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 语文 2014.4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江淹,字文通,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与他有关的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有两个:“梦笔生 花”与“江郎才尽”。据说,“梦笔生花”的故事发生在他年轻时被权贵贬黜到浦城之际,“江 郎才尽”的故事发生在他中年官运亨通之时。所以,有人认为江淹是“穷则逞文,达则辍笔”。 江淹年轻时就有倚马可待的文才。相传,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见一蚕妇,当时有 位颇负胜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曰“蚕为天下虫”将“蚕”字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 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顿时灵感触发,对曰“鸿是江边鸟”,将“鸿”字拆为“江” 和“鸟”,与将“蚕”拆为“天”和“虫”有异曲同工之妙,众人为之叹服。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辍笔(chuo)倚(yi)马可待即兴(xing) B.辍笔(zhui)倚(yi)马可待即兴(xing) C.辍笔(chuo)倚(yi)马可待即兴(xing) D.辍笔(zhui)倚(yi)马可待即兴(xing) (2)文中画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颇负胜名B.别出心裁C.异曲同工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成年后才加取的。在古代的人际交往 中,“字”一般用于谦称 B.成语典故有很多比喻引申意义被广泛引用,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 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C.鸿雁是一种“春天北返,秋日南回”的候鸟,它作为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经常 被用来表达羁旅思乡之愁 D.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拆字联”运用汉字的这种特点,显示了中华民族文 化独特又妙趣横生的一面。 2.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美食文化的特点,介绍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让 观众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
1 北京市东城区 2013-2014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 语文 2014.4. 本试卷共 8 页,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5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 江淹,字文通,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与他有关的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有两个:“梦笔生 花”与“江郎才尽”。据说,“梦笔生花”的故事发生在他年轻时被权贵贬黜到浦城之际,“江 郎才尽”的故事发生在他中年官运亨通之时。所以,有人认为江淹是“穷则逞文,达则辍.笔”。 江淹年轻时就有倚.马可待的文才。相传,一群文友在江边漫游,遇见一蚕妇,当时有 一位颇负胜名的文人即兴.出联曰“蚕为天下虫”,将“蚕”字拆为“天”和“虫”,别出心裁。 正巧一群鸿雁飞落江边,江淹顿时灵感触发,对曰“鸿是江边鸟”,将“鸿”字拆为“江” 和“鸟”,与将“蚕”拆为“天”和“虫”有异曲同工之妙,众人为之叹服。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辍.笔(chuò) 倚.(yǐ)马可待 即兴.(xīng) B.辍.笔(zhuì) 倚.(yī)马可待 即兴.(xìng) C.辍.笔(chuò) 倚.(yǐ)马可待 即兴.(xìng) D.辍.笔(zhuì) 倚.(yī)马可待 即兴.(xīng) (2)文中画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分) A.颇负胜名 B. 别出心裁 C. 异曲同工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古人的“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成年后才加取的。在古代的人际交往 中,“字”一般用于谦称。 B.成语典故有很多比喻引申意义被广泛引用,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 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C.鸿雁是一种“春天北返,秋日南回”的候鸟,它作为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经常 被用来表达羁旅思乡之愁。 D.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拆字联”运用汉字的这种特点,显示了中华民族文 化独特又妙趣横生的一面。 2.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美食文化的特点,介绍了各种美食的制作过程,让 观众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
