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医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编号 2005学年下学期 授课教师|伍世择 教研室主任审桉签名吴和平 病毒性肝炎课时授课11月11月11月30|12月112月2月日 教学课题 时间[2日29日日日日 星期星期星期星期星期星期 授课对象04级临床医学专业班级9-125-81-417-2013-16 1.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 目的要求|2.掌握急、慢性重症肝炎的变特点 3.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联系。 教学重点1.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 及难点2.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教法与 学法1、多媒体内尽量多使用图像,说明形态学特点。 2、启发式、提问式讲授 3、讲授结束时,小结重点和难点的部分。 4、布置课外思考题。 课型理论课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 内容1、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与传染途径 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 时间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 40min 分配 复习 1、简述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基本病变 思考题2、列出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基本病理类型。 l、吴和平、李晓阳主编.《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第一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七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参考资料|3、金惠铭主编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4、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5、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高英茂主编.七年制组织学与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自评 本次课能突出重点,解释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教学效果较满意
1 怀化医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编号 2005 学年下学期 授课教师 伍世挥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 吴和平 教学课题 病毒性肝炎 课时 授 课 时间 11 月 28日 11 月 29日 11月30 日 12 月 1 日 12 月 2 日 月日 2 星 期 一 星 期 三 星 期 三 星 期 四 星 期 五 星期 授课对象 04 级临床医学专业 班级 9-12 5-8 1 -4 17-20 13-16 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 2.掌握急、慢性重症肝炎的变特点。 3.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联系。 教学重点 及难点 1.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 2.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教法与 学法 1、多媒体内尽量多使用图像,说明形态学特点。 2、启发式、提问式讲授。 3、讲授结束时,小结重点和难点的部分。 4、布置课外思考题。 课型 理论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 内容 与 时间 分配 1、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与传染途径 25min 2、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 35min 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 40min 复习 思考题 1、简述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基本病变; 2、列出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基本病理类型。 参考资料 1、吴和平、李晓阳主编.《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第一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陈主初 主编.病理生理学(七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金惠铭 主编 病理生理学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6、高英茂主编.七年制组织学与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自评 本次课能突出重点,解释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教学效果较满意
