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诗经蒹葭》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风格。 2、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形式 在诗中的运用 3、积累两诗涉及到的文言知识: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议;否定句代词作宾 语前置;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 1、理解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顺畅记诵、翻译。 2、培养学生研究发现能力。 教学过程: 、营造氛围,导入课文 首先,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其次,由教师朗诵一首由《蒹葭》改编的现代诗歌。 秋水,伊人。 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 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 踏过河岸,你看到了什么? 村庄、炊烟,还是阡陌······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 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 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 你的悲伤,你的喜悦。 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 是梦 大家刚才欣赏到的这首由台湾女作家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还有那首小 诗,都是根据《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改编而来的。 《蒹葭》被誉为“诗三百”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 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今天,我们就共 同来感受一下这水蒹葭的醇厚韵味。 不过,“诗非读不能品也”,首先,让我们投入地朗读全诗 、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散读,选出小组中读的最出色的同学 2、背景音乐响起 (1)请同学朗诵全诗 (2)师生集体朗读全诗。 三、分析全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同学们的朗读颇具感染力,下面就请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 读得这么美呢?(小组讨论)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 独特的形式
十五《诗经 蒹葭》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风格。 2、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形式 在诗中的运用。 3、积累两诗涉及到的文言知识: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议;否定句代词作宾 语前置;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 1、理解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顺畅记诵、翻译。 2、培养学生研究发现能力。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课文 首先,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其次,由教师朗诵一首由《蒹葭》改编的现代诗歌。 秋水,伊人。 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 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 踏过河岸,你看到了什么? 村庄、炊烟,还是阡陌······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 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 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 你的悲伤,你的喜悦。 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 是梦······ 大家刚才欣赏到的这首由台湾女作家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还有那首小 诗,都是根据《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改编而来的。 《蒹葭》被誉为“诗三百”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 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秋水蒹葭,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今。今天,我们就共 同来感受一下这水蒹葭的醇厚韵味。 不过,“诗非读不能品也”,首先,让我们投入地朗读全诗。 二、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散读,选出小组中读的最出色的同学 2、背景音乐响起 (1)请同学朗诵全诗; (2)师生集体朗读全诗。 三、分析全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同学们的朗读颇具感染力,下面就请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 读得这么美呢?(小组讨论)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 独特的形式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睎、湄、跻、坻 采、已、涘、右、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3、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赋) 不同形态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路途艰难伊人所在地(无结果) 苍苍 为霜 方 且长 水中央 未睎 之湄 且跻 水中坻 采采 未已 之涘且右水中沚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 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作用:抒情强烈,加强读者印象,便于读者诵记。这 种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 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诗经》中“赋” 的语言结构形式 四、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1、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 (1)思念向往。 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著、坚贞不渝。(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 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 足见其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 了没有?) “白露为霜”、“白露未睎”“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 觅时间之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 “在水一方”、“在水之美”、“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 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 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毛诗稽古篇》中对这种情感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夫悦之必求之,然惟 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惟其慕悦益至,而可见不可求,则失望怅惘愈甚。 我们在追求一种美好事物之时,都体验过这种心情,越得不到的东西,我们越喜 欢,越喜欢,那种得不到的失望感也就越浓重。 2、外在的行为往往是内心情感的折射,除此以外,诗人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什么 来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对诗人情感的抒发起到了怎样的 作用呢?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湄、跻、坻 采、已、涘、右、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3、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赋) 不同形态 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 路途艰难 伊人所在地(无结果) 苍苍 为霜 一方 且长 水中央 凄凄 未睎 之湄 且跻 水中坻 采采 未已 之涘 且右 水中沚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 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作用:抒情强烈,加强读者印象,便于读者诵记。这 种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 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诗经》中“赋” 的语言结构形式。 四、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1、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 (1)思念向往。 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 (2)执著、坚贞不渝。(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 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 足见其执著、坚贞不渝。 (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 了没有?)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 觅时间之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 “在水一方”、“在水之美”、“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 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 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毛诗稽古篇》中对这种情感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夫悦之必求之,然惟 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惟其慕悦益至,而可见不可求,则失望怅惘愈甚。” 我们在追求一种美好事物之时,都体验过这种心情,越得不到的东西,我们越喜 欢,越喜欢,那种得不到的失望感也就越浓重。 2、外在的行为往往是内心情感的折射,除此以外,诗人的情感还可以通过什么 来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对诗人情感的抒发起到了怎样的 作用呢?