B.中小学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民族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 参与活动中振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C.民间工艺品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韵味,它们开始走出乡村、走进了城市,甚至 走向了世界,成为代表民族文化的名片 D.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 康,环境保护部正在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依次填入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们经常在生活或学习中,用俗语和成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如:“前怕狼后怕虎" 和“瞻前顾后”,“①”和“欲盖弥彰”,“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和"②",“③ 和“信口开河”等。 A.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②后来居上③空口说白话 B.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来居上③满嘴跑火车 C.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继有人③空口说白话 D.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②后继有人③满嘴跑火车 4.下面句子中,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某电视台就家风的话题进行采访,一位年轻人对记者说:“我家家风很严,令尊常告 诫我们,做人要诚实。” B.中文系学生小周被一句古诗难住了。他对王教授说:“我找不到满意的解释,只好不 耻下问,向您请教。” C.公交车进站时,售票员提醒道:“各位乘客请注意,由于雪天路滑,请您上下车时 定要注意脚下安全。” D.某同学的请假条中这样写道:“因昨天风大,我外出时穿少了,今早咳嗽不止,请您 务必准我一天假。” 、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 忘反,于是上书日 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故 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竞骋文华之弊甚,贵贱贤愚, 唯务吟咏。连篇累牍,不岀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
2 B.中小学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民族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 参与活动中振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C.民间工艺品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韵味,它们开始走出乡村、走进了城市,甚至 走向了世界,成为代表民族文化的名片。 D.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 康,环境保护部正在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依次填入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恰当的一项是(3 分) 我们经常在生活或学习中,用俗语和成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如:“前怕狼后怕虎” 和“瞻前顾后”,“①”和“欲盖弥彰”,“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和“②”,“③” 和“信口开河”等。 A.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来居上 ③空口说白话 B.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来居上 ③满嘴跑火车 C.①此地无银三百两 ②后继有人 ③空口说白话 D.①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②后继有人 ③满嘴跑火车 4.下面句子中,语言表述得体的一项是(3 分) A.某电视台就家风的话题进行采访,一位年轻人对记者说:“我家家风很严,令尊常告 诫我们,做人要诚实。” B.中文系学生小周被一句古诗难住了。他对王教授说:“我找不到满意的解释,只好不 耻下问,向您请教。” C.公交车进站时,售票员提醒道:“各位乘客请注意,由于雪天路滑,请您上下车时一 定要注意脚下安全。” D.某同学的请假条中这样写道:“因昨天风大,我外出时穿少了,今早咳嗽不止,请您 务必准我一天假。”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 忘反,于是上书曰: “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故 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竞骋文华之弊甚,贵贱贤愚, 唯务.吟咏。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
擢土。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先制五言。 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以儒素为古拙,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 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 绅。