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一选做题 应用与探究一一选做题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 [考点要求]选考内容依据《普通髙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遵循共同基 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的基本 理念,关注学生特长、个性和探究能力的发展,着重体现“应用·拓展”与“发 展·创新”两大目标,侧重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考查内容与能力层级 1.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的主题表达和结构特点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品味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思想内涵及语言艺术 评价文本的基本观点和情感态度 对文本某些特色作深入思考,形成看法并作出判断 3.表达应用E 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看法,表达情感 有创意地设计文本 在人际交住中恰当、得体地表达 修改文章 4.探究F 知人论世,探讨文本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及社会价值 就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创意解读,就某些问题提出独到见解 2010·湖南)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一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水中的倒影 [俄]亚·索尔仁尼琴 在水流涌动的水面,无论是远还是近的倒影全都辨认不出,即便水流清澈,即便 水流上没有泡沫,一一在经常涌动的水面,在永不休止的水的替换中,倒影是不 真实的、不清晰的、难以理解的 只有当水流穿过一道又一道河抵达一片安静、开阔的海湾,或是在小河湾中驻足, 或是在水波不兴的小湖中安卧,一一只有在这些地方,我们才能在镜子般的水面 上看到岸边树木上的每一枚叶子,淡淡白云中的每一抹云絮和天空那丰满而又蔚 蓝的深处。 此亦似君,此亦如吾。如果说,我们百般努力,至今仍未看见、仍未观照到不朽 的、清晰的真理,这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还正在向某处运动,我们还正在生 活? 在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见解。100字 左右。 答 答案①能,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中发展变化的,认识会跟随事物的发展变化而 不断调整、改变乃至深化;②否,辨认与观照事物须得在静止的状态或事物运动
2015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选做题 应用与探究——选做题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 [考点要求] 选考内容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遵循共同基 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的基本 理念,关注学生特长、个性和探究能力的发展,着重体现“应用·拓展”与“发 展·创新”两大目标,侧重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考查内容与能力层级: 1.分析综合 C 分析作品的主题表达和结构特点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品味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思想内涵及语言艺术 评价文本的基本观点和情感态度 对文本某些特色作深入思考,形成看法并作出判断 3.表达应用 E 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看法,表达情感 有创意地设计文本 在人际交住中恰当、得体地表达 修改文章 4.探究 F 知人论世,探讨文本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及社会价值 就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创意解读,就某些问题提出独到见解 一、(2010·湖南)选做题(2 小题任选做一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水中的倒影 [俄]亚·索尔仁尼琴 在水流涌动的水面,无论是远还是近的倒影全都辨认不出,即便水流清澈,即便 水流上没有泡沫,——在经常涌动的水面,在永不休止的水的替换中,倒影是不 真实的、不清晰的、难以理解的。 只有当水流穿过一道又一道河抵达一片安静、开阔的海湾,或是在小河湾中驻足, 或是在水波不兴的小湖中安卧,——只有在这些地方,我们才能在镜子般的水面 上看到岸边树木上的每一枚叶子,淡淡白云中的每一抹云絮和天空那丰满而又蔚 蓝的深处。 此亦似君,此亦如吾。如果说,我们百般努力,至今仍未看见、仍未观照到不朽 的、清晰的真理,这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还正在向某处运动,我们还正在生 活?…… 在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见解。100 字 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①能,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中发展变化的,认识会跟随事物的发展变化而 不断调整、改变乃至深化;②否,辨认与观照事物须得在静止的状态或事物运动
结束之后,静观默会、凝神细想,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与全貌,才能达成“清 晰”的认识;③辩证地认知。既可在运动中也可在静止的状态下认知事物。此外 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和因认识事物的角度等的不同,认识也会有变化。 解析本题是一个探究题,要注意题干中“结合原文”的要求。观点可以有多种 但在作答时只能选一种观点,并能从文中或生活中找到可支撑的论据,自圆其说 即可。 2.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的4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 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外交部发言人: 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投资环境 澳联邦通讯部长表示: 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 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 互联网凝聚慈善力量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髙潮 答 答案当今时代,网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其传播的“黄毒”信息等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它还引发国际争端,成为利 益集团博弈的工具,因此,用法律的手段监管网络,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解析本题应熟悉新闻写作知识,首先要对4条消息所反映的内容进行整合,提 炼出四者 共同的东西,然后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适度的阐释和论 、(2011·湖南)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一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 本报北京4月28日电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今天宣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区市和 现役军人的人口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 增加7390万人,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量1.3亿相比,减 少了5600万人。十年人口数字的变化反映出,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 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在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髙等挑战。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査的结果,全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居 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分,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广 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4月29日头版,有删节) 请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答 答案示例:《人民日报》2011年4月29日头版刊登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 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的重要新闻。新闻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就我国人口进行了
