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一古诗阅读题 (新课标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 【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 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 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一结构作用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 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 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 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 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 分) 【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 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 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 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 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岀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 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诗歌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 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 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 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 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 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 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 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 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 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髙 多了
2014 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阅读题 (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 分) 【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 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 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 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 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 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 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 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 分) 【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 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 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 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 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 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诗歌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 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 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 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 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 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 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 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 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 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 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 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 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新课标卷I)(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 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 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 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 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 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 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 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 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 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D。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 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 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 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 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 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D。 (浙江卷)(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 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 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新课标卷 II)(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 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 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 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 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 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 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 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 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 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 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 D。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 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 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 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 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 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 D。 (浙江卷)(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21-22 题。(7 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 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来写愁。(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 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1分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醋 21.答案:猿声 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22.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 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 愁在人心。 解析:这是考査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 法,阅读时注意比较 23.答案:择友 解析:这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 子的“择友观”。 24答案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 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 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考査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 掘孔子评论的用意所在。 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 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 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 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 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3-24 题。(5 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 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观。(1 分)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 分) 【注】①微生高: 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21.答案:猿声 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22.答案: 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 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 愁在人心。 解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 法,阅读时注意比较。 23.答案:择友 解析:这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 子的“择友观”。 24 答案: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 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 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 掘孔子评论的用意所在。 (重庆卷)12.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 分)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 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 分)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携 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 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 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答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 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D。“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 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 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 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 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査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 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 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 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 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 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 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査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 “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 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 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 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 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携 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 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 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散曲中 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 分) 【答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 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 D。“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 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 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 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 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 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 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 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 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 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 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 “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 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 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 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 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一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口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 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 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 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 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 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晩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 巽《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鸟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4.①答案:C 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②答案:BE 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 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 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③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 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 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 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 得的厌倦情绪。 (福建卷)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 禁:消瘦。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 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 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 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 成之趣。 ② 诗家常借“韦曲” 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 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 巽《游曲江》) ③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14.①答案:C 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②答案:BE 解析: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 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 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③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 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 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 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 得的厌倦情绪。 (福建卷)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 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 分)答: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 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分析。(3分) 答 6【答案】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 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 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意思对即可。) (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 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窭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 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 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 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 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 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 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 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 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解析】 本题考査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鉴赏材料选自 我国清代著名词曲家万树的《望江怨·送别》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 苏宜兴县)人。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 戏曲文学作家。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 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 分)答: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 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分析。(3 分) 答: 6【答案】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 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 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意思对即可。) (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 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 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 分) 【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 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 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 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 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 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 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 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 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 D。鉴赏材料选自 我国清代著名词曲家万树的《望江怨·送别》。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 苏宜兴县)人。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 戏曲文学作家。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
