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质量检测 命题人:罗莉琴 审题人:李林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 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 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 人的即兴创造。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 存而不论。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 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然而, 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 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 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战鼓 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 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 师卦》也有“师出以律”。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 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 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 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令、丞,未见丞相之 名。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 始为县,置令、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史 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据1980 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王命丞相 修《为田律》。《为田律》行之既久,故而修订。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 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9-338年)大体一致呢?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而解释的部 分则用了王室祠。吴建瑶指出: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在秦称王前制定的, 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 期制定的原文。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324年称王,这条律文的 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的公元前338年只相隔 14年。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于商鞅变法期间? (节选 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因缺乏更权威的历史文献记载而引起少数学者的质 疑,《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局面。 B.老辈学者与当代多数学者信奉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是因为《唐律疏议》为官 修,具有官方的严肃性与专业的权威性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质量检测 命题人:罗莉琴 审题人:李林 一、现代文阅读(2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 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 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 人的即兴创造。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 存而不论。1975 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 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然而, 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 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 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战鼓 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 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 •师卦》也有“ 师出以律”。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 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 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 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令、丞,未见丞相之 名。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 350 年) 始为县,置令、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史 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 309 年)“初置丞相”。据 1980 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 309 年)王命丞相 修《为田律》。《为田律》行之既久,故而修订。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 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 359-338 年)大体一致呢?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而解释的部 分则用了王室祠。吴建瑶指出: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在秦称王前制定的, 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 期制定的原文。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 324 年称王,这条律文的 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的公元前 338 年只相隔 14 年。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于商鞅变法期间? (节选 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因缺乏更权威的历史文献记载而引起少数学者的质 疑,《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局面。 B.老辈学者与当代多数学者信奉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是因为《唐律疏议》为官 修,具有官方的严肃性与专业的权威性
C.《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秦国“改法为律”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而 且同时也明确证明了商鞅“改法为律”的说法。 D.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见于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此外 任何历史文献都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论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律”作为法律、法令含义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甲骨文中的“师惟律 用”与《易经·师卦》中的“师出以律”是有力的证据。 B.设县置令丞应在秦孝公十二年,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出现县、令、 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 C.《商君书》“律”字出现了五次,其一是指兵律,其余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 律,这与同时代著述中的“律”字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D.“法律答问”引的一条律文用了“公祠”二字,而解释部分则用了“王室 祠”,这说明律文是在秦称王前制定,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改法为律”的记载出现在与商鞅变法相隔日久的唐代,而且更权威的历史 文献对此事件均无直接记载,是商鞅“改法为律”受到人们质疑的原因。 B.研究秦简的学者早就注意到“法律答问”引的律文里的“公祠”与解释部分 用的“王室祠”的不同,而且推测所引律文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 C.孤立地看《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与《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记载,没有将 者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反对者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痕迹。 D.“律”最早指音律,后因战时用战鼓之音来发号施令,且配以军功赏罚,律 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军中的法律。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 [美]大卫·马纳尼斯 【本报讯】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 的获奖资格。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 瘾。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现在库克承认, 她从未采访过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来源提供的关 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 的。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 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 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 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 果。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 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 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艾里奥特说: “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