结束之后,静观默会、凝神细想,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与全貌,才能达成“清 晰”的认识;③辩证地认知。既可在运动中也可在静止的状态下认知事物。此外, 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和因认识事物的角度等的不同,认识也会有变化。 解析 本题是一个探究题,要注意题干中“结合原文”的要求。观点可以有多种, 但在作答时只能选一种观点,并能从文中或生活中找到可支撑的论据,自圆其说 即可。 2.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的 4 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 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 100 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外交部发言人: 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投资环境 澳联邦通讯部长表示: 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 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 互联网凝聚慈善力量 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高潮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当今时代,网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其传播的“黄毒”信息等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它还引发国际争端,成为利 益集团博弈的工具,因此,用法律的手段监管网络,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解析 本题应熟悉新闻写作知识,首先要对 4 条消息所反映的内容进行整合,提 炼出四者 共同的东西,然后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适度的阐释和论 证。 二、(2011·湖南)选做题(2 小题任选做一题)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 本报北京 4 月 28 日电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今天宣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显示,全国总人口为 1 370 536 875 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 31 个省区市和 现役军人的人口 1 339 724 852 人。与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 增加 7 390 万人,与 1990 年到 2000 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量 1.3 亿相比,减 少了 5 600 万人。十年人口数字的变化反映出,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 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在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挑战。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男性人口占 51.27%,女性人口占 48.73%。居 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66 557 万人,占总人口的 49.68%,同 2000 年人口普查相比,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3.46 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分,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广 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选自《人民日报》2011 年 4 月 29 日头版,有删节) 请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示例:《人民日报》2011 年 4 月 29 日头版刊登了《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 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的重要新闻。新闻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就我国人口进行了
对比。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是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来服务的。根据人口数据的变 化,我们可以展望未来,可以预见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并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 施,防患于未然。人口数据的变化警示我们,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要注意性别比的问题,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力度。 解析首先要读懂材料—一试题所给新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短评的 写作。本题所给新闻分为两个段落,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就我国人口进行了对比 第一段,从纵的方面讲,净增数量变少了,城镇化步伐加快了,老龄化趋势加快 了,流动人口规模在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髙:第二段,从横的方面讲,强调 了男女性别比例、城镇户口人数和人口数量前五名的省份。我们可从以下角度分 析。①人口变化成绩方面的角度:“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 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②人口现状面临挑战方面的角度: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 高”。③上述两个方面中的每一个点都可作为一个角度。④整体的角度:对人口 普查主要数据作整体评论。⑤其他角度:如“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的角 度;“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与“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相结合的角 度:“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与“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相结合的角度等。答 题一般应符合如下要求:体裁是新闻短评,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 的某一方面所作的评论,要有自己对事实的看法即观点,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结构基本完整。角度的选择不能脱离所提供的新闻事实。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 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答 答案示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视人之国若视其 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 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 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儒墨两家在当时 虽属不同流派,在观点上有许多相异之处,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类似的主 张,那就是“爱”的思想。虽然它们之间有着些许的不同,但是,它们所体现出 来的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是一样的,可见,无论什么派别,什么时代,爱是永恒的, 不变的。当今社会,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主张以人为本,其基础应当建立在 “爱”的基础之上。同时,“爱”也是幸福之源,爱和被爱同样是幸福的,没有 爱的人将与幸福无缘。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三点:一是文字,二是对比,三是联系实际。这两段文字 均是文言文,要扫清文字障碍,避免对语言本身理解岀现偏差;这两段文字, 段是孟子的,一段是墨子的,虽然属于不同的流派,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其共同 的地方:要联系实际,将这两段材料和现实结合起来,谈谈其现实意义。要点提 示: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
