,焉能忘本?”,感慨系之,故作此文。后之览者,亦 将有感于斯文。 时维六月,序属仲夏。榴花绽红,清荷吐绿,轻舟晚楫香风细;鸳鸯戏水, 白鹤亮翅,柳枝摇曳湖水平。乘假日,风吹衣袂,花迎树阴;望繁星,夏解人意, 月又明空。忆往昔,唐风宋韵,过长街十里,尽是人间繁华;叹而今,闾阎扑地, 皆为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何缺青雀黄龙之舳。于是余有叹焉,斯大同盛世, 风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怡人。呜呼!陶陶然之乐哉。 然则,大同盛世,焉能忘本?子为猫,本在捉鼠;子为人,本在图学。倘若 忘本,将何以立身治国,何以齐家平天下? 不为学者,学书学事学志气,枉费七尺之躯;不为图者,图家图民图天下, 怎称炎黄子孙?学为本,终身勿忘。忘本者,如离江之水,无以致远;忘本者, 若无泽之鉴,岂能一用? 故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也。 追先贤,一代风骚,长剑天涯,酒过三巡还依旧,笑星醉春风;勉吾辈,义 气书生,笔走龙蛇,大鹏一日乘风起,直上九万里。 且夫大同盛世,儒雅书生,春风得意,何曾闻失路之人?昔精忠岳将,悲故 土,一去沃野遭掠戮,伤哀怨痛深藏处。忍堪回首,国无路,泱泱中华如何复? 悲乎!今大同盛世,楼高但凭云飞过,水深且任鱼纵横;英雄侠肝义胆,神游五 湖四海;君子风度翩翩,静对天地变幻。十里碧阴,亭中谁在斗奇葩?才子风流
六丈高楼,听风听雨听天下,心怀广宇。 大同盛世,无战火之忧,无贫寒之苦,学而优则仕,不曾闻失路之人。我莘 莘学子,幸遇时机,尤当图学治国,不可忘本。猫捉鼠,人图学,此天之道也 呜呼!闲书草草,幸承恩于盛世:抛砖引玉,是所望于群英。随赋对联一则, 勉吾学子,闻鸡晨舞剑,悬梁夜读书。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 看英雄,侠肝义胆,扭乾坤傲宇宙,笑傲苍穹,名垂千古,挥洒磅礴气势。 望学子,风华正茂,舞慧笔长灵思,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写万丈豪情 课一词 十、焉 1.代词。相当于“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捕 蛇者说》)\故为之说,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 篇文章。)(《捕蛇者说》)\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 月耳。(焉:他们,指五人。)(《五人墓碑记》) 2.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么”,“哪里”。如:焉用亡郑以陪邻?\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 超传》) 3.兼词。 ①相当于“于之”、“于此”。可译为“在这(那)里”“对他(它)”“向他 (它)”。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译作“从这里”。由于强调 了“不复出”的县体地方是“绝境”,所以要翻译成兼词)(《桃花源记》)\五 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强调了 死”是由于“周公之被逮”这件县体事情。) ②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往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 山》) 4.助词。 ①句末表陈述,一般不翻译。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至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句末表反诘语气。可译为“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句中表示舒缓、提顿,相当于“也”。如:于是焉河伯欣欣然自喜。(《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5.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地”。如: 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于乱石间 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参考答案: 课前案 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通“曝”,冒着 (2)通“倘”,倘若
六丈高楼,听风听雨听天下,心怀广宇。 大同盛世,无战火之忧,无贫寒之苦,学而优则仕,不曾闻失路之人。我莘 莘学子,幸遇时机,尤当图学治国,不可忘本。猫捉鼠,人图学,此天之道也。 呜呼!闲书草草,幸承恩于盛世;抛砖引玉,是所望于群英。随赋对联一则, 勉吾学子,闻鸡晨舞剑,悬梁夜读书。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 看英雄,侠肝义胆,扭乾坤傲宇宙,笑傲苍穹,名垂千古,挥洒磅礴气势。 望学子,风华正茂,舞慧笔长灵思,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写万丈豪情。 二、一课一词 十、焉 1.代词。相当于“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捕 蛇者说》)\ 故为之说,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 篇文章。)(《捕蛇者说》)\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 月耳。(焉:他们,指五人。)(《五人墓碑记》) 2.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么”,“哪里”。如: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 超传》) 3.兼词。 ①相当于“于之”、“于此”。