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竹画的源流析尹石 ①中国人有寻根问祖之美德,对墨竹画亦然。据今资料显示,唐代墨竹 己始流行,但都“道听途说”而己:一云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己极形似” 云王维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三云萧悦是唐代画竹名家;四云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者。尚有一传说:后唐大将军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美才女 李夫人,因李氏本非情愿,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 窗纸上,即使笔墨摹写于其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一时有人往往效之,“遂 有墨竹”。凡此说,可暂定为墨竹画的源头吧。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有张立 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流传却是可信的。 ②至于北宋,文同(与可)、苏轼则使墨竹画发展到一高峰。两人均为 四川“老乡”,都为官,诗书画皆名其世。因文同当时出任湖州知州,人称“文 湖州”,被誉为“竹圣”。后学者众,故有“湖州竹派”之说。苏东坡称其画竹 “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并形容与可画竹“如兔起 鹃落,少纵则逝”的神态,一气呵成之,在技法上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 竹叶法,强调意在笔先,传神抒情的感悟。文、苏二人是为挚友,“文竹苏题” 皆得益彰。文与可的墨竹理论文字亦尚不见闻,反而,从苏东坡“表扬”文与可 画竹的诗文却透露出一些“堂奥”来。由于宋太宗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皇帝倡 爱书画,皇家画院的专职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但都以工为上,不敢“偷工 减料”。于是虽然有“文湖州”一派的存在,却仍然还是以双构、着色的宫庭画 竹法占为主导地位。 ③但是到了元代,赵孟頫及夫人管道昇“夫唱妇随”带动了一批文人画 家。李衍、高克恭、张彦辅等均为墨竹画的佼佼者,给墨竹画注入了新的生机。 尤其李衍(息斋),效法文冋功夫最深,编著了《竹谱详录》(10卷)传世。为 后世竹谱之楷模,后人画竹之蓝本,但亦因其偏于教学,故有“息斋之竹真而不 妙,东坡之竹妙而不真”的说法。而赵孟頫因兼书、画家于一身,故在他的墨竹 中明显地体现出书法的运笔法,而赵妻管道昇翰墨词章均擅长,墨竹未必不如其 夫 ④明代的墨竹画基本承袭前贤,画风稍有突破。代表人物有宋克、王绂、 文徽明、夏昶、唐寅、徐渭和项元汴、项德新、项圣谟祖孙三代等。其中王绂和 夏昶均为墨竹名天下,“萧散自在”为王绂面目,而夏昶则竹师王绂,后变其法, 时推第一,拥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绽金”之誉。 ⑤墨竹画到了清代,高峰叠起,意境大开。前朝遗民“靖江后人”朱若 极(石涛)和其同代“八大山人”朱耷均为书画旷世奇才,所作墨竹,气势磅礴 淋漓洒脱,不拘一格,别开天地。清中期的“扬州八怪”几乎每人都擅墨竹,且 各具特色,如汪士慎的清平淡雅、金冬心的古拙平和、李复堂的繁浓简秀、李晴 江的狂放恣肆、罗两峰的坚挺傲岸,郑板桥的清瘦劲健……“八怪”之中,独板 桥“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其“六分半书”和“震电惊雷之学”与“掀天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 2014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墨竹画的源流析 尹石 ①中国人有寻根问祖之美德,对墨竹画亦然。据今资料显示,唐代墨竹 己始流行,但都“道听途说”而己:一云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己极形似”;二 云王维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三云萧悦是唐代画竹名家;四云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者。尚有一传说:后唐大将军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美才女 李夫人,因李氏本非情愿,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 窗纸上,即使笔墨摹写于其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一时有人往往效之,“遂 有墨竹”。凡此说,可暂定为墨竹画的源头吧。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有张立、 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流传却是可信的。 ②至于北宋,文同(与可)、苏轼则使墨竹画发展到一高峰。两人均为 四川“老乡”,都为官,诗书画皆名其世。因文同当时出任湖州知州,人称“文 湖州”,被誉为“竹圣”。后学者众,故有“湖州竹派”之说。苏东坡称其画竹 “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并形容与可画竹“如兔起 鹃落,少纵则逝”的神态,一气呵成之,在技法上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 竹叶法,强调意在笔先,传神抒情的感悟。文、苏二人是为挚友,“文竹苏题”, 皆得益彰。文与可的墨竹理论文字亦尚不见闻,反而,从苏东坡“表扬”文与可 画竹的诗文却透露出一些“堂奥”来。由于宋太宗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皇帝倡 爱书画,皇家画院的专职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但都以工为上,不敢“偷工 减料”。于是虽然有“文湖州”一派的存在,却仍然还是以双构、着色的宫庭画 竹法占为主导地位。 ③但是到了元代,赵孟頫及夫人管道昇“夫唱妇随”带动了一批文人画 家。李衍、高克恭、张彦辅等均为墨竹画的佼佼者,给墨竹画注入了新的生机。 尤其李衍(息斋),效法文同功夫最深,编著了《竹谱详录》(10 卷)传世。为 后世竹谱之楷模,后人画竹之蓝本,但亦因其偏于教学,故有“息斋之竹真而不 妙,东坡之竹妙而不真”的说法。而赵孟頫因兼书、画家于一身,故在他的墨竹 中明显地体现出书法的运笔法,而赵妻管道昇翰墨词章均擅长,墨竹未必不如其 夫。 ④明代的墨竹画基本承袭前贤,画风稍有突破。代表人物有宋克、王绂、 文徽明、夏昶、唐寅、徐渭和项元汴、项德新、项圣谟祖孙三代等。其中王绂和 夏昶均为墨竹名天下,“萧散自在”为王绂面目,而夏昶则竹师王绂,后变其法, 时推第一,拥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绽金”之誉。 ⑤墨竹画到了清代,高峰叠起,意境大开。前朝遗民“靖江后人”朱若 极(石涛)和其同代“八大山人”朱耷均为书画旷世奇才,所作墨竹,气势磅礴, 淋漓洒脱,不拘一格,别开天地。清中期的“扬州八怪”几乎每人都擅墨竹,且 各具特色,如汪士慎的清平淡雅、金冬心的古拙平和、李复堂的繁浓简秀、李晴 江的狂放恣肆、罗两峰的坚挺傲岸,郑板桥的清瘦劲健……“八怪”之中,独板 桥“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其“六分半书”和“震电惊雷之学”与“掀天