二、病毒性肝炎 定义:病毒性肝炎( (lival hepattis)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 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传染病 肝炎病毒6种: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及庚型。 我国属病毒性肝炎高发区。欧美则较低。 (一)肝炎及发病机制 病因:6种肝炎病毒可引起肝炎,其中仅HBV为DNA病 毒,其它均为RNA病毒。HAV与HEV为肠道传染,其它类 型为输血、注射、密切接触等传染。 HDV为缺陷病毒,需与其它种共同感染。 甲肝与戊肝一般为急性肝炎 乙肝5—10%转为慢性,丙肝>50%转为慢性 乙、丙、丁肝炎均有可能转为肝癌。 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 HBV引起病变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反应 在病毒毒力一样时,患者的细胞免疫反应强弱决定肝炎类型: 1)免疫反应过强者引起重症肝炎。 2)免疫反应正常引起普通肝炎 3)缺乏免疫功能者成为不明显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二)基本病变 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伴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纤 维组织增生
2 二、病毒性肝炎 定义:病毒性肝炎(lival hepattis)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 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传染病。 肝炎病毒 6 种: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及庚型。 我国属病毒性肝炎高发区。欧美则较低。 (一)肝炎及发病机制 1.病因:6 种肝炎病毒可引起肝炎,其中仅 HBV 为 DNA 病 毒,其它均为 RNA 病毒。HAV 与 HEV 为肠道传染,其它类 型为输血、注射、密切接触等传染。 HDV 为缺陷病毒,需与其它种共同感染。 甲肝与戊肝一般为急性肝炎。 乙肝 5—10%转为慢性,丙肝>50%转为慢性。 乙、丙、丁肝炎均有可能转为肝癌。 2. 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 HBV 引起病变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反应。 在病毒毒力一样时,患者的细胞免疫反应强弱决定肝炎类型: 1)免疫反应过强者引起重症肝炎。 2)免疫反应正常引起普通肝炎。 3)缺乏免疫功能者成为不明显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二)基本病变 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伴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纤 维组织增生
1肝细胞变性、坏死: (1)胞质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性(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及线粒体受 损)。 2)嗜酸性粒细胞及嗜酸性坏死:常累及散在单个或几个肝 细胞,胞质浓缩,嗜酸性增强,呈均质致密的深红色;后可 致胞核亦浓缩至消失,胞质聚成深红色圆形小体(细胞凋 (3)点状坏死:散在灶状分布。仅累及一至几个细胞,伴炎细 胞浸润。 (4)溶解性坏死:最常见。由高度气球样变的肝细胞发展而来。 (5)碎片状坏死:常见于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界板,坏死细胞 坏死、崩解,呈带片状连结,称碎片状坏死。伴炎细胞浸润。 常见于慢性肝炎。 (6)桥接坏死:为肝细胞的带状融合性坏死。常出现于小叶中 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小叶中央静脉之间及两汇管区之 间。伴肝细胞增生(不规则)及纤维组织增生。常见于中、重 度慢性肝炎 2.炎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3.间质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 1) 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肝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炎性 反应。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突出于窦壁。 2)间叶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间叶细胞分化为多种组织
3 1.肝细胞变性、坏死: (1)胞质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性(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及线粒体受 损)。 (2)嗜酸性粒细胞及嗜酸性坏死:常累及散在单个或几个肝 细胞,胞质浓缩,嗜酸性增强,呈均质致密的深红色;后可 致胞核亦浓缩至消失,胞质聚成深红色圆形小体(细胞凋 亡)。 (3)点状坏死:散在灶状分布。仅累及一至几个细胞,伴炎细 胞浸润。 (4)溶解性坏死:最常见。由高度气球样变的肝细胞发展而来。 (5)碎片状坏死:常见于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界板,坏死细胞 坏死、崩解,呈带片状连结,称碎片状坏死。伴炎细胞浸润。 常见于慢性肝炎。 (6)桥接坏死:为肝细胞的带状融合性坏死。常出现于小叶中 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小叶中央静脉之间及两汇管区之 间。伴肝细胞增生(不规则)及纤维组织增生。常见于中、重 度慢性肝炎。 2.炎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3.间质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 1) Kupffer 细胞增生肥大:肝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炎性 反应。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突出于窦壁。 2) 间叶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间叶细胞分化为多种组织