可译为“在这(那)里”“对他(它)”“向他 (它)”。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译作“从这里”。由于强调 了“不复出”的具体地方是“绝境”,所以要翻译成兼词)(《桃花源记》)\ 五 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强调了 “死”是由于“周公之被逮”这件具体事情。) ②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往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 山》) 4.助词。 ①句末表陈述,一般不翻译。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至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句末表反诘语气。可译为“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句中表示舒缓、提顿,相当于“也”。如:于是焉河伯欣欣然自喜。(《秋水》)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5.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地”。如: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于乱石间 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参考答案: 课前案:一、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 通“曝”,冒着 (2) 通“倘”,倘若
(3)通“餍”,满足(4)通“勿”,不要 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古义:到……结局 今义:连词 (4)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的事情 (6)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从道理上说 (2)名词作动词。礼待/坚持正义 (3)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坚持到最终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四、解释加点的词语 1.灭亡;一律,一概2.完好3.他的,他们的4.满足 5.本来;应该6.天数,命运;道理7.结交,讨好 8.招致9.两次:打退10.及,到11.将要12.越,更加13.如果;跟随 五、一词多义(一)实词 (1)名词,兵器、武器:名词,军队;名词,战争(2)动词,冒着;形容词, 凶暴,残酷的 (3)动词,侍奉;名词,事情(4)动词,像,好像;副词,仍然,还(5)副词, 终于;动词,坚持到最终(6)名词,起初;副词,才(7)副词,假使,如果;动 词,朝着,对着(⑧);动词,获得;动词,适合,得当;动词,获得 (二)虚词 1.以(1)介词,因为(2)介词,除了(3)连词,才、就(4)介词,拿(5) 介词,因为(6)介词,用(7)介词,拿、用(8)介词,凭借(9)介词,用(10) 相当于“而”,表顺承 2、而(1)连词,表因果。(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转折。 (4)连 词,表并列。(5)连词,表承接。 3、之(1)助词,的。(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定语后置的标志 (4)代词。 4与(1)动词,结交(2)连词,和 六、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1)判断句 (2)被动句(3状语后置(4)省略句 课堂案:三、课外文段拓展 11.A 12.B 13.B(暴为显露) 14.C
(3)通“餍”,满足 (4)通“勿”,不要 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古义:到……结局 今义:连词 (4)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的事情 (6)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从道理上说 (2) 名词作动词。礼待/坚持正义 (3)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坚持到最终 ⑷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四、解释加点的词语 1.灭亡;一律,一概 2.完好 3.他的,他们的 4.满足 5. 本来;应该 6.天数,命运;道理 7.结交,讨好 8. 招致 9.两次;打退 10.及,到 11.将要 12.越,更加 13.如果;跟随 五、一词多义(一)实词 (1)名词,兵器、武器;名词,军队 ;名词,战争 (2)动词,冒着;形容词, 凶暴,残酷的 (3)动词,侍奉;名词,事情 (4)动词,像,好像;副词,仍然,还 (5)副词, 终于;动词,坚持到最终 (6)名词,起初;副词,才 (7)副词,假使,如果;动 词,朝着,对着 (8);动词,获得;动词,适合,得当;动词,获得 (二)虚词 1.以(1)介词,因为(2)介词,除了(3)连词,才、就(4)介词,拿(5) 介词,因为(6)介词,用(7)介词,拿、用(8)介词,凭借(9)介词,用(10) 相当于“而”,表顺承 2、而(1) 连词,表因果。(2) 连词,表修饰。 (3) 连词,表转折。 (4) 连 词,表并列。 (5) 连词,表承接。 3、之(1) 助词,的。(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4) 代词。 4.与(1)动词,结交 (2)连词,和 六、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⑴判断句 ⑵被动句 ⑶状语后置 ⑷省略句 课堂案:三、课外文段拓展 11.A 12.B 13.B(暴为显露) 1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