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文表华艳,付所司治 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闻外州远县,仍钟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② 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 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 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 由是无刚謦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 卒官 (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 注释:①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②典谟:经典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贵贱贤愚,唯务吟咏 务:致力 自非怀经抱质 质:质疑 C.则摈落私门 则:却 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以:因为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 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听闻 B.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 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作有用的东西 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3 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①,先制五言。 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以儒素为古拙,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 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 绅。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文表华艳,付所司治 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闻外州远县,仍钟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②, 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 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 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 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 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 卒官。 (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 注释:①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②典谟:经典。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贵贱贤愚,唯务.吟咏 务:致力 B.自非怀经抱质. 质:质疑 C.则.摈落私门 则:却 D.以 . 年老,出拜通州刺史 以:因为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 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听闻 B.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 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作有用的东西 C.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D.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 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B.公文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 C.边远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着不良之风。 D.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 8.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分) 9.李谔认为崇尚堆砌辞藻、浮华艳丽的文风,是“损本逐末”的行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 风气。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 (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盖天生之材,或相干万,要于成器以适世用而已。材之小者视尤小者则优矣苟尤小 者琢之成器而小者不利于用则君子取其尤小者焉材之大者视尤大者则细矣苟尤大者不 利于用而大者琢之成器则君子取其大者焉天赋大始人作成物。不极扩充追琢之能,虽有 周公之材,终弃而已矣 (取材于曾国藩《送郭筠仙南归序》) 11.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①-③题。(11分) 秦州杂诗·其五 白马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骕骦。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 哀呜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丧乱死多门③,呜呼泪如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期间。秦州:今甘肃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 “龙种”“骕骦”也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 湘一带。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①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_。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诗作。(2分)
