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牡丹江市第五高级中学吴元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 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 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 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 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 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 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 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
1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牡丹江市第五高级中学 吴元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 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 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 353 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 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 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 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 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 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
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 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 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 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一悲) 、文本研习 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 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 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 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 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
2 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 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 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 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三、文本研习 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 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 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 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 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
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所以 开心。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③“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 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 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 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吟吟 诗,当真是不亦乐乎!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为之作序, 这就是这篇《兰亭集序》的由来。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 在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 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一—女生齐读第一段。 3、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有持 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 针对这个起伏,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 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 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读,商讨) (先叫学生翻译,问: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呢?)
3 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所以 开心。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③“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 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 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 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 41 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吟吟 诗,当真是不亦乐乎!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为之作序, 这就是这篇《兰亭集序》的由来。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 在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 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女生齐读第一段。 3、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有持 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 针对这个起伏,60 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 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 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读,商讨) (先叫学生翻译,问: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呢?)
如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真是短暂啊,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是悲。 古人也有很多描写人生短暂的句子,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 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 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 之将至。” 这里写的是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宁静与躁动不同,但有一点是 样的,就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快乐自足,但一味的享 受而忽视时间的存在,却没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反应 过来时,也许早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朽之人了。这也是悲。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的 变化。这还是悲。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有哪些值得高兴的事?比如文章开头就说了,天时、地利、人和,心 情无比畅快。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乐事,转瞬之间, 就成为过眼烟云,时间的流逝始终让人觉得不痛快 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生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终必将走向消亡。作者认为死和生 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
4 如: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真是短暂啊,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是悲。 古人也有很多描写人生短暂的句子,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 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 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 之将至。” 这里写的是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宁静与躁动不同,但有一点是一 样的,就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快乐自足,但一味的享 受而忽视时间的存在,却没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反应 过来时,也许早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朽之人了。这也是悲。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的 变化。这还是悲。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有哪些值得高兴的事?比如文章开头就说了,天时、地利、人和,心 情无比畅快。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乐事,转瞬之间, 就成为过眼烟云,时间的流逝始终让人觉得不痛快。 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况且,人生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终必将走向消亡。作者认为死和生 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
又无助,怎不叫人痛苦? 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没来由地觉得前人的观 点、看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所以作者说,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看成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是十分 荒谬的,没有根据的。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过去一样,把是非得失 看得明明白白。反之,当我们自我观照,自我审视的时候,往往无法 判断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究竟好还是不好 凡中国文学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是一部作 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艺术。”一一钱穆 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化作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 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活着的? 引入资料: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 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 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崇 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 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 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 谓“一死生”“齐彭殇”。 他们崇尚老庄,老庄思想是怎么样的?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无 为而治,我乐我的,你哭你的,谁也管不着谁。庄子,逍遥油,我忽
5 又无助,怎不叫人痛苦? 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没来由地觉得前人的观 点、看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所以作者说,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看成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是十分 荒谬的,没有根据的。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过去一样,把是非得失 看得明明白白。反之,当我们自我观照,自我审视的时候,往往无法 判断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究竟好还是不好。 “凡中国文学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是一部作 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艺术。” ——钱穆 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化作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 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活着的? 引入资料: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 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 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崇 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 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 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 谓“一死生”“齐彭殇”。 他们崇尚老庄,老庄思想是怎么样的?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无 为而治,我乐我的,你哭你的,谁也管不着谁。庄子,逍遥油,我忽
而上天,我忽而入地,哪管人间苦乐与悲喜,只要自己觉得逍遥自在 就可以了。这是一中十分虚无的人生观。 这和悲又有什么联系呢?当时文人的生活太消极、太虚无了,所 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举例:时人评价毛泽东)时人无法体察自 我,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也是一大悲! 8)“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 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里交代了写作目的,想着后世的读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类似的 感伤 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不认同郭沫若的看 法,同学们认为作者的痛是正常的,是有理有据的。作者或感慨人生 短暂、时光易逝,或悲叹人生无常,死生大事,不得变更,乃至时人 活在“当局者迷”的状态之中,因此觉得十分悲痛。而这个痛与极乐 的连贯性与合理性,同学们在课后仍可以继续探讨 (看来同学都很厉害,都能和大师级叫板,争一日之长短) 4、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直在死生这件事上纠缠不清。他 写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写“当局者迷”,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 死生、齐彭殇的人生观。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方式?(或:它的反面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明: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 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我们
6 而上天,我忽而入地,哪管人间苦乐与悲喜,只要自己觉得逍遥自在 就可以了。这是一中十分虚无的人生观。 这和悲又有什么联系呢?当时文人的生活太消极、太虚无了,所 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举例:时人评价毛泽东)时人无法体察自 我,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也是一大悲! 8)“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 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里交代了写作目的,想着后世的读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类似的 感伤。 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不认同郭沫若的看 法,同学们认为作者的痛是正常的,是有理有据的。作者或感慨人生 短暂、时光易逝,或悲叹人生无常,死生大事,不得变更,乃至时人 活在“当局者迷”的状态之中,因此觉得十分悲痛。而这个痛与极乐 的连贯性与合理性,同学们在课后仍可以继续探讨。 (看来同学都很厉害,都能和大师级叫板,争一日之长短) 4、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直在死生这件事上纠缠不清。他 写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写“当局者迷”,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一 死生、齐彭殇的人生观。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方式?(或:它的反面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明: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 可等同视之。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我们
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积极用世,“兼济天下”, 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四、课堂总结 1、我们已经知道王羲之的观点是人生在世,当积极入世,实现抱负。 你们怎么看?(机动环节) 2、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既而兴尽悲来,感 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 然后由己悲人,批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沟通古今,水到渠成。果 然是一篇难得的大作 3、让我们再次朗诵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情感。 五、作业 归纳重要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7 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积极用世,“兼济天下”, 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四、课堂总结 1、我们已经知道王羲之的观点是人生在世,当积极入世,实现抱负。 你们怎么看?(机动环节) 2、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既而兴尽悲来,感 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 然后由己悲人,批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沟通古今,水到渠成。果 然是一篇难得的大作。 3、让我们再次朗诵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情感。 五、作业 归纳重要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