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百色学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5,文件大小:43.5KB,团购合买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 命运的关键抉择,理解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 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 样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 大意义;全面把握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怎样 对外开放,明确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意义。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 运的关键抉择,理解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自我发展;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 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认 识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全 面把握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怎样对外开放,明 确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关于改革的社 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关于对外开 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难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对外开放与独立 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三、本章基本概念 改革;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 革命 四课时安排4课时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块择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 运的关键抉择,理解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和自我发展;了解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 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认 识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全 面把握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怎样对外开放,明 确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关于改革的社 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关于对外开 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难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对外开放与独立 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三、本章基本概念 改革;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 革命 四课时安排 4 课时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是一场革命 邓小平把改革称之为“第二次革命”。为什么和什么意 义上把改革称为“革命”?从本来意义上说,所谓革命,就 是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成为生产力发 展桎梏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革命是解决对抗性矛盾 的手段,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 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而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 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的改良行动。它不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 济关系,不是经过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而是经过自上而 下的有领导有步骤的行动予以实现,通常是指社会发展过程 中的量变。 (1)邓小平把我国的改革称为革命,是就其从解放生 产力这个意义上说的。革命打破并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桎 梏,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同样起着打破和消除生产 力发展桎梏的作用,所以改革也是革命。邓小平指出,改革 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 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 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2)把改革称为革命,还可以从它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 和深度来理解。改革虽然不是对社会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 革,不可能也不需要采取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激烈方式 但它也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

1、改革是一场革命 邓小平把改革称之为“第二次革命”。为什么和什么意 义上把改革称为“革命”?从本来意义上说,所谓革命,就 是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成为生产力发 展桎梏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革命是解决对抗性矛盾 的手段,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 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而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 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的改良行动。它不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 济关系,不是经过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而是经过自上而 下的有领导有步骤的行动予以实现,通常是指社会发展过程 中的量变。 (1)邓小平把我国的改革称为革命,是就其从解放生 产力这个意义上说的。革命打破并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桎 梏,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同样起着打破和消除生产 力发展桎梏的作用,所以改革也是革命。邓小平指出,改革 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 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 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2)把改革称为革命,还可以从它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 和深度来理解。改革虽然不是对社会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 革,不可能也不需要采取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激烈方式。 但它也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

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新的探索和 制度的创新。从广度上来讲,改革要解放生产力,就必须扫 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所有障碍,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包括经济体制 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所以是 全面的改革。从深度来看,改革是重新调整社会各方面利益 关系的过程,它必然会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等方方面面 的利益,必然给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方法、 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3)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本来是两次性质不同的革命。为什么不说 是第三次革命?邓小平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 命的目的,是为了把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封建、半殖 民地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这个意义上,将它 们合在一起,看作是第一次革命。他说:“过去我们进行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完成了土地革命,又进行了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 (《邓小平文选》第3卷,134页)第一次革命是对旧的经济 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深刻变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 制度。第二次革命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原来的经济体

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新的探索和 制度的创新。从广度上来讲,改革要解放生产力,就必须扫 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所有障碍,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包括经济体制 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所以是 全面的改革。从深度来看,改革是重新调整社会各方面利益 关系的过程,它必然会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等方方面面 的利益,必然给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方法、 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3)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本来是两次性质不同的革命。为什么不说 是第三次革命?邓小平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 命的目的,是为了把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封建、半殖 民地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这个意义上,将它 们合在一起,看作是第一次革命。他说:“过去我们进行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完成了土地革命,又进行了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134 页)第一次革命是对旧的经济 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深刻变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 制度。第二次革命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原来的经济体

制和与之相联系的政治、文化体制等方面进行又一次全面而 深刻的变革。第一次革命为社会主义的改革提供了基础;第 二次革命是使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 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对中国社会主 义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与第一次革命一样重要,从发展的观点 看可能是更加重要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否定社 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化。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各个 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进行改革的探索,七八十年代开始逐步明 显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方向。今天人们谈到中国和苏东改 革的不同特点问题时,常常用激进改革还是渐进改革来区 分。这在一些研究转轨经济学或转型经济学的文章中几乎成 了定论。似乎二者的目标是相同的,区别只是一个改革的方 法和步骤问题。苏东国家搞“休克疗法”,企图毕其功于 役;而中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渐进式的道路。有些人甚至 认为,尽管前苏东国家实行“休克疗法”以来经济严重衰退, 但它们毕竟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目前的状况只是改 革进程中暂时的阵痛;而中国的改革尽管取得了世界瞩目的 成就,但因为采取渐进的方式,还没有实现前苏东国家已经 实现的经济转型,所以最终还是要走向他们的模式。其实, 用激进还是渐进来区分我国同前苏东国家的两种改革,是十

制和与之相联系的政治、文化体制等方面进行又一次全面而 深刻的变革。第一次革命为社会主义的改革提供了基础;第 二次革命是使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 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对中国社会主 义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与第一次革命一样重要,从发展的观点 看可能是更加重要。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否定社 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化。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各个 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进行改革的探索,七八十年代开始逐步明 显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方向。今天人们谈到中国和苏东改 革的不同特点问题时,常常用激进改革还是渐进改革来区 分。这在一些研究转轨经济学或转型经济学的文章中几乎成 了定论。似乎二者的目标是相同的,区别只是一个改革的方 法和步骤问题。苏东国家搞“休克疗法”,企图毕其功于一 役;而中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渐进式的道路。有些人甚至 认为,尽管前苏东国家实行“休克疗法”以来经济严重衰退, 但它们毕竟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目前的状况只是改 革进程中暂时的阵痛;而中国的改革尽管取得了世界瞩目的 成就,但因为采取渐进的方式,还没有实现前苏东国家已经 实现的经济转型,所以最终还是要走向他们的模式。其实, 用激进还是渐进来区分我国同前苏东国家的两种改革,是十

