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 D JNDA国 MEIXUE SIXIANG 近代美学思幅史
日录 目 录 前言 …(1) 第一部分启蒙意义美学思想…… 第一章龚自珍 …………………(3) 第一节情感论中的“宥情”和“尊情”… (4) 第二节出入说和“自然以为美”…………(12) 第三节文学“经世匡时”的社会作用 (19) 第四节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辩证思想……(28) 第二章魏源· 第一节关于美感和崇高的分析 (36) 第二节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和动态美 第三节建立在“游山乐”基础上的“游山学”(52) 第四节“文章与世道为污隆 第三章阮元和包世臣 ……(6) 第一节自然山水美的欣赏条件和功用 第二节“文笔论”和语言形式美 第三节论文的“道”“法”和审美作用……(83) 第四节首倡南北书派,注重碑学
目 录 前 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第 一 部 分 启 蒙 意 义 美 学 思 想 … … … … … … … ( 1 ) 第 一 章 龚 自 珍 … … … … … … … … … … … … ( 3 ) 第 一 节 情 感 论 中 的 “ 宥 情 ” 和 “ 尊 情 ” … … … … ( 4 ) 第 二 节 出 入 说 和 “ 自 然 以 为 美 ” … … … … … ( 1 2 ) 第 三 节 文 学 “ 经 世 匡 时 ” 的 社 会 作 用 … … … ( 1 9 ) 第 四 节 文 艺 创 作 和 欣 赏 中 的 辩 证 思 想 … … ( 2 8 ) 第 二 章 魏 源 … … … … … … … … … … … … … ( 3 6 ) 第 一 节 关 于 美 感 和 崇 高 的 分 析 … … … … … ( 3 6 ) 第 二 节 审 美 对 象 的 整 体 把 握 和 动 态 美 … … ( 4 5 ) 第 三 节 建 立 在 “ 游 山 乐 ” 基 础 上 的 “ 游 山 学 ” ( 5 2 ) 第 四 节 “ 文 章 与 世 道 为 污 隆 ” … … … … … … ( 5 8 ) 第 三 章 阮 元 和 包 世 臣 … … … … … … … ( 6 6 ) 第 一 节 自 然 山 水 美 的 欣 赏 条 件 和 功 用 … … ( 6 6 ) 第 二 节 “ 文 笔 论 ” 和 语 言 形 式 美 … … … … … … ( 7 3 ) 第 三 节 论 文 的 “ 道 ” “ 法 ” 和 审 美 作 用 … … … ( 8 3 ) 第 四 节 首 倡 南 北 书 派 , 注 重 碑 学 … … … … … ( 9 2 ) 目 录 1
日录 第二部分太平天国美学思想 (105) 第四章洪仁 …(107) 第一节美分高下,崇尚“新天新地新世界”…(108) 第二节美的作用在于“以风风之”… (110) 第三节美善与革新的必然联系 (114) 第四节“文以纪实”与“朴实明晓” …(116) 第三部分古典传统美学的余绪和终结(123) 第五章曾国藩 …(125) 第一节论古文境之美—一阳刚和阴柔……(125) 第二节“文章与世变相因” …(131) 第三节诗文“言情”与“说理” (137) 第四节鉴赏文艺的审美趣味 ……(142 第六章刘熙载 (148) 第一节文艺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突破…(148 第二节关于美、美感和美的范畴的哲理思考(158) 第三节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辩证关系…(165) 第四节文艺创造主体和欣赏主体的研究…(173) 第四部分改良主义美学思想 …(183) 第七章康有为 (185) 第一节为“人的解放”而呐喊… (186)