C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秦国“改法为律”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而 且同时也明确证明了商鞅“改法为律”的说法。 D.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见于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此外 任何历史文献都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论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律”作为法律、法令含义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甲骨文中的“师惟律 用”与《易经•师卦》中的“师出以律”是有力的证据。 B.设县置令丞应在秦孝公十二年,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出现县、令、 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 C.《商君书》“律”字出现了五次,其一是指兵律,其余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 律,这与同时代著述中的“律”字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D.“法律答问”引的一条律文用了“公祠”二字,而解释部分则用了“王室 祠”,这说明律文是在秦称王前制定,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改法为律”的记载出现在与商鞅变法相隔日久的唐代,而且更权威的历史 文献对此事件均无直接记载,是商鞅“改法为律”受到人们质疑的原因。 B.研究秦简的学者早就注意到“法律答问”引的律文里的“公祠”与解释部分 用的“王室祠”的不同,而且推测所引律文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 C.孤立地看《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与《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记载,没有将 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反对者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痕迹。 D.“律”最早指音律,后因战时用战鼓之音来发号施令,且配以军功赏罚,律 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军中的法律。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① [美]大卫•马纳尼斯 【本报讯】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②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 的获奖资格。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 瘾。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现在库克承认, 她从未采访过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来源提供的关 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 的。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 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 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 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 果。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 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 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艾里奥特说: “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 及。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 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 母亲的男朋友威胁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库克 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引起了强烈反应。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B. 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 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的自传也 有失实之处。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 一年级。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了 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 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 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 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査阅了库克报道 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 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 事编造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 务是尽力査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 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华盛顿邮报》1981年4月16日(星期四)。普利策奖:以美国著名报人J 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金,新闻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 作者和新闻机构。②1981年4月15日。③l981年4月14日。 4.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则新闻的导语是第一自然段。导语部分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并突出了新闻的 核心内容,涵盖了新闻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经过”“原因”和“结 果”的五个要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库克因编造报道《吉米的世界》和完全失实的自传,而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 格,并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C.库克承认《吉米的世界》是纯属捏造的,并对自己的这一行为追悔莫及,说 明她还没有完全丧失新闻工作者的良知 D.库克编造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记者的用事实说话、凭良知报道的职业操守, 败坏了《华盛顿邮报》的宝贵信誉,而且也毁掉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5.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 效性,也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 B.文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 的话,重在突出炮制假新闻的危害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 及。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 1980 年 9 月 28 日发表的。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 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 母亲的男朋友威胁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库克 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引起了强烈反应。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 B. 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 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③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的自传也 有失实之处。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 一年级。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了 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 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 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 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 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 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 事编造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 务是尽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 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华盛顿邮报》1981 年 4 月 16 日(星期四)。普利策奖:以美国著名报人 J. 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金,新闻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 作者和新闻机构。②1981 年 4 月 15 日。③1981 年 4 月 14 日。 4.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则新闻的导语是第一自然段。导语部分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并突出了新闻的 核心内容,涵盖了新闻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经过”“原因”和“结 果”的五个要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库克因编造报道《吉米的世界》和完全失实的自传,而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 格,并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C.库克承认《吉米的世界》是纯属捏造的,并对自己的这一行为追悔莫及,说 明她还没有完全丧失新闻工作者的良知。 D.库克编造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记者的用事实说话、凭良知报道的职业操守, 败坏了《华盛顿邮报》的宝贵信誉,而且也毁掉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5.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 效性,也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 B.文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 的话,重在突出炮制假新闻的危害
