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授课计划 审签 编号19 授课时间及单元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 基本课题:第二节肠道杆菌及弧菌属 教学目标:1.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致病因素、所致 疾病、传染方式及与微生物学诊断和特异防治有关的生 物学特征。(重点) 2.分析伤寒杆菌致病性与免疫性的关系。(难点) 3.概述肠杆菌科细菌学检查的标本采集。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时间(分) 复习旧课:病原性球菌有哪些? 第二节肠道杆菌及弧菌属 、肠杆菌科 (一)埃希菌属 利用板图描述其形态。 (二)志贺菌属 1.结合板图讲解其形态。 2.利用挂图讲解其致病性。 (三)沙门菌属 1.生物学特性 1.利用板图及挂图描述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审签 编号 19 授课时间及单元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 1 基本课题:第二节 肠道杆菌及弧菌属 教学目标: 1.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致病因素、所致 疾病、传染方式及与微生物学诊断和特异防治有关的生 物学特征。(重点) 2.分析伤寒杆菌致病性与免疫性的关系。(难点) 3.概述肠杆菌科细菌学检查的标本采集。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时间(分) 复习旧课:病原性球菌有哪些? 4 第二节 肠道杆菌及弧菌属 一、肠杆菌科 (一)埃希菌属 10 利用板图描述其形态。 (二)志贺菌属 30 1.结合板图讲解其形态。 2.利用挂图讲解其致病性。 (三)沙门菌属 30 1.生物学特性 1. 利用板图及挂图描述
2.致病性 2.与志贺菌属对比讲解。 (四)其他肠道杆菌 自学。 (五)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讲标本采集 (六)防治原则 简单介绍。 二、弧菌属 (一)霍乱弧菌 10 1.生物学性状 板图描绘。 2.致病性 挂图描述。 (二)副溶血性细菌 自学 小结:怎样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 4 布置作业与预习 作业:怎样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 预习:实验六细菌各论实验(一) 课后分析
2.致病性 2. 与志贺菌属对比讲解。 (四)其他肠道杆菌 自学。 (五)微生物学检查 重点讲标本采集 10 (六)防治原则 简单介绍。 二、弧菌属 (一)霍乱弧菌 10 1.生物学性状 板图描绘。 2.致病性 挂图描述。 (二)副溶血性细菌 自学。 小结 :怎样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 4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怎样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 预习:实验六 细菌各论实验(一) 课后分析
第二节肠杆菌科与弧菌属 概念:是一群寄居在人或动物肠道、生物学形状近似的革兰阴性短小杆 菌 共同特性: 1.形态结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多数有周鞭毛,少数有荚膜或包 膜,致病菌多有菌毛。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需氧或兼性厌氧,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生 化反应活泼,常用于鉴别细菌。在SS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等非致病菌因分解 乳糖产酸菌落带色,致病菌不分解乳糖故菌落无色。 3.抵抗力:一般不强。 4.抗原构造:抗原构造复杂 (1)O抗原 化学成分:脂多糖(O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及类脂A) 性质:耐热 (2)H抗原 化学成分:蛋白质 性质:不耐热,60℃30分钟即被破坏。 (3)K抗原 化学成分:多糖类
第二节 肠杆菌科与弧菌属 概念:是一群寄居在人或动物肠道、生物学形状近似的革兰阴性短小杆 菌。 共同特性: 1.形态结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多数有周鞭毛,少数有荚膜或包 膜,致病菌多有菌毛。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需氧或兼性厌氧,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生 化反应活泼,常用于鉴别细菌。在 SS 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等非致病菌因分解 乳糖产酸菌落带色,致病菌不分解乳糖故菌落无色。 3.抵抗力:一般不强。 4.抗原构造:抗原构造复杂。 (1)O 抗原: 化学成分:脂多糖(O 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及类脂 A) 性质:耐热。 (2)H 抗原 化学成分:蛋白质 性质:不耐热,60℃30 分钟即被破坏。 (3)K 抗原 化学成分:多糖类
