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一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 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 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 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 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 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 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 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 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 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 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 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 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 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 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 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 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 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 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一一人们在读懂字义 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 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 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 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 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 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己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 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 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 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 美体验”;但我们不宜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此。 B.书法和写字之间有着朴素的联系,书法从根本上讲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 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C.书法的美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而不能由书 法家凭空创造
2015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论述类实用类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 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 “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 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 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 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 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 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 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 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 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 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 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 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 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 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 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 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 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 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 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 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 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 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 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 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一 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 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 美体验”;但我们不宜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此。 B.书法和写字之间有着朴素的联系,书法从根本上讲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 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C.书法的美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而不能由书 法家凭空创造
D.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只适合用“高峰堕石”“夏云舒 卷”等具体优美的比喻来形容 解析D项,“只适合……比喻来形容”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是指汉字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 偏旁、笔划体系,这一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仍然具有汉字的魅力。 B.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 统性的符号,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就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C.书法家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对写字精益求 精,这与捡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D.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 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已经无法挽回。 解析D项,“书写汉语的终结”说法过于绝对,“已经无法挽回”无中生有。 答案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玫瑰花的能指是作为植物的玫瑰花,其所指是爱情:文字的能指是它作为符 号的形态,所指是符号背后的含义。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书法以艺术为目的,书法家正是凭借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 创作书法作品的,读者也正是以这样的“审美经验”来欣赏作品的。 C.作为书法基本造型的“材料”,汉字具有超越汉语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即 使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D.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 现象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背离了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 解析B项,曲解了文意。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盛唐之音 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 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 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 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 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 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 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 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 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 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墓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 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 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其 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 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
D.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只适合用“高峰堕石”“夏云舒 卷”等具体优美的比喻来形容。 解析 D 项,“只适合……比喻来形容”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 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是指汉字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 偏旁、笔划体系,这一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仍然具有汉字的魅力。 B.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 统性的符号,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就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C.书法家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对写字精益求 精,这与捡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D.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 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已经无法挽回。 解析 D 项,“书写汉语的终结”说法过于绝对,“已经无法挽回”无中生有。 答案 D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玫瑰花的能指是作为植物的玫瑰花,其所指是爱情;文字的能指是它作为符 号的形态,所指是符号背后的含义。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书法以艺术为目的,书法家正是凭借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 创作书法作品的,读者也正是以这样的“审美经验”来欣赏作品的。 C.作为书法基本造型的“材料”,汉字具有超越汉语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即 使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D.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 现象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背离了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 解析 B 项,曲解了文意。 答案 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盛唐之音 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 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 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 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 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 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 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 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 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 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 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一 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其 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 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
