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诗文
梁衡 相关诗文
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 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 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 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 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 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 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 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 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 散文三篇词》、《渡,觅渡,渡 何处》和《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 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 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 川》、们杰鬼雄丿 评析文章
梁衡(1946——)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 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 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 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 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 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 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 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 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 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 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 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 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 川》、《人杰鬼雄》。 评析文章
“散文应先重气,重意”。(《我写晋祠》梁衡) 梁衡的散文是越写越者到了。 他写山水的散文集《名山大川》,虽说文思伴泉水而淙 淙,主题体高岩而挺立,但我看过之后,也并不以为意。因 为古往今来,写山水的散文干姿百态,除炙人口的名篇也比 比皆是。然而,对他新收的集子《人杰鬼雄》,一经过目 便觉怦然心动。研读之后,感受更深当代散文,就我看过 的而言,恐怕还无出其上者。 (说不尽的《人杰鬼雄》—读梁衡的近期散文刘波)
梁衡的散文是越写越老到了。 他写山水的散文集《名山大川》,虽说文思伴泉水而淙 淙,主题依高岩而挺立,但我看过之后,也并不以为意。因 为古往今来,写山水的散文千姿百态,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比 比皆是。然而,对他新收的集子《人杰鬼雄》,一经过目, 便觉怦然心动。研读之后,感受更深:当代散文,就我看过 的而言,恐怕还无出其上者。 ( 说不尽的《人杰鬼雄》——读梁衡的近期散文 刘波) “散文应先重气,重意”。(《我写晋祠》梁衡)
梁衡:只求新去处 刘绪义 窗外是阳春三月,阳台上又是花开花落,我读着梁衡的《大无大有周 恩来》,有如重逢故友,心中如尘埃落定,“花开花落两由之”了。这样 的天气读这样的美文乃是人生一大乐趣。 梁衡何许人也?也许读者不会陌生。我们中学就读过他的《晋祠》, 一其中“春时,兰花满山,径出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 清。”“绿水碧波绕回廊而明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这样韵味悠 长的名句早已为读者耳熟能诵。梁衡既是新闻工作者兼领导人,又是卓越 的散文家。作为散文家的梁衡近年来已出乎独具个性和思想的大家。四年 前我读过他的《只求新去处》,当时并不觉得特别,只是喜欢这个书名, 联想起近年来他发表的《特利尔的幽灵》、《觅渡、觅渡,渡在何处?》 《这思考的窑洞》、《红毛线,蓝毛线》、《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以及 今天这篇《大无大有周恩来》,脑海中才有一个清晰而刻骨的印象,“只 求新去处”原来就是他“时时向往着的一种新高度”。这种新高度已经超 越了梁衡过去二十年前那些“草木有灵”、“水石有韵”的山水散文,这 种新高度在于他近年来的散文倾注了浓厚的时代意识和忧患意识,倾注着 他关心国家命运、人间疾苦的良心。这种新高度摒弃了其他散文模式的桎 梏,以“苦吟诗人”的身份着墨于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充分吸收优美深 沉、真情薄薄的文学语言,开启了散文创作中一个新的流派:政治散文