A、诗中哪几句是写景? B、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诗经》中哪种表现手法? C、它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呢?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D、为什么选择兼葭? [明确]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睎”、“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 几句是写景 B、运用的是起兴手法,“兴”是《诗经》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多为环境描写,渲 染气氛,烘托情感。 C、“蒹葭”就是芦苇,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就是其 中之一,它与秋水结合,往往能营造出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而这种凄凉 迷离的秋景与诗人追求伊人时的如痴如醉以及追求不获的失望惆怅是和谐统 D、另外,芦苇的特点是纤细修长,柔而坚韧,诗人对“伊人”的情感不正是柔 情似水而又坚贞不渝的吗。 诗人写景只用了8个字、两句话,却给与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美丽的景 动人的情全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三章之中。《诗经》距今有3000年左右,同时期 世界上的许多民族恐怕尚未开化,而我国人民已经可以吟唱出这么细致、隽永诗 歌作品来了,真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再来品味它那醇厚的 韵味吧。 男女生分部分朗读全诗,再度感受诗歌的韵味。 五、想象“伊人”的形象 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 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 觉得她就是美丽高洁的? [明确]ε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 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 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 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待,只是 反复吟唱“溯游从之”“溯洄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距离 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 六、分析“伊人”的多层内涵 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 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 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老师收集了历来对此诗的解读,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翻 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 a love song,伊人是 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 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 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 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
A、诗中哪几句是写景? B、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诗经》中哪种表现手法? C、它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呢?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D、为什么选择蒹葭? [明确]: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 几句是写景. B、运用的是起兴手法,“兴”是《诗经》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多为环境描写,渲 染气氛,烘托情感。 C、“蒹葭”就是芦苇,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就是其 中之一,它与秋水结合,往往能营造出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而这种凄凉 迷离的秋景与诗人追求伊人时的如痴如醉以及追求不获的失望惆怅是和谐统一 的。 D、另外,芦苇的特点是纤细修长,柔而坚韧,诗人对“伊人”的情感不正是柔 情似水而又坚贞不渝的吗。 诗人写景只用了 8 个字、两句话,却给与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美丽的景、 动人的情全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三章之中。《诗经》距今有 3000 年左右,同时期 世界上的许多民族恐怕尚未开化,而我国人民已经可以吟唱出这么细致、隽永诗 歌作品来了,真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再来品味它那醇厚的 韵味吧。 男女生分部分朗读全诗,再度感受诗歌的韵味。 五、想象“伊人”的形象 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 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 觉得她就是美丽高洁的? [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 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 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 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待,只是 反复吟唱“溯游从之”、“溯洄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距离 美再次体现了《蒹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 六、分析“伊人”的多层内涵 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 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 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老师收集了历来对此诗的解读,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 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 a love song,伊人是 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 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 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 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
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 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 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 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 的失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 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髙的理想……仁 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 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 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 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 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 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这么优美的诗篇,是百读不厌的,让我们再朗读一回吧。 男女生分部分朗读 七、想象诗歌展现出的优美画面 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蒹葭》同样也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而且 留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发挥想象, 描绘诗篇中构建的美丽画面。学生交流发言。 播放根据《在水一方》制作的 FLASH 【译文参考】: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八、请大家用一个词概括出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分析]: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憧憬)的感情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焦急)的感情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失望)的感情 全诗寄托了诗人细腻、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这也展现出全诗除了具有音乐美 绘画美外,还具有情感美 九、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像《蒹葭》这样歌咏香草嘉卉的作品不胜枚举,它们或抒发真挚 情感,或讴歌理想人格,或体现髙雅情趣,或揭示深刻晢理。根据大家的阅读积 累,你们所知道的有哪些 十、布置作业 (1)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一篇鉴赏文章 (2)写一篇歌咏芳草嘉木的短文。 (任选其 十一、总结 同学们,《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很多文质兼美、传唱千古的
