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四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总括的了解和比较清楚的 认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了解 会计任务和方法: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第1-2课时 第一节会计的概念 知识点、重难点:第一节的主要知识点。一是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所经历的三次 大变革,所具有的四个特征。教学重点是概念、特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对会计概念的理解,应重点突破 学生以前对会计的简单、模糊的认识。二是会计的职能,教学重点是会计职能的概念及其所包括的具体 内容。 在会计的任务和方法中教学重点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及七种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因它是贯穿全书 的主线,本教材的核心 教学过程 本节讲四个问题:一是会计的涵义,二是会计的特点,三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四是会计的任务和方 法。本节应围绕会计的概念这个中心,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从而加深对会计的概念及其 涵义的理解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有它的客观必然性。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人类社会生 产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且随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我国会计产生至今,经历了三次大变革 1.1905年,借贷记账法传人我国,我国改革了中式簿记,开始推行现代会计。 2.建国后,引入前苏联会计核算模式,产生了增减记账法 3.1993年7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制度,奠定了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基石,预示着我 因会计全方位纳入会计国际化轨道。 会计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从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发展成为独立职能 2.从实物数量的简单记录,发展到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进行综合核算和监督 3.从管理工具发展成为会计管理活动,既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又直接履行会计职能 4.从传统会计发展成为当代会计两大分支,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理解会计的概念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长期以来,会计一直被理解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核算)和监督,是一种
1 第一章 概 述 共计四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总括的了解和比较清楚的 认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了解 会计任务和方法;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第1-2课时 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 知识点、重难点:第一节的主要知识点。一是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所经历的三次 大变革,所具有的四个特征。教学重点是概念、特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对会计概念的理解,应重点突破 学生以前对会计的简单、模糊的认识。二是会计的职能,教学重点是会计职能的概念及其所包括的具体 内容。 在会计的任务和方法中教学重点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及七种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因它是贯穿全书 的主线,本教材的核心。 教学过程: 本节讲四个问题:一是会计的涵义,二是会计的特点,三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四是会计的任务和方 法。本节应围绕会计的概念这个中心,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从而加深对会计的概念及其 涵义的理解。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有它的客观必然性。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人类社会生 产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且随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我国会计产生至今,经历了三次大变革: 1.1905年,借贷记账法传人我国,我国改革了中式簿记,开始推行现代会计。 2.建国后,引入前苏联会计核算模式,产生了增减记账法。 3.1993年7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制度,奠定了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基石,预示着我 国会计全方位纳入会计国际化轨道。 会计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从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发展成为独立职能; 2.从实物数量的简单记录,发展到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进行综合核算和监督; 3.从管理工具发展成为会计管理活动,既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又直接履行会计职能; 4.从传统会计发展成为当代会计两大分支,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理解会计的概念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长期以来,会计一直被理解为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核算)和监督,是一种
管理工具。实质上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它要对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综合的计算和 记录,进行微观管理。在宏观经济中,会计管理又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经济管理部门 利用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了解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有利于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有利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控制与调节 其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是说明会计的。基本职能,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概括的“对 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也就是利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数量上的记录、计算,来反映经济 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资料,这是核算职能:利用价值指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 性和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这是监督职能 最后,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是说明会计的主要特点。这是因为会计反映的是企业单位经济活动 中的价值方面,在经济活动中,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供产销的变化,用实物度量不能加总,只能用货 币度量来综合反映。当然,以货币度量为主,并不排除同时用实物量度反映 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会计两个基本职能的涵义前已述及,需要说明 的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经济核算,讲求经济效益,要求会计具 有新的职能,即预测经济前景、控制经济过程、参与经济计划与经济决策等。 在讲课时,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会计的任务不仅体现会计所固有的功能(即会计的职能),而且反映人们的意志和要求。所以, 会计的任务将随着一定时期人们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计将有不同 的具体任务 第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会计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来完成自己 的任务 第三,会计的各项具体任务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不能孤立地看待每项任务 会计的方法也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会计的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适应会计对象的特点和 经济管理的要求创造、总结出来的,因而它也将随着客观经济形势以及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是传统的会计方法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方面组成。会计核算是基础,会计分析是会计核 算的深化和利用,而会计检查是会计核算、会计分析的总结和提高,它们相互有机地联系,共同组成了 传统的会计方法体系:三是随着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对经济管理工作要求的提高,传统的会计方法 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要求,需要建立新的会计方法体系 会计方法中的会计核算方法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也是基础会计的主要内容。本书主要讲会 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由一些更为具体的核算方法组成,包括以下七种 1.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类反映的一种方法 2