C.《华盛顿邮报》几位编辑査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 库克的报道虽属拼凑但有一定真实性。 D.文中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发现和处理库克造假丑闻的有关人物,表明了人们对 待这一事件的严肃态度和重视程度 从全文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误,更在于 表明对库克错误的深恶痛绝。 6.文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作用。 (6分) 二、古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 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 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 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 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 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 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 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 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 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阱已破灭,郡县其 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 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 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 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 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 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 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 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 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 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 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华盛顿邮报》几位编辑查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 库克的报道虽属拼凑但有一定真实性。 D.文中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发现和处理库克造假丑闻的有关人物,表明了人们对 待这一事件的严肃态度和重视程度。 E.从全文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误,更在于 表明对库克错误的深恶痛绝。 6.文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作用。 (6 分) 二、古诗文阅读(43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 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 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 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 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 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 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 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 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 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阯已破灭,郡县其 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 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 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 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 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 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 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 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 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 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 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乐为皇帝年号,是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 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B.酋长是一个部落的首领。酋长制度最初是从原始的氏族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 据考察,这种制度尤其盛行在广大偏远、落后的地区。 C.晏驾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类似于“驾崩”。《战国策》和《史记》中都 此称法。如《战国策·秦策五》:“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 结秦。 D.践阼亦作“践胙”“践祚”。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 上为主位。因而践阼指皇帝登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 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 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 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D.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 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交吐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5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1.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B.“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清笳乱起”和 “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漏声断”中“断” 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D.“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 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3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3分)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 /不服则以武慑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乐为皇帝年号,是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 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B.酋长是一个部落的首领。酋长制度最初是从原始的氏族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 据考察,这种制度尤其盛行在广大偏远、落后的地区。 C.晏驾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类似于“驾崩”。《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 此称法。如《战国策•秦策五》:“ 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 结秦 。” D.践阼亦作“践胙” “践祚”。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 上为主位。因而践阼指皇帝登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 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 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 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D.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 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是时,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5 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 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1.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B.“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清笳乱起”和 “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 ,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漏声断”中“断”, 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D.“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 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3 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3 分)