第 二 部 分 太 平 天 国 美 学 思 想 … … … … … … ( 1 0 5 ) 第 四 章 洪 仁 � … … … … … … … … … … … ( 1 0 7 ) 第 一 节 美 分 高 下 , 崇 尚 “ 新 天 新 地 新 世 界 ” … ( 1 0 8 ) 第 二 节 美 的 作 用 在 于 “ 以 风 风 之 ” … … … … ( 1 1 0 ) 第 三 节 美 善 与 革 新 的 必 然 联 系 … … … … … ( 1 1 4 ) 第 四 节 “ 文 以 纪 实 ” 与 “ 朴 实 明 晓 ” … … … … ( 1 1 6 ) 第 三 部 分 古 典 传 统 美 学 的 余 绪 和 终 结 ( 1 2 3 ) 第 五 章 曾 国 藩 … … … … … … … … … … … ( 1 2 5 ) 第 一 节 论 古 文 境 之 美 — — 阳 刚 和 阴 柔 … … ( 1 2 5 ) 第 二 节 “ 文 章 与 世 变 相 因 ” … … … … … … … ( 1 3 1 ) 第 三 节 诗 文 “ 言 情 ” 与 “ 说 理 ” … … … … … … ( 1 3 7 ) 第 四 节 鉴 赏 文 艺 的 审 美 趣 味 … … … … … … ( 1 4 2 ) 第 六 章 刘 熙 载 … … … … … … … … … … … ( 1 4 8 ) 第 一 节 文 艺 美 学 研 究 对 象 和 方 法 的 突 破 … ( 1 4 8 ) 第 二 节 关 于 美 、 美 感 和 美 的 范 畴 的 哲 理 思 考 ( 1 5 8 ) 第 三 节 思 想 内 容 和 艺 术 形 式 的 辩 证 关 系 … ( 1 6 5 ) 第 四 节 文 艺 创 造 主 体 和 欣 赏 主 体 的 研 究 … ( 1 7 3 ) 第 四 部 分 改 良 主 义 美 学 思 想 … … … … … … ( 1 8 3 ) 第 七 章 康 有 为 … … … … … … … … … … … ( 1 8 5 ) 第 一 节 为 “ 人 的 解 放 ” 而 呐 喊 … … … … … … ( 1 8 6 ) 2 目 录
日录 第二节以“元气”为基础的诗论………(190) 第三节中国文字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性质 第四节书法美的构成与“大界”、“本界”的关系 (203) 第五节尊碑轻帖,追求雄强美 (211) 第八章梁启超…… 第一节美的研究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第二节美感的特征和社会功用(上)… 第三节美感的特征和社会功用(下)……(224) 第四节审美标准的“无判断”…………(230) 第五节审美鉴赏的心境和物境 (235) 第六节“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 (240) 第七节艺术的真实和作者真情实感的透发 44) 第八节“真美合一”和“美善合一” (251) 第九节艺术情感教育…… …(257) 第九章黄遵宪 第一节诗与古今…… (268) 第二节诗与现实……………(273) 第三节诗与诗人 第四节诗与传统……… (285) 第十章严复… (294) 第一节关于美和美术的名理思考 (295)
第 二 节 以 “ 元 气 ” 为 基 础 的 诗 论 … … … … … ( 1 9 0 ) 第 三 节 中 国 文 字 具 有 实 用 和 审 美 的 双 重 性 质 … … … … … … … … … … … … … … … ( 1 9 9 ) 第 四 节 书 法 美 的 构 成 与 “ 大 界 ” 、 “ 本 界 ” 的 关 系 ( 2 0 3 ) 第 五 节 尊 碑 轻 帖 , 追 求 雄 强 美 … … … … … ( 2 1 1 ) 第 八 章 梁 启 超 … … … … … … … … … … … ( 2 1 6 ) 第 一 节 美 的 研 究 的 出 发 点 和 归 结 点 … … … ( 2 1 6 ) 第 二 节 美 感 的 特 征 和 社 会 功 用 ( 上 ) … … … ( 2 2 0 ) 第 三 节 美 感 的 特 征 和 社 会 功 用 ( 下 ) … … … ( 2 2 4 ) 第 四 节 审 美 标 准 的 “ 无 判 断 ” … … … … … … ( 2 3 0 ) 第 五 节 审 美 鉴 赏 的 心 境 和 物 境 … … … … … ( 2 3 5 ) 第 六 节 “ 自 然 之 美 ” 和 “ 人 工 之 美 ” … … … … ( 2 4 0 ) 第 七 节 艺 术 的 真 实 和 作 者 真 情 实 感 的 透 发 … … … … … … … … … … … … … … … ( 2 4 4 ) 第 八 节 “ 真 美 合 一 ” 和 “ 美 善 合 一 ” … … … … ( 2 5 1 ) 第 九 节 艺 术 情 感 教 育 … … … … … … … … … ( 2 5 7 ) 第 九 章 黄 遵 宪 … … … … … … … … … … … ( 2 6 8 ) 第 一 节 诗 与 古 今 … … … … … … … … … … … ( 2 6 8 ) 第 二 节 诗 与 现 实 … … … … … … … … … … … ( 2 7 3 ) 第 三 节 诗 与 诗 人 … … … … … … … … … … … ( 2 7 7 ) 第 四 节 诗 与 传 统 … … … … … … … … … … … ( 2 8 5 ) 第 十 章 严 复 … … … … … … … … … … … ( 2 9 4 ) 第 一 节 关 于 美 和 美 术 的 名 理 思 考 … … … … ( 2 9 5 ) 目 录 3
