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与控制》课程 主要参考书:卢本、魏华胜主编,《检测与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 学时安排:总40学时,其中,讲课34学时,实验6学时。 第一部分检测技术 (史玉升老师,1~4章,共四章。讲课14学时) 第二部分自动控制技术 (樊自田老师,58章。讲课18学时,总复习2学时。 主要参考书:(同上) 其它参考书 (1)秦养浩主编,《自动控制原理》,1992年3月,安徽教育出版社。 (2)任哲主编,《自动控制原理》,1997年8月,冶金工业出版社 (3)孙亮、杨鹏主编:《自动控制原理》,1999年9月,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几点说明:平时成绩30~40%(到课情况、作业、实验等),课程结束考试60~70‰(闭卷)。 第五章自动控制系统理论基础 第一节基本概念 概述: l、引言: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自动控制理论,一般可分为:古典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两大部分 (1)古典控制理论 古典控制理论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一类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1 《检测与控制》课程 主要参考书:卢本、魏华胜主编,《检测与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年 7 月。 学时安排:总 40 学时,其中,讲课 34 学时,实验 6 学时。 第一部分 检测技术 (史玉升老师,1~4 章,共四章。讲课 14 学时) 第二部分 自动控制技术 (樊自田老师,5~8 章。讲课 18 学时,总复习 2 学时。) 主要参考书:(同上) 其它参考书: (1)秦养浩主编,《自动控制原理》,1992 年 3 月,安徽教育出版社。 (2)任哲主编,《自动控制原理》,1997 年 8 月,冶金工业出版社。 (3)孙亮、杨鹏主编:《自动控制原理》,1999 年 9 月,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几点说明:平时成绩 30~40%(到课情况、作业、实验等),课程结束考试 60~70%(闭卷)。 第五章 自动控制系统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概述: 1、引言: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自动控制理论,一般可分为:古典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两大部分。 (1) 古典控制理论 古典控制理论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一类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它又有: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率特征法等。 古典控制理论局限性:只适合于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对变系统、复杂的非 线性系统和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无能为力 (2)现代控制理论 以矩阵理论为数学工具(即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建立在状态概念之上。可满足 现代控制系统中“控制任务更加复杂、控制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的要求 现代控制理论适合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线性、非线性系统,定常、时变系统。 (3)现代控制理论的新发展 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预见性控制等 2、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 (1)定义 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装置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使其某 些物理量能自动地按照人们所预定的规律变化,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自动控制系统:由被控对象和对其实行自动控制的一些装置组成的系统 (2)自动控制系统举例 电动机 放大器 举例一:液位自动控制系统 进水阀 浮球 ○ 液位 派:高中到到 出水阀 量为图1+1液位自动控制系统 出水 扰动量园 点位置 较器放大器 动机 进水阀 流装 为控制量 水箱液位 b点位置 被控制量 测量 才所 一图1-2液位控制系统职能方块图
