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附中普通高等学校 2010年全国统一考试第五次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 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 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 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 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 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 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 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 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 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 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 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 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 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 “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 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 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 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 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 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 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言,但正是追求 “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 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 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 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 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 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 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节)
西工大附中普通高等学校 2010 年全国统一考试第五次适应性训练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 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 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 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 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 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 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 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 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 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 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 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 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 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 “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 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 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 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 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 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 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言,但正是追求 “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 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 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 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 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 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 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2.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 神力来实现。 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 赎后的超越。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9分)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 支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 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 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 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 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②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 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 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 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 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 ②胙(zu):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 ③赵良:秦国隐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称赞,赞扬。 B.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 捐:捐献,献出 C.何不归十五都 归:回归,回到 D.弗受,遂内秦 内:通“纳”,接纳,收容
1.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2.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 神力来实现。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 赎后的超越。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祟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 4---7 题(19 分)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 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 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 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 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 富强,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②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 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 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 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 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 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 ③赵良:秦国隐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称赞,赞扬。 B.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 捐:捐献,献出。 C.何不归.十五都 归:回归,回到。 D.弗受,遂内.秦 内:通“纳”,接纳,收容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①反古者不可非 ②“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⑤宠秦国之教。 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A.①③⑤ ①②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 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 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 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已陷 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7.用\给(1)断句,把(2)(3)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 亡(3分)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4分) (3)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 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韦庄:唐末五代诗人 8.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5分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 ) ①反古者不可非。 ②“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⑤宠秦国之教。 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 ⑤ D.①②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 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 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 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已陷 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7.用\给(1)断句,把(2)(3)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治 世 不 一 道 便 国 不 法 古 故 汤 武 不 循 古 而 王 夏 殷不 易 礼 而 亡(3 分)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4 分) (3)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 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 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 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 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 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韦庄:唐末五代诗人。 8.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5 分)
