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七次适应性训练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 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歌哭悲欢里的清明节 起初,清明只是一种提示春耕的节气的名称。它是怎样变成祭奠先人的节日的呢?这不能不 从清明前两天(也有前一天)的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在清明成为节日前,承载着国人祭奠古 圣先贤的职能。溯其源,可直追两千六百多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人物——介子推。传说, 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冷食),以此纪念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七次适应性训练 语 文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 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 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歌哭悲欢里的清明节 起初,清明只是一种提示春耕的节气的名称。它是怎样变成祭奠先人的节日的呢?这不能不 从清明前两天(也有前一天)的寒食节说起。寒食节在清明成为节日前,承载着国人祭奠古 圣先贤的职能。溯其源,可直追两千六百多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人物——介子推。传说, 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冷食),以此纪念
介子推。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是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钻木 取火,换取新火种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暮春三月正值改火,人们在新火未到的这一天 禁止生火,食用冷食。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从节日的起源看,寒食节与祭祀祖先并无关系。早在寒食节出现之前,古人就有祭奠先人的 习俗。起初,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墓穴上 要堆起一个坟头,可以让子孙后代记住先人埋葬的地方。墓祭由此有了物质的依托。这大概 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逐渐浓厚起来。但是,一直到汉代,人们扫墓祭祖 并无固定的日子。 进入唐代,民间逐渐兴起集中在寒食节祭扫的风气。唐朝的统治者于开元二十年(732年) 将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将之列入五礼。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 将扫墓延至清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鉴于民间扫墓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 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从这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人们在祭扫坟墓时,越来越流行焚烧纸钱。寒食节期间禁火,禁烧纸钱的行为只 能在清明进行。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清明上坟。也就是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 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扫墓祭祖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相——欢快踏青。唐诗中即充溢 着丰富的踏青游春景象。像李正封所云:“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 游人恋芳草,半 犯严城鼓。¨来鹄所云:“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屣 齿香。”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安排在一起的呢? 古时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 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据古史传说,股商的祖先契的孕育,就是由于其母在河里洗浴,吞 食鸟卵所致。《论语》记载,孔子听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朋友们 到沂水沐浴吹风。”孔子会心一笑,说:“我赞同你的理想。”至晋代,潘尼有诗曰:“暮春春 服成,百草敷英蕤”,“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王羲之的兰亭之会,表明修禊、踏青习 俗在士人中基本成型,在流觞曲水间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进而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也就成了上已习俗中最重要的文化内涵
介子推。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是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钻木 取火,换取新火种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暮春三月正值改火,人们在新火未到的这一天,要 禁止生火,食用冷食。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从节日的起源看,寒食节与祭祀祖先并无关系。早在寒食节出现之前,古人就有祭奠先人的 习俗。起初,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墓穴上 要堆起一个坟头,可以让子孙后代记住先人埋葬的地方。墓祭由此有了物质的依托。这大概 发生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逐渐浓厚起来。但是,一直到汉代,人们扫墓祭祖 并无固定的日子。 进入唐代,民间逐渐兴起集中在寒食节祭扫的风气。唐朝的统治者于开元二十年(732 年) 将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将之列入五礼。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 将扫墓延至清明。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朝廷鉴于民间扫墓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 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从这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人们在祭扫坟墓时,越来越流行焚烧纸钱。寒食节期间禁火,禁烧纸钱的行为只 能在清明进行。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清明上坟。也就是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 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扫墓祭祖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相——欢快踏青。唐诗中即充溢 着丰富的踏青游春景象。像李正封所云:“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游人恋芳草,半 犯严城鼓。”来鹄所云:“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屣 齿香。”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力量安排在一起的呢? 古时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 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据古史传说,殷商的祖先契的孕育,就是由于其母在河里洗浴,吞 食鸟卵所致。《论语》记载,孔子听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朋友们 到沂水沐浴吹风。”孔子会心一笑,说:“我赞同你的理想。”至晋代,潘尼有诗曰:“暮春春 服成,百草敷英蕤”,“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王羲之的兰亭之会,表明修禊、踏青习 俗在士人中基本成型,在流觞曲水间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进而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也就成了上巳习俗中最重要的文化内涵
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行祭之余,便兴致勃勃地进行郊游宴饮活动了。宋元时期,清明游 春宴饮之风更盛。元代一首描写清明踏青的诗云:“尽说游行好,春深桃李天。香车旅曲水, 宝马踏荒烟。” 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 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 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阴间乃为阳世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 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1.对“寒食节”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传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为纪念晋国大臣介子推,规定寒食节这 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 B.寒食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代改火的习俗。暮春三月,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事先准备熟食。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寒食风俗 C.最初,寒食节和祭祀祖先并无关系。古代早有在宗庙祭奠先人的习俗,这大概发生于春 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日盛。到汉代,扫墓祭祖还无固定时日 D.唐代,民间逐渐开始集中在寒食节这一天扫墓祭祖。公元732年,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 式确立下来,并列入五礼,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 2.下面诗句不是表现古人清明游春习俗的一项是() A.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B.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 C.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D.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3.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行祭之余,便兴致勃勃地进行郊游宴饮活动了。宋元时期,清明游 春宴饮之风更盛。元代一首描写清明踏青的诗云:“尽说游行好,春深桃李天。香车旅曲水, 宝马踏荒烟。” 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 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 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阴间乃为阳世的延长或补充。