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授课计划 审签 编号26 授课时间及单元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 基本课题: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 教学目标:1.说出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重点) 2.说出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 方式及特异防治原则。(重点) 3.列出乙型肝炎免疫检验项目,并解释其临床应用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时间(分) 复习旧课:简述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性之间的关系。4 第四节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1.由肠道病毒引入。15 2.引用上海甲肝大流行讲解。 乙型肝炎病毒 介绍乙肝的危害性,引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 (一)生物学性状 利用板图介绍形态及乙20 肝抗原抗体系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结合免疫学知识分析。20 三、丙型肝炎病毒 自学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审签 编号 26 授课时间及单元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 1 基本课题: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教学目标:1. 说出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重点) 2. 说出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 方式及特异防治原则。(重点) 3. 列出乙型肝炎免疫检验项目,并解释其临床应用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时间(分) 复习旧课:简述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性之间的关系。 4 第四节 肝炎病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 1. 由肠道病毒引入。 15 2. 引用上海甲肝大流行讲解。 二、乙型肝炎病毒 介绍乙肝的危害性,引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 5 (一)生物学性状 利用板图介绍形态及乙 20 肝抗原抗体系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结合免疫学知识分析。 20 三、丙型肝炎病毒 自学。 5
四、丁型肝炎病毒 自学 五、戊型肝炎病毒 自学。 六、庚型肝炎病毒 自学 七、肝炎病毒的微生物 20 检查及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 举化验单请学生分析。 (二)防治原则 与甲型肝炎对比讲解 第五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简介。 5 第六节疱疹病毒 自学。 第七节其他病毒 自学。 小结:1.乙肝病毒的“两对半”检测意义 4 2.比较甲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 布置作业与预习 作业:乙肝病毒的“两对半”检测意义 预习:第十四章其他微生物 课后分析
四、丁型肝炎病毒 自学。 五、戊型肝炎病毒 自学。 六、庚型肝炎病毒 自学。 七、肝炎病毒的微生物 20 检查及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 举化验单请学生分析。 (二)防治原则 与甲型肝炎对比讲解。 第五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简介。 5 第六节 疱疹病毒 自学。 第七节 其他病毒 自学。 小结: 1. 乙肝病毒的“两对半”检测意义。 4 2. 比较甲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乙肝病毒的“两对半”检测意义。 预习:第十四章 其他微生物 课后分析
第四节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球形,直径27~32nm。无包膜,呈20面体对称结构。基因 组为单股正链RNA。 2培养与动物模型:黑猩猩、狨猴及红面猴对HAV易感。 3.抵抗力:比一般肠道病毒更强。 (二)致病性 1传染源:病人,尤其是无黄疸型肝炎患者 2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 3.致病机制: (1)发病过程:HAⅤ经口侵入人体,先在肠粘膜和局部淋巴组织增殖, 然后进入血流,引起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最后侵入肝细胞内增殖而致病 (2)发病机理:病毒直接作用,免疫病理反应。 (3)免疫性: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结构。外衣壳相当于一般