9.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夫当关,万夫莫开。 孤舟一系故园心 鱼鳖不可胜食也。 (4)吾尝跋而望矣, (5)天下云集响应 (6)浔阳江头夜送客, 乙选考题 请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朱以撒 ①在漫长委婉的海岸线上,暮色渐渐地飘落下来。已经是深秋的海滩,清寒随之而起 依然是裸足在沙滩上走,这些洁净的细碎颗粒,被温热的脚底揉搓着.摩擦着,沉了下去, 显出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②眼前的蔚蓝色调,至少可以和这几个词联系在一起一一空旷.清澈.洋溢,还有岑寂.萧 瑟。永远持有一种节奏的是那一层层皱纹般的海浪,带着摩擦的力道,涌到沙滩上,消失, 又复始。这种单调和杋械般的持续,让人体会到了自然界的耐性,无始无终。简单产生了大 美,在我们的视野里.耳听中,也就是这种推移的单调,表达了一种敞开式的阔大,毫无掩 饰,不会是习惯地躲在面具的后面,把假相给人。一座城市被海洋环抱着,本来是可以设计 成为个性城市的,却很遗憾,格局狭促,街巷潦草,多拐弯抹角少畅快通达,多花里胡哨少 单纯简约。 ③我住在海边,懒得跟车到市里转上一圈。海与海有许多不同,城市和城市却有太多的 雷同,它们反蓝调而行,它们和嘈杂.拥挤.脏乱这些词有关,也和脂粉.艳冶连在一起 座城市和环抱它的海洋如此大的区别,可见生活是以相互对照的方式展开的。一个人从城 市到海边,开始了几天止息的.向下的.解脱的日子。心境.举止,连说话的口吻.言说的 内容都有所更变。夕阳眼看着又一次西颓,有些亚麻色的光线,让眼前荡漾着的蓝色液体, 更多了一层心理上的冰凉。所谓的休闲就是这样,休闲服.沙滩鞋只是改换了肢体上的行头, 更要紧的是自身的节奏律动,像被抽走了绷紧的那根筋,一下子松松垮垮。 ④远处有人在昏暗中吹着一只小号。缓缓地把一个柔和圆转的中音送了出来,而后是主 旋律随之跃起。吹奏者的技巧不高,只是心气随和,透过空旷,传到耳边已经十分的柔软。 烧烤的营地里燃起了篝火,舔着夜色的火舌将暗中的一角轻轻撩开。这是我少年时熟悉的 串动感,只有在学期末了,该考的全都过去了,才会有心思举办一场篝火晚会。少男少女围 坐在篝火旁,唱歌或者起舞,没有忧虑,却有无数漫无边际的幻想。一个人成长并有生存意
9.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 ,孤舟一系故园心。 (3) ,鱼鳖不可胜食也。 (4)吾尝跂而望矣, 。 (5)天下云集响应, 。 (6)浔阳江头夜送客, 。 乙 选考题 请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蓝 调 朱以撒 ①在漫长委婉的海岸线上,暮色渐渐地飘落下来。已经是深秋的海滩,清寒随之而起。 依然是裸足在沙滩上走,这些洁净的细碎颗粒,被温热的脚底揉搓着.摩擦着,沉了下去, 显出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②眼前的蔚蓝色调,至少可以和这几个词联系在一起——空旷.清澈.洋溢,还有岑寂.萧 瑟。永远持有一种节奏的是那一层层皱纹般的海浪,带着摩擦的力道,涌到沙滩上,消失, 又复始。这种单调和机械般的持续,让人体会到了自然界的耐性,无始无终。简单产生了大 美,在我们的视野里.耳听中,也就是这种推移的单调,表达了一种敞开式的阔大,毫无掩 饰,不会是习惯地躲在面具的后面,把假相给人。一座城市被海洋环抱着,本来是可以设计 成为个性城市的,却很遗憾,格局狭促,街巷潦草,多拐弯抹角少畅快通达,多花里胡哨少 单纯简约。 ③我住在海边,懒得跟车到市里转上一圈。海与海有许多不同,城市和城市却有太多的 雷同,它们反蓝调而行,它们和嘈杂.拥挤.脏乱这些词有关,也和脂粉.艳冶连在一起。 一座城市和环抱它的海洋如此大的区别,可见生活是以相互对照的方式展开的。一个人从城 市到海边,开始了几天止息的.向下的.解脱的日子。心境.举止,连说话的口吻.言说的 内容都有所更变。夕阳眼看着又一次西颓,有些亚麻色的光线,让眼前荡漾着的蓝色液体, 更多了一层心理上的冰凉。所谓的休闲就是这样,休闲服.沙滩鞋只是改换了肢体上的行头, 更要紧的是自身的节奏律动,像被抽走了绷紧的那根筋,一下子松松垮垮。 ④远处有人在昏暗中吹着一只小号。缓缓地把一个柔和圆转的中音送了出来,而后是主 旋律随之跃起。吹奏者的技巧不高,只是心气随和,透过空旷,传到耳边已经十分的柔软。 烧烤的营地里燃起了篝火,舔着夜色的火舌将暗中的一角轻轻撩开。这是我少年时熟悉的一 串动感,只有在学期末了,该考的全都过去了,才会有心思举办一场篝火晚会。少男少女围 坐在篝火旁,唱歌或者起舞,没有忧虑,却有无数漫无边际的幻想。一个人成长并有生存意
识之后,他的劳累就开始了,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人 在篝火前,就有一些年少,像眼前千万年的海水,每一次目击都是汪洋恣肆,一直没有能力 看出有何变故一一不变也是会让人生出感慨的,因为不变比变要更困难。这些在篝火前满脸 稚气的少男少女,也许下次来时,已经是计较油盐的小丈夫或者少妇了。似乎一只小号曲未 了,人事已多错舛。 ⑥我还看过一本地理杂志,撰写者显然亲身到达了这几个地方,他提到了塞班.圣托里 尼.塞舌尔.马尔代夫,在他细腻的描述中,我感到了他的陶醉。这是一种纯粹之蓝,与我 今生所见过的蓝调不可相比。那是我从未见过的蓝调啊,我不知用哪一个词汇可以贴近,它 们在词汇之外,在人的破坏之外。许多的河流污染了,对此我并不惊奇,河流毕竞太小, 家造纸厂.石板材厂就足以改变它的颜色。可是大海大洋,它的浩瀚无边,天水相接,能使 大海变色,这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每一个临海的国家,都有被怀疑的理由,就像常在海边 走的沙滩鞋,一定会被海水浸润。古代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色调,如果要追问,就有一堆类似 的问题要牵扯出来——天空.云彩.空气.气候是否都如这般混混沌沌?那时的眼力可以穿 透到多远?你我都回答不了这些问题。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 存环境,让人在追间中变得不开心了。 ⑦月亮升上了海面,使沙滩上那些毫无关联的景.物都浑然一体,带着水淋淋的清洁 立秋之后,沙滩上已经没有行者的影踪了,越往后的日子,它越发走向冷清,在冷清中慢慢 清洗盛夏带来的杂沓和纷乱,沉淀污浊,在冷下去的氛围中,大海得到了歇息。 ⑧只有很少数的人乐意反季节而行,这使他们行走在静谧之中。当我孤零零面对如此浩 大的海面,并不会有孤寂感——人之初始大抵也是如此。让一个人变成一滴晶莹的宿露,会 比化为一缕青烟更有诗意,更为透亮,当它垂落海中,刹那被无声地收藏着 (选自2009年6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简单产生了大美”,这“大美”是开放阔大,是真诚坦荡,是畅快通达,是单纯 简约,是热闹至极的曲折表达。 B.“生活是以互相对照的方式展开的”,这说明城市和海洋互相彰显着对方的美,暗 示城市和海洋各具鲜明的个性与美的特质 C.“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作者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着意表现了 人生的无常,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失落感 D.“使大海变色”“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但大海的眼色还是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含蓄地揭露了人类发展对自然的破坏力之大。 E.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如以大海的简约来对比城市的拥挤.脏乱,以 大海的静谧来突出城市的喧嚣等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 ②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让人在追问中变得 不开心了