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 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1.对“寒食节”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传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为纪念晋国大臣介子推,规定寒食节这一 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 B.寒食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代改火的习俗。暮春三月,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事先准备熟食。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寒食风俗。 C.最初,寒食节和祭祀祖先并无关系。古代早有在宗庙祭奠先人的习俗,这大概发生于春 秋后期。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日盛。到汉代,扫墓祭祖还无固定时日。 D.唐代,民间逐渐开始集中在寒食节这一天扫墓祭祖。公元 732 年,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 式确立下来,并列入五礼,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 2.下面诗句不是表现古人清明游春习俗的一项是( ) A.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B.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 C.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D.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3.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开元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这样,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 食节一样放假。说明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 地位。 B.上已节,在农历三月三日进行,主要活动是踏青、临河洗浴。孔子、潘尼、王羲之都在 修禊、郊游宴饮中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C.清明祭祖并进行郊游,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清明游春之风更盛。主要是因为清明、上 已两节前后相接,也符合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文化传统。 D.按时间先后排序,三个节日是:寒食、清明、上巳:按其诞生先后论,三个节日则是 上巳、清明、寒食。宋元以后,清明集三节于一身,成为中国春天的代表性节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 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 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 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 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A.唐开元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准许“寒食通清明四日为假”,这样,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 食节一样放假。说明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 地位。 B.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日进行,主要活动是踏青、临河洗浴。孔子、潘尼、王羲之都在 修禊、郊游宴饮中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C.清明祭祖并进行郊游,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清明游春之风更盛。主要是因为清明、上 巳两节前后相接,也符合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文化传统。 D.按时间先后排序,三个节日是:寒食、清明、上巳;按其诞生先后论,三个节日则是: 上巳、清明、寒食。宋元以后,清明集三节于一身,成为中国春天的代表性节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 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 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 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 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 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 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 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 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 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 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 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变封建而为郡县 封建:封邦建国 B.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兵革:兵器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治乱:治理乱世 D.笼络当世之务 笼络:包揽 5.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 B.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使力弱而易制 C.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D.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6.下列对原文有关主旨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发生祸乱或者遭到覆灭的命运,主要是因为建国者的智慧有限,不能运用谋略来防 患于未然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 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 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 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 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 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 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 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变封建而为郡县 封建:封邦建国 B.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 兵革:兵器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治乱:治理乱世 D.笼络当世之务 笼络:包揽 5.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 B.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使力弱而易制 C.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D.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6.下列对原文有关主旨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家发生祸乱或者遭到覆灭的命运,主要是因为建国者的智慧有限,不能运用谋略来防 患于未然
B.要想国家长治久安,仅靠一点智谋是不够的,必须用非常诚恳的态度,修养德行,从而 感动上天而获得庇护。 C.历代的灭亡,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朝代都产生了自己策略上的错误,前朝的教训虽然吸取 但本身的问题却被忽略了。 D.凡能远虑的国君,一定能够找到为子孙后代积累大德的办法,因而上天特别眷顾,即使 他是一个不成材的继承者,上天也不想灭亡他 7.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一个语句断句。(3分)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 之子多死于鬼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4分) ②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8~9题。(11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B.要想国家长治久安,仅靠一点智谋是不够的,必须用非常诚恳的态度,修养德行,从而 感动上天而获得庇护。 C.历代的灭亡,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朝代都产生了自己策略上的错误,前朝的教训虽然吸取 了,但本身的问题却被忽略了。 D.凡能远虑的国君,一定能够找到为子孙后代积累大德的办法,因而上天特别眷顾,即使 他是一个不成材的继承者,上天也不想灭亡他。 7.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一个语句断句。(3 分)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 之子多死于鬼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①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4 分) ②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 8~9 题。(11 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8.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就内容而言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5分) 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写出了急盼归家的心情 (2)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山水的名句,如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 (3)鹏之徙于南冥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4)臣不胜 ,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乙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8.