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六次 适应性训练 语文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 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博弈”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 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 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博弈论多从我 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假设 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 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检察官给出如下条件: 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如果你单独 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 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 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 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 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 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 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所 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 就不会出现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六次 适应性训练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 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博弈”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 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 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博弈论多从我 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假设 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 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检察官给出如下条件: 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如果你单独 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 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 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 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 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 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 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所 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 就不会出现
在这个“囚徒困境”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 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非合 作博弈均衡”,也叫“纳什均衡”① “纳什均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 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从“纳什均 衡”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 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 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 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 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 用中屡见不鲜。因此,博弈论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 越重要的地位。 【注】①纳什:世界著名博弈学大师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博弈论硏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B.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囚 徒困境”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C.“纳什均衡”是每个局中人自己选择的最优策略,是各人追求利己行 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 “纳什均衡”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 大利益,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从实质上说,“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 作博弈状态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两位嫌疑犯陷入“囚徒困境”原因的一项是() A.两个囚犯处于隔离的情况而无法串供 B.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坦白或抵赖 C.检察官给出了一个特定的条件 D.两个囚犯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3.下列关于“纳什均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
在这个“囚徒困境”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 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非合 作博弈均衡”, 也叫“纳什均衡”①。 “纳什均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 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从“纳什均 衡”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 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 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 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 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 用中屡见不鲜。因此,博弈论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 越重要的地位。 【注】①纳什:世界著名博弈学大师。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博弈论研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B. 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囚 徒困境”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C.“纳什均衡”是每个局中人自己选择的最优策略,是各人追求利己行 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 D.“纳什均衡”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 大利益,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从实质上说,“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 作博弈状态。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两位嫌疑犯陷入“囚徒困境”原因的一项是( ) A.两个囚犯处于隔离的情况而无法串供。 B.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 C.检察官给出了一个特定的条件。 D.两个囚犯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3.下列关于“纳什均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
下出的变化多端的棋局,是一个“纳什均衡”。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 备投资。最终政府加强污染管制,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使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 互相平衡,从而进入“纳什均衡”。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七天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商家 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跳楼价”,“血本甩卖” 的字眼。价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 择。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 提高关税。谁都没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 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 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 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 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 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 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 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 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 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下出的变化多端的棋局,是一个“纳什均衡”。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 备投资。最终政府加强污染管制,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使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 互相平衡,从而进入“纳什均衡”。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七天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商家 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跳楼价”,“血本甩卖” 的字眼。价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 择。X 国试图对 Y 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Y 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 提高关税。谁都没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8 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 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 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 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 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 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 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 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 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 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 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 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 忧:担心,担忧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弄翰:写文章 D.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实现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3分)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 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 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 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 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敬慕之情。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 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 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 忧:担心,担忧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弄翰:写文章 D.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实现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3 分)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 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 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 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 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敬慕之情。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8.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文言文断句。(3分) 宋人好附会名重之人,称韩文杜诗无二字没来历不知 独绝千古者转妙在没来历元微之称少陵云怜渠直道当时事不 着心源傍古人昌黎云:“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今就二人所用之典, 证二人生平所读之书,颇不为多,班班可考;亦从不自注此句出何书,用何典。昌黎尤好生 造字句,正难其自我作古,吐词为经。他人学之,便觉不妥耳。 -袁枚《随园诗话》 称韩文杜诗无一字没来历不知此二人之所以独绝千古者 转妙在没来历元微之称少陵云怜渠直道当时事不着心源傍古 人昌黎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9.这首词的上阙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 10.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8.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文言文断句。(3分) 宋人好附会名重之人,称 韩 文 杜 诗 无 一 字 没 来 历 不 知 此 二 人 之 所 以 独 绝 千 古 者 转 妙 在 没 来 历 元 微 之 称 少 陵 云 怜 渠 直 道 当 时 事 不 着 心 源 傍 古 人 昌 黎 云:“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今就二人所用之典, 证二人生平所读之书,颇不为多,班班可考;亦从不自注此句出何书,用何典。昌黎尤好生 造字句,正难其自我作古,吐词为经。他人学之,便觉不妥耳。 ——袁枚《随园诗话》 称 韩 文 杜 诗 无 一 字 没 来 历 不 知 此 二 人 之 所 以 独 绝 千 古 者 转 妙 在 没 来 历 元 微 之 称 少 陵 云 怜 渠 直 道 当 时 事 不 着 心 源 傍 古 人 昌 黎 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9~10 题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9.这首词的上阙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6 分) 答: 10.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5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赤壁怀古》)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3)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6)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只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 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 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 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 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 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 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 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 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 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 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 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 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 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 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1)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赤壁怀古》)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3)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 (4)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6)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只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 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 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 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 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 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 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 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 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 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 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 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 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 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 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 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 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 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 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 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 也就慢慢放松下来?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 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 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 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 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 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 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 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 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一一 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 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 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 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 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 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 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 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 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 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 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 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 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 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 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 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 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予 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 B.起初,“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 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 C.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同 时又是行文线索 D.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 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2)请概括小说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答 (4)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哪 些生活道理?(8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予 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 理。 B.起初,“ 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 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C.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同 时又是行文线索。 D.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 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2)请概括小说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6 分) 答: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 分) 答: (4)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哪 些生活道理?(8 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①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 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 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 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 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②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 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室外月上柳梢,室内电灯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 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 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 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 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一一饮一一酒—一,熟读一—《离 骚》—一,方得为真一一名一一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 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③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 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 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 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 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 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④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 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 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晩年是一以贯之 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⑤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 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 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 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①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 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 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 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 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②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 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室外月上柳梢,室内电灯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 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 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 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 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 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 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③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 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 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 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 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 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④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 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 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 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⑤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 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 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 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⑥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 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 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 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⑦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 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 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 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 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 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 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 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 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熟知中外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 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恨自己没有进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 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自然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 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你怎 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分) (3)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6分
⑥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 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 放射出光和热来。”以 1943 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 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⑦1946 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 1946 年 7 月 11 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 度外。7 月 15 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 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 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 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 杀害,时年不满 48 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 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 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 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熟知中外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 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恨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 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自然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 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你怎 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 分) 答: (3)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