识之后,他的劳累就开始了,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人 在篝火前,就有一些年少,像眼前千万年的海水,每一次目击都是汪洋恣肆,一直没有能力 看出有何变故——不变也是会让人生出感慨的,因为不变比变要更困难。这些在篝火前满脸 稚气的少男少女,也许下次来时,已经是计较油盐的小丈夫或者少妇了。似乎一只小号曲未 了,人事已多错舛。 ⑥我还看过一本地理杂志,撰写者显然亲身到达了这几个地方,他提到了塞班.圣托里 尼.塞舌尔.马尔代夫,在他细腻的描述中,我感到了他的陶醉。这是一种纯粹之蓝,与我 今生所见过的蓝调不可相比。那是我从未见过的蓝调啊,我不知用哪一个词汇可以贴近,它 们在词汇之外,在人的破坏之外。许多的河流污染了,对此我并不惊奇,河流毕竟太小,一 家造纸厂.石板材厂就足以改变它的颜色。可是大海大洋,它的浩瀚无边,天水相接,能使 大海变色,这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每一个临海的国家,都有被怀疑的理由,就像常在海边 走的沙滩鞋,一定会被海水浸润。古代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色调,如果要追问,就有一堆类似 的问题要牵扯出来——天空.云彩.空气.气候是否都如这般混混沌沌?那时的眼力可以穿 透到多远?你我都回答不了这些问题。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 存环境,让人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 ⑦月亮升上了海面,使沙滩上那些毫无关联的景.物都浑然一体,带着水淋淋的清洁。 立秋之后,沙滩上已经没有行者的影踪了,越往后的日子,它越发走向冷清,在冷清中慢慢 清洗盛夏带来的杂沓和纷乱,沉淀污浊,在冷下去的氛围中,大海得到了歇息。 ⑧只有很少数的人乐意反季节而行,这使他们行走在静谧之中。当我孤零零面对如此浩 大的海面,并不会有孤寂感——人之初始大抵也是如此。让一个人变成一滴晶莹的宿露,会 比化为一缕青烟更有诗意,更为透亮,当它垂落海中,刹那被无声地收藏着。 (选自 2009 年 6 月 27 日《 人民日报 》,有删改)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简单产生了大美”,这“大美”是开放阔大,是真诚坦荡,是畅快通达,是单纯 简约,是热闹至极的曲折表达。 B.“生活是以互相对照的方式展开的”,这说明城市和海洋互相彰显着对方的美,暗 示城市和海洋各具鲜明的个性与美的特质。 C.“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作者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着意表现了 人生的无常,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失落感。 D.“使大海变色”“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但大海的眼色还是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含蓄地揭露了人类发展对自然的破坏力之大。 E.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如以大海的简约来对比城市的拥挤.脏乱,以 大海的静谧来突出城市的喧嚣等。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 分) ①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 ②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让人在追问中变得 不开心了
(3)作者在第二段中写海浪的“单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两种“蓝调”?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孟宪实谈历史教育 学者孟宪实与作家阿城联手创作的电视剧《贞观之治》,叫好却不叫座。单讲唐太宗李 世民的故事,就有可能是一部“和尚戏”,为此他们曾设计了两条辅线一一窦建德的女儿进 宫替父报仇,却与李世民陷入爱情纠葛:李元吉一子侥幸逃脱劫难,辗转民间,最后入宫, 掀动各种阴谋。宫廷.政变.复仇.情爱,所有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都具备了,可距离历史 也就越来越远了。要收视率,还是要历史,孟宪实他们咬牙选择了后者。相形之下,《贞观 长歌》更叫座。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的孟宪实不以为然:“我认为历史资源与自 然环境一样,应该合理开发,杜绝污染。” “原罪”的驱动力 后人基本都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如流,广为纳谏,创造贞观之治。 这些业绩,让人很难把李世民与玄武门杀兄挟父的那个人联系在一起。孟宪实认为,李世民 正是对玄武门“原罪”耿耿于怀,在这件事的鞭策下,他才借鉴历史,实行仁政,励精图治。 有史料为证。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主持修《晋书》,他亲自为王羲之传记写了几段史评 感慨道:“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 “一日之恶”与“三年之善”,相去天壤,可是人们为什么总是更重视前者呢?李世民 认为这不公平。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是在为自己鸣不平。他的“一日之恶”只能是玄武门之 变,“三年之善”当然是贞观之治 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的。身为皇帝的李世民非常在意后人会 怎么看待他,从他对历史的熟悉程度,能看出他是在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他能客观指出, 秦始皇有点迷信,汉武帝有些穷兵黩武。他还说就打天下来看,只有汉光武帝可以与自己媲 美,只是光武帝登基时已三十多岁,他自己则18岁上战场,28岁当皇帝。 历史教育的虚无 孟宪实有感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有那么一段开明美好的时光。“在古代帝王中,像 李世民那样理性运用最高国家权力的,独一无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家来说,了解历史.懂 得历史是基本素质。我们现在的历史学变成纯学术,象牙塔里面的摆设,距离现实比较遥远。” 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重实用.轻素质的大氛围下,历史教育的位置正在逐步萎缩。“中 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政治教育,只是灌输了一些片面的历史观点和概念,讲知识少,阻碍了 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历史 进入大学后,《中国通史》干脆没有列入必修课,过去北大中文系与历史系一起上通史 课,现在非历史专业的历史课程比例都在压缩。“大概是考虑到历史学没什么用吧”,孟宪
(3)作者在第二段中写海浪的“单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4)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两种“蓝调”?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孟宪实谈历史教育 学者孟宪实与作家阿城联手创作的电视剧《贞观之治》,叫好却不叫座。单讲唐太宗李 世民的故事,就有可能是一部“和尚戏”,为此他们曾设计了两条辅线——窦建德的女儿进 宫替父报仇,却与李世民陷入爱情纠葛;李元吉一子侥幸逃脱劫难,辗转民间,最后入宫, 掀动各种阴谋。宫廷.政变.复仇.情爱,所有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都具备了,可距离历史 也就越来越远了。要收视率,还是要历史,孟宪实他们咬牙选择了后者。相形之下,《贞观 长歌》更叫座。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的孟宪实不以为然:“我认为历史资源与自 然环境一样,应该合理开发,杜绝污染。” “原罪”的驱动力 后人基本都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如流,广为纳谏,创造贞观之治。 