梁衡:只求新去处 刘绪义 窗外是阳春三月,阳台上又是花开花落,我读着梁衡的《大无大有周 恩来》,有如重逢故友,心中如尘埃落定,“花开花落两由之”了。这样 的天气读这样的美文乃是人生一大乐趣。 梁衡何许人也?也许读者不会陌生。我们中学就读过他的《晋祠》, 其中“春时,兰花满山,径出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 清。”“绿水碧波绕回廊而明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这样韵味悠 长的名句早已为读者耳熟能诵。梁衡既是新闻工作者兼领导人,又是卓越 的散文家。作为散文家的梁衡近年来已出乎独具个性和思想的大家。四年 前我读过他的《只求新去处》,当时并不觉得特别,只是喜欢这个书名, 联想起近年来他发表的《特利尔的幽灵》、《觅渡、觅渡,渡在何处?》、 《这思考的窑洞》、《红毛线,蓝毛线》、《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以及 今天这篇《大无大有周恩来》,脑海中才有一个清晰而刻骨的印象,“只 求新去处”原来就是他“时时向往着的一种新高度”。这种新高度已经超 越了梁衡过去二十年前那些“草木有灵”、“水石有韵”的山水散文,这 种新高度在于他近年来的散文倾注了浓厚的时代意识和忧患意识,倾注着 他关心国家命运、人间疾苦的良心。这种新高度摒弃了其他散文模式的桎 梏,以“苦吟诗人”的身份着墨于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充分吸收优美深 沉、真情薄薄的文学语言,开启了散文创作中一个新的流派:政治散文
古人云:知人而论世,读诗以观心。我认为这句话作在梁衡身上是最 好不过的。读他的散文,便有这种真实感受。“知人而论世”是对于 梁衡作品中人物来说的。《特利尔的幽灵》中的马克思,《觅渡、觅 渡,渡在何处?》中的瞿秋白,《这思考的窑洞》中的毛泽东,《红 毛线,蓝毛线》中的刘少奇,《大无大有周恩来》中的周恩来,《 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的邓小平,这些国际共运史和中共党史上的杰 出领袖,其思想和业绩远远不是一篇长文可以了得。再加上另一方面 文艺界有一种“把文艺从政治的裤腰带上解下来”的说法,文艺家 “远离政治”、“淡化政治”的倾向,在这种背景下要写政治人物, 如果没有“知人论世”的胆识和勇气,别谈写出如梁衡这样令人耳目 新的宏文来,就是读者连读的胃口都没有 那么,“读诗以观心”则是就梁衡本人而言。读梁衡的这些散文, 这种新高度已经超越了梁衡过去二十年前那些“草木有灵”、“水石 有韵”的山水散文,这种新高度在于他近年来的散文倾注了浓厚的时 代意识和忧患意识,倾注着他关心国家命运、人间疾苦的良心。我们 不仅看到了伟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而且也认识到了作家的真实心灵。 作家对作品人物的艺术开掘,同样显示出作家本人对这些伟人由衷的 情感和深沉的怀念,让读者感受到作家的心灵在伟人的情怀中陶冶、 共鸣,动人心弦,激人向上
古人云:知人而论世,读诗以观心。我认为这句话作在梁衡身上是最 好不过的。读他的散文,便有这种真实感受。“知人而论世”是对于 梁衡作品中人物来说的。《特利尔的幽灵》中的马克思,《觅渡、觅 渡,渡在何处?》中的瞿秋白,《这思考的窑洞》中的毛泽东,《红 毛线,蓝毛线》中的刘少奇,《大无大有周恩来》中的周恩来,《一 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的邓小平,这些国际共运史和中共党史上的杰 出领袖,其思想和业绩远远不是一篇长文可以了得。再加上另一方面 文艺界有一种“把文艺从政治的裤腰带上解下来”的说法,文艺家 “远离政治”、“淡化政治”的倾向,在这种背景下要写政治人物, 如果没有“知人论世”的胆识和勇气,别谈写出如梁衡这样令人耳目 一新的宏文来,就是读者连读的胃口都没有。 那么,“读诗以观心”则是就梁衡本人而言。读梁衡的这些散文, 这种新高度已经超越了梁衡过去二十年前那些“草木有灵”、“水石 有韵”的山水散文,这种新高度在于他近年来的散文倾注了浓厚的时 代意识和忧患意识,倾注着他关心国家命运、人间疾苦的良心。我们 不仅看到了伟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而且也认识到了作家的真实心灵。 作家对作品人物的艺术开掘,同样显示出作家本人对这些伟人由衷的 情感和深沉的怀念,让读者感受到作家的心灵在伟人的情怀中陶冶、 共鸣,动人心弦,激人向上
联想到梁衡于八十年代初最先提出对杨朔散文模式的批评,就更易理解梁 衡那种“只求新去处”的创作精神。他在《特利尔的幽灵》中,开头就援 引《共产党宜言》的第一句话:共产主义的幽灵。以“幽灵”这个深邃的 文学意象,来显示出马克思深刻的思想内涵,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个首 创。在《这思考的窑洞》中,他赋予“窑洞”以思想者的意象,抒情、联 想,信笔挥洒,与文中毛泽东成竹在胸、风流倜傥的统帅形象互相呼应, 读来真实动人。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中,他娓娓叙说着周恩来的“六 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 “劳而无怨”、“去不留言”,从而揭示出周恩来的“大有”:“化身千 亿”、“人人面前有总理”,生动地勾划出总理的光辉形象,进而揭示出 代伟人的生命哲学。如是这般,人们不禁感叹:几多伟人,几多风流。 梁衡的散文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其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 的,在热潮汹汹的文学界,梁衡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思考,这思考也许正是 我们二十一世纪文学的光明,他将启示着人们深深的思索
