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23 4 56789 101112131415 C E B D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A c 8 D D D )A2型题 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 44 45 IEIcIoInInIn B A B A 4647 48 4950 D B (EA3型题 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 66 67 68 69 D B E 二、填空题 1.200^500 2500u0.75mg150iu 2.左侧、右侧 3.力学因素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全身营养不良或水肿自身因素 4.坐位或半坐位左侧卧位 5.离开病区进入病区本班重点观察护理的患者 6失眠睡眠时度 发作性睡眠 1.雾化吸入法是用雾化装置将药液分散成较小的雾滴,使其悬浮于气体中,(1 分)经口或鼻吸入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1分) 2.无尿:24h(1分)尿量少于100m1。(1分) 3.鼻饲法: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1分)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和 药物的方法。 吸氧法是指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0)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0) 增加动脉血氧含量(C0,),(1分)纠正由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 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1分) 5.睡眠性呼吸暂停是一种在睡眠期间发生的自我抑制、没有呼吸的现象,(1分) 可分为中枢性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两种类型。(1分》 四、问答题 1.盐酸肾上腺素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提高血压、(1分)兴奋心肌、 增加心输出量、(1分)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1分) 2.膀胱刺激征的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2分)且每次尿量少。(1分) 有赔胱制激定状时电者常伴有血尿 3.缺氧按发病原因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错一项或少一项扣0.5分) (1)低张性缺氧。 (2)血液性缺氧。 (3)循坏性缺氧
一、选择题 (一)A1 型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E C C E C C C B C B D C B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E A C D C A B D D D B D C D (二)A2 型题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E C D D D D B A A C B E B E A 46 47 48 49 50 E D B A B (三)A3 型题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A E B C D E E C C B D B C B C 66 67 68 69 70 C D B C E 二、填空题 1.200~500u 2500u 0.75mg 150iu 2.左侧、右侧 3.力学因素 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 全身营养不良或水肿 自身因素 4.坐位或半坐位 左侧卧位 5.离开病区 进入病区 本班重点观察护理的患者 6.失眠 睡眠过度 发作性睡眠 三、名词解释 1.雾化吸入法是用雾化装置将药液分散成较小的雾滴,使其悬浮于气体中,(1 分)经口或鼻吸入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1 分) 2. 无尿:24h(1 分)尿量少于 100ml。(1 分) 3. 鼻饲法: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1 分)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和 药物的方法。(1 分) 4.吸氧法是指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增加动脉血氧含量(CaO2),(1 分)纠正由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 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1 分) 5.睡眠性呼吸暂停是一种在睡眠期间发生的自我抑制、没有呼吸的现象,(1 分) 可分为中枢性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两种类型。(1 分) 四、问答题 1. 盐酸肾上腺素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提高血压、(1 分)兴奋心肌、 增加心输出量、(1 分)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1 分) 2. 膀胱刺激征的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2 分)且每次尿量少。(1 分) 有膀胱刺激症状时患者常伴有血尿。 3. 缺氧按发病原因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错一项或少一项扣 0.5 分) (1) 低张性缺氧。 (2) 血液性缺氧。 (3) 循环性缺氧
(4)组织性缺氧 氧疗对低张性缺氧疗效最好(1分)。 4.心跳、呼吸完全停止,(1分)瞳孔散大,(1分)各种反射消失,延髓深度抑 制。(1分) 5.一物一人,一套无菌物品,(1分)只供一个病人使用,(1分)以防交叉感 染。(1分) 6.分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患者表现为畏 寒、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疲乏不适、有时伴寒战。(1分)(2)高热持续期: 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患者表现为热性面容(颜面潮红、皮肤 灼热、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增快(一般体温每增高1℃,成人心率增加10次/ 分钟,儿童增加15次/分钟),头痛、头晕甚至惊厥、谵妄、昏迷、食欲护 恶心、 呕吐 腹胀 便利 尿少第。 1 特点 是散热增 加,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正常。