对比。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是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来服务的。根据人口数据的变 化,我们可以展望未来,可以预见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并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 施,防患于未然。人口数据的变化警示我们,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要注意性别比的问题,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力度。 解析 首先要读懂材料——试题所给新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短评的 写作。本题所给新闻分为两个段落,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就我国人口进行了对比: 第一段,从纵的方面讲,净增数量变少了,城镇化步伐加快了,老龄化趋势加快 了,流动人口规模在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第二段,从横的方面讲,强调 了男女性别比例、城镇户口人数和人口数量前五名的省份。我们可从以下角度分 析。①人口变化成绩方面的角度:“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 素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②人口现状面临挑战方面的角度: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 高”。③上述两个方面中的每一个点都可作为一个角度。④整体的角度:对人口 普查主要数据作整体评论。⑤其他角度:如“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的角 度;“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与“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相结合的角 度;“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与“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相结合的角度等。答 题一般应符合如下要求:体裁是新闻短评,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 的某一方面所作的评论,要有自己对事实的看法即观点,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结构基本完整。角度的选择不能脱离所提供的新闻事实。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 (《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 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 实谈谈你的看法。200 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示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视人之国若视其 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 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 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儒墨两家在当时 虽属不同流派,在观点上有许多相异之处,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类似的主 张,那就是“爱”的思想。虽然它们之间有着些许的不同,但是,它们所体现出 来的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是一样的,可见,无论什么派别,什么时代,爱是永恒的, 不变的。当今社会,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主张以人为本,其基础应当建立在 “爱”的基础之上。同时,“爱”也是幸福之源,爱和被爱同样是幸福的,没有 爱的人将与幸福无缘。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三点:一是文字,二是对比,三是联系实际。这两段文字 均是文言文,要扫清文字障碍,避免对语言本身理解出现偏差;这两段文字,一 段是孟子的,一段是墨子的,虽然属于不同的流派,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其共同 的地方;要联系实际,将这两段材料和现实结合起来,谈谈其现实意义。要点提 示: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
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 视同仁,爱无等差。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从强调 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从儒、墨兼用, 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现实谈看法。如 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能言之成理也可 三、(2012·湖南)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一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是庄 园的看门人。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者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 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 活的慰藉…… 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他 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 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 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佣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 来;他比着离地半阿尔申的髙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有几个人的确 不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 回答了。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盖拉新便又跑出院子去 了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 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他对着太 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 里还叫了一次“木木”。没有木木的应声。他走开了。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是 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讲一句话。……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卜卡在 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 (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呻吟了一个整夜”的心理活动 答 答案(答题要求)以“我”为叙述人称,以“痛苦”为基本心理,可以结合焦急、 自责、思念、担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设想等进行心理描述。具体略。 解析本题考査对文本的理解和想象、表达的能力。“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 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非常失望”,样子“疲倦”,脚步 “摇摇不稳”,“尘土满身”,“默默地站着”,“呻吟了一个整夜”等句子表 现了盖拉新在木木丢失后的“痛苦”心理。可以此为基本心理,用第一人称的手 法进行心理描写。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 答 答案(答题角度)所选文段通过叙写盖拉新在木木丢失后的焦急和痛苦,塑造了 个善良、敏感、执著和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可从以下角度分析:①叙事视角