揭地”之文、之诗以“三绝诗书画”著称。有相悖于“胸有成竹”为“胸无成 竹”之论,把“意在笔先”升华为“趣在法外”之道,集李夫人之影、文与可之 墨、石涛之笔为大成,并以专事墨竹而独树一帜于画坛。 ⑥近现代画竹高手也不乏其人,各时期各地域都产生一些代表人物,对 墨竹传统的继承、创新、光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⑦墨竹一科为中国画不可忽缺的组成部分,地球上凡有华人处,皆能意 会墨竹之精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吾辈画家要有“君自故 乡来,应知故乡事”之理,又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责,创新与发展,使 中国墨竹画再度拔峰而起。 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文同和苏轼的共同努力,使墨竹画发展到一个高峰,占据了竹画的主流 地位。 B.因文同任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墨竹画艺髙超,所以被誉为“竹圣” C.文同画竹必定成竹在胸之后一气呵成,技法上首创竹叶法,讲究意在笔先。 D.文同创立“湖州竹派”,形成了完整的墨竹画理论体系,后学者甚多。 2.根据原文内容,对墨竹画发展过程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初年已有墨竹画问世,但无传世作品,直到晚唐五代才有作品流传。 B.宋代文同及其影响下的“湖州竹派”为墨竹画的第一座高峰,此时有了初步 的技法。 C.元代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竹谱,其中赵孟頫及夫人管道昇影响最大,他们的技 法为后世蓝本。 D.明代墨竹画风并无大的突破,到了清代才有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以专事墨竹 的画家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探寻墨竹画的源流,是中国人寻根问祖美德的一种展现,更是华人意会墨竹 精神的必然结果。 B.宋代的宫廷画师为了迎合皇帝,不会效仿文同“竹叶法”这种“偷工减料” 的画法。 C.元代李衍为了让学生便于模仿而画竹,所以和苏轼相比,他的竹画虽然真实, 但缺少灵气 D.近现代画家要明晓墨竹精神,肩负起创新与发展的责任,墨竹画就能再次走 向高峰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邢州刺史, 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 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①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 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魏 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 受禅,迁舍人上士。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岐州宫监,甚有惠政。开皇二年,上幸岐州, 悦其能,乃下诏曰:“彦光操履平直,识用凝远,布政岐下,威惠在人,廉慎之
揭地”之文、之诗以“三绝诗书画”著称。有相悖于“胸有成竹”为“胸无成 竹”之论,把“意在笔先”升华为“趣在法外”之道,集李夫人之影、文与可之 墨、石涛之笔为大成,并以专事墨竹而独树一帜于画坛。 ⑥近现代画竹高手也不乏其人,各时期各地域都产生一些代表人物,对 墨竹传统的继承、创新、光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⑦墨竹一科为中国画不可忽缺的组成部分,地球上凡有华人处,皆能意 会墨竹之精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吾辈画家要有“君自故 乡来,应知故乡事”之理,又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责,创新与发展,使 中国墨竹画再度拔峰而起。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二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由于文同和苏轼的共同努力,使墨竹画发展到一个高峰,占据了竹画的主流 地位。 B. 因文同任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墨竹画艺高超,所以被誉为“竹圣”。 C. 文同画竹必定成竹在胸之后一气呵成,技法上首创竹叶法,讲究意在笔先。 D. 文同创立“湖州竹派”,形成了完整的墨竹画理论体系,后学者甚多。 2.根据原文内容,对墨竹画发展过程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唐代初年已有墨竹画问世,但无传世作品,直到晚唐五代才有作品流传。 B. 宋代文同及其影响下的“湖州竹派”为墨竹画的第一座高峰,此时有了初步 的技法。 C. 元代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竹谱,其中赵孟頫及夫人管道昇影响最大,他们的技 法为后世蓝本。 D. 明代墨竹画风并无大的突破,到了清代才有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以专事墨竹 的画家。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 探寻墨竹画的源流,是中国人寻根问祖美德的一种展现,更是华人意会墨竹 精神的必然结果。 B. 宋代的宫廷画师为了迎合皇帝,不会效仿文同“竹叶法”这种“偷工减料” 的画法。 C. 元代李衍为了让学生便于模仿而画竹,所以和苏轼相比,他的竹画虽然真实, 但缺少灵气。 D. 近现代画家要明晓墨竹精神,肩负起创新与发展的责任,墨竹画就能再次走 向高峰。 二、古代诗文阅读(31 分) (一)文言文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邢州刺史。 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 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①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 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魏 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 受禅,迁舍人上士。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岐州宫监,甚有惠政。开皇二年,上幸岐州, 悦其能,乃下诏曰:“彦光操履平直,识用凝远,布政岐下,威惠在人,廉慎之
誉,闻于天下。三载之后,自当迁陟,恐其匮乏,且宜旌善。可赐粟五百斛,物 三百段,御伞一枚,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 风而自励。”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 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②杂俗,人多变诈, 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 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 恩复垂收釆。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 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 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 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居州郭。由是人情险被,妄起风谣,万端千变。彦光 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 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 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 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 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 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 类也。后数岁,卒官,时年六 十 (节选自 《隋书》卷七十三,有删节) ①五石:道教炼丹的五种石料。紫石英是其中一种。②邺都:北齐都城,即相州。 4.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彦光少岐嶷,有至性 岐嶷:幼 年聪慧 B.彦光下车,发摘奸隐 下车:走 下公车 C.由是人情险被,妄起风谣 险被:阴险狡 诈 D.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 招致:招纳 5.下列各句中,全能展现梁彦光“以德化人”举措的一项 是 )(3分) ①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②以静镇之 合境大化 ③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 ④常以季月召集之, 亲临策试 ⑤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梁彦光小时候就显露出卓越的品性,父亲认为他能够使家族兴旺。进入太学 之后更注意遵循规矩法度,十七岁就开始当官 B.梁彦光在担任岐州刺史的时候,治理地方很得法,皇上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希望他坚持这种品性,成为天下效仿的楷模