分肤浅的,因为它根本没有涉及问题的本质。两种改革的根 本区别在于改革的性质和方向完全不同 对苏东国家来说,改革的出发点不是因为原有的社会主 义模式存在弊端,而是认为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制度本身是注定没有效率、没有前途的。因此,他们认为需 要改革的不仅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的经济模式,而是要 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改革目的不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 度,而是为了用被它们看作富有效率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 本主义来取代没有效率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改革 的性质自然不是完善社会主义,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根本否定。 我国改革的出发点与同苏东国家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所 以要进行改革,不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定没有效率,而是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 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所以有一个通过改革建立 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体制的问题。改革的 性质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改革,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 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使社 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越性能够始终一贯、充分有效地发挥出 来。总之,两种改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 主义性质和方向 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分肤浅的,因为它根本没有涉及问题的本质。两种改革的根 本区别在于改革的性质和方向完全不同。 对苏东国家来说,改革的出发点不是因为原有的社会主 义模式存在弊端,而是认为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制度本身是注定没有效率、没有前途的。因此,他们认为需 要改革的不仅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的经济模式,而是要 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改革目的不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 度,而是为了用被它们看作富有效率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 本主义来取代没有效率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改革 的性质自然不是完善社会主义,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根本否定。 我国改革的出发点与同苏东国家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所 以要进行改革,不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定没有效率,而是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 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所以有一个通过改革建立 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体制的问题。改革的 性质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改革,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 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使社 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越性能够始终一贯、充分有效地发挥出 来。总之,两种改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 主义性质和方向。 3、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一方面,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已经充分证明,只有走社 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义本身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充 分建立起来,在经济技术方面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很大 的差距,社会主义优越性还不可能充分得到体现,因此存在 着使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得以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在 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一种想把中国拉到 资本主义轨道上去的企图,这决定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必 然存在否定和改变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问题。因 此,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必须坚持 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他指出,“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 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 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 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 道路。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改革实际上涉及的是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和生产力 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的是中国 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第一个比较认真 和深入地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形成了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思 想

一方面,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已经充分证明,只有走社 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义本身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充 分建立起来,在经济技术方面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很大 的差距,社会主义优越性还不可能充分得到体现,因此存在 着使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得以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在 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一种想把中国拉到 资本主义轨道上去的企图,这决定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必 然存在否定和改变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问题。因 此,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必须坚持 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他指出,“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 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 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 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 道路。”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改革实际上涉及的是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和生产力 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的是中国 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第一个比较认真 和深入地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形成了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思 想

(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在党的“八大”召开前后,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在这些 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 思想和理论。 1.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 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 的基本矛盾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 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他们之 间的矛盾是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 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 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 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也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 解决。 4.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 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

(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在党的“八大”召开前后,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在这些 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 思想和理论。 1.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 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 的基本矛盾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 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他们之 间的矛盾是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 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 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 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也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 解决。 4.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 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

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 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 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 革 因此,邓小平说“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 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 社会的政策的不行。”从前面我们讲的内容可以看到:改革 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要求,改革成为必然。那要进行怎 样的改革?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 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 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 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 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 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 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 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 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 革 因此,邓小平说“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 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 社会的政策的不行。”从前面我们讲的内容可以看到:改革 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要求,改革成为必然。那要进行怎 样的改革?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 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 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 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 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 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 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二)简要进程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一一乡镇企业)一一以城市为 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一一全面改革。 (三)重大成就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 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 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一)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 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正确 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规律,取得驾驭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主动权,保证现代 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发展、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三个根本 性问题。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要正确处理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12个重大关系,其中,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系是全部矛盾关系中首要的基本关系,是总揽全局 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是解决社会矛盾正确而有效的途径。围绕 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 必由之路。在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建设要实现两个带有全局

(二)简要进程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以城市为 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改革。 (三)重大成就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 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 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一)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正确 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规律,取得驾驭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主动权,保证现代 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发展、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三个根本 性问题。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要正确处理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 12 个重大关系,其中,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系是全部矛盾关系中首要的基本关系,是总揽全局 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是解决社会矛盾正确而有效的途径。围绕 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 必由之路。在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建设要实现两个带有全局

性的根本转变,解决好涉及长远性、全局性的两大课题,促 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 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加大改革的力度。改革是发展必不可少 的推动力量。同时还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 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又 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 发展,能不能解决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历史与现实使中国人民取得了这样的共识,中国的出路在于 发展,中国的希望在于发展,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 兴衰成败皆系于发展。只有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才能发挥和表现出来;只有发展了,我国才能尽快摆脱 落后,进入世界现代化强国之列;也只有发展了,人民才能 安居乐业,社会才能更加稳定,社会主义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 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稳定是前提,中国必须稳定。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 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 中,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 键时期,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多领域中的深层次矛盾比较集 中地暴露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

性的根本转变,解决好涉及长远性、全局性的两大课题,促 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 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加大改革的力度。改革是发展必不可少 的推动力量。同时还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 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又 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 发展,能不能解决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历史与现实使中国人民取得了这样的共识,中国的出路在于 发展,中国的希望在于发展,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 兴衰成败皆系于发展。只有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才能发挥和表现出来;只有发展了,我国才能尽快摆脱 落后,进入世界现代化强国之列;也只有发展了,人民才能 安居乐业,社会才能更加稳定,社会主义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 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稳定是前提,中国必须稳定。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 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 中,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 键时期,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多领域中的深层次矛盾比较集 中地暴露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