这些业绩,让人很难把李世民与玄武门杀兄挟父的那个人联系在一起。孟宪实认为,李世民 正是对玄武门“原罪”耿耿于怀,在这件事的鞭策下,他才借鉴历史,实行仁政,励精图治。 有史料为证。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主持修《晋书》,他亲自为王羲之传记写了几段史评, 感慨道:“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 “一日之恶”与“三年之善”,相去天壤,可是人们为什么总是更重视前者呢?李世民 认为这不公平。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是在为自己鸣不平。他的“一日之恶”只能是玄武门之 变,“三年之善”当然是贞观之治。 《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的。身为皇帝的李世民非常在意后人会 怎么看待他,从他对历史的熟悉程度,能看出他是在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他能客观指出, 秦始皇有点迷信,汉武帝有些穷兵黩武。他还说就打天下来看,只有汉光武帝可以与自己媲 美,只是光武帝登基时已三十多岁,他自己则 18 岁上战场,28 岁当皇帝。 历史教育的虚无 孟宪实有感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有那么一段开明美好的时光。“在古代帝王中,像 李世民那样理性运用最高国家权力的,独一无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家来说,了解历史.懂 得历史是基本素质。我们现在的历史学变成纯学术,象牙塔里面的摆设,距离现实比较遥远。” 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重实用.轻素质的大氛围下,历史教育的位置正在逐步萎缩。“中 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政治教育,只是灌输了一些片面的历史观点和概念,讲知识少,阻碍了 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历史。” 进入大学后,《中国通史》干脆没有列入必修课,过去北大中文系与历史系一起上通史 课,现在非历史专业的历史课程比例都在压缩。“大概是考虑到历史学没什么用吧”,孟宪
实认为理想的历史教育,应该让学生们看到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经过“剪辑”的。 在日本,第一流的历史学家像谷川道雄,都会参与中学教科书编写工作。1996年,孟 宪实到日本访问,看到当地一所中学设有古典课程,讲的全是中国《论语》《孟子》和诸子 百家。他很诧异日本人为什么会对中国这些传统文化感兴趣。结果他被告知原因一一中国是 儒家的故乡。“而我们距离这种教育太遥远了,我们现存教育体制中没有这部分。现在中学 生.大学生了解西方比中国历史还要多,读外语的课外读物,讲的都是西方的风土人情。 (节选自《南方周末》)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由一部历史剧的创作引申谈及整个历史教育,表达了孟宪实对我国历史普及的 思考与期望。 B.具备了宫廷.政变.复仇.情爱等诸多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是《贞观长歌》更叫座 的主要原因。 C.后人由于对史实缺少足够的了解,所以多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 如流,广为纳谏 D.本文作者认为,中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政治教育,讲知识少,阻碍了大家以饱满的 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历史 E.作者用“辅线”一词,含蓄地讥讽当下电视剧片面追求收视率而背离历史史实的错 误做法 (2)“原罪”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了的罪行,在文章中 具体指什么?作者指出“《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意在说 明什么?(6分) (3)文章中反映出孟宪实什么样的历史观?试举例说明。(6分) (4)电视剧《贞观之治》为什么“叫好却不叫座”?什么人在“叫好”?什么人在“叫座”? 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结合你的看法,谈谈如何面对这种现状。(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名片名信片阻击阻击手 青色青一色墙角挖墙角 C.绿茵绿茵场化妆化妆品 D.品味高品味检查检查院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穆斯林妇女是否应当在公共场合穿遮面长袍,最近成了欧洲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场讨论也波及到阿拉伯世界
实认为理想的历史教育,应该让学生们看到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经过“剪辑”的。 在日本,第一流的历史学家像谷川道雄,都会参与中学教科书编写工作。1996 年,孟 宪实到日本访问,看到当地一所中学设有古典课程,讲的全是中国《论语》《孟子》和诸子 百家。他很诧异日本人为什么会对中国这些传统文化感兴趣。结果他被告知原因——中国是 儒家的故乡。“而我们距离这种教育太遥远了,我们现存教育体制中没有这部分。现在中学 生.大学生了解西方比中国历史还要多,读外语的课外读物,讲的都是西方的风土人情。” (节选自《南方周末》)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文章由一部历史剧的创作引申谈及整个历史教育,表达了孟宪实对我国历史普及的 思考与期望。 B.具备了宫廷.政变.复仇.情爱等诸多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是《贞观长歌》更叫座 的主要原因。 C.后人由于对史实缺少足够的了解,所以多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 如流,广为纳谏。 D.本文作者认为,中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政治教育,讲知识少,阻碍了大家以饱满的 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历史。 E.作者用“辅线”一词,含蓄地讥讽当下电视剧片面追求收视率而背离历史史实的错 误做法。 (2)“原罪”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了的罪行,在文章中 具体指什么?作者指出“《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意在说 明什么?(6 分) (3)文章中反映出孟宪实什么样的历史观?试举例说明。(6 分) (4)电视剧《贞观之治》为什么“叫好却不叫座”?什么人在“叫好”?什么人在“叫座”? 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结合你的看法,谈谈如何面对这种现状。(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 ( ) A.名片 名信片 阻击 阻击手 B.青色 青一色 墙角 挖墙角 C.绿茵 绿茵场 化妆 化妆品 D.品味 高品味 检查 检查院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 A.穆斯林妇女是否应当在公共场合穿遮面长袍,最近成了欧洲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场讨论也波及到阿拉伯世界