誉,闻于天下。三载之后,自当迁陟,恐其匮乏,且宜旌善。可赐粟五百斛,物 三百段,御伞一枚,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 风而自励。”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 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②杂俗,人多变诈, 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 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 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 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 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 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居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万端千变。彦光 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 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 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 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 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 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 类也。后数岁,卒官,时年六 十。 (节选自 《隋书》卷七十三,有删节) ①五石:道教炼丹的五种石料。紫石英是其中一种。②邺都:北齐都城,即相州。 4.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3 分) A. 彦光少岐嶷,有至性 岐嶷:幼 年聪慧 B. 彦光下车,发摘奸隐 下车:走 下公车 C. 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 险诐:阴险狡 诈 D. 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 招致:招纳 5.下列各句中,全能展现梁彦光“以德化人”举措的一项 是 ( )(3 分) ①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②以静镇之, 合境大化 ③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 ④常以季月召集之, 亲临策试 ⑤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⑥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3 分) A. 梁彦光小时候就显露出卓越的品性,父亲认为他能够使家族兴旺。进入太学 之后更注意遵循规矩法度,十七岁就开始当官。 B. 梁彦光在担任岐州刺史的时候,治理地方很得法,皇上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希望他坚持这种品性,成为天下效仿的楷模
C.梁彦光第一次担任相州刺史,仍然采用在岐州的方法治理当地,没有收到成 效,最终被皇帝免职 D.梁彦光第二次担任相州刺史期间,根据当地风俗,不再采取强硬方式,着力 推行以德化人的政策,开办学校,以儒家思想教化当地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 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4分) (2)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8~9题。(9分) 章台夜思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4分) 9.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 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分) (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 壁怀古》) (3)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 康赏心亭》)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 慢》)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廉颇蔺 相如列传》)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 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张建安 1939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师,到处寻找,但没有合适的人选。 英文老师陈世骧推荐:“我有个朋友,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法文水平很高,可 以当法文老师 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论学历,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但陈世骧说金 克木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一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 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水平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一职。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陈世骧拿出北大外籍教授、法国人邵可侣所著的 《大学初级法文》,翻开里面的法文序言,序言中赫然写着金克木对此书的贡献
C. 梁彦光第一次担任相州刺史,仍然采用在岐州的方法治理当地,没有收到成 效,最终被皇帝免职。 D. 梁彦光第二次担任相州刺史期间,根据当地风俗,不再采取强硬方式,着力 推行以德化人的政策,开办学校,以儒家思想教化当地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 分) (1)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 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4 分) (2)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 8~9 题。(9 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8.“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4 分) 9.本诗的题目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现一个“思”,却“秋 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5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6 分) (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 (2)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 壁怀古》) (3)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 康赏心亭》) (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 慢》)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廉颇蔺 相如列传》)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16 分) 金克木: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张建安 1939 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师,到处寻找,但没有合适的人选。 