联想到梁衡于八十年代初最先提出对杨朔散文模式的批评,就更易理解梁 衡那种“只求新去处”的创作精神。他在《特利尔的幽灵》中,开头就援 引《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共产主义的幽灵。以“幽灵”这个深邃的 文学意象,来显示出马克思深刻的思想内涵,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个首 创。在《这思考的窑洞》中,他赋予“窑洞”以思想者的意象,抒情、联 想,信笔挥洒,与文中毛泽东成竹在胸、风流倜傥的统帅形象互相呼应, 读来真实动人。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中,他娓娓叙说着周恩来的“六 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 “劳而无怨”、“去不留言”,从而揭示出周恩来的“大有”:“化身千 亿”、“人人面前有总理”,生动地勾划出总理的光辉形象,进而揭示出 一代伟人的生命哲学。 如是这般,人们不禁感叹:几多伟人,几多风流。 梁衡的散文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其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 的,在热潮汹汹的文学界,梁衡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思考,这思考也许正是 我们二十一世纪文学的光明,他将启示着人们深深的思索
美的语言,美的享受《晋祠》赏读 晋祠的古典建筑有“三绝”,自然风景有“三美”,而我认 为它的写作语言也有“三美”。 语言的声韵美 《晋词》的语言成功地构成了“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 底、心底音乐而有之”(朱自清)的美感。全文十九处运用双叠 音形式的词,使语句在朗读上短促、清脆。如“细流脉脉” “碧波闪闪”、“清清的微波”、“长长的草蔓”、“一缕缕” “一簇簇”等分别从“声”“色”、“形”、“势”、“量”的 角度描绘了晋祠水的特征。运用叠音词,在重复同一音响信息的 同时,不仅给人以一种音韵铿锵、旋律动听的音乐美感,并且还 给人以一种行文气势雍容舒徐、回环悠扬、声情并茂的艺术享受。 在讲究语言的声韵美上,梁衡不仅重视了叠字的运用,耐用 还重视了句式的错综和整齐,比如选择了排比、对偶等的手法。 如“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 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等描绘,促成语势顿挫徐缓,尤如曲 水流觞,轻柔悦耳
美的语言,美的享受——《晋祠》赏读 晋祠的古典建筑有“三绝”,自然风景有“三美”,而我认 为它的写作语言也有“三美”。 一、语言的声韵美 《晋词》的语言成功地构成了“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 底、心底音乐而有之”(朱自清)的美感。全文十九处运用双叠 音形式的词,使语句在朗读上短促、清脆。如“细流脉脉”、 “碧波闪闪”、“清清的微波”、“长长的草蔓”、“一缕缕”、 “一簇簇”等分别从“声”“色”、“形”、“势”、“量”的 角度描绘了晋祠水的特征。运用叠音词,在重复同一音响信息的 同时,不仅给人以一种音韵铿锵、旋律动听的音乐美感,并且还 给人以一种行文气势雍容舒徐、回环悠扬、声情并茂的艺术享受。 在讲究语言的声韵美上,梁衡不仅重视了叠字的运用,耐用 还重视了句式的错综和整齐,比如选择了排比、对偶等的手法。 如“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 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等描绘,促成语势顿挫徐缓,尤如曲 水流觞,轻柔悦耳
、语言的形象美 语言的形象美感效应最具体的途径,一是选字丰富生动、细 腻逼真;二是藉助于巧妙的想象,运用新奇贴切的比喻。 《晋词》的行文不少处淡中藏美,拙中寓奇,予人以美的享 受和乐观向上的力量。同样是写树,因为树的种类不同,它们的 干、枝、叶的生长势态也不一样。写“周柏”时,说是“树干劲 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突 出了千年古柏的苍劲、古朴和顽强的生命力”。写“唐槐”时, 则是“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把槐树 的粗犷、坚强和勃勃生机突现无遗。 新奇贴切的比喻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让事物变得清晰 起来,耐人寻味,令人赏心悦目。如文章开始,“这里的山,巍 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词拥在怀 中。”这一用喻赋予山水以活的形象,“拥在怀里”恰好道出晋 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为一体的构成特征。再 如描写水中的蔓草,说流水“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 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
