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验中学教学设计 任教老师:杨芳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选修2 课题:《小石城山记》 授课时间:2007-11-1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学习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体会物我相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 冶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难点:学习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体会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今天我们开始一起学习《高中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板书:散 文) 散文是我们经常阅读和写作的一种文体,大家都知道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 不散”,古人写的散文与我们今天所写的有没有区别呢?我们在文化的传承过程 中又可以向古人学习什么呢?相信大家对此都充满了好奇,我希望同学们就带着 这份好奇,认真学习课文,从古人的文章中寻找答案。 现在把书翻到目录P1,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一单元的文章题目有一个特 点?(学生找特点,即题目中都有一个“记”字,教师板书:记) 我们学习过不少有一个“记”字的古文。谁能给我们举一些例子?(学生 举例)《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宋 《小石潭记》柳宗元唐 从这些学过的文章来看,古人的游记散文多以游踪为顺序(在黑板左边板书 游踪为序),描写见闻(板书:见闻),抒发感慨(板书:感慨)。今天我们再 学习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一一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板书课题、作者,中间世 置),体会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二)新课学习
广东实验中学教学设计 任教老师: 杨芳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选修 2 课题:《小石城山记》 授课时间: 2007-11-1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学习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体会物我相融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 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难点:学习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体会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今天我们开始一起学习《高中语文选修 2——唐宋散文选读》。(板书:散 文) 散文是我们经常阅读和写作的一种文体,大家都知道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 不散”,古人写的散文与我们今天所写的有没有区别呢?我们在文化的传承过程 中又可以向古人学习什么呢?相信大家对此都充满了好奇,我希望同学们就带着 这份好奇,认真学习课文,从古人的文章中寻找答案。 现在把书翻到目录 P1,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一单元的文章题目有一个特 点?(学生找特点,即题目中都有一个“记”字,教师板书:记) 我们学习过不少有一个“记”字的古文。谁能给我们举一些例子?(学生 举例)《醉翁亭记》欧阳修 宋 《岳阳楼记》范仲淹 宋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宋 《小石潭记》柳宗元 唐 从这些学过的文章来看,古人的游记散文多以游踪为顺序(在黑板左边板书: 游踪为序),描写见闻(板书:见闻),抒发感慨(板书:感慨)。今天我们再 学习一篇山水游记散文——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板书课题、作者,中间位 置),体会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二)新课学习
1.了解作者:关于柳宗元,我们并不陌生,初高中都学过他的作品。谁能 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黑板右侧):字子厚、柳河东、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 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二十一岁中进士。永贞元年(805年),柳宗 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编外闲职)。(课件内容) 唐代的永州(今湖南零陵),偏远荒凉,素为贬官谪居之地。永州之贬, 贬就是十年。这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 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处于逆境之中 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抒发自己孤寂苦 闷之情的《江雪》(学生背诵):其中最为出色的就是他在永州寻幽探奇时所 写的“永州八记”。(板书,播课件了解“八记”的具体篇目)我们今天要学的 《小石城山记》是最后一篇。关于作者,我们就先了解到这里。 2.检查字词 上周末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解决字词 问题。