陕西一带游历。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 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康熙二 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 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 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望江怨·送别》这首词运 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 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分析题目:《望江怨·送别》顾名思义为一首送别词。以“送别”为主体的诗词 多为缠绵不舍之情 分析词句:抓关键意象。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 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愁云”“恨”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最 后一句“怪人催去早”,可以看出残照尚有一竿髙,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 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责备也。 概括词义:(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眼前春水渺茫,一望绵远,不见端 际。词人目送行舟,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此时,愁如云积,小 舟渐行渐远,最后船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时刚好有人“催 去早”,词人心中生恨,反倒责怪起催促者来,更感慨若非残照只余“一竿”高, 怕还会与友人相叙一番吧。 解答问题: 第一问: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这道题考的是分析概括场景。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分三步走:先总体概括 再进行细节分析,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 总体概括: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 细节分析:前方江水渺茫,(词人)看着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 了部分;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点明氛围:“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愁云惨淡”、“悲凉寂 寥 形成答案: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 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 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第二问: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这道题考的是结合语句,分析全文内容,概括思想情感。审读题干,抓住“怪” 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梳 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分析词人为何“怪”?“怪”什么?“怪”的情感怎么一 步步展开 答案:词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 染了不舍之情;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再次渲 染出此人的离愁;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 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 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 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 友情之深
陕西一带游历。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 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康熙二 十七年(1688 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 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 58 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 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望江怨•送别》这首词运 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 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分析题目:《望江怨·送别》顾名思义为一首送别词。以“送别”为主体的诗词, 多为缠绵不舍之情。 分析词句:抓关键意象。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 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愁云”“恨”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最 后一句“怪人催去早”,可以看出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 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责备也。 概括词义:(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眼前春水渺茫,一望绵远,不见端 际。词人目送行舟,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此时,愁如云积,小 舟渐行渐远,最后船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时刚好有人“催 去早”,词人心中生恨,反倒责怪起催促者来,更感慨若非残照只余“一竿”高, 怕还会与友人相叙一番吧。 解答问题: 第一问: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这道题考的是分析概括场景。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分三步走:先总体概括, 再进行细节分析,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 总体概括: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 细节分析:前方江水渺茫,(词人)看着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 了部分;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点明氛围:“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愁云惨淡”、“悲凉寂 寥”。 形成答案: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 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 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第二问: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这道题考的是结合语句,分析全文内容,概括思想情感。审读题干,抓住“怪” 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梳 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分析词人为何“怪”?“怪”什么?“怪”的情感怎么一 步步展开。 答案:词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 染了不舍之情;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再次渲 染出此人的离愁;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 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 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 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 友情之深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桃天(《诗经》)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贅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簣(fe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en:草木 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 【答案】(1)重章叠句(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 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 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 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 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2)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 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 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试题分析: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 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 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 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 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 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 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 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 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人们常说的“桃花运” 当源出于此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江苏卷)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 分)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 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 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 分) 答: 【答案】(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 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 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 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 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2)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 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 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试题分析: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 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 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 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 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 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 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 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 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人们常说的“桃花运”, 当源出于此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江苏卷)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答案】乘兴而往一一怅惘不遇一一欣赏叹慕 【解析】“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 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 题 【评点】关于情感变化的题型,江苏已经命制几次了,最为典型的是2009年命 制的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一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 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如此题 型,应给予学生好好地训练。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 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 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 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评点】此题亦是好题,考査考生对诗歌信息的捕捉能力,如果连这点能力尚且 缺乏,那就无甚言语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 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 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 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 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评点】此题亦好,不刁钻,应适合考生的口味。 【总评】两首小诗,比较出题,各有特点,既开拓考生视野,又检验学生的生活 实际,相当不错 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 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 雩风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答案】《论语》 【解析】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 侍坐》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⑴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 分)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析】“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 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 题。 【评点】关于情感变化的题型,江苏已经命制几次了,最为典型的是 2009 年命 制的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一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 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如此题 型,应给予学生好好地训练。 ⑵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 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 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 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评点】此题亦是好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信息的捕捉能力,如果连这点能力尚且 缺乏,那就无甚言语了。 ⑶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 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 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 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 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 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评点】此题亦好,不刁钻,应适合考生的口味。 【总评】两首小诗,比较出题,各有特点,既开拓考生视野,又检验学生的生活 实际,相当不错。 (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 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 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 雩风。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 分) 【答案】《论语》 【解析】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的是生对课本的熟悉。 考点:识记文常识.层级为识记A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 【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 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 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 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 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补充:①被酒一一带醉,刚喝过酒 ②总角一一形如今之小辫而短。 ③口吹葱叶一一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 这三首诗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州 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幸得王 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 人民有很深的感情。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 友 诗篇浅易如话,毫不雕琢,又写了最粗俗的东西,但读起来使人感受的不是“浅 俗”而是雅,不是“粗丑”而是美。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于毫不经 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确是大家气格 (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 罗邺 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 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 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 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解析】本题属于诗词鉴赏中的“一字领全诗”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先 总述诗中是“如何体现”的,也就是关键方法,然后结合诗句逐一分析即可。考 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 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 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 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的是生对课本的熟悉。 考点:识记文常识.层级为识记 A。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 分) 【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 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 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 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 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补充:①被酒——带醉,刚喝过酒。 ②总角——形如今之小辫而短。 ③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 这三首诗作于公元 1099 年(元符二年)。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州 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幸得王 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 人民有很深的感情。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 友。 诗篇浅易如话,毫不雕琢,又写了最粗俗的东西,但读起来使人感受的不是“浅 俗”而是雅,不是“粗丑”而是美。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于毫不经 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确是大家气格。 (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早 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 分) 【答案】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 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 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 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解析】本题属于诗词鉴赏中的“一字领全诗”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先 总述诗中是“如何体现”的,也就是关键方法,然后结合诗句逐一分析即可。考 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 分) 【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 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 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 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