英文老师陈世骧推荐:“我有个朋友,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法文水平很高,可 以当法文老师。” 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论学历,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但陈世骧说金 克木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一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 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水平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一职。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陈世骧拿出北大外籍教授、法国人邵可侣所著的 《大学初级法文》,翻开里面的法文序言,序言中赫然写着金克木对此书的贡献
邵可侣是法语教学中的权威人士,而《大学初级法文》则是中国最高学 府北京大学的教科书。既然邵可侣都认可金克木,金克木又亲自参与了教科书的 编订,而且湖南大学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院里最终决定聘任金克木。 1930年,18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时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钻劲, 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要学费不高的私人老师,他便在很短的时间内 看懂了英文原版书《少年维特之烦恼》《阿狄生文报捃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也是同样的方式,金克木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世界语。1933年,金克木去 北京大学旁听邵可侣的法文课,得到邵可侣的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之后,金 克木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就是《大学初级法文》。邵 可侣在法文序中特地提到了金克木的贡献。金克木没想到,这便是他当大学老师 的敲门砖。 当陈世骧得知教学课本并不是邵可侣编的那本,而且学校还要求用英文 讲法文时,陈世骧生怕自己推荐的人无法胜任,所以,在金克木上第一堂课时, 他在外面听了半天。金克木一点也不知道,他只是顺顺利利地教好一堂又一堂课, 其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欢迎。这应该很富传奇色彩吧。就像金克 木所说:“恐怕暗中听我上课的不止他一个。谁能相信一个没出过国的年轻人竟 能对大学生用英语教法语,并做中国话解释呢? 1941年到1946年,金克木在印度工作和学习。他没去哪个大学进修, 但有缘到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住香客房间,与僧侣为伍,在寺庙中 饱读佛教典籍。他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对梵文和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最终得到己归隐的法喜老居士的真传。法喜老居士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又被 聘为哈佛大学教授。许多人慕名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 金克木是他唯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金克木曾在 《父与子》一文中提到当时的教学:“熟悉了以后,白天也让我去,两人在大炕 上盘腿坐着对话。他很少戴上老花眼镜查书。先是我念、我讲、我问,他接下去, 随口背诵,讲解,引证,提出疑难,最后互相讨论。”在这样的学习中,金克木 精通了梵文和佛典。当他1946年回国时,他其实已成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 缺人才”。 吴宓当时是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 其学问及人品是学界普遍推崇的。吴宓很看重金克木,马上向武汉大学推荐。但 吴宓也没想到,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 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 原因跟金克木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一样一一当时武汉大学也找不到教印度 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 吴宓不放心了,他十分认真地对金克木说:“你教语言、文学,我有信 心。到哲学系去,我不放心。”金克木回答:“到哲学系对我更合适。因为我觉 得,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直接资料讲佛教以外的印 度哲学,而且能联系、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哲学。何况我刚在印度待过几年,多少 了解一点本土及世界研究印度哲学的情况,又花过工夫翻阅汉译佛典,所以自以 为有把握 吴宓仍不放心,于是也像陈世骧一样,在教室外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 从此,金克木一直在大学里教书,从武汉大学到北京大学,跻身中国最 优秀的教授行列 (摘编自《情感读本》2011年9月下)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3分
邵可侣是法语教学中的权威人士,而《大学初级法文》则是中国最高学 府北京大学的教科书。既然邵可侣都认可金克木,金克木又亲自参与了教科书的 编订,而且湖南大学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院里最终决定聘任金克木。 1930 年,18 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时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钻劲, 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要学费不高的私人老师,他便在很短的时间内 看懂了英文原版书《少年维特之烦恼》《阿狄生文报捃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也是同样的方式,金克木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世界语。1933 年,金克木去 北京大学旁听邵可侣的法文课,得到邵可侣的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之后,金 克木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就是《大学初级法文》。邵 可侣在法文序中特地提到了金克木的贡献。金克木没想到,这便是他当大学老师 的敲门砖。 当陈世骧得知教学课本并不是邵可侣编的那本,而且学校还要求用英文 讲法文时,陈世骧生怕自己推荐的人无法胜任,所以,在金克木上第一堂课时, 他在外面听了半天。金克木一点也不知道,他只是顺顺利利地教好一堂又一堂课, 其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欢迎。这应该很富传奇色彩吧。就像金克 木所说:“恐怕暗中听我上课的不止他一个。谁能相信一个没出过国的年轻人竟 能对大学生用英语教法语,并做中国话解释呢?” 1941 年到 1946 年,金克木在印度工作和学习。