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集美大学:《机械设计基础》PPT课件_第十三章 带传动与链传动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73,文件大小:2.73MB,团购合买
13-1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 13-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 13—3带的应力分析 13-4·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传动比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第十三章带传动与链传动 简述 §13-1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 §13-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 §13-3带的应力分析 13_4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传动比

§13—1 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 第十三章 带传动与链传动 §13—2 带传动的受力分析 §13—4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传动比 简述 §13—3 带的应力分析

§13-5普通Ⅴ带传动的计算 // §13-6V带轮的结构 §13-8链传动的特点和应用 §13-9链条和链轮 13-10链传动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 §13-12滚子链传动的计算

§13—6 V带轮的结构 §13—8 链传动的特点和应用 §13—10 链传动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 §13—5 普通V带传动的计算 §13—9 链条和链轮 §13—12 滚子链传动的计算

简述 挠性传 动通过中间挠性件传递运动和动力的传动机 构;由主动轮、从动轮和传动带所组成。包括: 带传动、链传动和绳传动。 挠性传动的工作原理 摩擦传动:平带、V、多楔带、圆带等。 啮合传动:同步带、链传动等。 带传动和链传动适用于两轴中心距较大的传动场合

挠性传 动通过中间挠性件传递运动和动力的传动机 — 构;由主动轮、从动轮和传动带所组成。包括: 带传动、链传动和绳传动。 挠性传动的工作原理 — 摩擦传动:平带、V带、多楔带、圆带等。 啮合传动:同步带、链传动等。 带传动和链传动适用于两轴中心距较大的传动场合。 简述

§13-1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 、带传动工作原理 二、主要类型和应用 带传动参数 四、带传动的张紧方式 五、带传动的特点和主要性能2

§13-1 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 一、带传动工作原理 二、主要类型和应用 三、带传动参数 四、带传动的张紧方式 五、带传动的特点和主要性能

、工作原理: 驱动力矩使主动轮转动时,依靠带和带轮接触面 间的摩擦力的作用,拖动从动轮一起转动,由此传递 定的运动和动力。 1 7 12

驱动力矩使主动轮转动时,依靠带和带轮接触面 间的摩擦力的作用,拖动从动轮一起转动,由此传递 一定的运动和动力。 一、工作原理:

二、主要类型与应用 1平型带传动一,截面形状 为矩形,其工作面是与轮面接触的内 表面。适合于高速转动或中心距a较 大的情况。 2V带传速角带,截面形状为 等腰梯形,与带轮轮槽相接触的两 侧面为工作面,在相同张紧力和 摩擦系数情况下,V带传动产生 的摩擦力比平带传动的摩擦要大, 故具有较大的牵引能力,结构更加 紧凑,广泛应用于机械传动中

二、主要类型与应用 最简单,截面形状 为矩形,其工作面是与轮面接触的内 表面。适合于高速转动或中心距a较 大的情况。 1.平型带传动 — 2.V带传动三角带,截面形状为 — 等腰梯形,与带轮轮槽相接触的两 侧面为工作面,在相同张紧力和 摩擦系数情况下,V带传动产生 的摩擦力比平带传动的摩擦要大, 故具有较大的牵引能力,结构更加 紧凑,广泛应用于机械传动中

3多楔带胜于平带与多 根V带的组合兼有两者的优点,适 于传递功率较大要求结构紧凑场合。 4圆形带形状为圆形,牵引能力 小,常用于仪器和家用电器中

截面形状为圆形,牵引能力 小,常用于仪器和家用电器中。 3.多楔带传动— 4.圆形带— 相当于平带与多 根V带的组合兼有两者的优点,适 于传递功率较大要求结构紧凑场合

、带传动参数 两轴平行且回转方向相同的传动称为开口传动。 1

三、带传动参数 两轴平行且回转方向相同的传动称为开口传动

中心距a:当劳处于张 紧状态,两带轸轴线闳 的距离称为中心距a 包角a:带与带轮接触 弧所对的中心角称为包 角 设小、大带轮的直径为 d1、d,带长为L 则包角a=n±20≈ sno. d2-d1 2a 代入a=丌±21(rud)=180±2-1×573 式中“+”适用大轮包角a2,“一”适用小轮包角a1

设小、大带轮的直径为 d1、 d2 ,带长为L。 a =  2 当带处于张 紧状态时,两带轮轴线间 的距离称为中心距a。 带与带轮接触 弧所对的中心角称为包 角 。 则包角 a d d 2 sin 2 − 1    = 中心距a: 包角: ( ) 2 1 rad a d − d 代入  =   0 2 1 0 180 57.3 − =  a d d 式中“+”适用大轮包角2, “-”适用小轮包角1

带长L: L=2AB+BC+AD =2acos6+-(d1+d2) 2 +6(d2-1) 2n+n(d1+)+(42-4)2 4a 已知带长L,由上式可得中心距: 2L-(d1+d2)+√2L-r(d1+d2)2-8(d1-al2 8

8 2 ( ) [2 ( )] 8( ) 2 1 2 2 L d1 d2 L d1 d2 d d a − + + − + − −    带长L: L=2AB+BC+AD a d d a d d d d a d d 4 ( ) ( ) 2 2 ( ) ( ) 2 2 cos 2 2 1 1 2 2 1 1 2 −  + + + + − = + +     A D C B 已知带长L,由上式可得中心距: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73页,可试读2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