2 管理工具。实质上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它要对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综合的计算和 记录,进行微观管理。在宏观经济中,会计管理又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经济管理部门 利用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了解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有利于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有利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控制与调节。 其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是说明会计的。基本职能,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概括的“对 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也就是利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数量上的记录、计算,来反映经济 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资料,这是核算职能;利用价值指标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 性和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这是监督职能。 最后,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是说明会计的主要特点。这是因为会计反映的是企业单位经济活动 中的价值方面,在经济活动中,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供产销的变化,用实物度量不能加总,只能用货 币度量来综合反映。当然,以货币度量为主,并不排除同时用实物量度反映。 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会计两个基本职能的涵义前已述及,需要说明 的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经济核算,讲求经济效益,要求会计具 有新的职能,即预测经济前景、控制经济过程、参与经济计划与经济决策等。 在讲课时,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会计的任务不仅体现会计所固有的功能(即会计的职能),而且反映人们的意志和要求。所以, 会计的任务将随着一定时期人们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计将有不同 的具体任务。 第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会计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来完成自己 的任务。 第三,会计的各项具体任务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不能孤立地看待每项任务。 会计的方法也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会计的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适应会计对象的特点和 经济管理的要求创造、总结出来的,因而它也将随着客观经济形势以及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二 是传统的会计方法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方面组成。会计核算是基础,会计分析是会计核 算的深化和利用,而会计检查是会计核算、会计分析的总结和提高,它们相互有机地联系,共同组成了 传统的会计方法体系;三是随着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对经济管理工作要求的提高,传统的会计方法 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要求,需要建立新的会计方法体系。 会计方法中的会计核算方法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也是基础会计的主要内容。本书主要讲会 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由一些更为具体的核算方法组成,包括以下七种。 1.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类反映的一种方法
2.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同时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3.填制和审核凭证。填制会计凭证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完成,审核无误后的凭证方可作为记账的依据。 4.登记账簿。就是根据会计凭证,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在账簿中全面地、连续地、系统地记录经济业 5.成本计算。就是汇集所发生的费用,计算成本的方法。 6.财产清查。是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等进行盘点,将盘点结果与账面结存数相核对,以查明资产 实有数的一种方法 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根据账簿记录定期编制的总结报告,用来系统地总结企业的财务、成本状 况和经营成果,为各方面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34课时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知识点、重难点:第二节的主要知识点是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四个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会 计核算的十三个一 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一般原则的基础理 论根据。应结合一 加以讲解。 教学过程: 本节讲两个问题,一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二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 计一般原则的基础或理论根据。会计一般原则中的一部分是根据会计假设进行逻辑推导而来的,例如, 从会计期间假设出发,可以引发出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从持续经营假设可以演绎出历史成本原 则等 先讲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指在会计核算中,把企业视为一个独立于所有者和其他组织之外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 负盈亏的经济个体。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控股公 司。在确定会计主体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会计主体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会计主体在经济上是独立的,所以不仅要把会计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划分清楚,而且还应把 企业的财务活动与企业主及企业职工的个人财务活动相分离 第二,会计主体是一个整体,反映和处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财务问题要从企业整体出发。这是 因为企业内部资财的调拨,既不会增加企业的收益或损失,也不会增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 依据这一会计前提,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首要的