性质:能阻止O凝集,加热60℃30分钟一般可消除K抗原的阻抑作用。 (4)共同抗原:在细菌鉴定和分类中有一定意义 (一)埃希菌属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G杆菌,有鞭毛、菌毛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生化反应活泼, 能分解多种糖类。在肠道鉴别培养基上生长时,因分解乳糖产酸使菌落带色。 (3)抗原构造:主要有O、H和K三类抗原。O抗原有160种,它是分 群的基础。H抗原有60余种。K抗原有72种。表示大肠杆菌血清型别按O: K:H排列 (4)抵抗力:不强。 2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定居因子:又称粘附因子,是特殊菌毛 2)肠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是蛋白质,对热不稳定 耐热肠毒素:对热稳定,抗原性弱。 (2)所致疾病 1)肠外感染:以泌尿道感染最常见,在机体免疫力下降、外伤或侵入肠
性质:能阻止 O 凝集,加热 60℃30 分钟一般可消除 K 抗原的阻抑作用。 (4)共同抗原:在细菌鉴定和分类中有一定意义。 (一)埃希菌属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G-杆菌,有鞭毛、菌毛。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生化反应活泼, 能分解多种糖类。在肠道鉴别培养基上生长时,因分解乳糖产酸使菌落带色。 (3)抗原构造:主要有 O、H 和 K 三类抗原。O 抗原有 160 种,它是分 群的基础。H 抗原有 60 余种。K 抗原有 72 种。表示大肠杆菌血清型别按 O: K:H 排列。 (4)抵抗力:不强。 2.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定居因子:又称粘附因子,是特殊菌毛。 2)肠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是蛋白质,对热不稳定 耐热肠毒素:对热稳定,抗原性弱。 (2)所致疾病 1)肠外感染:以泌尿道感染最常见,在机体免疫力下降、外伤或侵入肠
道外组织时也可引起多种化脓性炎症。 2)肠道感染 ①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EIEC):是婴儿和旅游者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菌, 有时会出现霍乱样腹泻 ②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主要引起婴儿腹泻, ③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症状类似于志贺菌感染 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GEC):主要引起出血。 ⑤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临床上引起顽固性腹泻和旅游者腹泻。 (二)志贺菌属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G-杆菌,无荚膜、芽孢,有些有菌毛。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较小的半透明 光滑型菌落,在肠道鉴别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无色透明。较其他肠道杆菌为 弱。一般不发酵乳糖。 (3)抗原构造与分类:有O抗原,某些菌株有K抗原和菌毛抗原。O 抗原又分群和型特异性抗原 般先按生化反应初步分类,然后再按O抗原不同进一步分群分型。 志贺菌属可分为四群:志贺痢疾杄菌、福氏痢疾杄菌、鲍氏痢疾杄菌和 宋内痢疾杆菌。我国以福氏痢疾杆菌多见,其次是宋内痢疾杆菌
道外组织时也可引起多种化脓性炎症。 2)肠道感染: ①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是婴儿和旅游者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菌, 有时会出现霍乱样腹泻。 ②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主要引起婴儿腹泻。 ③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症状类似于志贺菌感染。 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GEC):主要引起出血。 ⑤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临床上引起顽固性腹泻和旅游者腹泻。 (二)志贺菌属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G-杆菌,无荚膜、芽孢,有些有菌毛。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较小的半透明 光滑型菌落,在肠道鉴别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无色透明。较其他肠道杆菌为 弱。一般不发酵乳糖。 (3)抗原构造与分类:有 O 抗原,某些菌株有 K 抗原和菌毛抗原。O 抗原又分群和型特异性抗原。 一般先按生化反应初步分类,然后再按 O 抗原不同进一步分群分型。 志贺菌属可分为四群:志贺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鲍氏痢疾杆菌和 宋内痢疾杆菌。我国以福氏痢疾杆菌多见,其次是宋内痢疾杆菌