2 它又有: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率特征法等。 古典控制理论局限性:只适合于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对变系统、复杂的非 线性系统和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无能为力。 (2)现代控制理论 以矩阵理论为数学工具(即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建立在状态概念之上。可满足 现代控制系统中“控制任务更加复杂、控制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的要求。 现代控制理论适合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线性、非线性系统,定常、时变系统。 (3)现代控制理论的新发展 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预见性控制等。 2、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 (1)定义 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装置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使其某 些物理量能自动地按照人们所预定的规律变化,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自动控制系统:由被控对象和对其实行自动控制的一些装置组成的系统。 (2)自动控制系统举例 举例一:液位自动控制系统 (图 1)、 (图 2)
举例二:电炉炉温自动控制系统 给定毫伏电压法 自耦变压器 偏差量电 团因 压与功放 被调量 交流电 「 的做人解长热电偶 反馈信号 中 图5。电炉护温自动控制系统 图5-2电炉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结构框图 3、自动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术语 为了便于研究和讨论,共同确定一些术语(详见参考书:93~94) (1)被调量(或称输出量): (2)被控对象(或简称对象) (3)给定值(或称给定信号) (4)扰动(或称干扰) (5)输入量: (6)反馈:有正反馈、负反馈之分,自动控制系统中主要应用负反馈。 (7)闭环控制系统与开环控制系统: 系统输出的被调量(即输出量)与输入端之间存在着反馈回路的系统称为闭环系统; 反之,被调量并未能以任何形式反馈到输入端的则称为开环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的关键是:输出量的测量和负反馈。 开环控制系统不能产生对输出量的自动调节,控制精度不高 举例:闭环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直流电动机晶闸管调速系统(图53,P95); 放大器 发 图自是 的出 图5-3直流电动机晶闸管调速系统方框图书次出
3 举例二:电炉炉温自动控制系统 (图 5-1)、 (图 5-2) 3、自动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术语 为了便于研究和讨论,共同确定一些术语(详见参考书:93~94) (1)被调量(或称输出量): (2)被控对象(或简称对象): (3)给定值(或称给定信号): (4)扰动(或称干扰): (5)输入量: (6)反馈:有正反馈、负反馈之分,自动控制系统中主要应用负反馈。 (7)闭环控制系统与开环控制系统: 系统输出的被调量(即输出量)与输入端之间存在着反馈回路的系统称为闭环系统; 反之,被调量并未能以任何形式反馈到输入端的则称为开环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的关键是:输出量的测量和负反馈。 开环控制系统不能产生对输出量的自动调节,控制精度不高。 举例:闭环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直流电动机晶闸管调速系统(图 5-3,P95);
开环控制系统-自动洗衣机(按设定时间,完成加水、洗、漂、离心脱水等工序)。 4、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个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的典型组成如图5-4所示。 直扰动,中E 给 比较元件 定给定值 放大变换元件 偏差信号太 被|被调量 反债信引 象 提上 条线,面用一图5-4自动控制系统结构方框图传 (1)测量、反溃环节;(2)比较环节;(3)放大变换环节;(4)执行元件。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及其基本性能要求 分类: (P96~97) 2、对控制系统的基本性能要求 自动控制的目的:系统的输出量能自动地按要求的规律而变化 理想的控制效果:输出量与输入量在控制过程中保持一致的关系,且不受外界的干扰。 实际中,完全理想的控制效果是不能实现的。系统中,由于元、器件惯性的作用,会 使信号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延缓,不能实现瞬时的控制响应,必须经过一个“过渡过程”,才 能达到最终的控制要求。 (例如:RC电路中的“输入”与“输出”) (1)暂态与暂态误差、稳态与稳态误差: 系统处于“过渡过程”时,称系统处于“暂态”或“动态”。暂态时,“输出量”与“由 输入量确定的期望输出量之差”称为“暂态误差”或“动态误差”。“暂态误差”通常较大, 过渡过程”结束后,系统趋于平稳状态,此时,称系统处于“稳态”或“静态”。稳
4 开环控制系统------自动洗衣机(按设定时间,完成加水、洗、漂、离心脱水等工序)。 4、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个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的典型组成如图 5-4 所示。 (图 5-4) (数字控制系统方框图) (1)测量、反溃环节;(2)比较环节;(3)放大变换环节;(4)执行元件。 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及其基本性能要求 1、分类: (P96~97) 2、对控制系统的基本性能要求 自动控制的目的:系统的输出量能自动地按要求的规律而变化。 理想的控制效果:输出量与输入量在控制过程中保持一致的关系,且不受外界的干扰。 实际中,完全理想的控制效果是不能实现的。系统中,由于元、器件惯性的作用,会 使信号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延缓,不能实现瞬时的控制响应,必须经过一个“过渡过程”,才 能达到最终的控制要求。 (例如:R—C 电路中的“输入”与“输出”) (1)暂态与暂态误差、稳态与稳态误差: 系统处于“过渡过程”时,称系统处于“暂态”或“动态”。暂态时,“输出量”与“由 输入量确定的期望输出量之差”称为“暂态误差”或“动态误差”。“暂态误差”通常较大。 “过渡过程”结束后,系统趋于平稳状态,此时,称系统处于“稳态”或“静态”。稳
