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教案 《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 情。[学习内容与步骤 、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 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 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 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 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 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 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 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一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 (《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 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所以,陈独秀在谈到 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 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 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 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 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 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 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 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 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前三项 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 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 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 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导入新课
必修三教案 《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 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 情。[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 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 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 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 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 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 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 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 (《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 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所以,陈独秀在谈到 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 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 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 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 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 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 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 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 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前三项 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 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 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 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了解作者 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一一是文章的内容颂一一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 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 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文化”“语言”。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 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 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 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 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 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 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2段 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 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一一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 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第 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 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第13-25段是第三层, 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 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 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 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 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了解作者: 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 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 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 “文化”“语言”。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 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 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 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 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 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 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 34 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 1、2 段为第一部分,第 3—3 2 段 为第二部分,第 33—34 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 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 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第 3-7 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第 8-12 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 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 12 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第 13-25 段是第三层, 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 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第 26-32 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 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 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 33-34 段),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 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 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 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抒情的语 句如: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 为什么?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 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②直抒胸臆: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 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 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 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肖邦故园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 【学习目标】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 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检查预习 听写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茕茕孑立玲珑剔透浪迹天涯通衢大道 寥寥无几缱绻 雾缭烟绕促膝谈心蕴藏 三、关于作者、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 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他二十九岁那年 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 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 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的音乐成为最 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 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 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抒情的语 句如:第 1、2 节,第 5、8、9、10 节开头,第 34 节等。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 为什么?第 34 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 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②直抒胸臆;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 丰富和成功,比如第 4、5、13、29 段的排比手法,第 13、23、24 段的拟人手法,第 26、 31 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 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肖邦故园 雅—伊瓦什凯维奇 【学习目标】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 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检查预习 听写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 茕茕孑立 玲珑剔透 浪迹天涯 通衢大道 寥寥无几 缱绻 雾缭烟绕 促膝谈心 蕴藏 三、关于作者、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 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他二十九岁那年, 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 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 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的音乐成为最 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