B.在近日下发的强化成本监审的通知中,国家发改委要求,抓紧制订各垄断行业定价 成本监审办法.定价成本构成和审核的标准 C.教育部发言人说,高考作为一个选拔性的考试,它所要选拔的是综合能力最强的 些人接受高等教育 D.世界原油价格下调了,据中国海关周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10月原油进口与去年同 期比较,同比下降3.8%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重庆的打黑风暴中,继司法局原局长文强落马后,相继有多名官员也因涉黑被 查出而落马,重庆市政府坚决打击黑恶势力的举动大快人心 B.紫砂壶的制作非常枯燥,在蒋蓉大师的严格要求下,周可明心余力绌,潜心学习紫 砂制壶技艺,终于学有所成 C.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她恳请学校领导让母亲住在校园里,而校方对她的这 不情之请,却以种种理由加以搪塞。 D.该公司已经连续两个月盈亏持平,最晚明年二季度就可改弦更张,实现盈利, 而且准备最晚在2012年前往纳斯达克敲响上市钟声, 16.某校文学社决定举办一期以神舟七号发射成功为主题的期刊,请你为期刊的扉页写两句 话,以彰显主题,表达全校师生的共同心声。要求字数相等,并用上拟人或夸张的修辞 方法。不超过20字。(5分) 这是一幅获奖的漫画,请你以评委的名义写两点获奖理由。(6分) 砍伐者的“慈善”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一首散文诗,根据要求作文。 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候,背上长出两片多粉的翅膀。从此, 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们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蚕,就是这 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请以“结茧·破茧”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题目自拟
B.在近日下发的强化成本监审的通知中,国家发改委要求,抓紧制订各垄断行业定价 成本监审办法.定价成本构成和审核的标准。 C.教育部发言人说,高考作为一个选拔性的考试,它所要选拔的是综合能力最强的那 些人接受高等教育。 D.世界原油价格下调了,据中国海关周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 10 月原油进口与去年同 期比较,同比下降 3.8%。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 A.重庆的打黑风暴中,继司法局原局长文强落马后,相继有多名官员也因涉黑被 查出而落马,重庆市政府坚决打击黑恶势力的举动大快人心 ....。 B.紫砂壶的制作非常枯燥,在蒋蓉大师的严格要求下,周可明心余力绌 ....,潜心学习紫 砂制壶技艺,终于学有所成。 C.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她恳请学校领导让母亲住在校园里,而校方对她的这一 不情之请 ....,却以种种理由加以搪塞。 D.该公司已经连续两个月盈亏持平,最晚明年二季度就可改弦更张 ....,实现盈利, 而且准备最晚在 2012 年前往纳斯达克敲响上市钟声。 16.某校文学社决定举办一期以神舟七号发射成功为主题的期刊,请你为期刊的扉页写两句 话,以彰显主题,表达全校师生的共同心声。要求字数相等,并用上拟人或夸张的修辞 方法。不超过 20 字。(5 分) 17.这是一幅获奖的漫画,请你以评委的名义写两点获奖理由。(6 分) 砍伐者的“慈善” (1) (2)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一首散文诗,根据要求作文。 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候,背上长出两片多粉的翅膀。从此, 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们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蚕,就是这 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请以“结茧·破茧”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B(这只是柏拉图对“美”的理解。本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2.C(据“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 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 心”等信息可知,西方古代内审美同样需要通过主体心理活动才能实现。) 3.A(B项据原文“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 美的充分肯定”可知本项“对感官审美的摒弃”的表述不当。C项“能有效改变现实” 无据,原文只表达了“能超越现实困境”等信息。D项“天地神人共舞”是现代存在主 义思想。) 4.A(B.句中的“捐”应为“舍弃.抛弃”之意,“捐宾客”,意谓“去世”:C.句中的 “归”应为“归还”之意;D.句中的“内”应为“送回”之意) 5.D(③是实施新法;⑤是赵良认为商君过于热衷掌大权:⑥是让商君多劝秦王招贤纳士 这些都与“坚决变法”无关) 6.B(文中没说天子.诸侯“反对变法”,且天子嘉许.诸侯祝贺的对象是孝公,而不是商 鞅) 7.(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2)新法令在国民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 来统计。 (3)商鞅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 译文 秦孝公起用卫鞅后,想采用他的建议变更法度,但又顾忌国人非议自己。卫鞅说:“治 理国家不必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 陈规而称王统一了天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了国。背离古制的人不应该受到非议, 而遵循旧礼行事的人也不值得称赞。”孝公说:“讲得好。”便任用卫鞅担任左庶长,终于 制订出变法的条令 新法令在国民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来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 统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卫鞅说:“新法令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推行,就是因为 有来自上层的人在违犯它。”于是准备依法处治太子。因顾忌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 他施刑,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还将太子的师傅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 百姓都迅速地奉行新法令了。施行了新法令十年以后,秦国的百姓走在路上不会去拾取别人 遗失的东西,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乡镇和都市秩序井然。秦国百姓中一些当初说新法令不好 的人又有前来称赞新法令好的。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造修筑了城阙宫廷,就把国都从雍 地迁到了咸阳。卫鞅把若干小的村落.市镇合并起来组建为县,设置县令.县丞来管理 共设置了三十一个县。而后又挖开原有的田路疆界,建立新的田亩制度,来使赋税公平。新 法实行了四年,公子虔又触犯了法令,被卫鞅处以割鼻之刑。五年后,秦国强盛起来,周天 子赏赐祭祀过的肉给秦孝公,诸侯们也纷纷前来祝贺。秦王把商.於两地十五座城邑也封赏 给卫鞅,称他为“商君 商君担任秦相十年,秦国宗室的皇亲贵戚中有很多怨恨他的人。有位叫赵良的人来会见 商君,提醒他说:“你现在的危险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那么你为何不归还秦王赏赐给 你的十五座城邑,隐居到边远的地方去浇灌田园呢,你可以不时地劝告一下秦王要重用隐居 山林的贤士,收养无依靠的老人,抚养无父兄的孤儿,推介有功劳的人,尊重有德行的人