他没去哪个大学进修, 但有缘到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住香客房间,与僧侣为伍,在寺庙中 饱读佛教典籍。他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对梵文和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最终得到已归隐的法喜老居士的真传。法喜老居士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又被 聘为哈佛大学教授。许多人慕名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 金克木是他唯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金克木曾在 《父与子》一文中提到当时的教学:“熟悉了以后,白天也让我去,两人在大炕 上盘腿坐着对话。他很少戴上老花眼镜查书。先是我念、我讲、我问,他接下去, 随口背诵,讲解,引证,提出疑难,最后互相讨论。”在这样的学习中,金克木 精通了梵文和佛典。当他 1946 年回国时,他其实已成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 缺人才”。 吴宓当时是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 其学问及人品是学界普遍推崇的。吴宓很看重金克木,马上向武汉大学推荐。但 吴宓也没想到,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 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 原因跟金克木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一样——当时武汉大学也找不到教印度 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 吴宓不放心了,他十分认真地对金克木说:“你教语言、文学,我有信 心。到哲学系去,我不放心。”金克木回答:“到哲学系对我更合适。因为我觉 得,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直接资料讲佛教以外的印 度哲学,而且能联系、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哲学。何况我刚在印度待过几年,多少 了解一点本土及世界研究印度哲学的情况,又花过工夫翻阅汉译佛典,所以自以 为有把握。” 吴宓仍不放心,于是也像陈世骧一样,在教室外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 从此,金克木一直在大学里教书,从武汉大学到北京大学,跻身中国最 优秀的教授行列。 (摘编自《情感读本》2011 年 9 月下)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3 分)
A.虽然只有小学毕业,没读过一天大学,但金克木先生完全凭自学精通了英 语、世界语、法语和梵文,并且还到大学任教,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这 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B.金克木只是邵可侣法文课的旁听生,但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 书却源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的讲义,这足证明金克木在语言方面的过人天分以 及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C.金克木能够到大学教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世骧和吴宓的推荐,但即 使如此,他们都分别偷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说明他们也是只闻其名,对金克 木的学术水平并不真正了解。 D.在印度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加上法喜老居士的倾力教授,使得金克木 先生不仅精通梵文和佛典,对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也很在行,他甚至觉得到哲学 系讲课更合适 E.无论是被要求用英文讲法文,还是被安排去讲深奥的印度哲学,金克木都 欣然接受,并且自信满满,他的讲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所以称他为中国某些 领域中的“稀缺人才”绝非溢美之辞。 2.结合文本,谈谈“跻身中国最优秀教授行列”的金克木先生取得了哪些成 就?(4分) 13.根据全文,概括金克木先生成为精通英语、世界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的大师 和国内某些领域中“稀缺人才”的主要原因。(4分) 14.金克木先生的传奇经历在今天能否复制?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 看法。(5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毫无疑问,这位同学正是以坚持不懈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实现理想, 考入朝思暮想的大学 B.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他的公司终于成功上市,个人资产己经跃居该省首位, 但他却深感自己知识欠缺,身无长物,决定继续到大学深造。 C.近日,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多个地区迎来高温天气,气温升至35到37摄 氏度,各地流金铄石,人们纷纷想办法消暑降温,在炎炎夏日里寻觅清凉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 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分) A.地铁运营部门的工作人员针对试乘中部分乘车市民不按秩序乘车、有小孩在车 厢乱跑、车内随意丢弃垃圾、个别乘客脱鞋坐在座位上等不安全、不文明行为做 出了善意的提醒 B.试乘市民普遍对地铁的快捷表示认可,对车站装修极具陕西特色表现出了浓厚 兴趣,并对试乘期间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热心服务表示满意
A.虽然只有小学毕业,没读过一天大学,但金克木先生完全凭自学精通了英 语、世界语、法语和梵文,并且还到大学任教,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这 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B.金克木只是邵可侣法文课的旁听生,但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 一书却源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的讲义,这足证明金克木在语言方面的过人天分以 及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C.金克木能够到大学教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世骧和吴宓的推荐,但即 使如此,他们都分别偷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说明他们也是只闻其名,对金克 木的学术水平并不真正了解。 D.在印度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加上法喜老居士的倾力教授,使得金克木 先生不仅精通梵文和佛典,对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也很在行,他甚至觉得到哲学 系讲课更合适。 E.无论是被要求用英文讲法文,还是被安排去讲深奥的印度哲学,金克木都 欣然接受,并且自信满满,他的讲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所以称他为中国某些 领域中的“稀缺人才”绝非溢美之辞。 12.结合文本,谈谈“跻身中国最优秀教授行列”的金克木先生取得了哪些成 就?(4 分) 13.根据全文,概括金克木先生成为精通英语、世界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的大师 和国内某些领域中“稀缺人才”的主要原因。(4 分) 14.金克木先生的传奇经历在今天能否复制?