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蝶恋花》BGA学案 主备人:王景昌史文静审核人:冯超祥使用时间2012.6 课题 虞美人蝶恋花 课型 授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学习 2、把握诗人的感情掌握两词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目标 3、当堂背诵两词。 学习重点「诗歌鉴赏答题思路·分析技巧型 「反 用 B案 提 匚使用说明「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自主解决基础知识 1、词的基本知识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 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 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 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 苏轼、柳永、秦观 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 李清照 南宋前期 壮怀高唱 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张炎 2、走进作家 李煜,即李后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李煜的前半
1 《虞美人》《蝶恋花》BCA 学案 主备人: 王景昌 史文静 审核人:冯超祥 使用时间 2012.6 课 题 虞美人 蝶恋花 课 型 新 授 课 学 习 目 标 1 1、 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把握诗人的感情,掌握两词的艺术特色,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当堂背诵两词。 学习重点 诗歌鉴赏答题思路·分析技巧型 B 案 反 思 提 升 使用说明 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自主解决基础知识。 1、词的基本知识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 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 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 中调,91 字以上则为长调。 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 │ 时期 │ 主要风格 │ 代表作家 │ ├─────────┼────────┼──────────┤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 温庭筠、李煜、晏殊│ ├─────────┼────────┼──────────┤ │ │ │ 苏轼、柳永、秦观、│ │ 北宋中叶到南渡 │ 婉约、豪放并举│ │ │ │ │ 李清照 │ ├─────────┼────────┼──────────┤ │ 南宋前期 │ 壮怀高唱 │ 辛弃疾、陆游 │ ├─────────┼────────┼──────────┤ │ 南宋后期 │ 哀感低吟 │ 姜夔、张炎 │ └─────────┴────────┴──────────┘ 2、走进作家 李煜,即李后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李煜的前半
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 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 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表达 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 夕只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 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毒死。这首《虞美人》 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 招来杀身之祸。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 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 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如以下诗句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望江南》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恨。《子夜歌》 四十年来家园,三十里地河山。 《破阵子》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令》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晏殊,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 试,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 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 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 要》,今存残本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大多是反映士大 夫宴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 绪的作品,是晏殊词另一主要内容。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谱适,词语雅 丽,为当时词坛营宿。 基础知识(字音字形) 雕( )雕阑玉砌( )谙( 槛菊( 碉( 沏( )喑 )彩笺 凋() 彻 暗( 美人(
2 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 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 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表达 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 “日 夕只 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 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毒死。这首《虞美人》 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 招来杀身之祸。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 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 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如以下诗句: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望江南》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恨。 《子夜歌》 •四十年来家园,三十里地河山。 《破阵子》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令》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晏殊,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 试,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 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 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 要》,今存残本。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大多是反映士大 夫宴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 绪的作品,是晏殊词另一主要内容。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 丽,为当时词坛耆宿。 3. 基础知识(字音字形 ) 雕( ) 雕阑玉砌( ) 谙( ) 槛菊( ) 碉( ) 沏( ) 喑 ( ) 彩笺( ) 凋( ) 彻( ) 暗( ) 虞 美人( )
4、诗歌鉴赏答题思路·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 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 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谷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这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何效果? 参考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 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 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C案 B案展示 问题探讨 1《虞美人》怎样运用对比映衬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2、《虞美人》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3 4、诗歌鉴赏答题思路·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 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 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这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 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 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C 案 一、B 案展示 二、问题探讨 1《虞美人》怎样运用对比映衬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2、《虞美人》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3.《蝶恋花》是如何运用烘托和反衬手法抒写女主人公内心悲苦的? A案 基础落实默写诗歌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 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 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 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 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 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 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4 3.《蝶恋花》是如何运用烘托和反衬手法抒写女主人公内心悲苦的? A 案 一、 基础落实默写诗歌 二、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 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 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 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 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 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 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知识链接:诗歌中常见的相关意象 1、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 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 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煜《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水和月又可比喻贤士,杜牧《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诗人追慕沈下贤(名:亚之)之情悠悠不尽, 天晚上,梦魂竟来到沈的家乡,听到一脉清流琤琮的清音,看到一弯洁白澄明的 素月,以此象征沈下贤诗文独特的清音孤韵,和他那高洁的襟怀品格。 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菊花。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 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 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 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 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唐人元 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篙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 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 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燕子。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 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 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 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 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 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 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 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 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 《诗经·谷风》),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 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 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
5 知识链接:诗歌中常见的相关意象 1、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 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 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水和月又可比喻贤士,杜牧《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诗人追慕沈下贤(名:亚之)之情悠悠不尽, 一天晚上,梦魂竟来到沈的家乡,听到一脉清流琤琮的清音,看到一弯洁白澄明的 素月,以此象征沈下贤诗文独特的清音孤韵,和他那高洁的襟怀品格。 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菊花。隐逸、高洁 、脱俗 的象征。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 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 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 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 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唐人元 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 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里有“战 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燕子。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 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 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 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 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 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 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 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 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 (《诗经·谷风》),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 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 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
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 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 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 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宜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 禹锡的《鸟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 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 徘徊”(《浣溪沙》),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 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 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 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 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 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 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 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 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 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 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 族的主导思维方式”,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 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 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 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 黄子孙的血液中 4、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钱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 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 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 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5、蝉。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 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 命的主观感受。如“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诗》) 红树”、“蝉 夕阳 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 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蝉的这一寄托,突 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步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 映射出悲凉的情调。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 出一种苍凉的氛围,形成孤冷意象融入到别离远游之中。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 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 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三国人曹植的“寒蝉鸣我
6 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 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 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 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 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 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 徘徊”(《浣溪沙》),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 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 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 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 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 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 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 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 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 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 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 族的主导思维方式”,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 “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 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 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 黄子孙的血液中 4、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 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 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 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5、蝉。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 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 命的主观感受。 如 “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诗》) “红树”、“蝉”、“夕阳”、“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 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蝉的这一寄托,突 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步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 映射出悲凉的情调 。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 出一种苍凉的氛围,形成孤冷意象融入到别离远游之中。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 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 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三国人曹植的 “寒蝉鸣我
侧”(《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同样的情思 赋予蝉高格之形象。中国古代文人历尽沧桑,诸如宦海浮沉,名利追还,市朝 倾轧,世态炎凉,难免滋生出往事如梦,命运坎坷的迷惘和感伤。诗人常通过蝉的 描写反映了自己失意之情,高格之情调。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 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6、(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书信—对 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 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元代《西厢记》结尾崔 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 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 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 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李商隐《高思》)等 7、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以梧桐叶 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 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 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 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 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7 侧”(《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同样的情思 赋予蝉高格之形象。中国古代文人历尽沧桑,诸如宦海浮沉,名利追逐,市朝 倾轧,世态炎凉,难免滋生出往事如梦,命运坎坷的迷惘和感伤。诗人常通过蝉的 描写反映了自己失意之情,高格之情调。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 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6、(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 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 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元代《西厢记》结尾崔 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 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 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 “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李商隐《离思》)等 7、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以梧桐叶 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 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 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 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 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