4 日录 第二节救亡图存,追求人的美 第三节诗辟新境,诗如其人 第四节典型论的思想萌芽… ………(306) 第五节文艺的社会功用的两重性 (310) 第五部分诗歌美学研究的新动向……(318) 第十一章陈廷焯和况周颐 第一节诗学的理论构架和批评术语的界定 ………(320) 第二节“词境”和“词心”的心理分析……(331) 第三节对“寄托”“比兴”说的纠正和偏失 (336) 第十二章陈衍 (347) 第一节诗的特质在于形象思维………(347) 第二节反印象式批评的可贵尝 (357) 第三节作诗求真和学古能化… (365) 第四节诗为寂者之事及其所派生的沉渣 …(371) 第六部分文学、戏剧、绘画美学思想……(381 第十三章刘师培… (381) 第一节文学的起源和流变 381) 第二节地理环境和文学发展的趋向……(391)
第 二 节 救 亡 图 存 , 追 求 人 的 美 … … … … … ( 2 9 8 ) 第 三 节 诗 辟 新 境 , 诗 如 其 人 … … … … … … ( 3 0 3 ) 第 四 节 典 型 论 的 思 想 萌 芽 … … … … … … … ( 3 0 6 ) 第 五 节 文 艺 的 社 会 功 用 的 两 重 性 … … … … ( 3 1 0 ) 第 五 部 分 诗 歌 美 学 研 究 的 新 动 向 … … … ( 3 1 8 ) 第 十 一 章 陈 廷 焯 和 况 周 颐 … … … … ( 3 2 0 ) 第 一 节 诗 学 的 理 论 构 架 和 批 评 术 语 的 界 定 … … … … … … … … … … … … … … … ( 3 2 0 ) 第 二 节 “ 词 境 ” 和 “ 词 心 ” 的 心 理 分 析 … … … ( 3 3 1 ) 第 三 节 对 “ 寄 托 ” “ 比 兴 ” 说 的 纠 正 和 偏 失 … … … … … … … … … … … … … … … ( 3 3 6 ) 第 十 二 章 陈 衍 … … … … … … … … … ( 3 4 7 ) 第 一 节 诗 的 特 质 在 于 形 象 思 维 … … … … … ( 3 4 7 ) 第 二 节 反 印 象 式 批 评 的 可 贵 尝 试 … … … … ( 3 5 7 ) 第 三 节 作 诗 求 真 和 学 古 能 化 … … … … … … ( 3 6 5 ) 第 四 节 诗 为 寂 者 之 事 及 其 所 派 生 的 沉 渣 … … … … … … … … … … … … … … … ( 3 7 1 ) 第 六 部 分 文 学 、 戏 剧 、 绘 画 美 学 思 想 … … ( 3 8 1 ) 第 十 三 章 刘 师 培 … … … … … … … … … ( 3 8 1 ) 第 一 节 文 学 的 起 源 和 流 变 … … … … … … … ( 3 8 1 ) 第 二 节 地 理 环 境 和 文 学 发 展 的 趋 向 … … … ( 3 9 1 ) 4 目 录
日录 5 第三节注重文学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396) 第四节对中古文学风貌的探索 (401) 第十四章林纾 第一节《林译小说》序跋中的中西文学比较 ………(407) 第二节小说本性的“真”“善”“美” 第三节喜剧性范畴—一风趣…… (427) 第四节从审美角度看中国画 ………(430) 第五节“师造化”与“师古人”的关系 第六节对鉴赏和创作中国画的美学批评 第十五章吴梅…… (449) 第一节真、善、美在戏曲中的地位和作用 (449) 第二节戏曲的结构之难和人物的个性化 第三节戏曲应具本色之美… 463) 第四节力主独创,一新耳目…………(468) 第七部分中西美学思想会冲和结合……(473) 第十六章王国维 473) 第一节关于美的分析… (474) ()美的产生和来源 (二)美的本质和作用
