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的思想,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 架;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坚持这一基本 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 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 济的地位及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正确认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 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 政策,了解改革和完善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 目标;搞清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 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允许 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的思想,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 架;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坚持这一基本 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 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 济的地位及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正确认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 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 政策,了解改革和完善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 目标;搞清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 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允许 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与按 生产要素分配结合;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促进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本章基本概念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公有制、按劳分 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保障体系 四、课时安排8课时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 资源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稀缺性,这就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 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 最适用的产品和劳务,获取最佳效益。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 件下,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通过 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最初出现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 代,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并完全由“看不见的手” 即市场自发调节。它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整个 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 判,指出它使社会劳动和生产资料不能得到合理的安排和充 分有效的利用,并带来严重的经济震荡和危机,提出了用有 计划的组织代替自发的市场经济的必然性。他们指出,一旦
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与按 生产要素分配结合;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促进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本章基本概念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公有制、按劳分 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保障体系 四、课时安排 8 课时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 资源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稀缺性,这就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 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 最适用的产品和劳务,获取最佳效益。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 件下,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通过 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最初出现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 代,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并完全由“看不见的手” 即市场自发调节。它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整个 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 判,指出它使社会劳动和生产资料不能得到合理的安排和充 分有效的利用,并带来严重的经济震荡和危机,提出了用有 计划的组织代替自发的市场经济的必然性。他们指出,一旦
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社会生产的无 政府状态将被有计划的组织所代替。 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这种体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使苏 联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在20世纪30年代的资 本主义大危机中免受影响。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认为计 划经济优于市场经济,并纷纷仿照苏联模式建立起这种经济 体制。于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人们普遍把计划经 济和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经济体制便是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以计划配 置为主。它的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 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政府各级行政部门手中,所有 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不可否认,这种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的 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是相适应的,并在当时发挥了积极 作用:通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较为迅速地初步建立起社会主 义物质基础,增加了财政收入,抑制了通货膨胀,使广大劳 动人民迅速摆脱了贫困状态。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经济体制的弊 端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
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社会生产的无 政府状态将被有计划的组织所代替。 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这种体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使苏 联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资 本主义大危机中免受影响。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认为计 划经济优于市场经济,并纷纷仿照苏联模式建立起这种经济 体制。于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人们普遍把计划经 济和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 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形成的经济体制便是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以计划配 置为主。它的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 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政府各级行政部门手中,所有 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不可否认,这种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的 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是相适应的,并在当时发挥了积极 作用:通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较为迅速地初步建立起社会主 义物质基础,增加了财政收入,抑制了通货膨胀,使广大劳 动人民迅速摆脱了贫困状态。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经济体制的弊 端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
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 的作用。(3)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4)经济形式、经营方 式单一化。这些严重地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 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历 史经验,指出中国要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 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要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由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 时期,开始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调节机制作用 不断增强,大多数商品的价格逐步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 域逐步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改革开 放的实践证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 比较强,发展态势就比较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 展和成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 践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到整个中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 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如前所述,长期以来, 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一直都认为计划经 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
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 的作用。(3)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4)经济形式、经营方 式单一化。这些严重地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 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历 史经验,指出中国要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 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要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由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 时期,开始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调节机制作用 不断增强,大多数商品的价格逐步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 域逐步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改革开 放的实践证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 比较强,发展态势就比较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 展和成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 践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到整个中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 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如前所述,长期以来, 无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一直都认为计划经 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的不断探索,在总结 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 济”的科学论断和江泽民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社会主 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概括起来,可以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 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正式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 为辅”,并得到了党的十二大的肯定。这一提法虽然仍然坚持 计划经济的总体框架不变,市场调节还被认定只起辅助补充 作用,但已为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提供了现实基础,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通路。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 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1984年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
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的不断探索,在总结 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 济”的科学论断和江泽民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社会主 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概括起来,可以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 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正式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 为辅”,并得到了党的十二大的肯定。这一提法虽然仍然坚持 计划经济的总体框架不变,市场调节还被认定只起辅助补充 作用,但已为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提供了现实基础,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通路。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 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1984 年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
济。邓小平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 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并把其称作纲领性文件。有计划 的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 起来的思想束缚,为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扫除了许多障碍。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新体制界定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强调计划和市场 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 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 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 内出现政治风波、国际上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经 验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必 须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把中国发展起来。要深 化改革、促进发展,“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 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 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 话中,邓小平总结道:“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些论断,明确界定了 市场经济的属性,从而解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 的思想束缚,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济。邓小平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 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并把其称作纲领性文件。有计划 的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 起来的思想束缚,为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扫除了许多障碍。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新体制界定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强调计划和市场 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 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 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总结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 内出现政治风波、国际上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经 验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必 须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把中国发展起来。要深 化改革、促进发展,“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 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 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在 1992 年初的南方谈 话中,邓小平总结道:“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些论断,明确界定了 市场经济的属性,从而解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 的思想束缚,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需要和邓小平的多次谈话,特 别是南方谈话的精神,江泽民于1992年6月9日在中央党 校发表讲话时,建议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四大报告采纳了这一建 议,并明确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 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 性作用。这样,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到党的十四大终于 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标志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①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 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 是经济手段。 ②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 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不具有制度属性, 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共性特征主要有:经济关 系市场化,即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都通过市场发生联系,一切
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需要和邓小平的多次谈话,特 别是南方谈话的精神,江泽民于 1992 年 6 月 9 日在中央党 校发表讲话时,建议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四大报告采纳了这一建 议,并明确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 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 性作用。这样,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到党的十四大终于 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标志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①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 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 是经济手段。 ②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 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不具有制度属性, 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共性特征主要有:经济关 系市场化,即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都通过市场发生联系,一切
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全部生产要素 都进入市场;企业行为自主化,即所有企业都具有进行商品 生产经营所拥有的全部权利;宏观调控间接化,即政府部门 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而是通过调节市场 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弥补市场缺陷,保证市场经济的 健康运行;经济运行法制化。一切经济活动方式和关系都以 法律形式来规范,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和科学的法 制基础等等。这些观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 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之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以外,还 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 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 调控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 手段的长处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全部生产要素 都进入市场;企业行为自主化,即所有企业都具有进行商品 生产经营所拥有的全部权利;宏观调控间接化,即政府部门 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而是通过调节市场 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弥补市场缺陷,保证市场经济的 健康运行;经济运行法制化。一切经济活动方式和关系都以 法律形式来规范,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和科学的法 制基础等等。这些观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 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之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以外,还 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 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 调控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 手段的长处。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内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立的依据: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 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多层次性,要求在坚持公 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 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1、公有制经济 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 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主要有:股份公司、跨所有制组建 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不同所有制投资的合伙经营企业、中外 合资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等。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内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确立的依据: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 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多层次性,要求在坚持公 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 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1、公有制经济 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 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主要有:股份公司、跨所有制组建 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不同所有制投资的合伙经营企业、中外 合资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等。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
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 富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①它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相一致,代表社会发展的方 ②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引导非 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有力保障 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④它是实现劳动人民在政治、经济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 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它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我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的根本 标志。因此,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社会主 义方向。否定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否定社会 主义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 作用; 说明: a.是公有资产而非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 国有经济而非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 主导作用
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 富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①它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相一致,代表社会发展的方 向。 ②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引导非 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有力保障。 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④它是实现劳动人民在政治、经济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 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它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我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的根本 标志。因此,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社会主 义方向。否定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否定社会 主义。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 作用; 说明: a.是公有资产而非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 国有经济而非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 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