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 看法。(5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毫无疑问,这位同学正是以坚持不懈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实现理想, 考入朝思暮想的大学。 B.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他的公司终于成功上市,个人资产已经跃居该省首位, 但他却深感自己知识欠缺,身无长物,决定继续到大学深造。 C.近日,中国北部、中部及南部多个地区迎来高温天气,气温升至 35 到 37 摄 氏度,各地流金铄石,人们纷纷想办法消暑降温,在炎炎夏日里寻觅清凉。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 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 A.地铁运营部门的工作人员针对试乘中部分乘车市民不按秩序乘车、有小孩在车 厢乱跑、车内随意丢弃垃圾、个别乘客脱鞋坐在座位上等不安全、不文明行为做 出了善意的提醒。 B.试乘市民普遍对地铁的快捷表示认可,对车站装修极具陕西特色表现出了浓厚 兴趣,并对试乘期间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热心服务表示满意
C.本报9月9日曾经报道的给列车内残疾人轮椅位增加一块安全带使用说明标识 的建议,地铁部门表示会尽快解决。 D.针对试乘发现的问题,地铁公司服务人员提醒乘客,在使用电扶梯进站乘车时, 请将脚踏入每层踏步的黄线内,以防在电梯运行时摔倒。 17.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3分) 对年轻的俄罗斯夫妇为了逃一张儿童车票,突发奇想,把自己三岁的女儿放在 手提箱里带上了火车。等火车在莫斯科的一个小站停靠时,两个人觉得应该庆祝 下逃票的“创举”,于是下车小酌了几杯。等他们回到车上,发现装女儿的行 李箱已经不翼而飞,才知道闯了大祸,立即向警方报案。两个人逃票的“闹剧” 也公诸于众。 路上,两个人对那个行李箱小心翼翼,早被小偷盯上了。万幸的是,小偷在 发现箱子里装的不是财宝,而是个小女孩时,吓得把她扔在了街上,抱着空箱子 就跑。小女孩一个人在街上走的时候,被警察发现。看着自己的女儿平安无事, 小两口在警察面前羞愧不已 8.有关研究调査机构共同实施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课题研 究。调査结果表明,四国高中生学习生活意识各不相同。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5分) 学习意识 生活意识 认为学习最重要关心学习成绩有金钱和打认为“能过上普通幸福指数 工意识的生活就满足了” 美国50.5% 63.3%63.3% 韩国50.9% 0.7% 3.3% 日本A46.2% 74.1% 2.2% 0.7% 中国80.6% 3.4% 15.8% 45.8% 2.7% (1)综合图表内容,以“中国高中生”为陈述对象,得出一点结论(不出现数 字)。(3分) 答 (2)请从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给中国高中生提出一点建议。(2分) 答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心理学家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个特制的箱子里,这个箱子被一个隔板 分隔成两部分。当小白鼠熟悉了环境后,心理学家就会给出一个铃声作为信号, 铃响之后,小白鼠所在一侧的箱底就会通电。小白鼠受到难受的电击,就会本能 地逃窜,碰巧跃过隔板跳到箱子的另一侧就安全了。几次下来,小白鼠学会了铃 声一响就赶紧跳到另一侧以躲避电击。 可是研究者后来增加了隔板的高度,以至于小白鼠无论如何努力都跳不过去。在 尝试了多次失败之后,铃声再响起,小白鼠不再跳起
C.本报9月 9日曾经报道的给列车内残疾人轮椅位增加一块安全带使用说明标识 的建议,地铁部门表示会尽快解决。 D.针对试乘发现的问题,地铁公司服务人员提醒乘客,在使用电扶梯进站乘车时, 请将脚踏入每层踏步的黄线内,以防在电梯运行时摔倒。 17.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20 字)(3 分) 一对年轻的俄罗斯夫妇为了逃一张儿童车票,突发奇想,把自己三岁的女儿放在 手提箱里带上了火车。等火车在莫斯科的一个小站停靠时,两个人觉得应该庆祝 一下逃票的“创举”,于是下车小酌了几杯。等他们回到车上,发现装女儿的行 李箱已经不翼而飞,才知道闯了大祸,立即向警方报案。两个人逃票的“闹剧” 也公诸于众。 一路上,两个人对那个行李箱小心翼翼,早被小偷盯上了。万幸的是,小偷在 发现箱子里装的不是财宝,而是个小女孩时,吓得把她扔在了街上,抱着空箱子 就跑。小女孩一个人在街上走的时候,被警察发现。看着自己的女儿平安无事, 小两口在警察面前羞愧不已。 18.有关研究调查机构共同实施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课题研 究。调查结果表明,四国高中生学习生活意识各不相同。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5 分) 学习意识 生活意识 幸福指数 认为学习最重要 关心学习成绩 有金钱和打 工意识 认为“能过上普通 的生活就满足了” 美国 50.5% 87.8% 63.3% 63.3% 83.8% 韩国 50.9% 88.2% 70.7% 52.2% 73.3% 日本 46.2% 74.1% 52.2% 70.7% 77.4% 中国 80.6% 93.4% 45.8% 45.8% 82.7% (1)综合图表内容,以“中国高中生”为陈述对象,得出一点结论(不出现数 字)。(3 分) 答: (2)请从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给中国高中生提出一点建议。(2 分) 答: 五、作文(50 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 分) 心理学家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个特制的箱子里,这个箱子被一个隔板 分隔成两部分。当小白鼠熟悉了环境后,心理学家就会给出一个铃声作为信号, 铃响之后,小白鼠所在一侧的箱底就会通电。小白鼠受到难受的电击,就会本能 地逃窜,碰巧跃过隔板跳到箱子的另一侧就安全了。几次下来,小白鼠学会了铃 声一响就赶紧跳到另一侧以躲避电击。 可是研究者后来增加了隔板的高度,以至于小白鼠无论如何努力都跳不过去。在 尝试了多次失败之后,铃声再响起,小白鼠不再跳起
实验并没有到此为止,研究者后来又降低了隔板的高度,甚至比小白鼠第一次跳 过的隔板还低,可是铃声响过,小白鼠仍然不跳 你从这个实验中发现哪些问题?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在所给材料范围内作文,选准角度,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 体自选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占据主流”不对;B因果关系不成立;D文同并没有“完整的墨竹画理 论体系”。 2、C。成为后世蓝本的是李衍的《竹谱详录》 3、A。后半句与前面两个分句的逻辑关系不成立 4、B。下车:到任 5、C。①自己恪守道德②不是以德化人的举措⑥不是梁彦光的作为 6、D。“发摘奸隐”就是强硬政策。 7、(1)梁彦光担心忧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忽然在园中看到一个物件,是梁彦 光所不认识的,感到奇怪就拿回家,(发现)正是紫石英。亲属都感到惊异,认 为是被他的至诚孝心所感动。(4分) (2)请求再次治理相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变当地风俗的方法。向上报 答皇上深厚的恩典。(3分) 8.(4分)“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一个 “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凄清的琴声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 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又为全诗奠定了深夜思乡的凄凉的感情基调。(3分) 9.(5分)同意。(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 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 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 的内容:时值秋季,芳草已暮,故人不来,秋雁又回,家书难寄。