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 一视同仁,爱无等差。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从强调 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从儒、墨兼用, 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现实谈看法。如 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能言之成理也可。 三、(2012·湖南)选做题(2 小题任选做一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是庄 园的看门人。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者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 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 活的慰藉…… 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他 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 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她”丢 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佣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 来;他比着离地半阿尔申的高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有几个人的确 不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 回答了。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盖拉新便又跑出院子去 了。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 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他对着太 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 里还叫了一次“木木”。没有木木的应声。他走开了。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是 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讲一句话。……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卜卡在 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 (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呻吟了一个整夜”的心理活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答题要求)以“我”为叙述人称,以“痛苦”为基本心理,可以结合焦急、 自责、思念、担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设想等进行心理描述。具体略。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想象、表达的能力。“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 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非常失望”,样子“疲倦”,脚步 “摇摇不稳”,“尘土满身”,“默默地站着”,“呻吟了一个整夜”等句子表 现了盖拉新在木木丢失后的“痛苦”心理。可以此为基本心理,用第一人称的手 法进行心理描写。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答题角度)所选文段通过叙写盖拉新在木木丢失后的焦急和痛苦,塑造了 一个善良、敏感、执著和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可从以下角度分析:①叙事视角
的角度,②情节设置的角度,③动作描写的角度,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的角度。(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具体略。 解析本题考査自选角度,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要分析塑造被选人物形象 的手法,首先要熟悉文本中有关此人物的情节,这是前提;其次要选好分析角度, 如分析描写手法、情节安排或叙事的角度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伦敦当地时间18日17时,随着中国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交接仪式的正式举行, 为期3天的伦敦书展落下帷幕。 在此次书展上,中国以迄今最大规模的主宾国活动隆重登场,向英国及来自世界 各国的出版商、版权交易商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各类图书出版现状。今年的 中国展台上有近3000种英文图书展出。书展推出的中国作品包括《钱钟书英文 散文选》和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髙挂》等书的英文版,以及《红楼梦》、《聊斋 志异》、《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国古典名著英文版。 伦敦书展落下了帷幕,但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重大推动意义,将留 下长远影响。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指出的,长期 以来,中英文学的交流有点失衡,不对等。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学的了解,远比英 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了解得多,英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古典文学,像《红楼 梦》等。中国一般读者,对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直到当代 作家作品,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哈利·波特》等都非常了解。 2013年度伦敦书展将于明年4月15日-17日举行,市场焦点主宾国是近年出版 业蓬勃发展的土耳其。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4月20日第4版“要闻”版,有删节)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 答 答案(参考)中国最大规模的书展伦敦落幕(所拟写的标题理由阐述言之成理 持之有据即可) 解析本题考査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所拟写的新闻标题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词 语:“伦敦书展”“中国”。所拟写的标题必须紧扣事实的主要信息,概括、突 出地提示整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 答 答案伦敦书展(所选消息内容)的意义主要在于展示了中国出版业蓬勃发展的 现状,扩大了中国书籍在世界的影响,为中西文化的沟通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媒 介,增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解析本题考査写新闻短评的能力。所写短评应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 事实的某一部分所作的评论。可从如下的角度考虑:①“展示”的角度 流”的角度,③“平台”的角度,④“影响”的角度,⑤“推动”的角度。 四、(2013·湖南)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一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的角度,②情节设置的角度,③动作描写的角度,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的角度。(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具体略。 解析 本题考查自选角度,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要分析塑造被选人物形象 的手法,首先要熟悉文本中有关此人物的情节,这是前提;其次要选好分析角度, 如分析描写手法、情节安排或叙事的角度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伦敦当地时间 18 日 17 时,随着中国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交接仪式的正式举行, 为期 3 天的伦敦书展落下帷幕。 在此次书展上,中国以迄今最大规模的主宾国活动隆重登场,向英国及来自世界 各国的出版商、版权交易商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各类图书出版现状。今年的 中国展台上有近 3 000 种英文图书展出。书展推出的中国作品包括《钱钟书英文 散文选》和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书的英文版,以及《红楼梦》、《聊斋 志异》、《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国古典名著英文版。 伦敦书展落下了帷幕,但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重大推动意义,将留 下长远影响。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指出的,长期 以来,中英文学的交流有点失衡,不对等。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学的了解,远比英 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了解得多,英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古典文学,像《红楼 梦》等。