4 D.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 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B.公文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 C.边远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着不良之风。 D.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 8. 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 分) 9.李谔认为崇尚堆砌辞藻、浮华艳丽的文风,是“损本逐末”的行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 风气。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 150 字) (12 分)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4 分 10.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 分) 盖天生之材,或相千万,要于成器以适世用而已。材之小者视尤小者则优矣苟尤小 者琢之成器而小者不利于用则君子取其尤小者焉材之大者视尤大者则细矣苟尤大者不 利于用而大者琢之成器则君子取其大者焉天赋大始人作成物。不极扩充追琢之能,虽有 周公之材,终弃而已矣。 (取材于曾国藩《送郭筠仙南归序》) 11.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①—③题。(11 分) 秦州杂诗①·其五 白马④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骕骦。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丧乱死多门⑤,呜呼泪如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期间。秦州: 今甘肃天水。②浮云:指良马。诗句中的 “龙种”“骕骦”也指良马。③残:剩余。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此时,杜甫漂泊于鄂、 湘一带。⑤死多门:死于多种灾难。 ①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诗作 。(2 分)
②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发情感作铺垫。 C.《白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③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 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曹刿论战》记载,齐鲁长勺之战中当鲁庄公急于追击溃逃的齐军时,曹刿却说不可 以,观察之后才下令追击。战后他解说道:"_ 故逐之 ②作为高远志向、豪放气概象征的大鹏,早在战国时就被庄子在《逍遥游》中进行了 番奇妙的描绘,“鹏之背,不知其几干里也;---_, ③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了滁州西南琅琊山中迷人的景致,其中“野芳发而幽香, ,水落而石出”表现了山中春夏秋冬四季之美。 ④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抒发人们耽于亨乐,不能借鉴前朝教训的感慨时写 道:“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 ⑤陆游在《诉衷情》中感叹自己壮志未酬但已年华流逝时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这与《书愤》中“ 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近。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三足褐红彩红陶钵 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新石器早 期遗址分布相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文化面貌稍 口径34厘米,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文化。这些遗 陕西华县老官台白家村出土 约7000年前 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 早期陶器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制时火候低,约700°℃C 930℃,陶质疏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圜底钵、圈足碗为其共同特征
5 ②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发情感作铺垫。 C.《白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③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 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 分)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 4 道题)。(8 分) ①《曹刿论战》记载,齐鲁长勺之战中当鲁庄公急于追击溃逃的齐军时,曹刿却说不可 以,观察之后才下令追击。战后他解说道:“____,____,故逐之。” ②作为高远志向、豪放气概象征的大鹏,早在战国时就被庄子在《逍遥游》中进行了一 番奇妙的描绘,“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 ③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绘了滁州西南琅琊山中迷人的景致,其中“野芳发而幽香, ____,____,水落而石出”表现了山中春夏秋冬四季之美。 ④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抒发人们耽于享乐,不能借鉴前朝教训的感慨时写 道:“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_ ___,____”。 ⑤陆游在《诉衷情》中感叹自己壮志未酬但已年华流逝时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这与《书愤》中“____,____”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近。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5 题。 三足褐红彩红陶钵 三足红陶钵是华北新石器早期遗址的常见之器。华北新石器早 期遗址分布相当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都有。其文化面貌稍 有不同,分别名之为磁山、裴李岗、李家村、大地湾文化。这些遗 址的共同点是:遗址面积普遍不大,文化层较薄,陶器制作较原始, 早期陶器以氧化焰烧成,使用的陶土含有相当分量的铁元素,烧制时火候低,约 700℃~ 930℃,陶质疏松,器形简单,三足钵、圜底钵、圈足碗为其共同特征
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但是这一件红陶钵(图示)的支脚短而细, 也没有烧烤过的痕迹,显然不作烧煮食物之用,故称之为钵。此钵形制平常,腹部用绳子压 印以为装饰也是常见的,但是在器口外沿所彩绘的圈红宽带,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 陶器彩绘实例。美化是脑力劳动的具体表现。越文明的社会越讲究生活的美化与舒适。人因 实用的目的而开始烧造陶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人们不但改良材料的质量、生产的方 式、器用的形状,也开始尝试美化器具的外观。自然界存在有颜色的矿物,人们发现某些有 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而加水后,可以持续黏附在器物上一段期间,增加视觉的愉悦,由此产 生了涂绘的手法。早期直接在器表涂绘,但是陶器的表面粗糙,甚至有小孔洞,会影响图画 的品质,于是有人想到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即所谓的白衣,这样一来,表面就非常光滑, 彩绘起来比较顺畅,而白色与红或黑色图纹的对比更鮮鲜明,效果更好,因此便大量使用。后 来也有加了彩绘后才烧烤因可得到不易脱彩的更好效果而成为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 到了商代上釉的方法才出现。 (摘编自《文物小讲》) 【相关链接】 在陶器烧造过程中,空气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影响到陶坯颜色的变化。如果窑 内空气很多,火焰中氧充足,火焰即为“氧化焰”。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 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如果窑内空气稍稍不足,火焰中含有不多的一氧化碳, 火焰即为“还原焰"。如果是在燃烧的后期让陶窑产生缺氧的情况,譬如说关闭窑顶,并用 水渗入,就会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岀来燃烧,陶器就会变成灰色。还原焰的烧制技术较进 步,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较耐用,故越晩的遗址红陶的比例越少而灰陶越多。 (摘编自《中国古窑的故事》) 1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美化”器具做法的一项是(3分) A.在钵腹部用绳子压印,器口外沿彩绘一圈红宽带
6 陶钵本用以称呼无足的器型,有脚的就叫鼎。但是这一件红陶钵(图示)的支脚短而细, 也没有烧烤过的痕迹,显然不作烧煮食物之用,故称之为钵。此钵形制平常,腹部用绳子压 印以为装饰也是常见的,但是在器口外沿所彩绘的一圈红宽带,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 陶器彩绘实例。美化是脑力劳动的具体表现。越文明的社会越讲究生活的美化与舒适。人因 实用的目的而开始烧造陶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人们不但改良材料的质量、生产的方 式、器用的形状,也开始尝试美化器具的外观。自然界存在有颜色的矿物,人们发现某些有 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而加水后,可以持续黏附在器物上一段期间,增加视觉的愉悦,由此产 生了涂绘的手法。早期直接在器表涂绘,但是陶器的表面粗糙,甚至有小孔洞,会影响图画 的品质,于是有人想到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即所谓的白衣,这样一来,表面就非常光滑, 彩绘起来比较顺畅,而白色与红或黑色图纹的对比更鲜明,效果更好,因此便大量使用。后 来也有加了彩绘后才烧烤,因可得到不易脱彩的更好效果,而成为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 到了商代上釉的方法才出现。 (摘编自《文物小讲》) 【相关链接】 在陶器烧造过程中,空气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能影响到陶坯颜色的变化。如果窑 内空气很多,火焰中氧充足,火焰即为“氧化焰”。烧烤时,陶土中的铁会和空气中的氧化 合成氧化铁,氧化铁的呈色是红的。如果窑内空气稍稍不足,火焰中含有不多的一氧化碳, 火焰即为“还原焰”。如果是在燃烧的后期让陶窑产生缺氧的情况,譬如说关闭窑顶,并用 水渗入,就会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陶器就会变成灰色。还原焰的烧制技术较进 步,烧出的陶器硬度较高,较耐用,故越晚的遗址红陶的比例越少而灰陶越多。 (摘编自《中国古窑的故事》) 1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 ...“美化”器具做法的一项是(3 分) A.在钵腹部用绳子压印,器口外沿彩绘一圈红宽带