(1)《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2)《离骚》中写自己早晨进谏晚上就被免职的一句是: (3)《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4)《岳阳楼记》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 描写无风时水 中月影的句子是: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绘声绘色地刻画出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 情的句子是: (6)《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声音激昂、色彩浓艳地铺写出战地 的悲壮和战斗的惨烈的诗句是: (7)李商隐的《无题》中运用想象,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感 叹时光易逝,相会无期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 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B.公民美德是社会公民个体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社会公共伦 理品质或实际显示出的具有公共示范性意义的社会美德。 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致使在当地 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D.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 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试问那些买官的人民“公仆”们,你们买官的钱有多少是老百姓的血汗呢? B.标准的城市生活是那种昼夜被电灯操控、季节被空调调控、山水被镶进画框 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C.在大城市中,很多白领因为工作压力的增大,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 但是却讳疾忌医。 D.走节俭型政府之路就是要采取严厉措施,从政府入手,从公务消费入手,坚 决杜绝浪费,提髙财政资金使用,将省下来的钱,用在为民谋利的“刀刃”上。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 恰当的施工方案。 ②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 纸贵。 ③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 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④今天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 ⑤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批评,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 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⑥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 俗
(1)《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________, _________。 (2)《离骚》中写自己早晨进谏晚上就被免职的一句是:_________。 (3)《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 (4)《岳阳楼记》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描写无风时水 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绘声绘色地刻画出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 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声音激昂、色彩浓艳地铺写出战地 的悲壮和战斗的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7)李商隐的《无题》中运用想象,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感 叹时光易逝,相会无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4 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 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B.公民美德是社会公民个体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社会公共伦 理品质或实际显示出的具有公共示范性意义的社会美德。 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致使在当地 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D.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 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试问那些买官的人民“公仆”们,你们买官的钱有多少是老百姓的血汗呢? B.标准的城市生活是那种昼夜被电灯操控、季节被空调调控、山水被镶进画框 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C.在大城市中,很多白领因为工作压力的增大,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 但是却讳疾忌医。 D.走节俭型政府之路就是要采取严厉措施,从政府入手,从公务消费入手,坚 决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将省下来的钱,用在为民谋利的“刀刃”上。 1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 恰当的施工方案。 ②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 纸贵。 ③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 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④今天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 ⑤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批评,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 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 他家的门槛。 ⑥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 俗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17.下列各种表述中,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 )(3分) A.我是传媒学院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 我决定应聘。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通知我。 B.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 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 C.王大石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 如此盛情,却之不恭,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D.我收到昔日好友的来信,他在信中问候说:“家严身体安康吗 18.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个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火焰温度不同, 温度越髙波长越短,温度越低波长越长。当 燃烧的温度达到上百万摄氏度时,可以发出波长短到肉眼已经看不见的光,也就 是x射线。 可见光的能量只有几个电子伏特,而x射线的 能量可以达到几十万电子伏特。通过捕捉x射线,科学家得以对宇宙中的高温等 极端物理环境进行研究。比如黑洞会发出强烈的ⅹ射 线 。1970年发射的第一个x射线天文卫 星的观测证实了黑洞的存 在 9.仔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悬案》的漫画,请阐释画面的内容及漫画的寓意, 要求语言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6分) 漫画内容(2分) 漫画寓意(4分)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2017年10月9日,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被发表在公 众号“清华附小2012级4班”上,很快,此文刷爆朋友圈,截至10月11日17 时30分,文章的阅读量已经突破十万加,收获了7000多个赞。《大数据帮你进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17.下列各种表述中,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 )(3分) A.我是传媒学院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 我决定应聘。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通知我。 B.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 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 C.王大石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 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D.我收到昔日好友的来信,他在信中问候说:“家严身体安康吗?” 18.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个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6 分) 火焰温度不同, ① ,温度越高波长越短,温度越低波长越长。当 燃烧的温度达到上百万摄氏度时,可以发出波长短到肉眼已经看不见的光,也就 是 x 射线。 ② ,可见光的能量只有几个电子伏特,而 x 射线的 能量可以达到几十万电子伏特。通过捕捉 x 射线,科学家得以对宇宙中的高温等 极端物理环境进行研究。比如黑洞会发出强烈的 x 射 线, ③ 。1970 年发射的第一个 x 射线天文卫 星的观测证实了黑洞的存 在。 19.仔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悬案》的漫画,请阐释画面的内容及漫画的寓意。 要求语言准确、简明,不超过 100 字。(6 分) 漫画内容(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画寓意(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60 分) 2017 年 10 月 9 日,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被发表在公 众号“清华附小 2012 级 4 班”上,很快,此文刷爆朋友圈,截至 10 月 11 日 17 时 30 分,文章的阅读量已经突破十万加,收获了 7000 多个赞。《大数据帮你进
