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 主备人:王其英 复备人:陈玉良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做到熟读课文,对生字新词能读正确,写正确,解 释明白 2明白用比喻阐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明白用比喻阐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用比喻阐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 个人 复备 导入 以苏轼的作品导入 二学习新课 眇: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扪:摸。揣:摸 龠: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譬:比喻。 相:形容,比喻。卒:终于,终究。欤:吗,助词,表疑问。 没:能潜水。 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题解: “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 论证方法。 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相关链接: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著名古文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大苏:《核舟记》中“盖大苏泛赤壁云”中“大苏”指苏轼 分析课文第一、二、三小节 朗读三小节。 默读第一小节,试分句翻译 “问之有目者” 问之(于)有目者”向 “以为日也 “以(之)为日也”把 当作 与……远”一一相比差距很大“未曾 不曾,没有 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 知识。没有直接观察,道听途说,对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理解:“人之未达” 人不能通晓明白(道)。 “无以” 没有什么 “无以异于眇”一一和瞎子不认识太阳没有什么不同。P42注④。 “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一—P42注⑥ “转而相之” 辗转而形容、比喻它们
日 喻 主备人: 王其英 复备人:陈玉良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做到熟读课文,对生字新词能读正确,写正确,解 释明白。 2 明白用比喻阐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明白用比喻阐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用比喻阐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个 人 复备 一 导入 以苏轼的作品导入 二 学习新课 眇: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 扪:摸 。揣:摸。 龠: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譬:比喻。 相:形容,比喻。 卒:终于,终究。 欤:吗,助词,表疑问。 没:能潜水。 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题解: “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 论证方法。 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相关链接: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著名古文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大苏:《核舟记》中“盖大苏泛赤壁云”中“大苏”指苏轼。 分析课文第一、二、三小节。 朗读三小节。 默读第一小节,试分句翻译: “问之有目者”——“问之(于)有目者”向 “以为日也” ——“以(之)为日也”把 …… 当作 “与……远” ——相比差距很大 “未曾” ——不曾,没有 大意: 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 知识。没有直接观察,道听途说,对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理解:“人之未达” ——人不能通晓明白(道)。 “无以” ——没有什么。 “无以异于眇”——和瞎子不认识太阳没有什么不同。P42 注④。 “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P42 注⑥。 “转而相之” ——辗转而形容、比喻它们
“莫之见” “莫见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从比喻导入正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即抽象的“道”比有形的日更难捉摸。 进一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 地说明自己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 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思考: “盲人识日”是否还能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以启发? 结论 既然是天生的瞎子,而有人却给瞎子讲太阳的形象,不考虑实际情况,尽管“巧譬善导 用心良苦,那也是白费心机。问的人错在缺乏亲自观察,而教的人错在不看对象,无的放 矢。(道理虽浅,令人深思。) 小节大意 求道之过应予以纠正,寻求一种正确的途径 以设问自答的方式,连用两个历史典故,有理有据地阐述“道可致而不可求”。 思考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结论: 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道 要勤奋地通过自身的学习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道,而不是只从别人那里搬一些或 没经过自己实践努力而去取巧 思考: 何谓“致”? 结论:“致”一—莫之求而自至,使其自至 孙武“善成者致人,不致于人”,“致人”是使敌人自投罗网,“于”被。 子夏“君子学以致其道”。 分析第四、五小节。 北人学没:又深一步以一个“没者”在长期的“没水”实践中“得道”的比喻,(“没人” 识“水之道”,进一步说明实践的重要)。说明“致道”要像“没者”游泳那样,反复实践, 长期学习,才能掌握“道”的规律。如果纸上谈兵,只凭听来的一点知识轻率入手,势必 像“北方之勇者”那样成为“溺者” 由“北人学没”指出读书人“求道”和“务学”的偏颇,进一步强调“君子学以致其道”。 总结 说理性散文,借用两个事例作比喻,形象论证“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用”的道理 三总结 由“盲人识日”的比喻导入“道之难见也甚于日”,指出人们求道的弊病;连用两个 历史典故,有理有据地论述“道可致而不可求”,“君子学以致其道 道理要从实践中自然获得,这样才真实可靠 四布置作业 积累一词多义(实词),“得”“道”“过”“自”“日 板书设计: 盲人问日一一不能片面地认识事物
“莫之见” ——“莫见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从比喻导入正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即抽象的“道”比有形的日更难捉摸。 进一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 地说明自己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 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思考: “盲人识日”是否还能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以启发? 结论: 既然是天生的瞎子,而有人却给瞎子讲太阳的形象,不考虑实际情况,尽管“巧譬善导”, 用心良苦,那也是白费心机。问的人错在缺乏亲自观察,而教的人错在不看对象,无的放 矢。(道理虽浅,令人深思。) 第二、三小节大意: 求道之过应予以纠正,寻求一种正确的途径。 以设问自答的方式,连用两个历史典故,有理有据地阐述“道可致而不可求”。 思考: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结论: 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道。 要勤奋地通过自身的学习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道,而不是只从别人那里搬一些或 没经过自己实践努力而去取巧。 思考: 何谓“致”? 结论:“致”——莫之求而自至,使其自至 孙武“善成者致人,不致于人” ,“致人”是使敌人自投罗网,“于”被。 子夏“君子学以致其道”。 分析第四、五小节。 北人学没:又深一步以一个“没者”在长期的“没水” 实践中“得道”的比喻,(“没人” 识“水之道”,进一步说明实践的重要)。说明“致道”要像“没者”游泳那样,反复实践, 长期学习,才能掌握“道”的规律。如果纸上谈兵,只凭听来的一点知识轻率入手,势必 像“北方之勇者”那样成为“溺者”。 由“北人学没”指出读书人“求道”和“务学”的偏颇,进一步强调“君子学以致其道”。 总结: 说理性散文,借用两个事例作比喻,形象论证“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用”的道理。 三 总结: 由“盲人识日”的比喻导入“道之难见也甚于日”,指出人们求道的弊病;连用两个 历史典故,有理有据地论述“道可致而不可求”,“君子学以致其道”。 道理要从实践中自然获得,这样才真实可靠。 四 布置作业: 积累一词多义(实词),“得”“道”“过”“自”“日”。 板书设计: 盲人问日——不能片面地认识事物
见道与识日作比较 日喻见道 举例:北方人学水性 写作目的
见道与识日作比较 日喻 见道 举例:北方人学水性 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