中国一般读者,对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直到当代 作家作品,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哈利·波特》等都非常了解。 2013 年度伦敦书展将于明年 4 月 15 日—17 日举行,市场焦点主宾国是近年出版 业蓬勃发展的土耳其。 (选自《人民日报》 2012 年 4 月 20 日第 4 版“要闻”版,有删节)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参考)中国最大规模的书展伦敦落幕(所拟写的标题理由阐述言之成理, 持之有据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所拟写的新闻标题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词 语:“伦敦书展”“中国”。所拟写的标题必须紧扣事实的主要信息,概括、突 出地提示整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伦敦书展(所选消息内容)的意义主要在于展示了中国出版业蓬勃发展的 现状,扩大了中国书籍在世界的影响,为中西文化的沟通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媒 介,增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解析 本题考查写新闻短评的能力。所写短评应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 事实的某一部分所作的评论。可从如下的角度考虑:①“展示”的角度,②“交 流”的角度,③“平台”的角度,④“影响”的角度,⑤“推动”的角度。 四、(2013·湖南)选做题(2 小题任选做一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天鹅知道自己髙贵,所以很自豪,知道自己美丽,所以很自好。它仿佛故意摆出 它的全部优点:它那样儿就像是要博得人家赞美,引起人家注目。而事实上它也 真是令人百看不厌的,不管是我们从远处看它成群地在浩瀚的烟波中,和有翅的 船队一般,自由自在地游着,或者是它应着召唤的信号,独自离开船队,游近岸 旁,以种种柔和、婉转、妍媚的动作,显出它的美色,施出它的娇态,供人们仔 细欣赏 天鹅,亦称“鹄”。鸟纲,鸭科,天鹅属各种的通称。如大天鹅,雄体长1.5 米以上,雌体较小,颈极长,羽毛纯白色;嘴端黑色,嘴基黄色达鼻孔前方。群 栖于湖泊、沼泽地带。主食水生植物,兼食贝类、鱼虾。飞行快速而髙。分布极 广,冬季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春季北迁蒙古和中国新疆、黑龙江等地繁殖。 另有疣鼻天鹅,嘴红色,基部具疣:小天鹅,体型较小,嘴短,嘴基黄色,未达 鼻孔。三种天鹅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分别分析以上两则材料在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及效果。 答 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是描述性文字,主要使用了描写、叙述等表达方 式,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天鹅的神态、动作等特征,鲜明生动, 具有形象性、情感性。 ②第二则材料是说明性文字,主要使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运用了较多的科学术 语进行解说,介绍了天鹅的种类、特征、习性、分布等知识,平实准确,具有科 学性、客观性。 解析本题考査描述性语言与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及作用,贴近学生实际。表述时 应注意:(1)使用必要的术语;(②2)要具体一些,不能太笼统。 (2)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写一段以“保护天鹅”为主旨的文字。不超过140字。 答案略。 解析表达要富有创意,紧扣“保护天鹅”的主旨。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 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 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 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 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 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 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 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 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 内涵与作用
天鹅知道自己高贵,所以很自豪,知道自己美丽,所以很自好。它仿佛故意摆出 它的全部优点:它那样儿就像是要博得人家赞美,引起人家注目。而事实上它也 真是令人百看不厌的,不管是我们从远处看它成群地在浩瀚的烟波中,和有翅的 船队一般,自由自在地游着,或者是它应着召唤的信号,独自离开船队,游近岸 旁,以种种柔和、婉转、妍媚的动作,显出它的美色,施出它的娇态,供人们仔 细欣赏。 天鹅,亦称“鹄”。鸟纲,鸭科,天鹅属各种的通称。如大天鹅,雄体长 1.5 米以上,雌体较小,颈极长,羽毛纯白色;嘴端黑色,嘴基黄色达鼻孔前方。群 栖于湖泊、沼泽地带。主食水生植物,兼食贝类、鱼虾。飞行快速而高。分布极 广,冬季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春季北迁蒙古和中国新疆、黑龙江等地繁殖。 另有疣鼻天鹅,嘴红色,基部具疣;小天鹅,体型较小,嘴短,嘴基黄色,未达 鼻孔。三种天鹅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分别分析以上两则材料在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及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是描述性文字,主要使用了描写、叙述等表达方 式,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天鹅的神态、动作等特征,鲜明生动, 具有形象性、情感性。 ②第二则材料是说明性文字,主要使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运用了较多的科学术 语进行解说,介绍了天鹅的种类、特征、习性、分布等知识,平实准确,具有科 学性、客观性。 解析 本题考查描述性语言与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及作用,贴近学生实际。表述时 应注意:(1)使用必要的术语;(2)要具体一些,不能太笼统。 (2)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写一段以“保护天鹅”为主旨的文字。不超过 140 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略。 解析 表达要富有创意,紧扣“保护天鹅”的主旨。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 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 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 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 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 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 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 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 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 内涵与作用
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 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 决疑问、丰富知识。 解析这两则材料中都有明确信息,如第一则材料中“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 疑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第二则材料中如“问焉以资切磋”等,只要 抓住重点信息,稍加组织即是答案。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 超过140字。 答 答案略 解析要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引用中国古代典籍(如《论语》《大学》等) 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命题探究及备考启示 1.高考卷选考内容的考查形式是怎样的? 答案高考选考题是始于2010年高考的新题型,既不同于山东、海南等首批进 入课改的文学类与实用类两篇阅读任选一的形式,也不同于江苏的论述类和实用 类两篇阅读任选一的形式,而是借助新闻体、寓言体、小小说体和文化经典这几 种形式,着重考查表达、探究的能力 选考题的考査主要是借助文本或分析概括,或评价,或探究。文本范围应该是新 闻体、文化经典、外国小说、寓言等形式。表达要求:2010年要求写100字左 右,分值为6分;2011年要求写200字左右,分值为9分;2012年分值为12 分,没要求字数;2013年第2问要求不超过140字,总分仍保持稳定,12分。 