(4)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为弱,对酸敏感 2致病性 (1)致病因素: 1)侵袭力:指本菌侵犯粘膜上皮细胞的能力。菌毛或LPS发挥作用 2)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均有强烈的内毒素 3)外毒素:主要有ShT、SLT。作用①神经毒性;②细胞毒性;③肠毒 性。 (2)所致疾病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消化道 ①急行菌痢:起病急,症状典型(脓血粘液便、腹痛、里急后重、髙热、 休克) ②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儿童,消化道症状出现之前,出现全身严重的中 度症状。 ③慢性菌痢:急性治疗不彻底 (三)沙门菌属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G-杆菌、无芽孢,绝大多数有周鞭毛,多数有菌毛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生化反应较规律
(4)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为弱,对酸敏感。 2.致病性 (1)致病因素: 1)侵袭力:指本菌侵犯粘膜上皮细胞的能力。菌毛或 LPS 发挥作用。 2)内毒素:各型痢疾杆菌均有强烈的内毒素。 3)外毒素:主要有 ShT、SLT。作用①神经毒性;②细胞毒性;③肠毒 性。 (2)所致疾病: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消化道。 ①急行菌痢:起病急,症状典型(脓血粘液便、腹痛、里急后重、高热、 休克) ②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儿童,消化道症状出现之前,出现全身严重的中 度症状。 ③慢性菌痢:急性治疗不彻底。 (三)沙门菌属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G-杆菌、无芽孢,绝大多数有周鞭毛,多数有菌毛。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生化反应较规律
在肠道鉴别培养基上,菌落为无色较透明。 (3)抗原构造与分类 1)O抗原: 化学成分:脂多糖 性质:耐热 特异性:不高,是分群的基础。 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IgM型抗体。 2)H抗原 化学成分:蛋白质 性质:不耐热、不稳定。 特异性:第1相特异性髙,第2相特异性低。可将群内细菌分为不同的 中和型。 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IsG型抗体。 3)V抗原 产生菌:新分离的伤寒杆菌、丙型副伤寒杆菌。 化学成分:聚N-乙酰-D半乳糖胺醛酸。 性质:不稳定,加热60度易被破坏。 抗原性:弱。 意义:检测ⅵ抗体有助于伤寒、副伤寒带菌者的检出。ⅵ抗原可阻止O
在肠道鉴别培养基上,菌落为无色较透明。 (3)抗原构造与分类 1)O 抗原: 化学成分:脂多糖 性质:耐热 特异性:不高,是分群的基础。 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 IgM 型抗体。 2)H 抗原 化学成分:蛋白质 性质:不耐热、不稳定。 特异性:第 1 相特异性高,第 2 相特异性低。可将群内细菌分为不同的 中和型。 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 IgG 型抗体。 3)Vi 抗原 产生菌:新分离的伤寒杆菌、丙型副伤寒杆菌。 化学成分:聚-N-乙酰-D 半乳糖胺醛酸。 性质:不稳定,加热 60 度易被破坏。 抗原性:弱。 意义:检测 Vi 抗体有助于伤寒、副伤寒带菌者的检出。Vi 抗原可阻止 O
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的凝集反应。 2致病性 (1)致病物质: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 (2)所致疾病 1)肠热症:即伤寒与副伤寒病 传染源:病人或带菌者 传播途径:消化道 发病过程: 被胃酸杀死 食物一一→消化道 (被污染) 小肠壁和肠系膜淋巴组织繁殖 ↓胸导管 血流(第一次菌血症) 脏器器官(骨髓、肝等) 肠壁淋巴组织 (IV型变态反应) 血流(第二次菌血症) 胆汁↓ 粪便← 一小肠← 胆囊、肾一→尿
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的凝集反应。 2.致病性 (1)致病物质: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 (2)所致疾病: 1)肠热症:即伤寒与副伤寒病。 传染源:病人或带菌者 传播途径:消化道 发病过程: 食物——→消化道 (被污染) 小肠壁和肠系膜淋巴组织繁殖 ↓胸导管 血流(第一次菌血症) ↓ 脏器器官(骨髓、肝等) ↓ 血流(第二次菌血症) 胆汁 ↓ 粪便←——————小肠←————胆囊、肾—→尿 被胃酸杀死 肠壁淋巴组织 (IV 型变态反应)