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 《苏轼ⅴs李白》……初看这些研究课题,你或许会以为是研究生或本科生毕业 论文,可是你错了。他们的作者是一群小学生。这也为他们赢得了“史上最强小 学生”的美誉。 在一片夸赞声中,也有不少网友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要推进中小学探究式 教育,不能只用学科分数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也有人认为 这种研究对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要求都比较高,向其他地区推广的难度太大,这 种模式不具有可复制性。还有人质疑,这种看似高大上的活动,实则给老师和家 长带来巨大的负担,并不能反映小学生的真实水平 对以上说法,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观点。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 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第八次测评试卷答案 1.B(A项“改变了这个局面”错,《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后仍有反对者;C 项“同时也明确证明了商鞅‘改法为律’的说法”错,原文“提供了间接的证 据”;D项“任何历史文献”错,原文“更权威的历史文献 2.B(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错,原文为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 内容) 3.D(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错。原文是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 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 4.选B解析:B项,“完全失实的自传”错误,文中只是说“自传也有失实之 处 5.选BD解析:A项,“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解读错误;“昨天”体现 不出所谓的“紧迫性”。C项,对“几位编辑”看法的表述属曲解原意。E项 “深恶痛绝”的说法与文意不完全吻合。披露库克编造事件,重要的目的在于强 调新闻真实、生活真实的重要性和拥有诚实品格的重要意义, 6.展开了导语的有关内容,(1)表现出《华盛顿邮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和严谨 的职业精神,(②)表明了坚守新闻真实性和公开性原则的鲜明立场,(3)体现了新 闻媒介服务大众教育大众的功能。(如有从媒体的社会功能、媒体要负责等角度 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7.D解析:注意“复”“以”“因”等虚词和“不服”“宣”等动词。 8.A解析:一个皇帝一生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9.C解析:“纷纷纳贡称臣”错,原文没有这样的表述 10.(1)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 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破灭,被打败灭亡;郡县,作为郡县;益,更加 震詟,恐惧;来者,来朝拜的。每点1分。) (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 的。(将命,奉命;海表,海外;莫,没有谁;盛称,极力称赞;夸外番,向外 国夸耀。每点各1分。) 11:BC(B"以动衬静”应为动静结合C”断”是停止的意思)(5分) 12: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 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2分)
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 《苏轼 vs 李白》……初看这些研究课题,你或许会以为是研究生或本科生毕业 论文,可是你错了。他们的作者是一群小学生。这也为他们赢得了“史上最强小 学生”的美誉。 在一片夸赞声中,也有不少网友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要推进中小学探究式 教育,不能只用学科分数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也有人认为 这种研究对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要求都比较高,向其他地区推广的难度太大,这 种模式不具有可复制性。还有人质疑,这种看似高大上的活动,实则给老师和家 长带来巨大的负担,并不能反映小学生的真实水平。 对以上说法,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观点。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 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第八次测评试卷答案 1.B(A 项“改变了这个局面”错,《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后仍有反对者;C 项“同时也明确证明了商鞅‘改法为律’的说法”错,原文“提供了间接的证 据”;D 项“任何历史文献”错,原文“更权威的历史文献”。) 2.B(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错,原文为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 内容) 3.D(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错。原文是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 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 4.选 B 解析:B 项,“完全失实的自传”错误,文中只是说“自传也有失实之 处”。 5.选 BD 解析:A 项,“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解读错误;“昨天”体现 不出所谓的“紧迫性”。C 项,对“几位编辑”看法的表述属曲解原意。E 项, “深恶痛绝”的说法与文意不完全吻合。披露库克编造事件,重要的目的在于强 调新闻真实、生活真实的重要性和拥有诚实品格的重要意义。 6.展开了导语的有关内容,(1)表现出《华盛顿邮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和严谨 的职业精神,(2)表明了坚守新闻真实性和公开性原则的鲜明立场,(3)体现了新 闻媒介服务大众教育大众的功能。(如有从媒体的社会功能、媒体要负责等角度 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7.D 解析:注意“复”“以”“因”等虚词和“不服”“宣”等动词。 8.A 解析:一个皇帝一生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9.C 解析:“纷纷纳贡称臣”错,原文没有这样的表述。 10.(1)这时,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的郡县,各国更 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破灭,被打败灭亡;郡县,作为郡县;益,更加; 震詟,恐惧;来者,来朝拜的。每点 1 分。) (2)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 的。(将命,奉命;海表,海外;莫,没有谁;盛称,极力称赞;夸外番,向外 国夸耀。每点各 1 分。) 11:BC(B"以动衬静”应为动静结合 C”断”是停止的意思)(5 分) 12: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 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2 分)
不同点:《夜游》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的心境。(2分)《书愤》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 情怀。(2分) 13.(1)饨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2)謇朝谇而夕替。 (3)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浮光跃金,静 影沉璧。 (5)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 膺坐长叹。 (6)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 紫 (⑦)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4.B。A“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并列不当,这三个概念的范围有交叉。 C成分残缺,“致使”后加上“救治不及而死亡”的主语。D“可以”与“得 以”重复,将“得以”改为“得到” 15.B。A缺少否定词。应该为“有多少不是”。C语序不当,应将“不同程度地 调至“出现了”后面,并将“不同程度地”改为“不同程度的”。D搭配不当, 将“使用”改为“使用率”。 16.C。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符合题意。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 行一时,广为流传。符合语境。蠢蠹欲动: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 动”,为贬义词,褒贬误用。休养生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 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不合语境。移樽就教:端杯移坐到别 人席上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向人请教。