第四节 肝炎病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球形,直径 27~32nm。无包膜,呈 20 面体对称结构。基因 组为单股正链 RNA。 2.培养与动物模型:黑猩猩、狨猴及红面猴对 HAV 易感。 3.抵抗力:比一般肠道病毒更强。 (二)致病性 1.传染源:病人,尤其是无黄疸型肝炎患者。 2.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 3.致病机制: (1) 发病过程:HAV 经口侵入人体,先在肠粘膜和局部淋巴组织增殖, 然后进入血流,引起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最后侵入肝细胞内增殖而致病。 (2) 发病机理:病毒直接作用,免疫病理反应。 (3) 免疫性: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二、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直径 42nm,具有双层衣壳结构。外衣壳相当于一般
病毒的包膜。内衣壳是20面体对称的核心结构。内部是双股未闭合的环状 DNA和DNA聚合酶。具有传染性。 (2)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是病毒体组装过程中过剩的衣壳,不具 有传染性 (3)管型颗粒:直径22nm,长50-70nm不等。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 球形颗粒。 2基因结构 为未闭合的环状双股DNA结构 3.培养与动物模型 4抗原组成 (1) HBSAg和抗HBs 1)存在部位: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表面。 2)亚型:基本亚型为adr、adw、ayr、ayw。我国汉族以adr为主。 3)检测意义 HBSAg:感染的标志。 抗HBS:免疫的标志。 (2) HBcAg和抗HBc 1)存在部位: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即HBV的内衣壳上 2)检测意义:
病毒的包膜。内衣壳是 20 面体对称的核心结构。内部是双股未闭合的环状 DNA 和 DNA 聚合酶。具有传染性。 (2) 小球形颗粒:直径 22nm。是病毒体组装过程中过剩的衣壳,不具 有传染性。 (3) 管型颗粒:直径 22nm,长 50~70nm 不等。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 球形颗粒。 2.基因结构 为未闭合的环状双股 DNA 结构。 3.培养与动物模型 4.抗原组成 (1). HBsAg 和抗-HBs 1)存在部位:Dane 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表面。 2)亚型:基本亚型为 adr、adw、ayr、ayw。我国汉族以 adr 为主。 3)检测意义: HBsAg:感染的标志。 抗-HBs:免疫的标志。 (2) HBcAg 和抗-HBc 1)存在部位:Dane 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即 HBV 的内衣壳上。 2)检测意义:
HBCAg:血清中很难检出。 抗HBc:IgM病毒感染的早期 IgG-高效价近期感染,低效价过去感染 (3) HBeag和抗HBe 1)存在部位: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隐蔽或镶嵌于 HBCAg 中。实际上是 HBcAg完整肽链的一部分。 2)检测意义: hbeag:病毒在体内复制,血清具有传染性。 抗HBe:传染性低,预后良好。 (4)前S1抗原 是附加在中蛋白N末端前面的抗原决定簇。能增强 HBSAg的免疫原性 也可能有助于HB吸附到肝细胞的表面 (5)前S2抗原 是附加在 HBSAg肽链N末端前面的抗原决定簇。有利于HBV侵入肝细 胞。前S2抗体能阻止HBⅤ侵入肝细胞,其出现表明病情好转 主要蛋白: HBSAg 中蛋白: HBSAg+前S2抗原 大蛋白: HBSAg+前S2抗原+前S抗原 5抵抗力
HBcAg:血清中很难检出。 抗-HBc:IgM-病毒感染的早期。 IgG-高效价近期感染,低效价过去感染。 (3). HBeAg 和抗-HBe 1)存在部位:存在于 Dane 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隐蔽或镶嵌于 HBcAg 中。实际上是 HBcAg 完整肽链的一部分。 2)检测意义: HBeAg:病毒在体内复制,血清具有传染性。 抗-HBe:传染性低,预后良好。 (4)前 S1 抗原 是附加在中蛋白 N 末端前面的抗原决定簇。能增强 HBsAg 的免疫原性, 也可能有助于 HBV 吸附到肝细胞的表面。 (5)前 S2 抗原 是附加在 HBsAg 肽链 N 末端前面的抗原决定簇。有利于 HBV 侵入肝细 胞。前 S2 抗体能阻止 HBV 侵入肝细胞,其出现表明病情好转。 主要蛋白:HBsAg 中蛋白:HBsAg+前 S2 抗原 大蛋白:HBsAg+前 S2 抗原+前 S1 抗原 5.抵抗力
对外界抵抗力很强。能耐受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的作用。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的HBⅴ携带者 2传播途径 (1)输血、输液、手术、注射、针刺等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2)母婴途径垂直传播:孕期可经血流感染胎儿,分娩时新生儿通过产 道可被感染。(尤其是 HBeAg阳性的母亲) (3)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 3.致病机制 (1)致病机理:免疫病理反应引起肝细胞的损伤。(II、ⅢI、IV型变态 反应) (2)临床表现:复杂,主要有急性肝炎、重型肝炎、慢性持续性肝炎 和慢性活动型肝炎四个临床类型。 三、丙型肝炎病毒 HCⅤ颗粒直径为60-80nm,有包膜,单股RNA。可用ELSA法检测血 清中的HCⅤ抗原。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着。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注射、 性接触等非胃肠道途径。临床症状较轻,但易转化为慢性 四、丁型肝炎病毒 HDV颗粒直径为35-37nm,病毒体由一个核心结构和一个小的单股负链