第 三 节 注 重 文 学 创 作 中 的 美 学 特 征 … … … ( 3 9 6 ) 第 四 节 对 中 古 文 学 风 貌 的 探 索 … … … … … ( 4 0 1 ) 第 十 四 章 林 纾 … … … … … … … … … … … ( 4 0 7 ) 第 一 节 《 林 译 小 说 》 序 跋 中 的 中 西 文 学 比 较 … … … … … … … … … … … … … … … ( 4 0 7 ) 第 二 节 小 说 本 性 的 “ 真 ” “ 善 ” “ 美 ” … … … … ( 4 1 7 ) 第 三 节 喜 剧 性 范 畴 — — 风 趣 … … … … … … ( 4 2 7 ) 第 四 节 从 审 美 角 度 看 中 国 画 … … … … … … ( 4 3 0 ) 第 五 节 “ 师 造 化 ” 与 “ 师 古 人 ” 的 关 系 … … … ( 4 3 5 ) 第 六 节 对 鉴 赏 和 创 作 中 国 画 的 美 学 批 评 … … … … … … … … … … … … … … … ( 4 4 1 ) 第 十 五 章 吴 梅 … … … … … … … … … ( 4 4 9 ) 第 一 节 真 、 善 、 美 在 戏 曲 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 … … … … … … … … … … … … … … ( 4 4 9 ) 第 二 节 戏 曲 的 结 构 之 难 和 人 物 的 个 性 化 … … … … … … … … … … … … … … … ( 4 5 6 ) 第 三 节 戏 曲 应 具 本 色 之 美 … … … … … … … ( 4 6 3 ) 第 四 节 力 主 独 创 , 一 新 耳 目 … … … … … … ( 4 6 8 ) 第 七 部 分 中 西 美 学 思 想 会 冲 和 结 合 … … ( 4 7 3 ) 第 十 六 章 王 国 维 … … … … … … … … … ( 4 7 3 ) 第 一 节 关 于 美 的 分 析 … … … … … … … … … ( 4 7 4 ) ( 一 ) 美 的 产 生 和 来 源 ( 二 ) 美 的 本 质 和 作 用 目 录 5
日录 三)美的第一形式 (四)美的第二形式 (五)悲剧美 第二节文学的进化及其成因……………(496) ()文体“习套”和“新意”的矛盾 (二)作者的独创和时代鉴赏趣味的支配 (三)地理环境与中国上古南北文学之辩 第三节“游戏起源说”和“天才论”………(511) ()文学起源的唯心主义的考察 (二)反功利论与铺餒文学 (三)崇尚“天才”,冲破文学上的习惯 第四节《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一)“境界”的本意 (二)“阅世”与“命意” (三)“不隔”隐含着文学形象性的审美特征 第五节中国古典戏曲史的研究 (547) ()破除“旧学”传统,重视宋元戏曲的文 学价值 二)界定中国古典戏曲,进行分析和综合 的研究 (三)排除异域说,描绘我国古典戏曲发展 的径路 (四)宋元戏曲美学特色的探讨 第六节结束语… (558) 第八部分民主主义美学思想 …(562)
( 三 ) 美 的 第 一 形 式 ( 四 ) 美 的 第 二 形 式 ( 五 ) 悲 剧 美 第 二 节 文 学 的 进 化 及 其 成 因 … … … … … … ( 4 9 6 ) ( 一 ) 文 体 “ 习 套 ” 和 “ 新 意 ” 的 矛 盾 ( 二 ) 作 者 的 独 创 和 时 代 鉴 赏 趣 味 的 支 配 ( 三 ) 地 理 环 境 与 中 国 上 古 南 北 文 学 之 辩 第 三 节 “ 游 戏 起 源 说 ” 和 “ 天 才 论 ” … … … … ( 5 1 1 ) ( 一 ) 文 学 起 源 的 唯 心 主 义 的 考 察 ( 二 ) 反 功 利 论 与 餔 餟 文 学 ( 三 ) 崇 尚 “ 天 才 ” , 冲 破 文 学 上 的 习 惯 第 四 节 《 人 间 词 话 》 中 的 境 界 说 … … … … … ( 5 2 7 ) ( 一 ) “ 境 界 ” 的 本 意 ( 二 ) “ 阅 世 ” 与 “ 命 意 ” ( 三 ) “ 不 隔 ” 隐 含 着 文 学 形 象 性 的 审 美 特 征 第 五 节 中 国 古 典 戏 曲 史 的 研 究 … … … … … ( 5 4 7 ) ( 一 ) 破 除 “ 旧 学 ” 传 统 , 重 视 宋 元 戏 曲 的 文 学 价 值 ( 二 ) 界 定 中 国 古 典 戏 曲 , 进 行 分 析 和 综 合 的 研 究 ( 三 ) 排 除 异 域 说 , 描 绘 我 国 古 典 戏 曲 发 展 的 径 路 ( 四 ) 宋 元 戏 曲 美 学 特 色 的 探 讨 第 六 节 结 束 语 … … … … … … … … … … … … ( 5 5 8 ) 第 八 部 分 民 主 主 义 美 学 思 想 … … … … … … ( 5 6 2 ) 6 目 录