现在我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播放课件,学生回答) (1)指出字词读音 逾(yu)垠(yin)睥睨(pini)疏数(c)偃 更(geng)伎(j)傥(tang)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逾黄茅岭而下越过有积石横当其垠边,界睥睨城墙上的女墙 良久乃已停止 益奇而坚更加疏数偃仰:密集 类智者所施设也像;安排 愈以为诚有确实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经历;得到赏识是固劳而无用实在 神者傥不宜如是或者;应该不为伟人创造,孕育;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词浩用 其一西出名作状,向西 其一少北而东名作动;向北走,向东走 古今异不过四十丈古义:不超过。/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 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副词,指明范围,含有 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仅仅 犢式投以小石状语后置 而”字用蓝 逾黄茅岭而下 承接关系的连词,无义 益奇而坚 并列关系的连词,译为“而且
1.了解作者:关于柳宗元,我们并不陌生,初高中都学过他的作品。谁能 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黑板右侧):字子厚、柳河东、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二十一岁中进士。永贞元年(805 年),柳宗 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编外闲职)。(课件内容) 唐代的永州(今湖南零陵),偏远荒凉,素为贬官谪居之地。永州之贬,一 贬就是十年。这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 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处于逆境之中 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抒发自己孤寂苦 闷之情的《江雪》(学生背诵);其中最为出色的就是他在永州寻幽探奇时所 写的“永州八记”。(板书,播课件了解“八记”的具体篇目)我们今天要学的 《小石城山记》是最后一篇。关于作者,我们就先了解到这里。 2.检查字词 上周末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解决字词 问题。现在我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播放课件,学生回答) (1)指出字词读音 逾(yú) 垠(yín) 睥睨(pì nì)疏数(cù) 偃(yăn)仰 更(ɡēnɡ)伎(jì)傥(tănɡ)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逾.黄茅岭而下 越过 有积石横当其垠. 边,界 睥睨.. 城墙上的女墙 良久乃已. 停止 益.奇而坚 更加 疏数.偃仰:密集 类.智者所施设..也 像 ;安排 愈以为诚.有 确实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经历;得到赏识 是固.劳而无用 实在 神者傥.不宜.如是 或者;应该 不为.伟人 创造,孕育;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 其一西.出 名作状,向西 其一少北.而东. 名作动;向北走 ,向东走 古今异义 不过..四十丈古义:不超过。 / 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 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副词,指明范围,含有 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仅仅。 特殊句式 投以小石 状语后置 “而”字用法 逾黄茅岭而.下 承接关系的连词,无义 益奇而.坚 并列关系的连词,译为“而且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转折关系的连词 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译为“却”、“可是” 学生回答后,要对其预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3.品景 大家预习了课文,知道描摹山水(写景)集中在第一段。我们齐读一下,边 读边画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这段描写了小石城山哪些具体的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原交, 顺便翻译,回答) 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②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③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 用一个词概况这些景物的整体特点一一奇美(板书:奇美) 4.品情 问:后代文论家对这篇文章有一些评论,现在我们就把书翻到第4页,看“资 料信息”,比如茅坤: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孙琮:……诙谐变幻,一吐 胸中郁勃。他们的观点就是说柳宗元在“借题发挥”,借小石城山的景色来抒发 自己的感慨。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吗?(学生回答:同意) 问:抒发了什么感慨?(学生分析 明确:作者感慨美好的景物“不为中州”,反而长期沉埋在人迹罕至的偏野 不为人知。言外之意就是在感叹自己虽有经邦济世之才却身遭贬逐,蛰居蛮荒, 抒发痛楚愤懑之情。 为什么柳宗元会由对小石城山的感慨引发对自己的感慨? 明确:二者有相似之处:小石城山的幽景奇石象征着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经邦济世的才能(板书:有才有):小石城山被冷落(板书:处夷狄)象征柳 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板书:遭贬不遇)。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让 作者有了同病相怜之感,因此自然而然地,作者就将自己的身世遭际、内心的孤 寂愤懑投射到自然景物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意境。 好了,带着这种深层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课文的第二段。 (作者为什么要怀疑造物者的存在?—如果有学生提到了这个问题,可以简 单解释一下。) 提示: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怀疑上苍的存在,对上苍发出疑问和呼喊?请大家调动 平时的阅读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这个问题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转折关系的连词, 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译为“却”、“可是” 学生回答后,要对其预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3.品景 大家预习了课文,知道描摹山水(写景)集中在第一段。我们齐读一下,边 读边画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这段描写了小石城山哪些具体的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原文, 顺便翻译,回答) 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②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③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 用一个词概况这些景物的整体特点——奇美 (板书:奇美) 4.品情 问:后代文论家对这篇文章有一些评论,现在我们就把书翻到第 4 页,看“资 料信息”,比如茅坤: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孙琮:……诙谐变幻,一吐 胸中郁勃。他们的观点就是说柳宗元在“借题发挥”,借小石城山的景色来抒发 自己的感慨。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吗?(学生回答:同意) 问:抒发了什么感慨?(学生分析) 明确:作者感慨美好的景物“不为中州”,反而长期沉埋在人迹罕至的偏野, 不为人知。言外之意就是在感叹自己虽有经邦济世之才却身遭贬逐,蛰居蛮荒, 抒发痛楚愤懑之情。 为什么柳宗元会由对小石城山的感慨引发对自己的感慨? 明确:二者有相似之处:小石城山的幽景奇石象征着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经邦济世的才能(板书:有才有志);小石城山被冷落(板书:处夷狄)象征柳 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板书:遭贬不遇)。正是内在品质和外在处境的相似,让 作者有了同病相怜之感,因此自然而然地,作者就将自己的身世遭际、内心的孤 寂愤懑投射到自然景物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意境。 好了,带着这种深层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课文的第二段。 (作者为什么要怀疑造物者的存在?——如果有学生提到了这个问题,可以简 单解释一下。) 提示: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怀疑上苍的存在,对上苍发出疑问和呼喊?请大家调动 平时的阅读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这个问题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 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三)总结提高 《小石城山记》这篇文章中,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山水间(板书:寄情 山水),借被弃置的美好景物来抒写自己的遭遇和怨愤,达到物我合一(板书 物我相融)。这就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四)拓展探究 我们知道,“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所写的游记名作。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不是只有柳宗元一人被贬过?还有哪些著名文人被贬 呢? 上周我给大家布置了练笔:贬官文人笔下的山水,现在就找同学来说说你 找到的贬官文人及其作品。(学生自由畅谈,之后教师播放课件小结)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 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 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 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 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 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课件肉容) (有时间就让学生谈谈对“贬官文化”的看法;如景没有时间, 就由老师总结) 柳宗元被贬永州,乃有《永州八记》:;苏轼被贬黄州,乃有《念奴娇·赤壁 怀古》和《赤壁赋》;白居易被贬江州,乃有《琵琶行》;欧阳修被贬滁州,乃 有《醉翁亭记》。真是“诗人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文学幸啊。 我们可以理解这种现象。古代被贬文人,具有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们 寄情山水,以文显情,言志载道(板书:言志载道)既排遣了心中忧愤,也成就 了自己的文学大业。我想,这些被贬的文豪们,他们真正把写作当成了生活甚 至是生命的一部分!写作陪伴他们渡过那样寂寞、悲愤、抑郁的谪居生活。而那 些青山秀水敞开了怀抱接纳了政治失意的文人,所以贬官文人们失意于官场,得 意于山水,于是就有了寄托他们精神的山水游记。(板书:精神寄托) 小结(指着板书):寄情山水、物我相融、精神寄托、言志载道这四点也 是贬官文人山水作品中体现的共性特征(永恒主题)。(板书:理 我们学习古人的文章,除了品味语言、鉴赏特点之外,还要用其精神指导 我们的人生。虽然大家没有经历政治上的失意,但是古人“用我手写我心”、以 文显情的追求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像古人那样,写出心中景物的美! (五)布置作业 必做:完成配套练习《学海导航》的一和二。 