对外界抵抗力很强。能耐受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的作用。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的 HBV 携带者。 2.传播途径 (1)输血、输液、手术、注射、针刺等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2)母婴途径垂直传播:孕期可经血流感染胎儿,分娩时新生儿通过产 道可被感染。(尤其是 HBeAg 阳性的母亲) (3)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 3.致病机制 (1) 致病机理:免疫病理反应引起肝细胞的损伤。(II、III、IV 型变态 反应) (2) 临床表现:复杂,主要有急性肝炎、重型肝炎、慢性持续性肝炎 和慢性活动型肝炎四个临床类型。 三、丙型肝炎病毒 HCV 颗粒直径为 60~80nm,有包膜,单股 RNA。可用 ELISA 法检测血 清中的 HCV 抗原。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着。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注射、 性接触等非胃肠道途径。临床症状较轻,但易转化为慢性。 四、丁型肝炎病毒 HDV 颗粒直径为 35~37nm,病毒体由一个核心结构和一个小的单股负链
环状RNA基因组。是一种缺陷病毒。主要通过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也可 通过密切接触或母婴垂直传播。常和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或重叠感染 五、戊型肝炎病毒 HEⅤ直径32nm,为单股RNA病毒。传播途径为胃肠道。临床表现与甲 肝相似。 六、庚型肝炎病毒 正链单股RNA病毒,主要为肠外途径传播 七、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学检查 (1)病毒颗粒的检査:用电镜或免疫电镜 (2)病毒核酸的检查:用核酸杂交或PCR技术 2免疫学检查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用 ELISA或放射免疫法 (二)防治原则 1.一般措施 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器械消毒,注意切断传播途径 2特异性预防 )被动免疫:制剂应是高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环状 RNA 基因组。是一种缺陷病毒。主要通过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也可 通过密切接触或母婴垂直传播。常和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或重叠感染。 五、戊型肝炎病毒 HEV 直径 32nm,为单股 RNA 病毒。传播途径为胃肠道。临床表现与甲 肝相似。 六、庚型肝炎病毒 正链单股 RNA 病毒,主要为肠外途径传播。 七、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学检查 (1)病毒颗粒的检查:用电镜或免疫电镜 (2)病毒核酸的检查:用核酸杂交或 PCR 技术 2.免疫学检查 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用 ELISA 或放射免疫法。 (二)防治原则 1.一般措施 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器械消毒,注意切断传播途径。 2.特异性预防 1)被动免疫:制剂应是高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2)自动免疫:制剂是乙型肝炎疫苗。 第五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球形颗粒,直径100-140nm,核心为两条单股正链RNA,并含逆转录酶 等。外有双层衣壳。抵抗力弱。 (二)致病性 传染源:HV感染者及AIDS患者。 传播途径:①通过同性或异性的性行为;②输入带HV的血液或血制品 ③母婴传播。 感染特点:HIV感染带有CD4抗原的细胞,主要是TH细胞,其次是单核 吞噬细胞等 所致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微生物学检査:多检测HIV抗体,可用免疫荧光、免疫酶染色、 ELISA、 放射免疫等方法做初筛,用免疫印迹法作为确证试验。 2.防治原则 设立监测机构,加强宣传教育,加强血液制品的检测。 第六节疱疹病毒 、EB病毒