日录 第十七章章炳麟 ……(564) 第一节对美和情感逆向性的思考… (564) 第二节对西方新观念的顺向性的运用……(570) 第三节杂文学的界说和定义………………(579) 第四节诗盛在于“本性情,限辞语” (584) 第五节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六节半截子的文学发展观… ……(592 第十八章柳亚子 (600) 第一节诗道之弊的本原探讨 ……(601) 第二节“慨当以慷”的美学追求…… (606) 第三节戏剧的美学特征和社会作用… (611) 第四节对南社内外的文学批评和鉴赏……(615) 第十九章蔡元培 (621) 第一节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622) 第二节美的普遍性和超脱性 …(627) 第三节美感的心理分析 第四节审美与“人类公性 第五节文艺偏于直观,具有感性形式 (649) 第六节情感愉悦性是美的享乐的前提 第七节文艺审美的功利和目的考察………(658) 第八节美育思想构建和实施… …(664) 第二十章早期鲁迅 (675) 第一节对美的客观性的认识和阐述……(676)
第 十 七 章 章 炳 麟 … … … … … … … … … ( 5 6 4 ) 第 一 节 对 美 和 情 感 逆 向 性 的 思 考 … … … … ( 5 6 4 ) 第 二 节 对 西 方 新 观 念 的 顺 向 性 的 运 用 … … ( 5 7 0 ) 第 三 节 杂 文 学 的 界 说 和 定 义 … … … … … … ( 5 7 9 ) 第 四 节 诗 盛 在 于 “ 本 性 情 , 限 辞 语 ” … … … ( 5 8 4 ) 第 五 节 文 学 与 社 会 生 活 的 关 系 … … … … … ( 5 8 7 ) 第 六 节 半 截 子 的 文 学 发 展 观 … … … … … … ( 5 9 2 ) 第 十 八 章 柳 亚 子 … … … … … … … … … ( 6 0 0 ) 第 一 节 诗 道 之 弊 的 本 原 探 讨 … … … … … … ( 6 0 1 ) 第 二 节 “ 慨 当 以 慷 ” 的 美 学 追 求 … … … … … ( 6 0 6 ) 第 三 节 戏 剧 的 美 学 特 征 和 社 会 作 用 … … … ( 6 1 1 ) 第 四 节 对 南 社 内 外 的 文 学 批 评 和 鉴 赏 … … ( 6 1 5 ) 第 十 九 章 蔡 元 培 … … … … … … … … … ( 6 2 1 ) 第 一 节 美 学 研 究 的 对 象 、 范 围 和 方 法 … … ( 6 2 2 ) 第 二 节 美 的 普 遍 性 和 超 脱 性 … … … … … … ( 6 2 7 ) 第 三 节 美 感 的 心 理 分 析 … … … … … … … … ( 6 3 3 ) 第 四 节 审 美 与 “ 人 类 公 性 ” … … … … … … … ( 6 4 2 ) 第 五 节 文 艺 偏 于 直 观 , 具 有 感 性 形 式 … … ( 6 4 9 ) 第 六 节 情 感 愉 悦 性 是 美 的 享 乐 的 前 提 … … ( 6 5 4 ) 第 七 节 文 艺 审 美 的 功 利 和 目 的 考 察 … … … ( 6 5 8 ) 第 八 节 美 育 思 想 构 建 和 实 施 … … … … … … ( 6 6 4 ) 第 二 十 章 早 期 鲁 迅 … … … … … … … … ( 6 7 5 ) 第 一 节 对 美 的 客 观 性 的 认 识 和 阐 述 … … … ( 6 7 6 ) 目 录 7
日录 第二节发扬真美,以娱人情 第三节功利观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 第四节研究现实人生,实施艺术教育 (688) 后记 (693)