选做:①以省实的敬师亭为对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 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三)总结提高 《小石城山记》这篇文章中,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山水间(板书:寄情 山水),借被弃置的美好景物来抒写自己的遭遇和怨愤,达到物我合一(板书: 物我相融) 。这就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四)拓展探究 我们知道,“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所写的游记名作。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不是只有柳宗元一人被贬过?还有哪些著名文人被贬 呢? 上周我给大家布置了练笔:贬官文人笔下的山水 ,现在就找同学来说说你 找到的贬官文人及其作品。(学生自由畅谈,之后教师播放课件小结)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说: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 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 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 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 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 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课件内容) (有时间就让学生谈谈对“贬官文化”的看法;如果没有时间, 就由老师总结) 柳宗元被贬永州,乃有《永州八记》;苏轼被贬黄州,乃有《念奴娇·赤壁 怀古》和《赤壁赋》;白居易被贬江州,乃有《琵琶行》;欧阳修被贬滁州,乃 有《醉翁亭记》。真是“诗人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文学幸啊。 我们可以理解这种现象。古代被贬文人,具有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们 寄情山水,以文显情,言志载道(板书:言志载道)既排遣了心中忧愤,也成就 了自己的文学大业。 我想,这些被贬的文豪们,他们真正把写作当成了生活甚 至是生命的一部分!写作陪伴他们渡过那样寂寞、悲愤、抑郁的谪居生活。而那 些青山秀水敞开了怀抱接纳了政治失意的文人,所以贬官文人们失意于官场,得 意于山水,于是就有了寄托他们精神的山水游记 。(板书:精神寄托) 小结(指着板书):寄情山水、物我相融、精神寄托、言志载道 这四点也 是贬官文人山水作品中体现的共性特征(永恒主题)。(板书:理) 我们学习古人的文章,除了品味语言、鉴赏特点之外,还要用其精神指导 我们的人生。虽然大家没有经历政治上的失意,但是古人“用我手写我心”、以 文显情的追求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像古人那样,写出心中景物的美! (五)布置作业 必做:完成配套练习《学海导航》的一和二。 选做:①以省实的敬师亭为对象,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景物描写
②以《敬师亭记》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尽量做到情景 交融、物我合 ③阅读“永州八记”其余六篇。 附:板书设计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游踪为序 字子厚 见闻(景) 感慨(情) 理 柳河东 柳柳州 土堡 寄情山水 唐宋八大 家 山洞奇美一有才有志物我相融 “永州八记” 树竹 山石列夷狄—遭贬不遇精神寄托 言志载道 教学反思 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目标落实 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 合的手法,体会物我相融的意境: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 美,进而陶冶情操。三个目标均落实。 2.成功之处 学生的课堂表现很活跃,积极发言,尤其是在谈论“贬官文人笔下的山水” 时,林冠礽的侃侃而谈,其思想之深刻,表达之流畅,给在座的师生留下深刻印 象 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1.不足之处 教学时间的把握还不十分灵活,后面的拓展部分时间不够。 2.再教设计(针对不足之处) 可将前面字词的理解再精简,突出重点掌握的语法现象;在进行“贬官文化” 的拓展后,可以组织学生写一副对联,来谈自己对“贬官文化”的认识,这样设 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②以《敬师亭记》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尽量做到情景 交融、物我合一。 ③阅读“永州八记”其余六篇。 附:板书设计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游踪为序 字子厚 见闻(景) 感慨(情) 理 柳河东 柳柳州 土堡 寄情山水 唐宋八大 家 山洞 奇美 -----有才有志 物我相融 “永州八记” 树竹 山石 列夷狄-----遭贬不遇 精神寄托 言志载道 教学反思 一、 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 目标落实 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 合的手法,体会物我相融的意境;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 美,进而陶冶情操。三个目标均落实。 2. 成功之处 学生的课堂表现很活跃,积极发言,尤其是在谈论“贬官文人笔下的山水” 时,林冠礽的侃侃而谈,其思想之深刻,表达之流畅,给在座的师生留下深刻印 象。 二、 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1.不足之处 教学时间的把握还不十分灵活,后面的拓展部分时间不够。 2. 再教设计(针对不足之处) 可将前面字词的理解再精简,突出重点掌握的语法现象;在进行“贬官文化” 的拓展后,可以组织学生写一副对联,来谈自己对“贬官文化”的认识,这样设 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