2)自动免疫:制剂是乙型肝炎疫苗。 第五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球形颗粒,直径 100~140nm,核心为两条单股正链 RNA,并含逆转录酶 等。外有双层衣壳。抵抗力弱。 (二)致病性 传染源:HIV 感染者及 AIDS 患者。 传播途径:①通过同性或异性的性行为;②输入带 HIV 的血液或血制品; ③母婴传播。 感染特点:HIV 感染带有 CD4 抗原的细胞,主要是 TH 细胞,其次是单核 吞噬细胞等。 所致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 微生物学检查:多检测 HIV 抗体,可用免疫荧光、免疫酶染色、ELISA、 放射免疫等方法做初筛,用免疫印迹法作为确证试验。 2. 防治原则 设立监测机构,加强宣传教育,加强血液制品的检测。 第六节 疱疹病毒 一、EB 病毒
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对脂溶剂敏感 传播途径:唾液,偶尔经输血传播。 所致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増多症、鼻咽癌 、巨细胞病毒 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 所致疾病:与宫颈癌有关。 三、单纯疱疹病毒 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 传播途径:直接密切接触与性接触,也可经飞沫。 所致疾病:皮肤粘膜疱疹性疾病。其中Ⅱ型与宫颈癌有关。 四、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 所致疾病:水痘、带状疱疹 第七节其他病毒 、黄病毒 概念:是一大群以节肢动物作为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在脊椎动物间传 播的病毒。 种类:530种以上,对人致病的有150种。 共同特点:小球状,直径为20~60nm,核酸为单股正链RNA,衣壳为20
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对脂溶剂敏感。 传播途径:唾液,偶尔经输血传播。 所致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 二、巨细胞病毒 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 所致疾病:与宫颈癌有关。 三、单纯疱疹病毒 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 传播途径:直接密切接触与性接触,也可经飞沫。 所致疾病:皮肤粘膜疱疹性疾病。其中 II 型与宫颈癌有关。 四、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 所致疾病:水痘、带状疱疹 第七节 其他病毒 一、黄病毒 概念:是一大群以节肢动物作为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在脊椎动物间传 播的病毒。 种类:530 种以上,对人致病的有 150 种。 共同特点:小球状,直径为 20~60nm,核酸为单股正链 RNA,衣壳为 20
面体立体对称型,外有类脂包膜。致病力强,抵抗力弱。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球形,直径45nm。有包膜及血凝素刺突,衣壳为20面 体立体对称型,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2)抗原性:稳定。 (3)抵抗力:弱。室温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易使病毒灭活 (4)培养与分离:在多种细胞中均可生长并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乳鼠 脑内接种可用于病毒分离。 2致病性 (1)传染源:家畜、家禽,特别是幼猪。 (2)传播媒介:蚊 (3)致病机理:病毒经蚊叮咬进入人体血液和淋巴液,可能先在局部毛 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细胞内增殖,经两次病毒血症后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 细胞内繁殖,引起脑实质和脑膜病变。 (4)所致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登革病毒 传播媒介:蚊 所致疾病:登革热
面体立体对称型,外有类脂包膜。致病力强,抵抗力弱。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球形,直径 45nm。有包膜及血凝素刺突,衣壳为 20 面 体立体对称型,核酸为单股正链 RNA。 (2)抗原性:稳定。 (3)抵抗力:弱。室温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易使病毒灭活。 (4)培养与分离:在多种细胞中均可生长并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乳鼠 脑内接种可用于病毒分离。 2.致病性 (1)传染源:家畜、家禽,特别是幼猪。 (2)传播媒介:蚊。 (3)致病机理:病毒经蚊叮咬进入人体血液和淋巴液,可能先在局部毛 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细胞内增殖,经两次病毒血症后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 细胞内繁殖,引起脑实质和脑膜病变。 (4)所致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登革病毒 传播媒介:蚊 所致疾病:登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