B.将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加水后黏附在器物上 C.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使表面光滑,彩绘顺畅。 D.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使它变成灰色 1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红陶”陶质疏松:“灰陶”硬度高、耐用 B.有脚的器型都称为鼎,无足的器型则叫做钵。 C.涂绘是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再加彩的方法。 D.给陶器“上釉”是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 E.烧造陶器时,空气比例会影响陶胚颜色变化 15.请根据上述材料,解说三足褐红彩红陶钵的红色是如何形成的。(5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莫奈的颜色怎么了 铁凝 ①莫奈是我很早听说过的艺术家之一。我在一些文字里提到少年时的读书和听音乐什么 的,但很少提及我对画家的“接触"。这里我所谓的接触,是翻看残存在我家中的他们的印 刷品,或听父亲和他的朋友们的闲聊,在他们谈论的画家中,有一位便是莫奈,而他们谈得 最多的是他绘画的颜色。当时我对此并不在意,莫奈的颜色远不如那些情节性绘画对我的吸 引力大。 ②成年后我问父亲:“你能不能用最简单明了的话告诉我,莫奈的颜色怎么了?为什么 成为你们常谈不衰的话题?″父亲说:“这样说吧,莫奈发现颜色的规律,就像巴斯德发现 微生物的存在一样重要。在此之前,颜色和微生物都是人类看不到和不在意的东西。微生物 的被发现,使人类找到了自身与微生物的矛盾和统一的关系,使人自身和自然界的关系明晰 起来。颜色的被发现,同样也使自然界明晰起来,因此画家们的画亮了。在此之前人们对颜 色的认识是理性的,认为草永远是绿的,天永远是蓝的,土永远是黄的。莫奈通过自己的眼 睛观察后告诉人们,这不对,随着光线的变化,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世间万物的颜色也在 不停地变化。为此,莫奈以他超常的眼睛作了大量的观察和摹写,又使看似纷杂的颜色条理 了起来,从而找到了颜色之间互相依存和互相对比的关系,艺术家把它叫做‘颜色关系
7 B.将有颜色的矿物磨碎成粉,加水后黏附在器物上。 C.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使表面光滑,彩绘顺畅。 D.把陶器中氧化铁的氧抽出来燃烧,使它变成灰色。 1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 “红陶”陶质疏松;“灰陶”硬度高、耐用。 B. 有脚的器型都称为鼎,无足的器型则叫做钵。 C. 涂绘是用白色的细泥涂在器表再加彩的方法。 D. 给陶器“上釉”是早期陶器加彩的唯一方式。 E. 烧造陶器时,空气比例会影响陶胚颜色变化。 15.请根据上述材料,解说三足褐红彩红陶钵的红色是如何形成的。(5 分)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8 题。 莫奈的颜色怎么了 铁凝 ①莫奈是我很早听说过的艺术家之一。我在一些文字里提到少年时的读书和听音乐什么 的,但很少提及我对画家的“接触”。这里我所谓的接触,是翻看残存在我家中的他们的印 刷品,或听父亲和他的朋友们的闲聊,在他们谈论的画家中,有一位便是莫奈,而他们谈得 最多的是他绘画的颜色。当时我对此并不在意,莫奈的颜色远不如那些情节性绘画对我的吸 引力大。 ②成年后我问父亲:“你能不能用最简单明了的话告诉我,莫奈的颜色怎么了?为什么 成为你们常谈不衰的话题?”父亲说:“这样说吧,莫奈发现颜色的规律 .....,就像巴斯德发现 微生物的存在一样重要。在此之前,颜色和微生物都是人类看不到和不在意的东西。微生物 的被发现,使人类找到了自身与微生物的矛盾和统一的关系,使人自身和自然界的关系明晰 起来。颜色的被发现,同样也使自然界明晰起来,因此画家们的画亮了 .......。在此之前人们对颜 色的认识是理性的,认为草永远是绿的,天永远是蓝的,土永远是黄的。莫奈通过自己的眼 睛观察后告诉人们,这不对,随着光线的变化,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世间万物的颜色也在 不停地变化。为此,莫奈以他超常的眼睛作了大量的观察和摹写,又使看似纷杂的颜色条理 了起来,从而找到了颜色之间互相依存和互相对比的关系,艺术家把它叫做‘颜色关系’
③莫奈观察和摹写最多的主题是草和水。当四十岁开外的莫奈移居吉维尼村之后,他对 颜色硏究的成熟阶段开始了。吉维尼位于法国南部平原,那里有一望无际的麦田,麦收过后 堆起的麦秸垛,一年四季矗立在田野上,莫奈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运用他的颜色 理论开始了对麦秸垛的不倦描绘:一年四季从冬到夏,一天之间从早到晩,直至他什么也看 不见。他跟着季节走,跟着阳光走,画出了难以计数的麦秸垛系列。对麦秸垛的连续描写 使莫奈的艺术呈现出一片灿烂和辉煌。好像是美国人首先发现他的这批“宝贝”的,波土顿 人、芝加哥人差不多“买断”了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④我第一次看见《麦秸垛》的原作就是在芝加哥艺术中心。在它的法国印象派馆里,莫 奈的草垛占据了整整一面展壁,大约有五六幅吧(据说还有馆藏未展的只有这时,当我 站在莫奈的《麦秸垛》原作跟前时,我好像才彻底弄懂了莫奈所发现的颜色的真正意义。那 时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读画,我是通过这些孤寂的草垛和吉维尼的土地,在尽情地呼吸,呼 吸吉维尼,呼吸上帝赐予人类的空气和阳光。这种神秘的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原来颜色也 可以和人类发生这样具体的交流,这时的颜色如同交响乐里的音符一样奇妙。面对其他一些 大家,你可以为他们过人的才华而震惊,你可以为他们造型手段的高超而叹服,你也可以为 他们设置主题的角度大感出其不意面对他们的绘画你唯独不会想要多做的是几次深呼吸。 就在这时你也会突然觉得,那些草垛已经不是草垛,在晨雾中,在晚霞里,它们正作着幻化 这幻化最终调动起你无限亲近大自然的情致。虽然,那不过就是几堆被莫奈反复描绘过无数 遍的草。 ⑤我写中篇小说《麦秸垛》时,刚刚见过了莫奈《麦秸垛》的原作。冀中平原上的农民 堆积麦秸垛的方式和法国人略有不同。但我闻过麦秸垛的气味,我也从早到晩目睹过太阳、 风雨对麦秸垛的照耀和吹拂。我围绕麦秸垛编织的故事是麦秸和人之间那悲喜交加的关系, 那关乎生计的,关乎爱和死的难解难分的纠缠。当我想到莫奈的麦秸垛时,也许我曾经希望