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 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 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 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四、理清作品思路 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而且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因为它们本身 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所以上下文的衔接非常紧密,很难断开,为了教学的方便 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长江三峡》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长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 3、掌握“引用”修辞格。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掌握“引用”的作用 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关于李健吾。 三、新课讲授程序 (一)导入新课 前课《雨中登泰山》登临五岳之尊,雄奇壮美,本课《长江三峡》放舟“母亲河流”, 隽秀瑰丽。 (二)解题与作者: 1、读预习提示。 2、解题: (1)《长江三峡》是写景抒情的游记名篇《长江三日》的第二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 《长江三日》收在《刘白羽散文选》中 (2)《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 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作品第一节,写11月17日雾夜在长江上航 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第二节,写11月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第 三节写11月19日出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的情景:最后以武汉长江大 桥的壮观图景作结尾。整篇文章构成这样一个意境 穿过茫茫雾夜——一在激流险滩中战斗、航行——一迎来明朗开阔、光华灿烂的图景, (3)读《长江三日》 (4)三峡:长江的一段,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 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两岸 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在巫峡有著名的 巫山十二峰。巫山神女,于云雾之中,楚动人
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 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 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 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四、理清作品思路 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而且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因为它们本身 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所以上下文的衔接非常紧密,很难断开,为了教学的方便, 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 《长江三峡》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长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 3、掌握“引用”修辞格。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2、掌握“引用”的作用。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 关于李健吾。 三、新课讲授程序: (一)导入新课: 前课《雨中登泰山》登临五岳之尊,雄奇壮美,本课《长江三峡》放舟“母亲河流”, 隽秀瑰丽。 (二)解题与作者: 1、读预习提示。 2、解题: (1)《长江三峡》是写景抒情的游记名篇《长江三日》的第二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 《长江三日》收在《刘白羽散文选》中。 (2)《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 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作品第一节,写11月17日雾夜在长江上航 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第二节,写11月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第 三节写11月19日出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的情景;最后以武汉长江大 桥的壮观图景作结尾。整篇文章构成这样一个意境: 穿过茫茫雾夜━━在激流险滩中战斗、航行━━迎来明朗开阔、光华灿烂的图景。 (3)读《长江三日》。 (4)三峡:长江的一段,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 3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两岸 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在巫峡有著名的 巫山十二峰。巫山神女,于云雾之中,楚动人
杜甫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绝句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3、作者: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1950年参加编 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集《早 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长江三日》《红太阳颂》《伟大的创业者》《巍巍太行 山》等,亦有小说《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等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 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者板书字词,学生给课文分段,各段大意也要概括出来。 碇:系船的石礅。 雷霆万钧:雷霆,霹雳;钧,古重量单位,约合当时三十斤。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层峦叠嶂:嶂,象屏障一样的山峰。形容山峦重叠 绛:大红色。 亭亭笔立:亭亭,耸起的样子:笔立,笔直地挺立。高高地耸起,笔直地挺立 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 蒸,升腾;蔚,聚集 隽秀:秀丽。 婀娜:柔美的样子 神妙莫测:非常高明、巧妙,不可推测 灭顶:水漫过头顶,指淹死,灭顶之灾,比喻致命的灾祸。 浸泡:使渗透。 绎:抽出头绪。 怪诞:奇怪,古怪。 (四)解析字词并分段,概括大意。 全文分四段 (1-1)总写游历三峡的感受 二(2一2)描绘瞿塘峡的雄奇。 三(3-5)描写巫峡的秀美。 四(6-9)描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感想 四、小结: 作者、字词 五、作业 1、三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2、文章是怎样抓住特色来写景的? 六、下课 第二节: 、组织教学
杜甫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绝句: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3、作者: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1950年参加编 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集《早 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长江三日》《红太阳颂》《伟大的创业者》《巍巍太行 山》等,亦有小说《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等。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 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者板书字词,学生给课文分段,各段大意也要概括出来。 碇:系船的石礅。 雷霆万钧:雷霆,霹雳;钧,古重量单位,约合当时三十斤。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层峦叠嶂:嶂,象屏障一样的山峰。形容山峦重叠。 绛:大红色。 亭亭笔立:亭亭,耸起的样子;笔立,笔直地挺立。高高地耸起,笔直地挺立。 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 蒸,升腾;蔚,聚集。 隽秀:秀丽。 婀娜:柔美的样子。 神妙莫测:非常高明、巧妙,不可推测。 灭顶:水漫过头顶,指淹死,灭顶之灾,比喻致命的灾祸。 浸泡:使渗透。 绎:抽出头绪。 怪诞:奇怪,古怪。 (四)解析字词并分段,概括大意。 全文分四段: 一(1-1)总写游历三峡的感受。 二(2-2)描绘瞿塘峡的雄奇。 三(3-5)描写巫峡的秀美。 四(6-9)描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感想。 四、小结: 作者、字词。 五、作业: 1、三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2、文章是怎样抓住特色来写景的? 六、下课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 提问分段 新课讲授程序 (一)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题1:课文中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题2:划出课文中描写山水云雾的句子 题3:课文四个部分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题4:三峡景物各人什么特色? 1、作品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 构作品。 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时间:日出前——日出后(八点二十,八点五十,十点)一上午(十点半,十一点十 五分)一中午。 2、作品从山形水势,山光水色,云涛雾海等各方面,运用丰富的动词、形容词描绘景 色,使作品写景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作品概括“江津号”的不同航程与不同江段,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写穿过巫峡时所见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写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行的情景和作者的感受。 4、长江三峡,景色各异,雄伟瑰丽,象交响曲,可概括为: 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 二)读第一部分并分析 引用作者给朋友的信中片段,表达作者在此次航程中的新奇强烈的感受,对三峡的赞美,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提问:作者说:“我象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这句话是作品的神,起提起全篇的作用,“雄伟而瑰丽”,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 下文的具体描写,都是围绕着这特点进行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 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 醒,令人振奋。通感表现作者的新奇。 “飞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使人不禁想到李白“两岸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 中寻兴奋、激动、神采飞扬的心情 )第二部分分析: 提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 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