珠圆玉润指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 那样滑润,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用错对象 17.C 18.①发出的光波长不同 ②光的波长越短,能量越高 ③通过捕捉X射线可以推断黑洞的存在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漫画内容:一支钢笔被鼠标线缠住脖子绞死了。(2分) 漫画寓意: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传统用笔书写的方式在现代化的电脑输入方式 面前日渐衰微。(2分)漫画隐约透露出对于传统书写方式逐渐衰落的无奈与感 慨(伤感)。(2分) 20.作文(略) 【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 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 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 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 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 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 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 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镇压。永 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 郑和献上俘虏的旧港酋长。明成祖非常髙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 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 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去宣读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
不同点:《夜游》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的心境。(2 分)《书愤》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 情怀。(2 分) 13.(1)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2)謇朝谇而夕替。 (3)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 浮光跃金,静 影沉璧。 (5)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 膺坐长叹。 (6)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 紫。 (7)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4.B。A“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并列不当,这三个概念的范围有交叉。 C成分残缺,“致使”后加上“救治不及而死亡”的主语。D “可以” 与“得 以”重复,将“得以”改为 “得到” 15. B。A 缺少否定词。应该为“有多少不是”。C 语序不当,应将“不同程度地” 调至“出现了”后面,并将“不同程度地”改为 “不同程度的”。D 搭配不当, 将“使用”改为“使用率”。 16.C。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符合题意。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 行一时,广为流传。符合语境。蠢蠢欲动: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 动”,为贬义词,褒贬误用。休养生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 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不合语境。移樽就教:端杯移坐到别 人席上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向人请教。珠圆玉润指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 那样滑润,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用错对象。 17.C 18. ①发出的光波长不同 ②光的波长越短,能量越高 ③通过捕捉 X 射线可以推断黑洞的存在 (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 漫画内容:一支钢笔被鼠标线缠住脖子绞死了。(2 分) 漫画寓意: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传统用笔书写的方式在现代化的电脑输入方式 面前日渐衰微。(2 分)漫画隐约透露出对于传统书写方式逐渐衰落的无奈与感 慨(伤感)。(2 分) 20.作文(略) 【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三保太监。起初在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 候在燕王府侍奉他,跟随燕王起兵夺权有功。多次提拔到太监。明成祖怀疑明惠 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 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 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 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 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 读天子的诏书,并赏赐和馈赠当地的君主、首领,有不降服的就用武力镇压。永 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 郑和献上俘虏的旧港酋长。明成祖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 赐爵。旧港,就是从前的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这里的酋 长陈祖义,抢掠过往的商客。郑和派人去宣读口谕招抚他,陈祖义佯装投降,却
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献给朝廷,在京城的集市 处死了 永乐六年九月,郑海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 诱郑和到国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 出动了,国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 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 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皇帝赦免了他们没有 处死,释放他们回国了。这时,交趾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 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 剌,刚谋划杀掉了国王自立为王,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 郑和奋力作战,追到喃渤利捉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子,永乐十三年 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 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 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 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西洋,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 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 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 的部下守备南京。南京设置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 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 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 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 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而郑和也快老死了 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 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暗地策划拦路抢劫。郑和打败了他们,生擒了陈祖义,献给朝廷,在京城的集市 处死了。 永乐六年九月,郑海再次出使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引 诱郑和到国内,索要金银财物,并发兵劫持郑和的船。郑和窥探到敌人大部分都 出动了,国内空虚,就率领自己统辖的二千多人,出其不意攻破了他们的都城, 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儿女、官员。抢劫郑和船的敌人听说后,回来救援, 郑和的官军又大败了他们。永乐九年六月把俘虏献给朝廷。皇帝赦免了他们没有 处死,释放他们回国了。这时,交阯已经被打败灭亡,明朝把这个地区作为自己 的郡县,各国更加恐惧,来朝拜的日渐增多。 永乐十年十一月,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剌国。该国的前伪王子苏干 剌,刚谋划杀掉了国王自立为王,怨恨郑和不赏赐自己,率兵抄击郑和的官军。 郑和奋力作战,追到喃渤利捉住了苏干剌,并俘虏了他的妻子儿子,永乐十三年 七月回国。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 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各国使者回去的 时候,明成祖又派郑和等人和他们一同前往,赏赐各国的君主、酋长。永乐十七 年七月回国。永乐十九年春又出使西洋,第二年八月回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 旧港的酋长施济孙请求继承宣慰使的官职,郑和带着文书和官印前去颁发给他。 回来的时候,明成祖已经驾崩了。洪熙(明仁宗年号)元年二月,明仁宗派郑和 的部下守备南京。南京设置守备,就是从郑和开始的。宣德(明宣宗年号)五年 六月,皇帝认为登上帝位时间很长了,而离中国远的外国依然没有来朝拜进贡, 于是郑和、朱景弘又奉命出使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然后回朝。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得到的 不知其名的宝物不计其数,而朝廷耗费的财物也不可胜计。从宣德年间以来,远 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但终究也不能与永乐时期相比,而郑和也快老死了。 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 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