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11-15年)全国卷论述文阅读题汇编 (2015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 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巾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 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 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 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ˆ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 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 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 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 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 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 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 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 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 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 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 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 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如现了诸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 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 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 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 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 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 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 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 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 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 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 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絰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近五年(11-15 年)全国卷论述文阅读题汇编 (2015 年全国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題.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 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巾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 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 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 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 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 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 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 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 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 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 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 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 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 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 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 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如现了诸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 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 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 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 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 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 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 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 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 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 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 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绖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 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 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 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 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 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 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 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 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 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 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捎带的缺点,保 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 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2015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 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 中的显学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 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 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 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 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 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 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 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 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 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 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捎带的缺点,保 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 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2015 年全国卷 2)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題。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 世纪解释学兴起, 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 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发现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 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 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 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 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 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 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 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 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 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 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 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 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 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 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 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 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 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 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 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 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 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 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 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 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 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 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 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发现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 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 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 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 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 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 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 “空缺” “否定”三个要 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 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 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 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 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 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 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 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 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 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 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 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 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 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 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 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 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 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 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 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 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 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 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 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 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 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 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 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 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 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 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 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2014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 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 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 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 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 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 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 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 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 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 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 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 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 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 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 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 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 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2014 年全国卷 1)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題.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 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 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 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 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 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 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
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 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 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 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 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学科网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 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 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 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 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 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 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 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 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 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 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 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 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 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 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 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学科网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 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 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B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 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 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 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 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度的沉 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在饱受旧社会、旧制
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 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 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 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 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学科网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 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 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 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 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 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 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 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 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 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 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 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 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 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 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 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学科网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 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 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B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 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 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 多名官兵壮烈殉 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 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 3000 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度的沉 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在饱受旧社会、旧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 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 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 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 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 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 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奴方力量越是 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 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 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2014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 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 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 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 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 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 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 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 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 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 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 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 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 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 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 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 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 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奴方力量越是 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 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 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2014 年全国卷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 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 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 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 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 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 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 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 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 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 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 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
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 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 梦华录》中,追述了 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 百多家店镝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 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场,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 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 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 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 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 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 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领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 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 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 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 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 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 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 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 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学科网进一步加强 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 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 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 梦华录》中,追述了 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 百多家店镝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 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场,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 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 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 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 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 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 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领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 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 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 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 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 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 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 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 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学科网进一步加强 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 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 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 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 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 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学科网到宋代形成了 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 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2013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 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 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 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 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 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 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 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 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 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 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 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 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以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 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己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 不害、慎到、韩非子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 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 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 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 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 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学科网到宋代形成了 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 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2013 年全国卷 1)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題.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 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 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 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 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 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 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 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 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 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 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 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 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以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 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 不害、慎到、韩非子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 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
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 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ˆ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 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 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 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 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 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己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 或曰:‘以德报怨,保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 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 而且是对《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 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的年代》) 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痛说 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 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 《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 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 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 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 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 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 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 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 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 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 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 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 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 “或曰:‘以德报怨,保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 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 而且是对《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 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的年代》) 1. 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痛说 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 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 《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 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 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 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 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 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 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ν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 “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 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 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2013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风”字的形 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 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 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 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弄正的凤 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 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 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 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 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 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 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徒的鸟,给以少皞为 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 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 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 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 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 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 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 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 的使者”风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 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 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 “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 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 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2013 年全国卷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20 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 “凤”字的形 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 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 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 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弄正的凤 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 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 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 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 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 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 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徒的鸟,给以少皞为 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 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 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 “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 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 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 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 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 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 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 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