态时,“输岀量”与“由输入量确定的期望输出量之差”称为“稳态误差”。“稳态误差”通 常较小,理想的自动控制系统,“稳态误差”为零。 (2)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技术性能要求(包括“稳态”和“暂态”两个方面) 1)系统稳态时有较高的控制精度。(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2)系统的输出对输入作用的响应快 3)系统稳定,控制过程平稳。 上述几项的性能要求,简之为:“稳、准、快”(即: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静态特征 d() 1、阶跃扰动(或称“突然扰动”) 阶跃扰动的动态和静态特性曲线如图5-5所示。 (图5-5) y() 图5 2、其它几种典型过程的动态特征曲线 阶跃信号作用下的过渡过程 )阶跃信号b)阶跃信号的过渡过程 (1)单调过程;(图5-6) y() y()4 )结 图5-6单调过程滑 a)给定值输入b)扰动输入已合虽 (2)衰减振荡过程:(图5-7a,图画-7b
5 态时,“输出量”与“由输入量确定的期望输出量之差”称为“稳态误差”。“稳态误差”通 常较小,理想的自动控制系统,“稳态误差”为零。 (2)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技术性能要求(包括“稳态”和“暂态”两个方面): 1)系统稳态时有较高的控制精度。(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2)系统的输出对输入作用的响应快。 3)系统稳定,控制过程平稳。 上述几项的性能要求,简之为:“稳、准、快”(即: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三、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静态特征 1、阶跃扰动(或称“突然扰动”) 阶跃扰动的动态和静态特性曲线如图 5-5 所示。 (图 5-5) 2、其它几种典型过程的动态特征曲线 (1) 单调过程;(图 5-6) (2)衰减振荡过程;(图 5-7a, 图画-7b)
y()甲后海 (3)单调发散过程:(图5-7c) (4)持续振荡过程;(图5-7d) y() y()4 细十,在大加 时来积 △△△ 更方 图5-7自控系统过渡过程类型 a)给定输入b)扰动输入c)单调发散d)持续振荡 3、系统动态、静态特征的常用品质评价指标 (1)上升时间tr:输出量第一次到达稳定值的时间。表示消除偏差的速度 (2)过渡过程时间tS:表示调节过程的快速性。 (3)超调量σp(%):系统产生的过冲现象。 (4)衰减度ψ(%):“过渡过程”振荡衰减的速度 (5)静差:“过渡过程”结束后尚剩余的偏差 上升时间tr、过渡过程时间ts表示系统的快速性能;超调量σp或衰减度ψ表示系 统的稳定性。上述两方面描述了动态特征情况 “静差”代表静态特征的好坏,或称为精度。 第二节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樸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 达式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有:解析法、实验法两种 解析法是硏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用解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为: (1)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确定系统和各元件的输入、输出变量; (2)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依据各变量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定律
6 (3)单调发散过程;(图 5-7c) (4)持续振荡过程;(图 5-7d) 3、系统动态、静态特征的常用品质评价指标 (1)上升时间 tr:输出量第一次到达稳定值的时间。表示消除偏差的速度。 (2)过渡过程时间 ts: 表示调节过程的快速性。 (3)超调量σp(%):系统产生的过冲现象。 (4)衰减度ψ(%):“过渡过程”振荡衰减的速度。 (5)静差:“过渡过程”结束后尚剩余的偏差。 上升时间 tr、过渡过程时间 ts 表示系统的快速性能;超调量σp 或衰减度ψ表示系 统的稳定性。上述两方面描述了动态特征情况。 “静差”代表静态特征的好坏,或称为精度。 (***) 第二节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 达式。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有:解析法、实验法两种。 解析法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用解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为: (1)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确定系统和各元件的输入、输出变量; (2)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依据各变量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定律