3 2.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同时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3.填制和审核凭证。填制会计凭证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完成,审核无误后的凭证方可作为记账的依据。 4.登记账簿。就是根据会计凭证,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在账簿中全面地、连续地、系统地记录经济业 务。 5.成本计算。就是汇集所发生的费用,计算成本的方法。 6.财产清查。是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等进行盘点,将盘点结果与账面结存数相核对,以查明资产 实有数的一种方法。 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根据账簿记录定期编制的总结报告,用来系统地总结企业的财务、成本状 况和经营成果,为各方面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3-4课时 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知识点、重难点:第二节的主要知识点是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四个基本前提之间的关系、会 计核算的十三个一般原则。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一般原则的基础理 论根据。应结合一些实例加以讲解。 教学过程: 本节讲两个问题,一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二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 计一般原则的基础或理论根据。会计一般原则中的一部分是根据会计假设进行逻辑推导而来的,例如, 从会计期间假设出发,可以引发出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从持续经营假设可以演绎出历史成本原 则等。 先讲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指在会计核算中,把企业视为一个独立于所有者和其他组织之外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 负盈亏的经济个体。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控股公 司。在确定会计主体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会计主体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会计主体在经济上是独立的,所以不仅要把会计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划分清楚,而且还应把 企业的财务活动与企业主及企业职工的个人财务活动相分离; 第二,会计主体是一个整体,反映和处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财务问题要从企业整体出发。这是 因为企业内部资财的调拨,既不会增加企业的收益或损失,也不会增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 依据这一会计前提,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首要的一
层涵义是各单位会计核算的范围是本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其他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不能作为 本单位发生的事项进行核算 目前我国会计主体主要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及 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举例说明会计主体的各种类型)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假设只适用于正常经营状态下的企业单位。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存 在经营失败的风险,都可能会因资不抵债而被迫宣告破产或进行法律上的改组。如果某个会计主体已无 法履行它所承担的义务,正常的经营活动已无法维持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持续经营这个假设就不再存 在了。但从整体上讲,破产清算的企业终究是少数,所以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是合 理的 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而会计期间假设则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即对川流不息的 企业经营活动如何划分会计期间进行核算 会计期间的划分对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影响。有了会计期间,才得以区分本期与非本期,而由于有 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 划分会计期间给会计核算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各项资产和负债的流动与现金 的收支是不一致的,这就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可供选择的记账规则:再如为了正确计算 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需要对跨越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采用合理的账务处理方法,如折旧、摊销及配比 的方法等。由于企业之间的情况很不一致,所以很难找到单一的方法以适用于所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做出合理的选择 四)货币计量 以货币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单位,是一种人为的假设。在会计核算中,日常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 表用以计量的货币,也就是单位主要会计核算业务所使用的货币,称为记账本位币。在我国,人民币是 因家法定货币,因此: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我国境内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货币计量假设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仅限于那些能够以货币 来计量的企业经营活动,而对企业职工技术水平、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等信息,均不反映在会计信息之中 其次,作为计量尺度的货币本身价值具有不稳定性。也就是说,货币计量假设并未考虑货币购买力的变 动。按照各国的会计惯例,当货币本身的价值波动不大,或前后波动能相互抵消时,会计核算可以不考 虑这些波动,仍然认为币值是稳定的。但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时,就 需要采用特殊的会计原则来处理。 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会计主体假设是基础,持续经营假设是条件
4 层涵义是各单位会计核算的范围是本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其他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不能作为 本单位发生的事项进行核算。 目前我国会计主体主要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及 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举例说明会计主体的各种类型)。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假设只适用于正常经营状态下的企业单位。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存 在经营失败的风险,都可能会因资不抵债而被迫宣告破产或进行法律上的改组。如果某个会计主体已无 法履行它所承担的义务,正常的经营活动已无法维持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持续经营这个假设就不再存 在了。但从整体上讲,破产清算的企业终究是少数,所以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是合 理的。 (三)会计期间 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而会计期间假设则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即对川流不息的 企业经营活动如何划分会计期间进行核算。 会计期间的划分对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影响。有了会计期间,才得以区分本期与非本期,而由于有 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 划分会计期间给会计核算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各项资产和负债的流动与现金 的收支是不一致的,这就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可供选择的记账规则;再如为了正确计算 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需要对跨越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采用合理的账务处理方法,如折旧、摊销及配比 的方法等。由于企业之间的情况很不一致,所以很难找到单一的方法以适用于所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做出合理的选择。 (四)货币计量 以货币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单位,是一种人为的假设。在会计核算中,日常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 表用以计量的货币,也就是单位主要会计核算业务所使用的货币,称为记账本位币。在我国,人民币是 国家法定货币,因此;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我国境内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货币计量假设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仅限于那些能够以货币 来计量的企业经营活动,而对企业职工技术水平、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等信息,均不反映在会计信息之中; 其次,作为计量尺度的货币本身价值具有不稳定性。也就是说,货币计量假设并未考虑货币购买力的变 动。按照各国的会计惯例,当货币本身的价值波动不大,或前后波动能相互抵消时,会计核算可以不考 虑这些波动,仍然认为币值是稳定的。但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时,就 需要采用特殊的会计原则来处理。 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会计主体假设是基础,持续经营假设是条件