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 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 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 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 的失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 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 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如曹 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 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 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 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 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这么优美的诗篇,是百读不厌的,让我们再朗读一回吧。 男女生分部分朗读。 七、想象诗歌展现出的优美画面 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蒹葭》同样也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而且 留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发挥想象, 描绘诗篇中构建的美丽画面。学生交流发言。 播放根据《在水一方》制作的 FLASH。 【译文参考】: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八、请大家用一个词概括出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分析]: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憧憬)的感情;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焦急)的感情;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失望)的感情。 全诗寄托了诗人细腻、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这也展现出全诗除了具有音乐美、 绘画美外,还具有情感美。 九、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像《蒹葭》这样歌咏香草嘉卉的作品不胜枚举,它们或抒发真挚 情感,或讴歌理想人格,或体现高雅情趣,或揭示深刻哲理。根据大家的阅读积 累,你们所知道的有哪些? 十、布置作业 (1)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一篇鉴赏文章; (2)写一篇歌咏芳草嘉木的短文。 (任选其一) 十一、总结: 同学们,《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很多文质兼美、传唱千古的
佳作;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蒹葭》“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 东方文明辉煌”,感受到了《诗经》跨越千年的美丽。希望大家今后对我们的祖 先遗留下来的这一文化瑰宝能多一份关注,多一份热爱。 十二、介绍《诗经》 《诗经》距今有3000年左右,同时期世界上的许多民族恐怕尚未开化,我 国人民已会吟唱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真了不起。(用以激发学生民族 自豪感) A、《诗经》的由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 BClc 一BC6C),共约500年。除少数是西周作品外,大部分是东周时代的作品。汉 代的学者有采诗的说法。后研究者认为,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 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在孔子时代,《诗》被用为儒家学派的教材。 《诗经》的“经”字是汉儒加上去的,汉代独尊儒术,将之奉为经典,称为《诗 经》。先秦只称为诗。秦代被焚烧,至汉复传,传诗者为齐(辕固)、鲁(申培)、 韩(燕人,婴)、毛(鲁人,亨)四家。自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学毛诗的渐 多,以后其他三家逐渐衰废至亡佚。现称鲁人毛亨传的(诂训传)为“毛诗” 风(106篇),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 雅(贵族作品) 2雅(105篇) 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 B、《诗经》内容(305)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周颂 姬(4篇),鲁颂 商颂 “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C、“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一一叙事和抒情。 比:“以此物比彼物”--比喻和比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D、《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及它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是我国 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 E.《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诗经》中尤其是其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 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大
佳作;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蒹葭》“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 东方文明辉煌”,感受到了《诗经》跨越千年的美丽。希望大家今后对我们的祖 先遗留下来的这一文化瑰宝能多一份关注,多一份热爱。 十二、介绍《诗经》 《诗经》距今有 3000 年左右,同时期世界上的许多民族恐怕尚未开化,我 国人民已会吟唱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真了不起。(用以激发学生民族 自豪感) A、《诗经》的由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BC11C— —BC6C),共约 500 年。除少数是西周作品外,大部分是东周时代的作品。汉 代的学者有采诗的说法。后研究者认为,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 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在孔子时代,《诗》被用为儒家学派的教材。 《诗经》的“经”字是汉儒加上去的,汉代独尊儒术,将之奉为经典,称为《诗 经》。先秦只称为诗。秦代被焚烧,至汉复传,传诗者为齐(辕固)、鲁(申培)、 韩(燕人,婴)、毛(鲁人,亨)四家。自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学毛诗的渐 多,以后其他三家逐渐衰废至亡佚。现称鲁人毛亨传的(诂训传)为“毛诗”。 B、《诗经》内容(305) C、“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D、《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及它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是我国 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 E.《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诗经》中尤其是其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 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