二、检查复习: 提问分段。 三、新课讲授程序: (一)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题1:课文中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题2:划出课文中描写山水云雾的句子。 题3:课文四个部分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题4:三峡景物各人什么特色? 1、作品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 构作品。 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时间:日出前━━日出后(八点二十,八点五十,十点)━━上午(十点半,十一点十 五分)━━中午。 2、作品从山形水势,山光水色,云涛雾海等各方面,运用丰富的动词、形容词描绘景 色,使作品写景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作品概括“江津号”的不同航程与不同江段,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写穿过巫峡时所见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写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行的情景和作者的感受。 4、长江三峡,景色各异,雄伟瑰丽,象交响曲,可概括为: 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 (二)读第一部分并分析: 引用作者给朋友的信中片段,表达作者在此次航程中的新奇强烈的感受,对三峡的赞美,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提问:作者说:“我象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这句话是作品的神,起提起全篇的作用,“雄伟而瑰丽”,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 下文的具体描写,都是围绕着这特点进行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 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 醒,令人振奋。通感表现作者的新奇。 “飞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使人不禁想到李白“两岸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 中寻兴奋、激动、神采飞扬的心情。 (三)第二部分分析: 提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 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
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四)第三部分分析: 提问: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引用了哪些神话传说?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在这一段,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第5段中的山岩、 草坡、山峰等 作者在这一段引进了美女峰的传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丰富了作品内 容,并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 作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 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 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 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象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 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五)第四部分分析 提问: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 用?作者在这一部分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 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青、崆岭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作者在这一部分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 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 在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 律,急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队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四、小结: 三峡特点。 五、作业 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六、下课 第三节 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关于刘白羽 三、新课讲授程序: (一)学生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问: 之一:三峡江流给你的总的印象是什么? 之二:课文是怎样突岀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 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 之三:作者说,他“象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雄伟”表现在哪些方面 瑰丽”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1、长江三峡,给人总的印象是山陡、流急、滩险 2、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 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髙与天齐
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四)第三部分分析: 提问: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引用了哪些神话传说?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在这一段,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第5段中的山岩、 草坡、山峰等。 作者在这一段引进了美女峰的传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丰富了作品内 容,并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 作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 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 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 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象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 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五)第四部分分析: 提问: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 用?作者在这一部分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 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青、崆岭。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作者在这一部分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 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 在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 律,急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队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四、小结: 三峡特点。 五、作业: 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六、下课 第三节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 关于刘白羽。 三、新课讲授程序: (一)学生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问: 之一:三峡江流给你的总的印象是什么? 之二: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 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 之三:作者说,他“象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雄伟”表现在哪些方面, “瑰丽”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1、长江三峡,给人总的印象是山陡、流急、滩险。 2、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 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
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 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 雄奇壮美。 2、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 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共鸣,引起无尽的 联想,联想到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 潮,联想到我们的革命生活,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3、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 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 4、作品写山势、写水势、写激流、写险滩,都突出了“雄伟”二字,写云霞、写浓雾、 写野草、写传说,皆紧扣“瑰丽”一词,创造出奇美的意境 (二)主题思想 课文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记叙了作者航行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描写了三峡气 象万千的瑰奇景象,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 识生活和革命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的哲理。 (三)写作特点分析 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 作品是游记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使作品充溢着诗一般火势 的激情。他用满含情感的语句,摹山状水,绘云画雾,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条逼真的山水画 廊,而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那就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 大。我们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看到,作者所乘的“江津号”在滚滚的江水之上,巍巍 群山之中,破浪前进,百折不回,长江是险恶的,但人类能够战而胜之,这不正是人类的伟 大力量的明证么? 课文的第8自然段结尾,作者又用点睛之笔,揭示了革命就要冲破险阻,百折不挠的哲 理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 作品在写景过程中,信手拈来的引用了古诗、古谣、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联想自然 毫无生硬之感,可谓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而且 对表达主题思想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又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以广泛的审美空间。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1)比喻:比比皆是,丰富而有变化,贴切形象,生动自然。有明喻“前面天空上露 出一金色阳光,象横着一条金带”,有暗喻“我们简直不象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 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全文共用比喻十八处之多,手法随机变幻,增强了文章的感 染力 2)拟人:“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 息”等句子,运用拟人,使作品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耐人寻味 (3)通感:通感是两种感觉的沟通,以视觉写听觉,以听觉写味觉等,它可以把景物 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因 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我象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比喻、拟物、也是通感,把视觉形象ˉ 峡江流,写成听觉音响交响乐,而又用视觉词语“雄伟”“瑰丽”修饰听觉音乐交响乐,给 人以丰富的联想余地。“绿茸茸的草坂,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也同样是视听的沟通 4、语言优美精炼,生动形象