会计期间假设是补充,货币计量假设是保证,它们共同构成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再讲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主要是就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是对会计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 则。《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初步总结了我国企业 会计工作的实务经验,并参照国际惯例提出的。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总体性要求的原则, 如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二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二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如 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三是对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要求 的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等。 可比性原则是指不同行业或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 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致性原则要求一个企业在不伺会计期间内的会计处理方法应当一致。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可以 有多种会计核算方法。例如,存货的领用和发出,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 或后进先出法等确定其实际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 倍余额递减法等。如果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将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 计信息的理解,不利于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 在会计核算中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并不意味着所选择 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作任何变更,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并在企业 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 上述两个会计原则中,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都是对企业、会计信息提出的要求,所不同只是前 者是为了保证不同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所提出的要求:强调的是横向比较:后者则是为了保证同一企 业不同期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所提出的要求,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 要求。并且,一致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变更。 谨慎性原则叉称稳健性原则,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 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 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 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谨慎性原则要求体现于会计核算 的全过程。从会计确认来说,要求确认标准和方法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从会计计量来说,要求不 得高估资产和利润的数额:从会计报告来说,要求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 信息,特别是应报告有关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说会计上注重的是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仅仅是其法律形式。例如:以
5 会计期间假设是补充,货币计量假设是保证,它们共同构成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再讲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主要是就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是对会计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 则。《企业会计准则》中,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初步总结了我国企业 会计工作的实务经验,并参照国际惯例提出的。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总体性要求的原则, 如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二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二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如 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三是对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要求 的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等。 可比性原则是指不同行业或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 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致性原则要求一个企业在不伺会计期间内的会计处理方法应当一致。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可以 有多种会计核算方法。例如,存货的领用和发出,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 或后进先出法等确定其实际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 倍余额递减法等。如果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将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 计信息的理解,不利于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 在会计核算中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并不意味着所选择 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作任何变更,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并在企业 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 上述两个会计原则中,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都是对企业、会计信息提出的要求,所不同只是前 者是为了保证不同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所提出的要求;强调的是横向比较;后者则是为了保证同一企 业不同期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所提出的要求,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 要求。并且,一致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的变更。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 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 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 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谨慎性原则要求体现于会计核算 的全过程。从会计确认来说,要求确认标准和方法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从会计计量来说,要求不 得高估资产和利润的数额;从会计报告来说,要求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 信息,特别是应报告有关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说会计上注重的是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仅仅是其法律形式。例如:以