2)食物中毒 病原菌: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杄菌、乙型与丙型副伤寒杆菌。 主要表现:潜伏期短,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3)性肠炎:多见于老幼体弱者。 4)败血症:多见儿童或伴有慢性疾患的成人。常由猪霍乱沙门菌引起。 (四)其他肠道杆菌 变形杆菌属 明显多形性,有周鞭毛、菌毛及迁徙生长现象,可迅速分解尿素,某些 菌株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 外斐试验: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如X19、X2和Xk的O抗原与某些立克 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临床上常用OX9、OX2和Oxk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斑 疹伤寒或恙虫病患者血清作凝集试验,可协助诊断这些立克次体病 为尿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还可致食物中毒,皮肤、耳及其他脏器感 染 克雷伯菌 G-无芽胞杆菌,无鞭毛但有肥厚荚膜。代表菌种为肺炎杆菌,其菌落较 大,粘液状,以接种环挑之拉呈长丝为其特征 致病因素与荚膜有关,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可致支气管炎、肺炎、泌 尿道和创伤感染
2)食物中毒 病原菌: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杆菌、肠炎杆菌、乙型与丙型副伤寒杆菌。 主要表现:潜伏期短,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3)性肠炎:多见于老幼体弱者。 4)败血症:多见儿童或伴有慢性疾患的成人。常由猪霍乱沙门菌引起。 (四)其他肠道杆菌 变形杆菌属 明显多形性,有周鞭毛、菌毛及迁徙生长现象,可迅速分解尿素,某些 菌株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 外斐试验: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如 X19、X2 和 Xk 的 O 抗原与某些立克 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临床上常用 OX19、OX2 和 Oxk 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斑 疹伤寒或恙虫病患者血清作凝集试验,可协助诊断这些立克次体病。 为尿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还可致食物中毒,皮肤、耳及其他脏器感 染。 克雷伯菌 G-无芽胞杆菌,无鞭毛但有肥厚荚膜。代表菌种为肺炎杆菌,其菌落较 大,粘液状,以接种环挑之拉呈长丝为其特征。 致病因素与荚膜有关,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可致支气管炎、肺炎、泌 尿道和创伤感染
(五)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的采集 原则:根据不同病情采集不同标本(包括粪便、血液及浓汁标本等)。如 伤寒病人则第1、2周一血液和骨髓,第2、3周一粪便 2.分离培养与鉴定 3.血清学反应 肥达反应:用已知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或加丙型)副伤寒 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 协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1)正常人抗体水平:O凝集价≥1:80,H凝集价≥1:160,副伤寒H 凝集价≥1:80。 2)动态观察:每5~7天进行一次复査,若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增 高≥4倍者有诊断意义 3)H与O的区别: O抗体(IgM型)出现较早,维持时间短(几个月)。 H抗体(IgG型)出现稍晚,维持时间长(可达数年)。 若O、H凝集价均超过正常值,患病的可能性较大 O、H凝集价均低于正常值,患病的可能性小 H凝集价高而O凝集价低于正常值,则可能是以往预防接种过疫苗的
(五)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的采集 原则:根据不同病情采集不同标本(包括粪便、血液及浓汁标本等)。如 伤寒病人则第 1、2 周—血液和骨髓,第 2、3 周—粪便。 2.分离培养与鉴定 3.血清学反应 肥达反应:用已知伤寒杆菌 O、H 抗原和甲、乙型(或加丙型)副伤寒 杆菌 H 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 协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1)正常人抗体水平:O 凝集价≥1:80,H 凝集价≥1:160,副伤寒 H 凝集价≥1:80。 2)动态观察:每 5~7 天进行一次复查,若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增 高≥4 倍者有诊断意义。 3)H 与 O 的区别: O 抗体(IgM 型)出现较早,维持时间短(几个月)。 H 抗体(IgG 型)出现稍晚,维持时间长(可达数年)。 若 O、H 凝集价均超过正常值,患病的可能性较大。 O、H 凝集价均低于正常值,患病的可能性小。 H 凝集价高而 O 凝集价低于正常值,则可能是以往预防接种过疫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