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就内容而言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5 分) 9 .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写出了急盼归家的心情; (2)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山水的名句,如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 飞, ” (3)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4) 臣不胜 ,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将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 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 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 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 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 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 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 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 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 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 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 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 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 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 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 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 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 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 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 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 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 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 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 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 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 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 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 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 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 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 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 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 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 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 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 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 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 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 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 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 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 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 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 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 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 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 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 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 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 学创作的先驱之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一小时内经历的情感起伏。主人公闻讯丈夫身亡 的消息后经历了从悲伤到思索再到呼唤和渴望自由以及完全解脱,准备迎接新生活的心理历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 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 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 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 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 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 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 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 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 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 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 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 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 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 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 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 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本文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一小时内经历的情感起伏。主人公闻讯丈夫身亡 的消息后经历了从悲伤到思索再到呼唤和渴望自由以及完全解脱,准备迎接新生活的心理历 程
B.本文运用反讽和象征手法,分析了主人公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揭露了十九世纪女性逐 渐觉醒渴望自由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女性要求平等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 C.文中用“暴风雨”来修饰马拉德夫人的“哀伤”,暴风雨表面上是形容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 似地来得猛去得快,深层是形容她的哭势,非常强烈、迅猛,是对下文人物心理转变的暗示。 D.得知马拉德先生的死讯后,马拉德夫人沉浸在一片悲声中,而她的周围到处洋溢着生命 的气息。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了马拉德夫人丧夫之后的悲伤 E.本文的结局出人意料。马拉德先生安然无恙地回来了,马拉德夫人却因心脏病发作丧命 医生和旁人都以为马拉德夫人是因极度高兴导致了心脏病爆发,但读者却知道她是因丈夫生 还而幻想破灭,大受刺激,从而猝死,由此产生了戏剧性的反讽 (2)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形象着墨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6分) (3)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时内,“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如“透过窗子”开门”关 门”等,请结合文意谈谈“门”和“窗”在文章中的意味和作用。(6分) (4)《一小时的故事》一经发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议论的焦点。有人指责,有人 赞赏,众说纷纭。你持怎样的观点,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8分)
B.本文运用反讽和象征手法,分析了主人公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揭露了十九世纪女性逐 渐觉醒渴望自由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女性要求平等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 C.文中用“暴风雨”来修饰马拉德夫人的“哀伤”,暴风雨表面上是形容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 似地来得猛去得快,深层是形容她的哭势,非常强烈、迅猛,是对下文人物心理转变的暗示。 D.得知马拉德先生的死讯后,马拉德夫人沉浸在一片悲声中,而她的周围到处洋溢着生命 的气息。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了马拉德夫人丧夫之后的悲伤。 E.本文的结局出人意料。马拉德先生安然无恙地回来了,马拉德夫人却因心脏病发作丧命。 医生和旁人都以为马拉德夫人是因极度高兴导致了心脏病爆发,但读者却知道她是因丈夫生 还而幻想破灭,大受刺激,从而猝死,由此产生了戏剧性的反讽。 (2)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形象着墨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6 分) (3)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时内,“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如“透过窗子”“开门”“关 门”等,请结合文意谈谈“门”和“窗”在文章中的意味和作用。(6 分) (4)《一小时的故事》一经发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议论的焦点。有人指责,有人 赞赏,众说纷纭。你持怎样的观点,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