2.该考点的命题有何规律和趋势? 答案新闻、文化经典、外国小说将成为命题材料的重点,特别是新闻和文化经 典更将成为命题热点。新闻材料鲜活,具有时代感,能很好地考查考生对社会 时代的认识,且具有开放性,是首选的材料;文化经典是我们民族的历史和宝贵 精神财富,历代先贤的思想,到今天还在指导着我们的行为,但有的也成了我们 的包袱,怎样扬弃?此题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又便于探究。 选考题的命题形式现在己趋于成熟,2010年属探路,考6分;2011年有所调整 考9分;2012年又增加为12分,两道题,渐趋成熟;2013年基本与2012年保 持稳定。 选考题采取二选一的形式,从阅读与表达两者中选择。阅读方面的命题,强调个 性化的感悟以及多元化的解读、探究等,注重考査考生对有关材料的多层次、多 角度的解读,有个性、有创意的解读。表达部分的命题,强调语文的实际应用和 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交流,注重考查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 构建解答选做题的知识体系 个性化探究题 经典是文化的灵魂,又是灵魂的文化。文化经典著作列入高考考试范围,是一件 很有意义的事情,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 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 决疑问、丰富知识。 解析 这两则材料中都有明确信息,如第一则材料中“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 疑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第二则材料中如“问焉以资切磋”等,只要 抓住重点信息,稍加组织即是答案。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 超过 140 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略。 解析 要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引用中国古代典籍(如《论语》《大学》等) 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命题探究及备考启示 1.高考卷选考内容的考查形式是怎样的? 答案 高考选考题是始于 2010 年高考的新题型,既不同于山东、海南等首批进 入课改的文学类与实用类两篇阅读任选一的形式,也不同于江苏的论述类和实用 类两篇阅读任选一的形式,而是借助新闻体、寓言体、小小说体和文化经典这几 种形式,着重考查表达、探究的能力。 选考题的考查主要是借助文本或分析概括,或评价,或探究。文本范围应该是新 闻体、文化经典、外国小说、寓言等形式。表达要求:2010 年要求写 100 字左 右,分值为 6 分;2011 年要求写 200 字左右,分值为 9 分;2012 年分值为 12 分,没要求字数;2013 年第 2 问要求不超过 140 字,总分仍保持稳定,12 分。 2.该考点的命题有何规律和趋势? 答案 新闻、文化经典、外国小说将成为命题材料的重点,特别是新闻和文化经 典更将成为命题热点。新闻材料鲜活,具有时代感,能很好地考查考生对社会、 时代的认识,且具有开放性,是首选的材料;文化经典是我们民族的历史和宝贵 精神财富,历代先贤的思想,到今天还在指导着我们的行为,但有的也成了我们 的包袱,怎样扬弃?此题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又便于探究。 选考题的命题形式现在已趋于成熟,2010 年属探路,考 6 分;2011 年有所调整, 考 9 分;2012 年又增加为 12 分,两道题,渐趋成熟;2013 年基本与 2012 年保 持稳定。 选考题采取二选一的形式,从阅读与表达两者中选择。阅读方面的命题,强调个 性化的感悟以及多元化的解读、探究等,注重考查考生对有关材料的多层次、多 角度的解读,有个性、有创意的解读。表达部分的命题,强调语文的实际应用和 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交流,注重考查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 构建解答选做题的知识体系 一、个性化探究题 经典是文化的灵魂,又是灵魂的文化。文化经典著作列入高考考试范围,是一件 很有意义的事情,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
为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考查时应不会偏难偏专, 而是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 看法,并进行分析概括。 (一)文化经典类 边练边悟1阅读下列《论语》和《墨子》中节选的句子,完成题目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 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 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我 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 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墨子》 (1)结合材料概括孔子与墨子的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 答 (2)结合社会实际,评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 答案(1)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从教师的角度谈教育者要重视引导和示范,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答 “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启发性教学。(观点任答一点即可)墨 子的教学思想:墨子更多的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劝人强学;“不视人犹强为之 应当努力去学习。 (2)孔子是从教师的角度,谈教育者要重视引导和示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作“灌输式”的教育。孔子认为,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老师 要注重“无言”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有效地发挥学 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老师,更需要以自身的治学态度、正确方法和行为举 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像“天道”之于“四时”“百物”那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 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联系社会实际:略。 (二)外国小说类 由于湖南省语文新课程实施考试内容中有《外国小说欣赏》,从而凸显了外国小 说阅读在湖南省高考中的地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髙度重视 《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 感”和“虚构”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高考出题的八 个考点,试题既可能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出现,也可能在选做题中出现。在复习中, 我们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这八个话题知识,掌握答题要领, 规范作答话语。具体而言: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 够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要领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 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为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考查时应不会偏难偏专, 而是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 看法,并进行分析概括。 (一)文化经典类 边练边悟 1 阅读下列《论语》和《墨子》中节选的句子,完成题目。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 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 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我 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 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墨子》) (1)结合材料概括孔子与墨子的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结合社会实际,评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1)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从教师的角度谈教育者要重视引导和示范,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答 “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启发性教学。