诗人将自己的 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2分) 10.名句默写(略) 11.(1)(3分)A和C。(金克木到大学旁听过,而且不完全靠自学。所以A 错。陈世骧和吴宓对金克木的学术水平很了解,他们听课是由于学校给金克木安 排的课和他们推荐的不一样。所以C也不对)(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3 分) 12.①参与《大学初级法文》教材的整理和校订 ②精通多国语言,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的欢迎。 ③饱读佛教典籍,精通梵文和佛典。 ④研究并教授印度哲学。(共四点,每点2分,答对三点可得6分。) 13.①个人的语言天赋极高。如没有语言环境却能精通多国语言 ②对所学科目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钻劲儿,主要靠自学,肯付出巨大的努力。 如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懂了英文原版书;认真整理大学旁听 时的讲义;和僧侣为伍,在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
实验并没有到此为止,研究者后来又降低了隔板的高度,甚至比小白鼠第一次跳 过的隔板还低,可是铃声响过,小白鼠仍然不跳。 你从这个实验中发现哪些问题?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在所给材料范围内作文,选准角度,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 体自选。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占据主流”不对;B 因果关系不成立;D 文同并没有“完整的墨竹画理 论体系”。 2、C。成为后世蓝本的是李衍的《竹谱详录》。 3、A。后半句与前面两个分句的逻辑关系不成立。 4、B。下车:到任。 5、C。①自己恪守道德 ②不是以德化人的举措 ⑥不是梁彦光的作为 6、D。“发摘奸隐”就是强硬政策。 7、(1)梁彦光担心忧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忽然在园中看到一个物件,是梁彦 光所不认识的,感到奇怪就拿回家,(发现)正是紫石英。亲属都感到惊异,认 为是被他的至诚孝心所感动。(4 分) (2)请求再次治理相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变当地风俗的方法。向上报 答皇上深厚的恩典。(3 分) 8.(4 分)“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 分)一个 “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凄清的琴声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 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又为全诗奠定了深夜思乡的凄凉的感情基调。(3 分) 9.(5 分)同意。(1 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 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 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2 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 的内容:时值秋季,芳草已暮,故人不来,秋雁又回,家书难寄。诗人将自己的 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2 分) 10.名句默写(略) 11.(1)(3 分)A 和 C。(金克木到大学旁听过,而且不完全靠自学。所以 A 错。陈世骧和吴宓对金克木的学术水平很了解,他们听课是由于学校给金克木安 排的课和他们推荐的不一样。所以 C 也不对)(答对一个得 2 分,答对两个得 3 分) 12.①参与《大学初级法文》教材的整理和校订。 ②精通多国语言,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的欢迎。 ③饱读佛教典籍,精通梵文和佛典。 ④研究并教授印度哲学。(共四点,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可得 6 分。) 13.①个人的语言天赋极高。如没有语言环境却能精通多国语言。 ②对所学科目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钻劲儿,主要靠自学,肯付出巨大的努力。 如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懂了英文原版书;认真整理大学旁听 时的讲义;和僧侣为伍,在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
③虚心求教。如找私人教师教授英语,到大学旁听学法语,向法喜老居士长时间 的学习梵文等。一句话总结:先天天赋加上后天努力以及名师点拨,造就了金克 木先生的传奇。(每点2分) 14.金先生的传奇可以复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有真本领,无论在什么时 候,总会有用武之地的。 金先生的传奇不可以复制。时代不同,人心不古,遇不到伯乐,即使有真本 领,能否被发现并展示出来都不好说。(自圆其说即可,8分) 15.C。【解析】A、“朝思暮想”的“想”是“思念”的意思,过去用于男女思 慕之情,现在一般也只用于思念某人,这里属于误用对象,应改为“梦寐以求” B、“身无长物”是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生活穷困。与成为该省首富的语境 矛盾。C、“流金铄石”:铄、流,熔化。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要熔化。D、 “如数家珍”,描述的不是家珍,“如”,好像之意。句中的各种老旧钟表,就 是家珍。 16.D(本题所有句子均出自2011年9月13日《三秦都市报》第六版《4天试 乘4万多市民体验地铁》一文,实在是服了那个名叫张彦刚的记者了。A并列短 语并列的成分结构不一致。B“对车站装修极具陕西特色”应为“对车站极具陕 西特色的装修”。C“报道”的宾语是“建议”搭配不当) 17.答案示例:俄罗斯一对夫妇为逃火车票把女儿装进手提箱 为逃火车票出“怪招 为逃一张火车票把女儿装进手提箱 18.(5分)答案: (1)中国高中生的幸福指数比较高(1分),这与他们重视学习,没有经济压 力(1分),对生活有较高理想有关(1分)。 (2)示例:中国高中生独立自主和理财能力意识比较弱,应该把打工作为锻炼 社会能力的方式,同时也应该注意生活能力的培养。(2分) 16.(50分)【写作提示】这本是一个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学实验,研 究持续性挫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那么,“多次失败”应该是一个大的语境背景, 可从外界客观施予和主观内在反应两大方面来思考,也就是说,“多次失败”是 关键性的起笔分析和立意生发点! 估计很多学生会误解为“坚持就是胜利”“勇于尝试”“打破思维定 势”“冲破习惯束缚”等等,貌似合于材料的情理,其实,因为对这些习惯性用 语的不深究,已经离要旨渐行渐远了。 “尝试”是摆脱“不作为”“空想悲叹”困境的一种行动抉择,而材料中 已经说过“在尝试了多次之后 “冲破习惯束缚”是针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循规蹈矩的而言. “坚持就是胜利”大且空洞,可说励志、毅力、韧性等,都只是一个说 理的原始发端.怎能偷换“面对多次失败”这样一个独特情境呢? 【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祖父梁茂,任西魏秦、华两州的刺史。父亲梁显, 任北周邢州刺史。梁彦光幼年聪慧,有卓越品行,他的父亲常常对所亲近的人说: “这个孩子有刚正的气概,一定会使我们家族兴旺。”七岁时,父亲染上重病 医生说用五石做药饵可以治愈。当时寻找紫石英没有找到。梁彦光担心忧虑不知 道应该怎么办,忽然在园中看到一个物件,是梁彦光所不认识的,感到奇怿就拿