患者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退热 方式有骤退和渐退。(1分) 7.加强工作责任心,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1分)严格执行查对 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1分)严格执行血液保存制度,不可 使用变质血液。(1分) 8.(1)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 (2)湿化呼吸道改善通气功能 (3)解除支气管痉李 (5)治疗肺癌(少一项扣1分) 五、论述题 物理或药物降温半小时后,(1分)测量的体温以红“O”表示(2分),划在 降温前温度的同一纵格内,(1分)并用红虚线与降温前的温度相连,(2分)下 次测得的温度仍与降温前的体温相连。(1分) 2.(一)环境准备 应清洁、宽散、明亮,操作前半小时通风,须停止清扫工作,减少人群流动、避免尘埃 飞扬。(2分) (二)操作者准备 操作者衣帽穿戴整洁,要戴好帽子和口罩,修剪指甲、洗手,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 箱手套。(2分) (三)物品管理 1.无菌物品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1分) 2无菌物品应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中:无菌包外须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物品 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摆放:(2分) 3.定期检查无菌物品保存情况,无菌包在干燥、未污染情况下,有效期一般为7天 过期或受湖应重新灭菌。(2分) (四)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茵
(4) 组织性缺氧。 氧疗对低张性缺氧疗效最好(1 分)。 4. 心跳、呼吸完全停止,(1 分)瞳孔散大,(1 分)各种反射消失,延髓深度抑 制。(1 分) 5. 一物一人,一套无菌物品, (1 分)只供一个病人使用, (1 分)以防交叉感 染。(1 分) 6. 分三个阶段(1)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患者表现为畏 寒、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疲乏不适、有时伴寒战。(1 分)(2)高热持续期: 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患者表现为热性面容(颜面潮红、皮肤 灼热、呼吸加深加快),心率增快(一般体温每增高 1℃,成人心率增加 10 次/ 分钟,儿童增加 15 次/分钟),头痛、头晕甚至惊厥、谵妄、昏迷、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口干、尿少等。(1 分)(3)退热期:特点是散热增 加,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正常。患者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降低。退热 方式有骤退和渐退。(1 分) 7. 加强工作责任心,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1 分)严格执行查对 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1 分)严格执行血液保存制度,不可 使用变质血液。(1 分) 8.(1)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 (2)湿化呼吸道改善通气功能 (3)解除支气管痉挛 (5)治疗肺癌 (少一项扣 1 分) 五、论述题 1. 物理或药物降温半小时后,(1 分)测量的体温以红“○”表示(2 分),划在 降温前温度的同一纵格内,(1 分)并用红虚线与降温前的温度相连,(2 分)下 次测得的温度仍与降温前的体温相连。(1 分) 2. (一)环境准备 应清洁、宽敞、明亮,操作前半小时通风,须停止清扫工作,减少人群流动、避免尘埃 飞扬。(2 分) (二)操作者准备 操作者衣帽穿戴整洁,要戴好帽子和口罩,修剪指甲、洗手,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 菌手套。(2 分) (三)物品管理 1.无菌物品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1 分) 2.无菌物品应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中;无菌包外须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物品 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摆放;(2 分) 3.定期检查无菌物品保存情况,无菌包在干燥、未污染情况下,有效期一般为 7 天, 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2 分) (四)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
1.首先明确划分无菌区和非无菌区,操作者应面向无菌区域,身体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 离:(1分)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操作时,不可面对无 菌区讲话、咳嗽、打喷嚏。(1分) )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未经消毒的用物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风 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不可在空气中暴露过久 一份无菌物品,只供一位患者使用一次,一人一消毒,以防交叉感染。(共2分,少一项扣 0.5分) 3操作中,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不可使用,(0.5分)应予更换或重新灭 菌。(0.5分)
1.首先明确划分无菌区和非无菌区,操作者应面向无菌区域,身体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 离;(1 分)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操作时,不可面对无 菌区讲话、咳嗽、打喷嚏。(1 分) 2.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未经消毒的用物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 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不可在空气中暴露过久; 一份无菌物品,只供一位患者使用一次,一人一消毒,以防交叉感染。(共 2 分,少一项扣 0.5 分) 3.操作中,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不可使用,(0.5 分)应予更换或重新灭 菌。(0.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