(观点任答一点即可)墨 子的教学思想:墨子更多的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劝人强学;“不视人犹强为之”, 应当努力去学习。 (2)孔子是从教师的角度,谈教育者要重视引导和示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作“灌输式”的教育。孔子认为,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老师 要注重“无言”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有效地发挥学 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老师,更需要以自身的治学态度、正确方法和行为举 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像“天道”之于“四时”“百物”那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 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联系社会实际:略。 (二)外国小说类 由于湖南省语文新课程实施考试内容中有《外国小说欣赏》,从而凸显了外国小 说阅读在湖南省高考中的地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 感”和“虚构”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高考出题的八 个考点,试题既可能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出现,也可能在选做题中出现。在复习中, 我们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这八个话题知识,掌握答题要领, 规范作答话语。具体而言: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 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 够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要领 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 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2)把握场景的功能 命题形式小说描写了某某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答题要领主要从场景对于氛围、情节和人物等角度切入思考,要结合具体文 本的具体位置进行具体分析,最好分点作答。 (3)探究复杂多义的小说主题 命题形式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联系这篇小说,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 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答题要领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问题,分 点回答。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加以阐述,回答要能够自圆其说。 (4)学会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命题形式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 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 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答题要领一般可从四个方面去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 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应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 史背景下去分析;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5)了解情节运行方式和情节安排技巧 命题形式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叙述,采用了哪种小说手法?请简述其特点。 纵观全文,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哪些好处? 答题要领阅读文本时,要先把握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分析其运行方式,概括 各部分所叙述的相应情节内容。有时候还要把握情节对于结构、人物或主题的作 用 (6)掌握常见的几种小说结构模式 命题形式小说作者是一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请简要分析小说在结构上 的特点,等等。答题要领对结构的分析应先整体分析小说属于情节性小说、 生活横断面式小说还是心理小 说,从而辨识该小说属于何种结构模式,然后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结构安排的特 点及其艺术效果。 (⑦)体悟小说情感及其处理方式 命题形式小说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结合文本具体说说它是如何表现这些情感 的?小说里的人物具有高尚的情怀,请作具体分析,等等。 答题要领小说情感的把握,主要关注细节、情节与情感的关系,情感与人物的 关系以及情感与主题的关系。具体的作答还须联系具体文本作具体分析 8)理解虚构对于小说的重要意义 命题形式这篇小说显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请探究其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段及 艺术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从情节、细节或人物本身分析小说所虚构的内容,分析小说通过想象、 夸张、变形等手段营造的或映射或荒诞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深地揭示小说的特定 主题 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母亲的来信
(2)把握场景的功能 命题形式 小说描写了某某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答题要领 主要从场景对于氛围、情节和人物等角度切入思考,要结合具体文 本的具体位置进行具体分析,最好分点作答。 (3)探究复杂多义的小说主题 命题形式 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联系这篇小说,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 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答题要领 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问题,分 点回答。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加以阐述,回答要能够自圆其说。 (4)学会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命题形式 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 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 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答题要领 一般可从四个方面去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 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应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 史背景下去分析;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5)了解情节运行方式和情节安排技巧 命题形式 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叙述,采用了哪种小说手法?请简述其特点。 纵观全文,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哪些好处? 答题要领 阅读文本时,要先把握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分析其运行方式,概括 各部分所叙述的相应情节内容。有时候还要把握情节对于结构、人物或主题的作 用。 (6)掌握常见的几种小说结构模式 命题形式 小说作者是一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请简要分析小说在结构上 的特点,等等。 答题要领 对结构的分析应先整体分析小说属于情节性小说、 生活横断面式小说还是心理小 说,从而辨识该小说属于何种结构模式,然后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结构安排的特 点及其艺术效果。 (7)体悟小说情感及其处理方式 命题形式 小说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结合文本具体说说它是如何表现这些情感 的?小说里的人物具有高尚的情怀,请作具体分析,等等。 答题要领 小说情感的把握,主要关注细节、情节与情感的关系,情感与人物的 关系以及情感与主题的关系。具体的作答还须联系具体文本作具体分析。 (8)理解虚构对于小说的重要意义 命题形式 这篇小说显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请探究其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段及 艺术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 从情节、细节或人物本身分析小说所虚构的内容,分析小说通过想象、 夸张、变形等手段营造的或映射或荒诞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深地揭示小说的特定 主题。 边练边悟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母亲的来信