融资租赁方式租人的固定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上来讲承租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 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承租企业按期支付的租赁费具有分期支付固定资产 价款的性质,属于资本性支出: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 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收益。所以,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因此, 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人的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用等核算。 客观性原则也称真实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 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就应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在会计核 算中坚持以上原则,就应当:在会计核算时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 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应当能 够经受验证以核实其是否真实。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如实地 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 者,导致决策的失误。 相关性原则是会计目标的体现。会计的目标就是要为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信息的价值在于其与 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相关性原则,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 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如果会计信息提供以后,没有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 的需要,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实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在 会计核算中坚持及时性原则,一是要及时收集会计信息,二是要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三是要 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济决策, 就不符合及时性原则的要求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会计核算中坚持明晰性原 则,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会计信息所要说明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加以利用 重要性原则是指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 映、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而对于那些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 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手续,采用简便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合并反映。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它是按照费用是否应由本期的成本负担,收入是否 应由本期获得为标准,计算和确定本期费用与收入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是收付 实现制(又称现金制)。它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计算和确定本期收入与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 具体地讲,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实际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归属于本期,都作为本期 的收入和费用处理。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会给企业的净收益带来不同的影响。下面举例说明。设某单位 分别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计算的费用如下表:
6 融资租赁方式租人的固定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上来讲承租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 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承租企业按期支付的租赁费具有分期支付固定资产 价款的性质,属于资本性支出;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 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收益。所以,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因此, 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人的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用等核算。 客观性原则也称真实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 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就应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在会计核 算中坚持以上原则,就应当:在会计核算时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 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应当能 够经受验证,以核实其是否真实。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如实地 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 者,导致决策的失误。 相关性原则是会计目标的体现。会计的目标就是要为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信息的价值在于其与 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相关性原则,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 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如果会计信息提供以后,没有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 的需要,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实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在 会计核算中坚持及时性原则,一是要及时收集会计信息,二是要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三是要 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济决策, 就不符合及时性原则的要求。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会计核算中坚持明晰性原 则,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会计信息所要说明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加以利用。 重要性原则是指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 映、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而对于那些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 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手续,采用简便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合并反映。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它是按照费用是否应由本期的成本负担,收入是否 应由本期获得为标准,计算和确定本期费用与收入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是收付 实现制(又称现金制)。它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计算和确定本期收入与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 具体地讲,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和实际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归属于本期,都作为本期 的收入和费用处理。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会给企业的净收益带来不同的影响。下面举例说明。设某单位 分别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计算的费用如下表:
本月费 经济业务内容 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①本月支付并负担的费用3500元 3500 本月负担以前月份已预付的费用600元 ③预付应由下月负担的费用400元 ④应由本月负担但在下月支付的费用250元 ⑤支付上月己负担的费用800元 800 本月费用合计 4700 以上按两种方法分别确认的本月费用合计不同。只有当本期应收的收入或应付的费用都在本期收到 或支付,两者的计算结果才相同 由此可见,由于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各自确认的费用不同,使得不同方法下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 将有区别,假定以同一个销售收入水平加,以比较的话,最后算得的净收益在两种不同的方法下结果也 是不同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强调经营成果的计算,在企业日常会计核算中,以收付实现制来处理收入和 费用显然是欠妥的,所以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一般都采用权责发生制。 所谓:历史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历史成本原则 要求对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 考虑随后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 配比原则要求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在同一会计期间内予以确认 计量。配比原则既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关系上的配比,使某项、业务的收入与其有因果关系所发生的 费用互相比较,以确定某项业务的经营成果,也包括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根据权责发生 制来归属本期的收入和本期的费用,属于某一期间的费用,必须与相同收益期的收入相配比。也就是说 同本期收入无关,不应当由本期收入负担的费用,则必须递延到以后各期与其相关的收入相配合。 所谓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仅仅与本期收益的取得有关,也就是说, 收益性支出的效益只在本期发挥作用。如企业购买劳动对象(材料物资)的支出,购买劳动力(工资费用) 的支出等:所谓资本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间的收 入相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也就是说,资本性支出的效益可以在 几个连续的会计期间发挥作用。如企业购买劳动资料(固定资产)的支出。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确认支出时,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支 出,将收益性支出列于利润表,计人当期损益,以正确计算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将资本性支出列于资 产负债表,作为资产反映,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企业将资本性支出误作为收益性支出, 一方面使企业实际控制的资产与确认的资产不相一致,另一方面又会使本期费用虚增,导致本期少计净
7 以上按两种方法分别确认的本月费用合计不同。只有当本期应收的收入或应付的费用都在本期收到 或支付,两者的计算结果才相同。 由此可见,由于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各自确认的费用不同,使得不同方法下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 将有区别,假定以同一个销售收入水平加,以比较的话,最后算得的净收益在两种不同的方法下结果也 是不同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强调经营成果的计算,在企业日常会计核算中,以收付实现制来处理收入和 费用显然是欠妥的,所以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一般都采用权责发生制。 所谓:历史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历史成本原则 要求对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 考虑随后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 配比原则要求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在同一会计期间内予以确认、 计量。配比原则既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关系上的配比,使某项、业务的收入与其有因果关系所发生的 费用互相比较,以确定某项业务的经营成果,也包括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即根据权责发生 制来归属本期的收入和本期的费用,属于某一期间的费用,必须与相同收益期的收入相配比。也就是说, 同本期收入无关,不应当由本期收入负担的费用,则必须递延到以后各期与其相关的收入相配合。 所谓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仅仅与本期收益的取得有关,也就是说, 收益性支出的效益只在本期发挥作用。如企业购买劳动对象(材料物资)的支出,购买劳动力(工资费用) 的支出等;所谓资本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间的收 入相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也就是说,资本性支出的效益可以在 几个连续的会计期间发挥作用。如企业购买劳动资料(固定资产)的支出。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确认支出时,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支 出,将收益性支出列于利润表,计人当期损益,以正确计算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将资本性支出列于资 产负债表,作为资产反映,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企业将资本性支出误作为收益性支出, 一方面使企业实际控制的资产与确认的资产不相一致,另一方面又会使本期费用虚增,导致本期少计净 经济业务内容 本月费用 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 ①本月支付并负担的费用 3 500 元 ②本月负担以前月份已预付的费用 600 元 ③预付应由下月负担的费用 400 元 ④应由本月负担但在下月支付的费用 250 元 ⑤支付上月已负担的费用 800 元 本月费用合计 3 500 600 250 4 350 3 500 400 800 4 700
收益,少交税金。反之,如果将收益性支出误作为资本性支出,一方面多计了资产价值,另一方面减少 了本期费用,多计了本期收益,多交税金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二章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 共计四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将第一章所学基本理论与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 起来,为熟练运用复式记账的方法打下基础。要求学生了解会计要素的构成内容:着重理解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这三个基本要素:重点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平衡公式;通过举例分析说 明会计要素,掌握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原理。 第5-6课时 第一节会计要素 知识点、重难点:第一节的知识点是六个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其具体内容。由于学生初次在专业课中 接触这些名词,较为抽象和空洞,教师在讲述中应多举实例,重点放在使学生加深对六个会计要素的理 解上 教学过程 会计要素也称会计对象要素或财务报表要素,是会计对象按其经济内容的基本分类。我国企业会计 准则中规定了六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反映了企业价值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它们表现为价值运动中的 存量,是构成资产负债表的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反映了企业价值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它 们表现为在资本存量基础上计算价值的增量,是构成利润表的要素。 资产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所谓流动性,实际 上是指各类资产变成现金的能力。其中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 者被耗用的资产,这就意味着流动资产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变成现金。长期投资是指除短期投资以外 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一年(不含一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 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所以它变现的时间长、难度大,付出的代价也高。