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ABC DDBC8、名著导读(8分) (1)《水浒传(水浒)》“官逼民反”林冲(人名)(2)时迁,宋江、 忠义仁厚\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仗义疏财等 9、按原文默写(8分)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2)童稚携壶浆(3)零落成泥碾作尘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4分)想要皮鞋一—一(卖葱得鞋)一一(发现鞋假)一一(揭秘假鞋) 11、(4分)共有三个秘密:①“我”的秘密:知道了皮鞋是革的而没有告诉爸 妈。②妈妈的秘密:从爸爸那儿知道皮鞋是革的,却替爸爸掩饰而没有告诉“我 ③爸爸的秘密:捐钱救助病危老人,然后买了假皮鞋。 12、(3分)①那双鞋见证了“我”和爸爸卖葱买鞋的辛苦过程。②那双鞋让“我” 懂得了做人的艰难:要想获得,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③对父爱有了更深层的理 解:爸爸虽然尽力满足了“我”少时虚荣的愿望,但不忘对“我”进行做人的教 育 13、(5分)①爸爸是一个吃苦耐劳、寓教于行、淳朴善良、无私助人的普通的 农民。②刨葱卖葱,可见爸爸的吃苦耐劳精神;带“我”一起去卖葱买鞋,体现 了对“我”的爱,同时,用具体的事情对“我”进行教育;伸援手帮助路遇的垂 危病人,体现了爸爸无私助人的高贵品质 三(12分) 14、(3分)引出论题(1分),使表达生动形象(增加读者阅读兴趣),以耕柱 的事例开头,在文中又充当了事实论据,证明了文章观点的正确,也使文章更富 有说服力(2分) 15、(3分)C 16、(3分)不能(1分)。因为这三个句子是按照程度由轻到重的逻辑顺序 组织语序的(2分)。(能答出“逻辑顺序”或“轻重”或“递进”的意思即可得 满分) 17、(3分)正反对比论证。通过面对批评指责时不同的反映造成的不同结果, 证明了文章观点的正确:只有正确面对批评指责,才能造就人生的辉煌。 四、18、A19、①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②即使仅能免于斩刑,然而戍 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会死去六七个(或:但是戍守边塞的人有十分之六七会死) 每题2分,每小句1分,注意其中关键词的翻译)20、B21、可以从如下方面 回答:有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有非凡的宣传鼓动才能;做事考 虑周密,有计划等。(答出一方面的才能得1分,共3分) 22、这句诗里“秋”用得极好,既点明了季节是秋天,也渲染了将士出征前严正 肃杀的气氛。 23、这句诗由由梦境转为现实,雄壮转为悲壮,抒发了作者想要为国效力而又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五、作文
1-7ABC DDBC 8、名著导读(8 分) (1)《 水浒传(水浒) 》“ 官逼民反 ” 林冲 (人名)(2)时迁,宋江 、 忠义仁厚\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仗义疏财等 9、按原文默写(8 分)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2)童稚携壶浆(3)零落成泥碾作尘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10、(4 分)想要皮鞋——(卖葱得鞋)——(发现鞋假)——(揭秘假鞋) 11、(4 分)共有三个秘密:①“我”的秘密:知道了皮鞋是革的而没有告诉爸 妈。②妈妈的秘密:从爸爸那儿知道皮鞋是革的,却替爸爸掩饰而没有告诉“我”。 ③爸爸的秘密:捐钱救助病危老人,然后买了假皮鞋。 12、(3 分)①那双鞋见证了 “我”和爸爸卖葱买鞋的辛苦过程。②那双鞋让“我” 懂得了做人的艰难:要想获得,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③对父爱有了更深层的理 解:爸爸虽然尽力满足了“我”少时虚荣的愿望,但不忘对“我”进行做人的教 育。 13、(5 分)①爸爸是一个吃苦耐劳、寓教于行、淳朴善良、无私助人的普通的 农民。②刨葱卖葱,可见爸爸的吃苦耐劳精神;带“我”一起去卖葱买鞋,体现 了对“我”的爱,同时,用具体的事情对“我”进行教育;伸援手帮助路遇的垂 危病人,体现了爸爸无私助人的高贵品质。 三(12 分) 14、(3 分)引出论题(1 分),使表达生动形象(增加读者阅读兴趣),以耕柱子 的事例开头,在文中又充当了事实论据,证明了文章观点的正确,也使文章更富 有说服力(2 分) 15、(3 分) C 16、(3 分) 不能(1 分)。 因为这三个句子是按照程度由轻到重的逻辑顺序 组织语序的(2 分)。(能答出“逻辑顺序”或“轻重”或“递进”的意思即可得 满分) 17、(3 分) 正反对比论证。通过面对批评指责时不同的反映造成的不同结果, 证明了文章观点的正确:只有正确面对批评指责,才能造就人生的辉煌。 四、18、A19、①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②即使仅能免于斩刑,然而戍 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会死去六七个(或:但是戍守边塞的人有十分之六七会死)。 (每题 2 分,每小句 1 分,注意其中关键词的翻译)20、B21、可以从如下方面 回答:有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有非凡的宣传鼓动才能;做事考 虑周密,有计划等。(答出一方面的才能得 1 分,共 3 分) 22、这句诗里“秋”用得极好,既点明了季节是秋天,也渲染了将士出征前严正 肃杀的气氛。 23、这句诗由由梦境转为现实,雄壮转为悲壮 ,抒发了作者想要为国效力而又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