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百色学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3,文件大小:55KB,团购合买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科学含义、基本特征和重要意义,把握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需要处理的基本关系和主要举措。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科学含义、基本特征和重要意义,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基本原则、需要处理的基本关系和主要举措。 二、重点、难点 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 重点的社会建设。 难点: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 性。在现实实践中处理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关 系 三、本章基本概念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四、课时安排4课时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理论依据 人类长期梦寐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长期梦寐以求的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科学含义、基本特征和重要意义,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基本原则、需要处理的基本关系和主要举措。 二、重点、难点 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 重点的社会建设。 难点: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 性。在现实实践中处理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关 系。 三、本章基本概念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四、课时安排 4 课时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理论依据 1、人类长期梦寐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长期梦寐以求的

个社会理想,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对其都有精辟的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都曾提出和论证过 和谐思想,但侧重点不同。总的来说,儒家学说以“人”为 中心,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学说以“自然”为中心,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这些美好主张,在我国几千年 的封建社会里无法实现,因为那是一个阶级矛盾和等级矛盾 十分尖锐的社会。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 之治”、“开元之治”、“康乾盛世”,无非是说一个开明 君主在朝廷忠良的辅佐下,出现了生产发展、社会安定、人 民安居乐业的局面,但时间都不很长,只是封建历史长河中 的一瞬间,一个短暂的稳定和繁荣时期,而不能说是和谐社 19世纪上半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这方面前进了一大 步。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而且明确提出了建立和谐 社会的主张,但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代替它的未来 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 阶级,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一方面通过新科技革命,推 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缓 解了劳资之间的矛盾,从而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但 这个相对稳定局面不等于和谐社会,不能把二者划等号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依据社会形态理论,认为只有取代资

一个社会理想,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对其都有精辟的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都曾提出和论证过 和谐思想,但侧重点不同。总的来说,儒家学说以“人”为 中心,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学说以“自然”为中心,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这些美好主张,在我国几千年 的封建社会里无法实现,因为那是一个阶级矛盾和等级矛盾 十分尖锐的社会。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 之治”、“开元之治”、“康乾盛世”,无非是说一个开明 君主在朝廷忠良的辅佐下,出现了生产发展、社会安定、人 民安居乐业的局面,但时间都不很长,只是封建历史长河中 的一瞬间,一个短暂的稳定和繁荣时期,而不能说是和谐社 会。 19 世纪上半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这方面前进了一大 步。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而且明确提出了建立和谐 社会的主张,但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代替它的未来 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 阶级,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一方面通过新科技革命,推 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缓 解了劳资之间的矛盾,从而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但 这个相对稳定局面不等于和谐社会,不能把二者划等号。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依据社会形态理论,认为只有取代资

本主义对抗性社会形态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社会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无疑为我 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 价值 3、毛泽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供了思想理论准 备 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首次论 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还创造性地提 出了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学习和运用毛泽东的上述观点,在人民 内部各种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面前,坚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 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 减少不和谐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和解决好 系列社会矛盾,不断地促进社会和谐。虽然社会主义矛盾论 和社会和谐论不是一回事,但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思想理论准 备 4、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石和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 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 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石。“ 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

本主义对抗性社会形态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社会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无疑为我 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 价值。 3、毛泽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供了思想理论准 备 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首次论 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还创造性地提 出了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学习和运用毛泽东的上述观点,在人民 内部各种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面前,坚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 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 减少不和谐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和解决好一 系列社会矛盾,不断地促进社会和谐。虽然社会主义矛盾论 和社会和谐论不是一回事,但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思想理论准 备。 4、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石和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 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 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石。“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 义的本质和建设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的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5、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现实的理论指导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 新世纪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的这些重要理论成果,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现 实的理论指导 (二)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我国正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 义的本质和建设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的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5、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现实的理论指导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 新世纪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的这些重要理论成果,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现 实的理论指导。 (二)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我国正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 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 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 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 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诸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 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 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 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 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 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 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 白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 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 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 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 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 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 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 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 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 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 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 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 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 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 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 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 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 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

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 占优势的压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 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 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 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 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 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 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 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 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等等,都是为了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只有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搞好了,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 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 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因此,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我们要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切实把构建

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 占优势的压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 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 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 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 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 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 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 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 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等等,都是为了实现好、维 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只有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搞好了,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 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 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因此,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我们要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切实把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 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 好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谱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 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 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 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 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 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 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 好。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 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 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 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 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 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这六个方面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 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二)准确理解内涵必须把握的方面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 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 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不是空想社会 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 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 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得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一个阶梯。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 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 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

这六个方面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 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二)准确理解内涵必须把握的方面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 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 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不是空想社会 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 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 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得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一个阶梯。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 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 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两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 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 重大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还要为更高 层次的和谐社会奋斗。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 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 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 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 论的丰富和发展。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 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 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 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使人类的社 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

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两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 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 重大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还要为更高 层次的和谐社会奋斗。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 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 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 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 论的丰富和发展。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 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 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 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使人类的社 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

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 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 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 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社会。这就是说,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 中应有之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 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将其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目 标和具体措施。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 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 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 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使社会建设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崭新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 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党的十二大明确提

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 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 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 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社会。这就是说,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 中应有之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 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将其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目 标和具体措施。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 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 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 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使社会建设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崭新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 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党的十二大明确提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