固定资产和无 形资产变现的可能性比较小,或者代价比较高。而其他资产则基本上无法变成货币资金 负债按其偿还期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的特点是数额较小、偿还期短、流动性 大。为便于核算,考虑其特点,一般将流动负债以应付金额是否确定为标准划分为三类 应付金额确定的流动负债。根据合同或法律规定,到期日必须偿付,并有确定金额的流动负债 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8 收益,少交税金。反之,如果将收益性支出误作为资本性支出,一方面多计了资产价值,另一方面减少 了本期费用,多计了本期收益,多交税金。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第二章 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 共计四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将第一章所学基本理论与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 起来,为熟练运用复式记账的方法打下基础。要求学生了解会计要素的构成内容;着重理解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这三个基本要素;重点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平衡公式;通过举例分析说 明会计要素,掌握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原理。 第5-6课时 第一节 会计要素 知识点、重难点:第一节的知识点是六个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其具体内容。由于学生初次在专业课中 接触这些名词,较为抽象和空洞,教师在讲述中应多举实例,重点放在使学生加深对六个会计要素的理 解上。 教学过程: 会计要素也称会计对象要素或财务报表要素,是会计对象按其经济内容的基本分类。我国企业会计 准则中规定了六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反映了企业价值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它们表现为价值运动中的 存量,是构成资产负债表的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反映了企业价值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它 们表现为在资本存量基础上计算价值的增量,是构成利润表的要素。 资产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所谓流动性,实际 上是指各类资产变成现金的能力。其中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 者被耗用的资产,这就意味着流动资产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变成现金。长期投资是指除短期投资以外 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一年(不含一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 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所以它变现的时间长、难度大,付出的代价也高。固定资产和无 形资产变现的可能性比较小,或者代价比较高。而其他资产则基本上无法变成货币资金。 负债按其偿还期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的特点是数额较小、偿还期短、流动性 大。为便于核算,考虑其特点,一般将流动负债以应付金额是否确定为标准划分为三类: 1.应付金额确定的流动负债。根据合同或法律规定,到期日必须偿付,并有确定金额的流动负债。 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2.应付金额视经营情况而定的流动负债。这类流动负债要依据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到期末 才能确定负债金额,也就是说,不到会计期末,负债金额就不能确切地计量出来。如应交税金、应付股 利、应付福利费等。 3.应付金额需要估计的流动负债。这类负债虽然发生在过去已完成的交易,确实客观存在,只是没 有确切的金额,有时其受款人和偿付日期也无法确定。对于这类负债,就要通过分析客观的依据,据以 估计负债金额。如实行售后服务所产生的产品质量担保债务。长期负债的特点是数额较大、偿还期长、 流动性小。一般来讲,企业举借长期债款:主要是为了增添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地产、增建或扩充厂房 等扩大生产经营的需要。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界限的划分是“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 以内、以上。为什么不把两者的界限简单的定为一年呢?这是因为有些企业如造船业,它的正常经营周期 往往超过一年,也就是说,从投产到货款收回超过一年。如果将一年作为这类企业划分负债的依据,就 会导致长期负债人为地增加,从而不利于正确判断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划分 并不是绝对的,如某些应付账款,由于特定的原因,未能在一年内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但仍作为流 动负债。而长期负债中将于一年内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到期的部分要转作流动负债。所以,在实际工作中, 在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时,要考虑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之间发生的转变 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征:所有者权益表明企业的产权关系,即企业归谁所有,是谁投资的:所有 者权益与负债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权益,是企业资产的来源:所有者权益数额的确定,取决于资产和负债 的计量,即二者相减后的净额构成所有者权益 负债也是一种权益,但它与所有者权益有本质的区别:负债是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偿权,而所有 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债权人与企业只有债权债务关系,无权参与企业的管理 而企业所有者则有着法定的管理企业和委托他人管理企业的权利:负债必须按期偿还,各种借款、债券 票据等还必须按规定时间和利率支付利息,而所有者权益与企业共存,在经营期间无须偿还。国有企业 按国家的规定分配收益,股份制企业股息支付的数额和时间则要由董事会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而定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人。 在理解收入概念时,要注意“日常活动”和“经济利益”的含义。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 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如制造业销售商品、商品流通企业销售商品、出租固定资产、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服务、广告商提供广告策划服务等。经济利益,是指现金或最终能转化为现金的非现金资产。 收入具有以下特征:收入的取得代表着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经济利益是指现金 或最终能转化为现金的非现金资产,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的流人或增值以及负债的减少,从而导致企业 净资产的增加。例如,企业销售产品取得的收入导致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的增加:企业向已预收货款的 客户发出产品,取得的产品销售收入可以导致作为负债的预收账款的减少等等。收入要素必须与负债 所有者权益两个要素加以区别,如投资人将其资本投入企业,只是企业投入资本的增加而不是企业的收
9 2.应付金额视经营情况而定的流动负债。这类流动负债要依据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到期末 才能确定负债金额,也就是说,不到会计期末,负债金额就不能确切地计量出来。如应交税金、应付股 利、应付福利费等。 3.应付金额需要估计的流动负债。这类负债虽然发生在过去已完成的交易,确实客观存在,只是没 有确切的金额,有时其受款人和偿付日期也无法确定。对于这类负债,就要通过分析客观的依据,据以 估计负债金额。如实行售后服务所产生的产品质量担保债务。长期负债的特点是数额较大、偿还期长、 流动性小。一般来讲,企业举借长期债款;主要是为了增添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地产、增建或扩充厂房 等扩大生产经营的需要。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界限的划分是“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 以内、以上。为什么不把两者的界限简单的定为一年呢?这是因为有些企业如造船业,它的正常经营周期 往往超过一年,也就是说,从投产到货款收回超过一年。如果将一年作为这类企业划分负债的依据,就 会导致长期负债人为地增加,从而不利于正确判断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划分 并不是绝对的,如某些应付账款,由于特定的原因,未能在一年内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但仍作为流 动负债。而长期负债中将于一年内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到期的部分要转作流动负债。所以,在实际工作中, 在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时,要考虑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之间发生的转变。 