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 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 雄奇壮美。 2、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 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共鸣,引起无尽的 联想,联想到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 潮,联想到我们的革命生活,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3、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 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 4、作品写山势、写水势、写激流、写险滩,都突出了“雄伟”二字,写云霞、写浓雾、 写野草、写传说,皆紧扣“瑰丽”一词,创造出奇美的意境。 (二)主题思想: 课文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记叙了作者航行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描写了三峡气 象万千的瑰奇景象,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 识生活和革命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的哲理。 (三)写作特点分析: 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 作品是游记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使作品充溢着诗一般火势 的激情。他用满含情感的语句,摹山状水,绘云画雾,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条逼真的山水画 廊,而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那就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 大。我们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看到,作者所乘的“江津号”在滚滚的江水之上,巍巍 群山之中,破浪前进,百折不回,长江是险恶的,但人类能够战而胜之,这不正是人类的伟 大力量的明证么? 课文的第8自然段结尾,作者又用点睛之笔,揭示了革命就要冲破险阻,百折不挠的哲 理。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 作品在写景过程中,信手拈来的引用了古诗、古谣、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联想自然, 毫无生硬之感,可谓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而且 对表达主题思想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又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以广泛的审美空间。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1)比喻:比比皆是,丰富而有变化,贴切形象,生动自然。有明喻“前面天空上露 出一金色阳光,象横着一条金带”,有暗喻“我们简直不象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 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全文共用比喻十八处之多,手法随机变幻,增强了文章的感 染力。 (2)拟人:“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 息”等句子,运用拟人,使作品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耐人寻味。 (3)通感:通感是两种感觉的沟通,以视觉写听觉,以听觉写味觉等,它可以把景物 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因 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我象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比喻、拟物、也是通感,把视觉形象三 峡江流,写成听觉音响交响乐,而又用视觉词语“雄伟”“瑰丽”修饰听觉音乐交响乐,给 人以丰富的联想余地。“绿茸茸的草坂,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也同样是视听的沟通。 4、语言优美精炼,生动形象
四、小结: 点明中心,写作特色 五、作业 课后第四题。 肖邦故园 教学目标 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四.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 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 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 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教学内容 基础字词 马厩j夙愿s通衢大道q茕茕孑立 qiong jie瘠薄j 缱绻 qiangμuan命运多舛 chuan养尊处优玲珑剔透天籁lai簌簌si 2 导入: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 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 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 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 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 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 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 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
四、小结: 点明中心,写作特色。 五、作业: 课后第四题。 六、下课 肖邦故园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 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2. 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1 课时 四.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 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 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 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教学内容: 1. 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养尊处优 玲珑剔透 天籁 lài 簌簌 sù 2. 导入: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 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 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 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3. 作者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 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 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 岁学习作曲,8 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 16 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 20 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 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 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 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
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 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 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 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 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 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 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 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 4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 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 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 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 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 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 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 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 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 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 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 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 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 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 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 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 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 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 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 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 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 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 1927 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 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4.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 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 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 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 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 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 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 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 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 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 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 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 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 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 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 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