细胞参与炎症浸润。反复发生严重坏死时大量成纤维细胞 发展为肝硬化。 3)肝细胞再生:在肝炎恢复期或慢性阶段更明显。再生的 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染色深,可有双核。 小结:肝细胞疏松化、气球样变、点状坏死及嗜酸性小体形成 对诊断普通肝炎有相对特征性;肝细胞大片坏死、崩解则为重 症肝炎的主要病变 (三)临床病理类型 现常用的分类:病因分类(六型)+临床病理分类(普通型及 重型)。 1、急性普通型肝炎:最常见。广泛的肝细胞发生胞浆疏松化 和气球样变为主的病变, 坏死较少,可有散在的点状坏死。少见嗜酸性小体。可完 全再生修复(网状支架完整),黄疸型者可在毛细胆管形成胆栓。 升高最常用,此酶在肝细胞浆含量最丰富—非特异性肝损 害指标 病理临床联系 肉眼观:肝体积肿大(肝细胞肿大及炎细胞浸润),被膜紧张(肝 区疼痛及压痛),表面光滑 肝细胞坏死一酶入血—肝功能异常: (1)谷丙转氨酶GPT升高最常用,此酶在肝细胞浆含量最丰富 非特异性肝损害指标;
4 细胞参与炎症浸润。反复发生严重坏死时大量成纤维细胞 发展为肝硬化。 3) 肝细胞再生:在肝炎恢复期或慢性阶段更明显。再生的 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染色深,可有双核。 小结:肝细胞疏松化、气球样变、点状坏死及嗜酸性小体形成 对诊断普通肝炎有相对特征性;肝细胞大片坏死、崩解则为重 症肝炎的主要病变。 (三)临床病理类型 现常用的分类:病因分类(六型)+临床病理分类(普通型及 重型)。 1、 急性普通型肝炎:最常见。广泛的肝细胞发生胞浆疏松化 和气球样变为主的病变, 坏死较少,可有散在的点状坏死。少见嗜酸性小体。可完 全再生修复(网状支架完整),黄疸型者可在毛细胆管形成胆栓。 升高最常用,此酶在肝细胞浆含量最丰富 非特异性肝损 害指标; 病理临床联系: 肉眼观:肝体积肿大(肝细胞肿大及炎细胞浸润),被膜紧张(肝 区疼痛及压痛),表面光滑。 肝细胞坏死 酶入血 肝功能异常: (1)谷丙转氨酶 GPT 升高最常用,此酶在肝细胞浆含量最丰富 非特异性肝损害指标;
谷草转氨酶GOT,特意性不及GPT;另谷氨酸转肽酶(γ-GT) 及乳酸脱氢酶LDH均可参考。 (2)血清蛋白:清蛋白降低,球蛋白由于免疫系统激活而 产生增多,使球蛋白增多,故血中白/球(A/G)比值降低; (3)胆色素:尿胆原,尿胆红素均增高,血中直接、间接胆红素 均增高,以前者为主; (4)凝血酶原合成减少,凝血障碍 急性肝炎大多恢复,甲型99%痊愈,乙型5-10%转为慢性,丙 型50%转为慢性 急性普通型肝炎0× 慢性普通型肝炎:病程持续半年以上者 1)轻度慢性肝炎:变性广泛,有点状坏死灶,偶见碎片状坏死, 汇管区周围纤维增生,肝小叶结构完整。 2)中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明显,除灶状、带状坏死,有中度 碎片状坏死及特征性的桥接坏死,肝小叶有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
5 谷草转氨酶 GOT,特意性不及 GPT;另谷氨酸转肽酶(γ—GT) 及乳酸脱氢酶 LDH 均可参考。 (2)血清蛋白:清蛋白降低,球蛋白由于免疫系统激活而 产生增多,使球蛋白增多,故血中白/球(A/G)比值降低; (3)胆色素:尿胆原,尿胆红素均增高,血中直接、间接胆红素 均增高,以前者为主; (4)凝血酶原合成减少,凝血障碍。 急性肝炎大多恢复,甲型 99%痊愈,乙型 5—10%转为慢性,丙 型 50%转为慢性。 2、慢性普通型肝炎:病程持续半年以上者。 1)轻度慢性肝炎:变性广泛,有点状坏死灶,偶见碎片状坏死, 汇管区周围纤维增生,肝小叶结构完整。 2)中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明显,除灶状、带状坏死,有中度 碎片状坏死及特征性的桥接坏死,肝小叶有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
大部分保留。 慢性活动性肝炎(00o 3)重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广泛,有重度碎片状坏死及大范围 桥接坏死。坏死区出现肝细胞不规则再生。有纤维条索分隔肝小叶。 肝硬化( liver cirrhosis) 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弥漫变性、坏死,即而出现纤维组织增 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肝脏的正常小叶 结构和血液循环逐渐破坏和改建,使肝脏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 ①最常见的类型为门脉性肝硬化(小结节型肝硬化):早期体 积正常或稍增大,后期体积缩小,硬度增加,表面呈大小相仿的小结 节,直径<1CM
6 大部分保留。 3)重度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广泛,有重度碎片状坏死及大范围 桥接坏死。坏死区出现肝细胞不规则再生。有纤维条索分隔肝小叶。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弥漫变性、坏死,即而出现纤维组织增 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肝脏的正常小叶 结构和血液循环逐渐破坏和改建,使肝脏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 ① 最常见的类型为门脉性肝硬化(小结节型肝硬化):早期体 积正常或稍增大,后期体积缩小,硬度增加,表面呈大小相仿的小结 节,直径<1CM