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征:所有者权益表明企业的产权关系,即企业归谁所有,是谁投资的;所有 者权益与负债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权益,是企业资产的来源;所有者权益数额的确定,取决于资产和负债 的计量,即二者相减后的净额构成所有者权益。 负债也是一种权益,但它与所有者权益有本质的区别:负债是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偿权,而所有 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债权人与企业只有债权债务关系,无权参与企业的管理, 而企业所有者则有着法定的管理企业和委托他人管理企业的权利;负债必须按期偿还,各种借款、债券、 票据等还必须按规定时间和利率支付利息,而所有者权益与企业共存,在经营期间无须偿还。国有企业 按国家的规定分配收益,股份制企业股息支付的数额和时间则要由董事会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而定。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人。 在理解收入概念时,要注意“日常活动”和“经济利益”的含义。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 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如制造业销售商品、商品流通企业销售商品、出租固定资产、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服务、广告商提供广告策划服务等。经济利益,是指现金或最终能转化为现金的非现金资产。 收入具有以下特征:收入的取得代表着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经济利益是指现金 或最终能转化为现金的非现金资产,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的流人或增值以及负债的减少,从而导致企业 净资产的增加。例如,企业销售产品取得的收入导致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的增加;企业向已预收货款的 客户发出产品,取得的产品销售收入可以导致作为负债的预收账款的减少等等。收入要素必须与负债、 所有者权益两个要素加以区别,如投资人将其资本投入企业,只是企业投入资本的增加而不是企业的收
入:企业从银行取得的借款是企业的负债也不是企业的收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收入、收益和利得的关系。收益和利得与收入密切相关。收益,是指会计期间内 经济利益的增加,表现为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资产流人、资产增值或负债减少。“能导致所有者权 益增加”是收益的重要特征。但要注意的是,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并不说明它就一定是收益。投资者 投入也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它不是收益 收益的形成可能源于企业的日常活动,也可能源于日常活动以外的活动。那些由企业日常活动形成 的收益,即为收入:而源于日常活动以外的活动所形成的收益,通常称作利得 在会计实务中,对收入、利得两者作出区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利得是企业边缘性或偶发性交 易或事项的结果,比如,无形资产所有权转让、固定资产处置形成的收益等。(2)利得属于那种不经过经 营过程就能取得或不曾期望获得的收益。比如,企业接受政府的补贴、因其他企业违约收取的违约金、 流动资产价值的变动等。(3)利得在利润表中通常以净额反映。 费用具有以下特征:(1)费用的发生代表着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主要表现为企业 资产的减少或递耗以及负债的增加。例如生产产品领用材料,就导致企业资产的减少:对固定资产提取 折旧就形成了资产的递耗:应计人当期产品成本的应付而未付的工资费用导致企业的负债增加等等。(2) 费用与收入具有配比关系。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利润的大小,企业承担了费用,目的在于产生收入,当 取得的收入超出了费用,就会实现利润,反之将发生亏损。但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意味着企业承担了费用 就一定会给企业带来收入。例如,企业承担了制造和销售产品的费用,但赊销产品后,由于特殊原因客 户无力偿还货款就造成了坏账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不会取得收入。 利润具有以下特征:利润是收入与费用两个要素相配比的结果,并最终可以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变 动。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取得的收入与其发生的费用配比后,如果收入大于费用,其差额即为利润 反之则为亏损。而根据收人与费用要素的特征,收入是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并由此导致所有 者权益的增加:而费用是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并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因此,利润实际上 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五个要素按一定规则共同配比的结果。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7-8课时 第二节会计平衡公式 知识点、重难点:第二节是第二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会计基本等式是以 后讲述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运用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等方法的理论依据。教师应适当补充资料, 尽可能多演示动态平衡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印象,将会计基本等式牢牢地刻在学生脑海中。 教学过程: 10
10 入;企业从银行取得的借款是企业的负债也不是企业的收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收入、收益和利得的关系。收益和利得与收入密切相关。收益,是指会计期间内 经济利益的增加,表现为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资产流人、资产增值或负债减少。“能导致所有者权 益增加”是收益的重要特征。但要注意的是,能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并不说明它就一定是收益。投资者 投入也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它不是收益。 收益的形成可能源于企业的日常活动,也可能源于日常活动以外的活动。那些由企业日常活动形成 的收益,即为收入;而源于日常活动以外的活动所形成的收益,通常称作利得。 在会计实务中,对收入、利得两者作出区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利得是企业边缘性或偶发性交 易或事项的结果,比如,无形资产所有权转让、固定资产处置形成的收益等。(2)利得属于那种不经过经 营过程就能取得或不曾期望获得的收益。比如,企业接受政府的补贴、因其他企业违约收取的违约金、 流动资产价值的变动等。(3)利得在利润表中通常以净额反映。 费用具有以下特征:(1)费用的发生代表着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主要表现为企业 资产的减少或递耗以及负债的增加。例如生产产品领用材料,就导致企业资产的减少;对固定资产提取 折旧就形成了资产的递耗;应计人当期产品成本的应付而未付的工资费用导致企业的负债增加等等。(2) 费用与收入具有配比关系。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利润的大小,企业承担了费用,目的在于产生收入,当 取得的收入超出了费用,就会实现利润,反之将发生亏损。但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意味着企业承担了费用 就一定会给企业带来收入。例如,企业承担了制造和销售产品的费用,但赊销产品后,由于特殊原因客 户无力偿还货款就造成了坏账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不会取得收入。 利润具有以下特征:利润是收入与费用两个要素相配比的结果,并最终可以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变 动。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取得的收入与其发生的费用配比后,如果收入大于费用,其差额即为利润; 反之则为亏损。而根据收人与费用要素的特征,收入是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并由此导致所有 者权益的增加;而费用是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并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因此,利润实际上 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五个要素按一定规则共同配比的结果。 课堂小结:略 作业布置:单元练习卷 7-8课时 第二节 会计平衡公式 知识点、重难点:第二节是第二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会计基本等式是以 后讲述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运用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等方法的理论依据。教师应适当补充资料, 尽可能多演示动态平衡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印象,将会计基本等式牢牢地刻在学生脑海中。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