列出在变化(运动)过程中的动态议程。通常为微分方程组 (3)消去中间变量,写出输入、输出变量的微分方程 (4)方程简化、标准化。 、建立数学模型举例 l、机械运动系统 (如图) 2、LRC网络电路系统 (如图) 、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徽分方程线性化的原因 (1)通常自动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都可根据各自的物理性质而获得; (2)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既要准确、全面地描述系统,又要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讨论; (3)为了满足(2)的要求,建模过程中,必须对影响系统性能的次要因素(如:小 参数、不严重的非线性特征等)进行近似处理或忽略。否则,建模过程过于困难 (4)过于精确的数学模型,通常形式很复杂,此时无法用通常的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讨 论。这样的数学模型对系统的分析,实际上没有多大用处 线性化是解决上述矛盾(既要准确、全面地描述系统,又要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 讨论)的方法之 2、线性化的方法(步骤): (1)线性化的定义: 实际的系统,通常都有一定程度的非线性特性。而非线性 B 微分方程的建模和求解都更困难(经线性方程)。 解决的方法是:在不影响对系统本质描述的前提下,通常 用线性特征来近似地取代非线性特性,即“线性化 (2)线性化步骤举例: 例:直流发电机中,发出的电势E和励磁电流的非 线性关系,如图所示 (如图) 图2-4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
7 列出在变化(运动)过程中的动态议程。通常为微分方程组; (3)消去中间变量,写出输入、输出变量的微分方程; (4)方程简化、标准化。 一、建立数学模型举例 1、机械运动系统 (如图) 2、LRC 网络电路系统 (如图) 二、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1、 微分方程线性化的原因 (1)通常自动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都可根据各自的物理性质而获得; (2)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既要准确、全面地描述系统,又要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讨论; (3)为了满足(2)的要求,建模过程中,必须对影响系统性能的次要因素(如:小 参数、不严重的非线性特征等)进行近似处理或忽略。否则,建模过程过于困难。 (4)过于精确的数学模型,通常形式很复杂,此时无法用通常的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讨 论。这样的数学模型对系统的分析,实际上没有多大用处。 线性化是解决上述矛盾(既要准确、全面地描述系统,又要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 讨论)的方法之一。 2、线性化的方法(步骤): (1) 线性化的定义: 实际的系统,通常都有一定程度的非线性特性。而非线性 微分方程的建模和求解都更困难(经线性方程)。 解决的方法是:在不影响对系统本质描述的前提下,通常 用线性特征来近似地取代非线性特性,即“线性化”。 (2)线性化步骤举例: 例:直流发电机中,发出的电势 E 和励磁电流的非 线性关系,如图所示。 (如图)
实际上为非线性函数E=f(,在i点的泰勒级数展开式的一次近似式 (3)小增量线性化 由于非线性因素普遍存在,很多线性关系都是在增量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在小范围内用 切线代替曲线的线性化方法,称为小增量线性化 (4)小增量线性化的条件 由小增量线性化引起的误差量,取决于非线性特征的形状和增量的大小。 对于某些非线性特性,由于无法作得这的切线(或不存在导数),便不能将其展开为泰 勒级数,也不能用小增量线化的方法将其近似地看成线性特性。 (5)线性化方程的求解实例 举例1:设某器件输入为x,输出为y,其传递关系为y=x2。试列写该器件在工作点x=2的 小领域内的线性方程 举例2:直流电动机晶闸管调速系统的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求解见105-107,复杂的方程要用 Laplace Change进行线性化) 、拉普拉斯变换( Laplace Change) 自动控制系统的运动方程通常为微分方程。拉普拉斯变换是求解线性常系统微分方程的 有效工具数学工具,也是自动控制原理的重要数学基础。 拉普拉斯变换(简称拉氏变换)是一种函数变换。其基本点是,经拉氏变换后,一个 微分方程变成了一个代数方程,且变换的同时就将初始条件引入,避免了求积分常数的麻 烦,使解题的手续大为简化。 由拉氏变换引出传递函数的概念,在分析自动控制系统时十分有用。 1、拉氏变换的定义: (讲稿) 2、常用拉氏变换函数: (附表) 3、拉氏变换的重要性质 (附表) 4、拉氏变换求解举例: 例(1)、例(2)、例(3)、例(4)、例(5):Pu0109