」脉性肝硬化 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代之以假小叶。 假小叶:肝硬化的重要标志。假小叶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 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肝细胞较大、核大、染色较深, 小叶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有两个以上 门脉性肝硬化0x) ②临床病理联系 A、门脉高压症:(假小叶形成及肝实质纤维化压迫小叶下静脉, 中央静脉及肝窦至门静脉回流受阻。或肝动脉与门静脉形成异常吻合 支,动脉血流入门静脉,使后者压力增高。) 临床表现:a脾肿大(长期淤血)
7 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代之以假小叶。 假小叶:肝硬化的重要标志。假小叶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 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肝细胞较大、核大、染色较深, 小叶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有两个以上。 ② 临床病理联系 A、门脉高压症:(假小叶形成及肝实质纤维化压迫小叶下静脉, 中央静脉及肝窦至门静脉回流受阻。或肝动脉与门静脉形成异常吻合 支,动脉血流入门静脉,使后者压力增高。) 临床表现:a 脾肿大(长期淤血)
脾淤血 正常脾 b胃肠淤血、水肿致患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c腹水 d侧支循环形成 ①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出血。 ②脐周及腹壁静脉曲张,表现为“海蛇头”现象。 ③直肠静脉丛曲张,形成痔核——便血。 食管下静冰丛 胃冠状静脉 静眯 脐网静脉丛 肠系膜下静脉 痔静脉丛 门脉高压时侧支循环模式图 B肝功能障碍 血清蛋白降低,A/G倒置,出血倾向。雌激素灭活减少肝掌、蜘蛛
8 b 胃肠淤血、水肿致患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c 腹水; d 侧支循环形成, ①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出血。 ②脐周及腹壁静脉曲张,表现为“海蛇头”现象。 ③直肠静脉丛曲张,形成痔核——便血。 B 肝功能障碍: 血清蛋白降低,A/G 倒置,出血倾向。雌激素灭活减少肝掌、蜘蛛
痔、黄疸等。, 3.重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亚急性两种情况 a)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病变进展迅速,病情重,病死率高 临床上又称爆发型或电击型肝炎。起病10日以内出现症状。 特点:肝细胞坏死严重而广泛,肝组织大片溶解性坏死,坏死面积超 过肝实质的2/3。中央部位严重,周边部位可残留少量变性的肝细胞, 再生不明显。肝窦扩张、充血。 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坏死区及汇 管区有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肉眼下:肝体积显著 缩小,左叶明显。重量减至600—800g,质软,被膜皱缩,切面呈黄 色或红褐色,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 大量肝细胞迅速溶解坏死,可导致: ①胆红素大量入血引起黄疸。 ②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致出血倾向 ③肝功能衰竭,对各种代谢产物解毒功能障碍。 ④肝肾综合征。 b)亚急性重症肝炎:多由急性重症肝炎转变而来或起病时即较缓 和,起病10日以上出现症状。 特点:大片肝细胞坏死+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网状纤维塌陷 再生时形成不规则结节。小叶内外可见炎细胞浸润。小叶周边部有小 胆管增生并可形成胆栓。 肉眼观:肝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被膜皱缩,黄绿色,病程长者形成 坏死后性肝硬化
9 痔、黄疸等。, 3.重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亚急性两种情况。 a) 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病变进展迅速,病情重,病死率高。 临床上又称爆发型或电击型肝炎。起病 10 日以内出现症状。 特点:肝细胞坏死严重而广泛,肝组织大片溶解性坏死,坏死面积超 过肝实质的 2/3。中央部位严重,周边部位可残留少量变性的肝细胞, 再生不明显。肝窦扩张、充血。Kupffer 细胞增生肥大。坏死区及汇 管区有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肉眼下:肝体积显著 缩小,左叶明显。重量减至 600—800g,质软,被膜皱缩,切面呈黄 色或红褐色,称急性黄色肝萎缩或急性红色肝萎缩。 大量肝细胞迅速溶解坏死,可导致: ① 胆红素大量入血引起黄疸。 ② 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致出血倾向; ③ 肝功能衰竭,对各种代谢产物解毒功能障碍。 ④肝肾综合征。 b)亚急性重症肝炎:多由急性重症肝炎转变而来或起病时即较缓 和,起病 10 日以上出现症状。 特点:大片肝细胞坏死+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网状纤维塌陷 再生时形成不规则结节。小叶内外可见炎细胞浸润。小叶周边部有小 胆管增生并可形成胆栓。 肉眼观:肝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被膜皱缩,黄绿色,病程长者形成 坏死后性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