参考答案 1.B(这只是柏拉图对“美”的理解。本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2.C(据“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 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 心”等信息可知,西方古代内审美同样需要通过主体心理活动才能实现。) 3.A(B 项据原文“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 美的充分肯定”可知本项“对感官审美的摒弃”的表述不当。C 项“能有效改变现实” 无据,原文只表达了“能超越现实困境”等信息。D 项“天地神人共舞”是现代存在主 义思想。) 4.A(B.句中的“捐”应为“舍弃.抛弃”之意,“捐宾客”,意谓“去世”;C.句中的 “归”应为“归还”之意;D.句中的“内”应为“送回”之意) 5.D(③是实施新法;⑤是赵良认为商君过于热衷掌大权;⑥是让商君多劝秦王招贤纳士。 这些都与“坚决变法”无关) 6.B(文中没说天子.诸侯“反对变法”,且天子嘉许.诸侯祝贺的对象是孝公,而不是商 鞅) 7.(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2)新法令在国民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 来统计。 (3)商鞅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 译文: 秦孝公起用卫鞅后,想采用他的建议变更法度,但又顾忌国人非议自己。卫鞅说:“治 理国家不必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 陈规而称王统一了天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了国。背离古制的人不应该受到非议, 而遵循旧礼行事的人也不值得称赞。”孝公说:“讲得好。”便任用卫鞅担任左庶长,终于 制订出变法的条令。 新法令在国民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来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 统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卫鞅说:“新法令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推行,就是因为 有来自上层的人在违犯它。”于是准备依法处治太子。因顾忌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 他施刑,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还将太子的师傅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 百姓都迅速地奉行新法令了。施行了新法令十年以后,秦国的百姓走在路上不会去拾取别人 遗失的东西,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乡镇和都市秩序井然。秦国百姓中一些当初说新法令不好 的人又有前来称赞新法令好的。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造修筑了城阙宫廷,就把国都从雍 地迁到了咸阳。卫鞅把若干小的村落.市镇合并起来组建为县,设置县令.县丞来管理,一 共设置了三十一个县。而后又挖开原有的田路疆界,建立新的田亩制度,来使赋税公平。新 法实行了四年,公子虔又触犯了法令,被卫鞅处以割鼻之刑。五年后,秦国强盛起来,周天 子赏赐祭祀过的肉给秦孝公,诸侯们也纷纷前来祝贺。秦王把商.於两地十五座城邑也封赏 给卫鞅,称他为“商君”。 商君担任秦相十年,秦国宗室的皇亲贵戚中有很多怨恨他的人。有位叫赵良的人来会见 商君,提醒他说:“你现在的危险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那么你为何不归还秦王赏赐给 你的十五座城邑,隐居到边远的地方去浇灌田园呢,你可以不时地劝告一下秦王要重用隐居 山林的贤士,收养无依靠的老人,抚养无父兄的孤儿,推介有功劳的人,尊重有德行的人
这样你就可能得到一些平安,而你如果还要贪恋商.於封地的富庶,醉心秦国的教令,积聚 百姓的怨恨,那么秦王一旦舍弃他的客卿而去世不再当政了,秦国想要收捕你的人,难道还 会少吗?你的败亡之期抬抬脚就会到来!”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诫。五个月后秦孝公死子 太子即位。公子虔的党徒便告发商君想要谋反,朝廷于是派遣刑吏捕捉商君。商君出逃到关 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客店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颁布的法令规定,凡留宿 没有凭证的客人就是违法犯罪。”于是商君只好离开秦境去投奔魏国,可是魏国不愿接受他, 就将商君又送回到秦国。商君重回秦国之后,就逃到了自己的封地商邑去了 8.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 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9.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 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 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 诗歌赏析]: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 徒或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赋·序》云:“余往岁剖符 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 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深。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满楼的红粉 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家,哪得如此。 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 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 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 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 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雕饰精美的门庭,灯烛辉煌,象是红烛夜市一般。 