8 ③莫奈观察和摹写最多的主题是草和水。当四十岁开外的莫奈移居吉维尼村之后,他对 颜色研究的成熟阶段开始了。吉维尼位于法国南部平原,那里有一望无际的麦田,麦收过后 堆起的麦秸垛,一年四季矗立在田野上,莫奈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运用他的颜色 理论开始了对麦秸垛的不倦描绘:一年四季从冬到夏,一天之间从早到晚,直至他什么也看 不见。他跟着季节走,跟着阳光走,画出了难以计数的麦秸垛系列。对麦秸垛的连续描写, 使莫奈的艺术呈现出一片灿烂和辉煌。好像是美国人首先发现他的这批“宝贝”的,波士顿 人、芝加哥人差不多“买断”了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④我第一次看见《麦秸垛》的原作就是在芝加哥艺术中心。在它的法国印象派馆里,莫 奈的草垛占据了整整一面展壁,大约有五六幅吧(据说还有馆藏未展的)。只有这时,当我 站在莫奈的《麦秸垛》原作跟前时,我好像才彻底弄懂了莫奈所发现的颜色的真正意义。那 时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读画,我是通过这些孤寂的草垛和吉维尼的土地,在尽情地呼吸,呼 吸吉维尼,呼吸上帝赐予人类的空气和阳光。这种神秘的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原来颜色也 可以和人类发生这样具体的交流,这时的颜色如同交响乐里的音符一样奇妙。面对其他一些 大家,你可以为他们过人的才华而震惊,你可以为他们造型手段的高超而叹服,你也可以为 他们设置主题的角度大感出其不意,面对他们的绘画,你唯独不会想要多做的是几次深呼吸。 就在这时你也会突然觉得,那些草垛已经不是草垛,在晨雾中,在晚霞里,它们正作着幻化, 这幻化最终调动起你无限亲近大自然的情致。虽然,那不过就是几堆被莫奈反复描绘过无数 遍的草。 ⑤我写中篇小说《麦秸垛》时,刚刚见过了莫奈《麦秸垛》的原作。冀中平原上的农民 堆积麦秸垛的方式和法国人略有不同。但我闻过麦秸垛的气味,我也从早到晚目睹过太阳、 风雨对麦秸垛的照耀和吹拂。我围绕麦秸垛编织的故事是麦秸和人之间那悲喜交加的关系, 那关乎生计的,关乎爱和死的难解难分的纠缠。当我想到莫奈的麦秸垛时,也许我曾经希望
用文字、用我的叙述让读者在我的《麦秸垛》跟前也多做几次深呼吸,但我发现我没有这种 能力。这是因为我没有研究过阳光照耀下的麦秸垛那颜色的奥妙么? ⑥我不能不感叹在作家笔下无法发生的事,在好的画家笔下,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⑦后来父亲从法国回来,我问他巴黎的奥塞博物馆内,定有莫奈更多的《麦秸垛》吧? 父亲说,不多,大概不如美国多。据说法国人至今一直对此抱有难以言说的遗憾之情。 (取材于铁凝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①段写父亲与他的朋友们谈莫奈绘画最多的是他的颜色意在点题,引出下文 B.父亲运用类比的方法,深奧却明了地解释了莫奈发现颜色的规律的重要意义。 C.莫奈认为人们对颜色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如草永远是绿的、天永远是蓝的。 D.未研究阳光照耀下的麦秸垛颜色的奥妙,使读者在铁凝的作品前不愿深呼吸。 E.第⑤段,铁凝表达了莫奈《麦秸垛》中的颜色对她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17.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莫奈发现的“颜色的规律”指的是什么?(2分) ②如何理解“画家们的画亮了”?(5分) 18.请分析第③段画线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10分) 瑞土作家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 海洋。”的确,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书中的空间则是无限的。 请你写一段文字,向你的朋友推介一本好书。要求:①写清书名、作者或编者等信息; ②理由充分;③语言流畅;④字数200字左右。 20.作文。(50分) 请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9 用文字、用我的叙述让读者在我的《麦秸垛》跟前也多做几次深呼吸,但我发现我没有这种 能力。这是因为我没有研究过阳光照耀下的麦秸垛那颜色的奥妙么? ⑥我不能不感叹在作家笔下无法发生的事,在好的画家笔下,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⑦后来父亲从法国回来,我问他巴黎的奥塞博物馆内,一定有莫奈更多的《麦秸垛》吧? 父亲说,不多,大概不如美国多。据说法国人至今一直对此抱有难以言说的遗憾之情。 (取材于铁凝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两项是(4 分) A.第①段写父亲与他的朋友们谈莫奈绘画最多的是他的颜色意在点题,引出下文。 B.父亲运用类比的方法,深奥却明了地解释了莫奈发现颜色的规律的重要意义。 C.莫奈认为人们对颜色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如草永远是绿的、天永远是蓝的。 D.未研究阳光照耀下的麦秸垛颜色的奥妙,使读者在铁凝的作品前不愿深呼吸。 E.第⑤段,铁凝表达了莫奈《麦秸垛》中的颜色对她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17.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7 分) ① 莫奈发现的“颜色的规律”指的是什么?(2 分) ②如何理解“画家们的画亮了”?(5 分) 18.请分析第③段画线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4 分) 六、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微写作。(10 分) 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 海洋。”的确,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书中的空间则是无限的。 请你写一段文字,向你的朋友推介一本好书。要求:①写清书名、作者或编者等信息; ②理由充分;③语言流畅;④字数 200 字左右。 20.作文。(50 分) 请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