二、语言的形象美 语言的形象美感效应最具体的途径,一是选字丰富生动、细 腻逼真;二是藉助于巧妙的想象,运用新奇贴切的比喻。 《晋词》的行文不少处淡中藏美,拙中寓奇,予人以美的享 受和乐观向上的力量。同样是写树,因为树的种类不同,它们的 干、枝、叶的生长势态也不一样。写“周柏”时,说是“树干劲 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突 出了千年古柏的苍劲、古朴和顽强的生命力”。写“唐槐”时, 则是“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把槐树 的粗犷、坚强和勃勃生机突现无遗。 新奇贴切的比喻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让事物变得清晰 起来,耐人寻味,令人赏心悦目。如文章开始,“这里的山,巍 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词拥在怀 中。”这一用喻赋予山水以活的形象,“拥在怀里”恰好道出晋 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为一体的构成特征。再 如描写水中的蔓草,说流水“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 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
织成一条条大飘带。”这段描写,细腻、逼真,仿佛让人站在难 老泉旁边,欣赏泉水的流势、清澈,水面的微波以及草蔓缓缓飘 动的优美姿态,不禁由衷地叹服:晋祠的水美无尽呵! 三、语言的错落美 晋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且注意到句式的优美和变化, 交错并用短句和长句,散句和整句,看上去参差有别,读起来富 于节奏的变化,这就产生了语言的错落美。“晋祠的美,在山, 在树,在水。”“这里的水,多、清、静、柔。”作者在这里巧 以逗号、顿号断句,有意化长句为短语,表达上充分显示出短语 连用简洁、明快、响亮、急促的修辞特征。三句六字,揭开了晋 祠美之所在,一句四顿道出流水诱人之处 对晋祠水的描绘则运用了散中蕴骈,长中承短,奇中夹偶的 句式,“水的流势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 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 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如此整散相间 长短变换,多种表达形式参差错落,便和诸地透出了《晋祠》语 言的变化之美
织成一条条大飘带。”这段描写,细腻、逼真,仿佛让人站在难 老泉旁边,欣赏泉水的流势、清澈,水面的微波以及草蔓缓缓飘 动的优美姿态,不禁由衷地叹服:晋祠的水美无尽呵! 三、语言的错落美 晋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且注意到句式的优美和变化, 交错并用短句和长句,散句和整句,看上去参差有别,读起来富 于节奏的变化,这就产生了语言的错落美。“晋祠的美,在山, 在树,在水。”“这里的水,多、清、静、柔。”作者在这里巧 以逗号、顿号断句,有意化长句为短语,表达上充分显示出短语 连用简洁、明快、响亮、急促的修辞特征。三句六字,揭开了晋 祠美之所在,一句四顿道出流水诱人之处 对晋祠水的描绘则运用了散中蕴骈,长中承短,奇中夹偶的 句式,“水的流势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 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 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如此整散相间, 长短变换,多种表达形式参差错落,便和谐地透出了《晋祠》语 言的变化之美
桐叶封弟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他的大儿子姬诵还很小,就由 周公姬旦扶助做了国君,就是成王。有一天,姬诵和弟弟叔虞 在一块儿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叔虞说:“我拿这 封你吧。”叔虞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就问姬诵:“你要 封叔虞吗?”姬诵说:“我是跟弟弟说着玩的。”周公说: “天子无戏言。”于是姬诵就把叔虞封为唐的诸侯。叔虞到了 唐.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领导人民改良农田,兴修水利, 犍展寝壟活逐渐安定富裕,就成为唐人爱戴 的封建领主。 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因为境内有晋水, 就改国号为“晋”。山西简称晋省,就是从 这里来的。后人为了纪念叔虞,在晋水源头 建立了一座庙把奉他,这就是“晋祠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他的大儿子姬诵还很小,就由 周公姬旦扶助做了国君,就是成王。有一天,姬诵和弟弟叔虞 在一块儿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叔虞说:“我拿这 封你吧。”叔虞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就问姬诵:“你要 封叔虞吗?”姬诵说:“我是跟弟弟说着玩的。”周公说: “天子无戏言。”于是姬诵就把叔虞封为唐的诸侯。叔虞到了 唐.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领导人民改良农田,兴修水利, 发展农业, 使人民生活逐渐安定富裕,就成为唐人爱戴 的封建领主。 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因为境内有晋水, 就改国号为“晋”。山西简称晋省,就是从 这里来的。后人为了纪念叔虞,在晋水源头 建立了一座庙把奉他,这就是“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