第 二 节 发 扬 真 美 , 以 娱 人 情 … … … … … … ( 6 7 8 ) 第 三 节 功 利 观 的 内 在 矛 盾 及 其 发 展 … … … ( 6 8 2 ) 第 四 节 研 究 现 实 人 生 , 实 施 艺 术 教 育 … … ( 6 8 8 ) 后 记 … … … … … … … … … … … … … … … … … … … ( 6 9 3 ) 8 目 录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 前言 这是一段中国断代的美学思想,跨越了1840年至1919 年八十年间;按断代的统称,也可叫作“中国近代美学思 想”。它上承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下启中国现代、当代美学思 想,是在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不可缺少的、极为 重要的地位。探讨和研究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不仅可以激 起热爱祖国无比爟燦的历史文化艺术的情感,而且对于中国 近代美学思想史基调、理论精粹和特色的把握,增强民族的 自尊心和自信力,具有很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这是一部以理论形态(论著)为对象、以人物为重点的 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因为广义的美学史研究,还可以涉及 到文学艺术、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典章制度,乃至生产技 术各个领域。而现在只取狭义的美学史的写法,严格一点,叫 作美学思想史,更为确切。 问题在于,在这1840年至1919年八十年间如何体现其 美学思想发展呢? 首先,以人物为重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人带派”的 方法。黑格尔说过:“哲学史的外表形象是由个别人物构成 的。”既然哲学史可以这样写,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当然也 ①《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52页
前 言 这 是 一 段 中 国 断 代 的 美 学 思 想 , 跨 越 了 1 8 4 0 年 至 1 9 1 9 年 八 十 年 间 ; 按 断 代 的 统 称 , 也 可 叫 作 “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 。 它 上 承 中 国 古 代 美 学 思 想 , 下 启 中 国 现 代 、 当 代 美 学 思 想 , 是 在 整 个 中 国 美 学 思 想 发 展 史 上 占 有 不 可 缺 少 的 、 极 为 重 要 的 地 位 。 探 讨 和 研 究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 不 仅 可 以 激 起 热 爱 祖 国 无 比 熣 燦 的 历 史 文 化 艺 术 的 情 感 , 而 且 对 于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基 调 、 理 论 精 粹 和 特 色 的 把 握 , 增 强 民 族 的 自 尊 心 和 自 信 力 , 具 有 很 大 理 论 意 义 和 现 实 作 用 。 这 是 一 部 以 理 论 形 态 ( 论 著 ) 为 对 象 、 以 人 物 为 重 点 的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 因 为 广 义 的 美 学 史 研 究 , 还 可 以 涉 及 到 文 学 艺 术 、 自 然 风 光 、 民 情 风 俗 、 典 章 制 度 , 乃 至 生 产 技 术 各 个 领 域 。 而 现 在 只 取 狭 义 的 美 学 史 的 写 法 , 严 格 一 点 , 叫 作 美 学 思 想 史 , 更 为 确 切 。 问 题 在 于 , 在 这 1 8 4 0 年 至 1 9 1 9 年 八 十 年 间 如 何 体 现 其 美 学 思 想 发 展 呢 ? 首 先 , 以 人 物 为 重 点 。 也 就 是 通 常 所 说 的 “ 以 人 带 派 ” 的 方 法 。 黑 格 尔 说 过 : “ 哲 学 史 的 外 表 形 象 是 由 个 别 人 物 构 成 的 。 ” ① 既 然 哲 学 史 可 以 这 样 写 ,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当 然 也 中 国 近 代 美 学 思 想 史 1 ① 《 哲 学 史 讲 演 录 》 第 1 卷 , 第 5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