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象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之姿毕现。“夜攒”益显其 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出锦绣华灿。“夜”和“晴”又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 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 诗吟至此,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收笔几乎难以为继。而诗 人别具心裁,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 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 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这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地 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只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 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湎酒色。这样一个局面,岂不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 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 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 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10.(1)剑阁峥嵘而崔嵬(2)丛菊两开他日泪(3)数罟不入洿池 (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5)赢粮而景从(6)枫叶荻花秋瑟瑟 11.(1)DE(A“热闹至极的曲折表达”的说法错误。B“城市和海洋互相彰显着对方的美” 作者褒海洋而贬城市,海洋有鲜明的个性与特质,而城市的个性.特质则显不足。C“有 意表现了……失落感”不符合文意。)
这样你就可能得到一些平安,而你如果还要贪恋商.於封地的富庶,醉心秦国的教令,积聚 百姓的怨恨,那么秦王一旦舍弃他的客卿而去世不再当政了,秦国想要收捕你的人,难道还 会少吗?你的败亡之期抬抬脚就会到来!”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诫。五个月后秦孝公死子, 太子即位。公子虔的党徒便告发商君想要谋反,朝廷于是派遣刑吏捕捉商君。商君出逃到关 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客店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颁布的法令规定,凡留宿 没有凭证的客人就是违法犯罪。”于是商君只好离开秦境去投奔魏国,可是魏国不愿接受他, 就将商君又送回到秦国。商君重回秦国之后,就逃到了自己的封地商邑去了。 8.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 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 9.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 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 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 [诗歌赏析]: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 徒或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赋·序》云:“余往岁剖符 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 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深。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满楼的红粉 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家,哪得如此。 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 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 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 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 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雕饰精美的门庭,灯烛辉煌,象是红烛夜市一般。 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象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之姿毕现。“夜攒”益显其 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出锦绣华灿。“夜”和“晴”又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 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 诗吟至此,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收笔几乎难以为继。而诗 人别具心裁,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 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 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这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地 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只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 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湎酒色。这样一个局面,岂不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 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 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 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10.(1)剑阁峥嵘而崔嵬 (2)丛菊两开他日泪 (3)数罟不入洿池 (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赢粮而景从 (6)枫叶荻花秋瑟瑟 11.(1)DE(A“热闹至极的曲折表达”的说法错误。B“城市和海洋互相彰显着对方的美”, 作者褒海洋而贬城市,海洋有鲜明的个性与特质,而城市的个性.特质则显不足。C“有 意表现了……失落感”不符合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