(苏联)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 开,贪婪地读着。半年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 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看就知道。母亲每周来一封信,开头千篇一律:“我的 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我首先要告诉你的是, 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我日子过得挺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每封信 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好儿子,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好好保重。盼你 的回信,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边读边轻蔑地蹙眉,尽 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把白菜全啃坏了;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 的小头巾,一一这种头巾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 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走进宿舍。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 着熨衣,打听谁跟谁有约会等。文卡等同房间的人走光后,锁上房门,坐到桌前, 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前,他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那位老乡问了他的 工资和生活情况,便责备道:“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冬天就到了,家里得请人 运木柴,要劈,要锯……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在白纸上方写上 了一个数字:126。然后在左边写上“支出”,右边写上“数目”。他取过日历 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写上:还债一10,买裤子一30,储蓄一20,电影、跳舞 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 寄去很不像话,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 中叨咕:“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笔,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 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时,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有删节) (1)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 答 答案变化:初来城里,焦急等待,珍视来信;半年之后,不屑冷漠,蔑视来信。 原因:①表层原因:母亲来信频繁,内容千篇一律、琐碎无趣;②深层原因:文 卡内心缺乏对母亲的理解、关心,不懂得珍惜母亲对自己深挚的爱:受城市风气 影响,注重自己的享受,有点自私。 (2)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谈谈这篇小说的构思技巧。150字左右。 答案①线索:标题“母亲的来信”是小说的线索,作者以此来串联起收信、忆 信、读信等故事情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信也是母亲情感的载体,包含了她 对儿子无私深挚的爱。②对比手法:母亲生活困难给文卡寄钱与文卡有余钱却不 寄给母亲、文卡初来城里盼望母亲来信的急切与后来对母亲来信的不屑等都形成 鲜明对比,更好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③插叙手法。小说开篇先写“母亲来信 了”,接着插叙了母亲以往来信的内容与文卡的情感变化,补充交代了故事情节 也为后文文卡记账、拆信等内容作了充分的铺垫。③出人意料的结尾:前文用不
(苏联)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 开,贪婪地读着。半年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 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看就知道。母亲每周来一封信,开头千篇一律:“我的 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我首先要告诉你的是, 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我日子过得挺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每封信 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好儿子,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好好保重。盼你 的回信,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边读边轻蔑地蹙眉,尽 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把白菜全啃坏了;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 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 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走进宿舍。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 着熨衣,打听谁跟谁有约会等。文卡等同房间的人走光后,锁上房门,坐到桌前, 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前,他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那位老乡问了他的 工资和生活情况,便责备道:“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冬天就到了,家里得请人 运木柴,要劈,要锯……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在白纸上方写上 了一个数字:126。然后在左边写上“支出”,右边写上“数目”。他取过日历 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写上: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 等—4 天,1 天 2 卢布—8……剩余—10 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 卢布,给母亲 寄去很不像话,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 中叨咕:“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笔,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 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时,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有删节) (1)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变化:初来城里,焦急等待,珍视来信;半年之后,不屑冷漠,蔑视来信。 原因:①表层原因:母亲来信频繁,内容千篇一律、琐碎无趣;②深层原因:文 卡内心缺乏对母亲的理解、关心,不懂得珍惜母亲对自己深挚的爱;受城市风气 影响,注重自己的享受,有点自私。 (2)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谈谈这篇小说的构思技巧。150 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①线索:标题“母亲的来信”是小说的线索,作者以此来串联起收信、忆 信、读信等故事情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信也是母亲情感的载体,包含了她 对儿子无私深挚的爱。②对比手法:母亲生活困难给文卡寄钱与文卡有余钱却不 寄给母亲、文卡初来城里盼望母亲来信的急切与后来对母亲来信的不屑等都形成 鲜明对比,更好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③插叙手法。小说开篇先写“母亲来信 了”,接着插叙了母亲以往来信的内容与文卡的情感变化,补充交代了故事情节, 也为后文文卡记账、拆信等内容作了充分的铺垫。③出人意料的结尾:前文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