8 实际上为非线性函数 E=f(i),在 i1 点的泰勒级数展开式的一次近似式。 (3)小增量线性化 由于非线性因素普遍存在,很多线性关系都是在增量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在小范围内用 切线代替曲线的线性化方法,称为小增量线性化。 (4) 小增量线性化的条件 由小增量线性化引起的误差量,取决于非线性特征的形状和增量的大小。 对于某些非线性特性,由于无法作得这的切线(或不存在导数),便不能将其展开为泰 勒级数,也不能用小增量线化的方法将其近似地看成线性特性。 (5)线性化方程的求解实例 举例 1:设某器件输入为 x,输出为 y,其传递关系为 y=x2。试列写该器件在工作点 x=2 的 小领域内的线性方程。 (解) 举例 2:直流电动机晶闸管调速系统的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求解见 105~107, 复杂的方程要用 Laplace Change 进行线性化) 三、拉普拉斯变换(Laplace Change) 自动控制系统的运动方程通常为微分方程。拉普拉斯变换是求解线性常系统微分方程的 有效工具数学工具,也是自动控制原理的重要数学基础。 拉普拉斯变换(简称拉氏变换)是一种函数变换。其基本点是,经拉氏变换后,一个 微分方程变成了一个代数方程,且变换的同时就将初始条件引入,避免了求积分常数的麻 烦,使解题的手续大为简化。 由拉氏变换引出传递函数的概念,在分析自动控制系统时十分有用。 1、拉氏变换的定义: (讲稿) 2、 常用拉氏变换函数: (附表) 3、拉氏变换的重要性质: (附表) 4、拉氏变换求解举例: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P108~109
5、由拉氏变换求解方程的步骤: 首先,对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即从t得到F(s):然后,求解F(s)的代数方程:最 后,对F(s进行反变换,即求得所要求的解 (*,作业1) 四、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l、定义: 系统(或环节)的传递函数W(S),为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量的拉氏变换Y(S)与输 入量的拉氏变换Ⅹ(S)之比,即 W(s)=Y(s)/X(s)=L(输出)/L(输入)。 推导过程 (讲稿) 3、传递函数的优点:(P1) 把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为传递函数,优点为: (1)传递函数只与线性关系的结构和参数有关,而与输入信号无关,因此用传递函数分析 系统结构、设计系统结构和参数比较方便。 (2)由于将时域中的微分方程变换到复域内的代数方程,所以利用传递函数很容易求出系 统输出量在复域s中的表达式,再查拉氏变换表,就得到系统输出在时域中的表达式,这比 解系统的微分方程方便得多 所以,传递函数是自动控制系统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4、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讲稿) (1)惯性系统 i)运动方程:i)传递函数:i)举例 (2)放大环节 i)运动方程:i)传递函数:i)举例 (3)积分环节 i)运动方程;i)传递函数 )举例 (4)徵分环节 i)运动方程;i)传递函数:i)举例 (5)振荡环节
9 5、由拉氏变换求解方程的步骤: 首先,对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即从 f(t)得到 F(s);然后,求解 F(s)的代数方程;最 后,对 F(s)进行反变换,即求得所要求的解。 (*** , 作业 1) 四、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1、定义: 系统(或环节)的传递函数 W(S),为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量的拉氏变换 Y(S)与输 入量的拉氏变换 X(S)之比,即: W(S)= Y(S)/ X(S)= L(输出)/ L(输入)。 2、推导过程: (讲稿) 3、传递函数的优点:(P 111) 把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表示为传递函数,优点为: (1)传递函数只与线性关系的结构和参数有关,而与输入信号无关,因此用传递函数分析 系统结构、设计系统结构和参数比较方便。 (2)由于将时域中的微分方程变换到复域内的代数方程,所以利用传递函数很容易求出系 统输出量在复域 s 中的表达式,再查拉氏变换表,就得到系统输出在时域中的表达式,这比 解系统的微分方程方便得多。 所以,传递函数是自动控制系统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4、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讲稿) (1) 惯性系统 i) 运动方程; ii) 传递函数; iii) 举例 (2) 放大环节 i) 运动方程; ii) 传递函数; iii) 举例 (3) 积分环节 i) 运动方程; ii) 传递函数; iii) 举例 (4) 微分环节 i) 运动方程; ii) 传递函数; iii) 举例 (5) 振荡环节
i)运动方程:i)传递函数:in)举例 传递函数方框图和方框图的变换 (1)串联:W1(s)、W2(s)串联 x所()(s) ()P() x(8) W1(3).甲2(8)W3(s) 图5-1)环节的串联 (2)并联:W()、W2(s)并联 W(s)=Y(s)/X(s)=Wi(s)+W2(s) ()() 不x)xu) 其断 1() Y(s) 2(s) W2(8) 2(5) 式度的 x(9-所()+n2(m)r(s) x(4)()所(s) Y(s) 1W(s)W2(x) 图5-14环节的并联 图5-15环节的反馈连接 (3)反馈连接:W(s)、W2(s)反馈连接 W(s)=Y(s)/X(s)=W(S1+-W(s)W2(s) 全反馈:W(s)=Wo(s)+W(s) X(s) H6( 图5-16全反馈(单位反馈)联接 (4)系统的传递函数求解举例
10 i) 运动方程; ii) 传递函数; iii) 举例 5、传递函数方框图和方框图的变换 (1) 串联:W1(s)、W2(s) 串联 W(s)=Y(s)/X(s) = W1(s)W2(s) (2) 并联:W1(s)、W2(s) 并联 W(s)=Y(s)/X(s) = W1(s)±W2(s) (3) 反馈连接:W1(s)、W2(s) 反馈连接 W(s)=Y(s)/X(s) = W1(s)/[1+-W1(s) W2(s)] 全反馈:W0(s)=W0(s)/[1+ W0(s)] (4) 系统的传递函数求解举例: (讲稿) (作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