③虚心求教。如找私人教师教授英语,到大学旁听学法语,向法喜老居士长时间 的学习梵文等。一句话总结:先天天赋加上后天努力以及名师点拨,造就了金克 木先生的传奇。(每点 2 分) 14.金先生的传奇可以复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有真本领,无论在什么时 候,总会有用武之地的。 金先生的传奇不可以复制。时代不同,人心不古,遇不到伯乐,即使有真本 领,能否被发现并展示出来都不好说。(自圆其说即可,8 分) 15.C。【解析】A、“朝思暮想”的“想”是“思念”的意思,过去用于男女思 慕之情,现在一般也只用于思念某人,这里属于误用对象,应改为“梦寐以求”。 B、“身无长物”是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生活穷困。与成为该省首富的语境 矛盾。C、“流金铄石”:铄、流,熔化。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要熔化。D、 “如数家珍”,描述的不是家珍,“如”,好像之意。句中的各种老旧钟表,就 是家珍。 16.D(本题所有句子均出自 2011 年 9 月 13 日《三秦都市报》第六版《4 天试 乘 4 万多市民体验地铁》一文,实在是服了那个名叫张彦刚的记者了。A 并列短 语并列的成分结构不一致。B“对车站装修极具陕西特色”应为“对车站极具陕 西特色的装修”。C“报道”的宾语是“建议”搭配不当) 17.答案示例: 俄罗斯一对夫妇为逃火车票 把女儿装进手提箱 为逃火车票出“怪招” 为逃一张火车票把女儿装进手提箱 18.(5 分)答案: (1)中国高中生的幸福指数比较高(1 分),这与他们重视学习,没有经济压 力(1 分),对生活有较高理想有关(1 分)。 (2)示例:中国高中生独立自主和理财能力意识比较弱,应该把打工作为锻炼 社会能力的方式,同时也应该注意生活能力的培养。(2 分) 16.(50 分)【写作提示】这本是一个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学实验,研 究持续性挫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那么,“多次失败”应该是一个大的语境背景, 可从外界客观施予和主观内在反应两大方面来思考,也就是说,“多次失败”是 关键性的起笔分析和立意生发点! 估计很多学生会误解为“坚持就是胜利”“勇于尝试”“打破思维定 势”“冲破习惯束缚”等等,貌似合于材料的情理,其实,因为对这些习惯性用 语的不深究,已经离要旨渐行渐远了。 “尝试”是摆脱“不作为”“空想悲叹”困境的一种行动抉择,而材料中 已经说过“在尝试了多次之后”... “冲破习惯束缚”是针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循规蹈矩的而言... “坚持就是胜利”大且空洞,可说励志、毅力、韧性等,都只是一个说 理的原始发端.....怎能偷换“面对多次失败”这样一个独特情境呢? 【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祖父梁茂,任西魏秦、华两州的刺史。父亲梁显, 任北周邢州刺史。梁彦光幼年聪慧,有卓越品行,他的父亲常常对所亲近的人说: “这个孩子有刚正的气概,一定会使我们家族兴旺。”七岁时,父亲染上重病, 医生说用五石做药饵可以治愈。当时寻找紫石英没有找到。梁彦光担心忧虑不知 道应该怎么办,忽然在园中看到一个物件,是梁彦光所不认识的,感到奇怪就拿
回家,(发现)正是紫石英。亲属都感到惊异,认为是被他的至诚孝心所感动。 西魏大统末年,进入太学,开始涉猎经史,遵循规矩法度,即使匆忙的时候,也 定按照礼仪做事。脱去布衣担任秘书郎,当时年仅十七岁。北周接受禅让后, 升任舍人上士 等到隋高祖接受禅位,让他作岐州刺史,兼任岐州宫监,做了很多对民有利的政 事,嘉禾连理都在岐州出现。开皇二年,皇帝巡幸岐州,为他的能力感到髙兴 于是下诏说:“梁彦光操守公平正直,见识才能凝重深远,在岐州施政,威信恩 惠遍及百姓,清廉谨慎的美誉,在天下闻名。三年之后,自然应当升迁,恐怕用 度缺乏,而且应当表扬。可以赐给五百斛粟米,三百段布匹,一柄御伞,希望让 你理解我的心情,四海之内,凡是官员,(都能)仰慕品德高尚的人,效仿操守 廉洁的人。”后来又过了几年,转任相州刺史。梁彦光先前在岐州的时候,风俗 非常质朴,用“静”的方法治理,全境教化很好,朝廷考评接连最好,是天下第 等到任职相州,仍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相州是北齐旧都,风俗杂乱,当 地人诡变多诈,为他们写作诗歌,称他们不能用道理教化。皇帝听说之后责备他, 最终因此被免职。一年多后,又拜为赵州刺史。梁彦光给皇上上书说:“臣之前 在相州获罪,百姓称呼我为‘戴帽饧’。臣自己料想罢免之后,没有恢复官职的 希望,没想到天恩又垂青录用我。请求再次治理相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 变当地风俗的方法。向上报答皇上深厚的恩典。”皇帝答应了他,又让他担仼相 州刺史。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听说梁彦光自己请求前来,没有人不嘲笑他的 梁彦光到任,揭露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好像神明一般,于是狡猾的人,没有 不潜逃的,全境都非常惊异。当初,北齐灭亡后,士绅大多迁往关内,只有手工 业者、商人以及乐户移居在州城外城。因此人们都很阴险狡诈,随便就会有谣言 产生,情况非常多变复杂。梁彦光想要革除弊病,于是用俸禄,招纳崤山以东的 有名气的儒生,在每一个乡设立学堂,不是圣哲的书籍不能教授。经常在季月召 集学生,亲自出题考试。有特别勤奋好学、聪明闻名的,在厅堂设宴席,其他人 起坐在走廊下。有喜欢争辩是非、懒惰学业无成的,坐到庭院中,用草具设坐 于是人们都克制自励,风俗有了很大改变。有叫焦通的滏阳人,喜欢酗酒,侍奉 亲长的礼节缺少,被堂弟诉讼。梁彦光没有处罚他,而是把他带到州学,让他在 孔子庙观看。当时庙中有韩伯瑜母亲打他不痛,他为母亲力气衰弱而悲哀,对着 母亲哭泣的塑像,焦通就有所感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梁彦光训诫之后 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以 德感化人,都是这样的做法。后来又过了几年,死在任上,当时六十岁
回家,(发现)正是紫石英。亲属都感到惊异,认为是被他的至诚孝心所感动。 西魏大统末年,进入太学,开始涉猎经史,遵循规矩法度,即使匆忙的时候,也 一定按照礼仪做事。脱去布衣担任秘书郎,当时年仅十七岁。北周接受禅让后, 升任舍人上士。 等到隋高祖接受禅位,让他作岐州刺史,兼任岐州宫监,做了很多对民有利的政 事,嘉禾连理都在岐州出现。开皇二年,皇帝巡幸岐州,为他的能力感到高兴, 于是下诏说:“梁彦光操守公平正直,见识才能凝重深远,在岐州施政,威信恩 惠遍及百姓,清廉谨慎的美誉,在天下闻名。三年之后,自然应当升迁,恐怕用 度缺乏,而且应当表扬。可以赐给五百斛粟米,三百段布匹,一柄御伞,希望让 你理解我的心情,四海之内,凡是官员,(都能)仰慕品德高尚的人,效仿操守 廉洁的人。”后来又过了几年,转任相州刺史。梁彦光先前在岐州的时候,风俗 非常质朴,用“静”的方法治理,全境教化很好,朝廷考评接连最好,是天下第 一。等到任职相州,仍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相州是北齐旧都,风俗杂乱,当 地人诡变多诈,为他们写作诗歌,称他们不能用道理教化。皇帝听说之后责备他, 最终因此被免职。一年多后,又拜为赵州刺史。梁彦光给皇上上书说:“臣之前 在相州获罪,百姓称呼我为‘戴帽饧’。臣自己料想罢免之后,没有恢复官职的 希望,没想到天恩又垂青录用我。请求再次治理相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 变当地风俗的方法。向上报答皇上深厚的恩典。”皇帝答应了他,又让他担任相 州刺史。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听说梁彦光自己请求前来,没有人不嘲笑他的。 梁彦光到任,揭露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好像神明一般,于是狡猾的人,没有 不潜逃的,全境都非常惊异。当初,北齐灭亡后,士绅大多迁往关内,只有手工 业者、商人以及乐户移居在州城外城。因此人们都很阴险狡诈,随便就会有谣言 产生,情况非常多变复杂。梁彦光想要革除弊病,于是用俸禄,招纳崤山以东的 有名气的儒生,在每一个乡设立学堂,不是圣哲的书籍不能教授。经常在季月召 集学生,亲自出题考试。有特别勤奋好学、聪明闻名的,在厅堂设宴席,其他人 一起坐在走廊下。有喜欢争辩是非、懒惰学业无成的,坐到庭院中,用草具设坐。 于是人们都克制自励,风俗有了很大改变。有叫焦通的滏阳人,喜欢酗酒,侍奉 亲长的礼节缺少,被堂弟诉讼。梁彦光没有处罚他,而是把他带到州学,让他在 孔子庙观看。当时庙中有韩伯瑜母亲打他不痛,他为母亲力气衰弱而悲哀,对着 母亲哭泣的塑像,焦通就有所感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梁彦光训诫之后 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以 德感化人,都是这样的做法。后来又过了几年,死在任上,当时六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