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的提 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髙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 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 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这个 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 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 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 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与 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 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 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为盛唐 之音。 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传唱。 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的笔 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 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 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 段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4.下列对文中“盛唐之音”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盛唐时传入我国的异国音乐与传统的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音乐歌舞。 B.成为盛唐艺术美的灵魂的、渗透在各艺术部类中的具有鲜明音乐性的表现力 里 C.集中体现盛唐精神的、以绝句为代表的诗歌和以草书为代表的书法等艺术形 式 D.盛唐时在各个领域所表现出的具有音乐性和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风貌。 解析A项,“盛唐之音”不是音乐歌舞等具体的艺术形式:C项,“艺术形式 只是外在的,没有点出内在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D项,“各个领域”范围过 大 答案B 5.下列有关唐代书法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书法与诗歌同为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同时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它们具有同样的审美气质,共同体现出了这个时代的风貌。 B.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比如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便 摆脱了齐梁等前朝的束缚,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姿态 C.初唐书法的气质与当时的诗歌恰好一致,轻盈华美,婀娜多姿,到了盛唐, 书法风貌便如同李白的诗,痛快淋漓,一派飞动。 D.盛唐草书达到了当时书法中浪漫主义的高峰,它的笔墨线条、结构布局和情 态气势正是盛唐舞蹈的精髓在纸上的形象表现。 解析原文说“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 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这 是以诗歌作比,并不是说书法也“摆脱了齐梁等前朝的束缚” 答案B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的提 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 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 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这个 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 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 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 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与 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 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 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为盛唐 之音。 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传唱。 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的笔 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 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 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 段。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4.下列对文中“盛唐之音”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盛唐时传入我国的异国音乐与传统的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音乐歌舞。 B.成为盛唐艺术美的灵魂的、渗透在各艺术部类中的具有鲜明音乐性的表现力 量。 C.集中体现盛唐精神的、以绝句为代表的诗歌和以草书为代表的书法等艺术形 式。 D.盛唐时在各个领域所表现出的具有音乐性和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风貌。 解析 A 项,“盛唐之音”不是音乐歌舞等具体的艺术形式;C 项,“艺术形式” 只是外在的,没有点出内在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D 项,“各个领域”范围过 大。 答案 B 5.下列有关唐代书法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唐代书法与诗歌同为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同时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它们具有同样的审美气质,共同体现出了这个时代的风貌。 B.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比如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便 摆脱了齐梁等前朝的束缚,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姿态。 C.初唐书法的气质与当时的诗歌恰好一致,轻盈华美,婀娜多姿,到了盛唐, 书法风貌便如同李白的诗,痛快淋漓,一派飞动。 D.盛唐草书达到了当时书法中浪漫主义的高峰,它的笔墨线条、结构布局和情 态气势正是盛唐舞蹈的精髓在纸上的形象表现。 解析 原文说“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 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这 是以诗歌作比,并不是说书法也“摆脱了齐梁等前朝的束缚”。 答案 B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在初唐风行一时,深受人们喜爱,是这一时期 书法美的典型,也可以说它是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B.孙过庭强调抒情达意是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之提到与诗歌并行、 与自然同美的高度,这一认识预示着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C.盛唐诗歌和书法已经不再是对物质存在的客观“再现”“模拟”,而是更在 乎内心世界的主观“表现”“抒情”,乃至创造。 D.盛唐是一个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尤其是绝句、草书和音乐、舞蹈,都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合成了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 解析作者认为当时书法美的代表实为传世“兰亭”即各种摹本,而非王羲之真 迹 答案A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文化创意 创意被称为创造,也叫创新,但又不同于创造和创新。创意通俗地讲就是点子, 指的是观念、理念、观点、意见、想法等。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 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出发点。相对 于创意的这种原初性和出发点特征,创造只是在这个原创性基础上和出发点之后 的行动,是过程 而创新则是整个创造的结果达到了别人所没有的新水平和新境界。例如,北京奥 运场馆的“鸟巢”“水立方”形状和结构就是创意,这个创意只是一个理念或 个概念,但它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创造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把文化创意按照经济规律,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智慧型 知识型的新型产业。但文化的创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而且还有文化 事业方面的创意。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需要创意,但创意并非都是产业,也未 必都要产业化。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文化创意事业则注重文化对于一个国 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发挥。功能不同,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 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硬指 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软指标 我们之所以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提倡文化创意事业,是因为文化本 身兼具意识形态性和产品的经济属性,而且任何创意都是有价值属性的。通俗地 说,点子是有好点子、歪点子、鬼点子之分的。因此,同时注重创意的意识形态 属性和经济属性,就是要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矫正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不考虑文化主体性的做法。文化创意一旦脱离了价 值属性制约,则极有可能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比如,一盒88888 元的月饼,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创意,但在价值背离的背后却是铺张和欺骗。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 不可或缺,不可偏废。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但文化创意的灵 魂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激发人 们的智慧,把文化创意事业搞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文化 创意无法用金钱计算,但带来的社会效应和文明进步却是巨大的。它在人们愿意 接受的范围内,唤起责任心,强化文明感。因此,只有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
A.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在初唐风行一时,深受人们喜爱,是这一时期 书法美的典型,也可以说它是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B.孙过庭强调抒情达意是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之提到与诗歌并行、 与自然同美的高度,这一认识预示着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C.盛唐诗歌和书法已经不再是对物质存在的客观“再现”“模拟”,而是更在 乎内心世界的主观“表现”“抒情”,乃至创造。 D.盛唐是一个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尤其是绝句、草书和音乐、舞蹈,都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合成了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 解析 作者认为当时书法美的代表实为传世“兰亭”即各种摹本,而非王羲之真 迹。 答案 A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论文化创意 创意被称为创造,也叫创新,但又不同于创造和创新。创意通俗地讲就是点子, 指的是观念、理念、观点、意见、想法等。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 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出发点。相对 于创意的这种原初性和出发点特征,创造只是在这个原创性基础上和出发点之后 的行动,是过程。 而创新则是整个创造的结果达到了别人所没有的新水平和新境界。例如,北京奥 运场馆的“鸟巢”“水立方”形状和结构就是创意,这个创意只是一个理念或一 个概念,但它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创造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把文化创意按照经济规律,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智慧型、 知识型的新型产业。但文化的创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而且还有文化 事业方面的创意。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需要创意,但创意并非都是产业,也未 必都要产业化。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文化创意事业则注重文化对于一个国 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发挥。功能不同,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 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文化创意产业以 GDP 增长为标准,是一个硬指 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软指标。 我们之所以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提倡文化创意事业,是因为文化本 身兼具意识形态性和产品的经济属性,而且任何创意都是有价值属性的。通俗地 说,点子是有好点子、歪点子、鬼点子之分的。因此,同时注重创意的意识形态 属性和经济属性,就是要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矫正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不考虑文化主体性的做法。文化创意一旦脱离了价 值属性制约,则极有可能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比如,一盒 88 888 元的月饼,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创意,但在价值背离的背后却是铺张和欺骗。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 不可或缺,不可偏废。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但文化创意的灵 魂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激发人 们的智慧,把文化创意事业搞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文化 创意无法用金钱计算,但带来的社会效应和文明进步却是巨大的。它在人们愿意 接受的范围内,唤起责任心,强化文明感。因此,只有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
意事业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 挥 (选自2012年2月8日《甘肃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创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创意虽然不同于创造和创新,但又与创造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与创造相比,创意具有“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等特征。 C.创意为创造提供了原创性基础和出发点,是创造活动应遵循的整个行动计划。 D.创意虽然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着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的水平 解析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 想法和主意,而非“整个行动计划” 答案C 2.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 A.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属于文化创意,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 重于“义”,功能不同,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B.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 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可急可缓的软指标。 C.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 二者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D.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的属性不同,前者具有经济属性,后者具有意 识形态属性,只有两者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解析B项中的“硬指标”“软指标”是相对而言,并非是说“必须完成”“可 急可缓”。C项,应将“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和“文化创意事业只 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中的“只”改为“注重”。D项,文化创意产业和文 化创意事业都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 答案A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创意转化成的新型产业,它应该在文化创意的价值属 性制约之下谋求发展。 B.文化创意有好坏之分,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就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 消费者的欺骗 C.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倡文化创意事业,为文化创意 产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D.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文化创意事业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为灵魂。 解析B项,应将“就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中的“就会”改为 “极有可能”。 答案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 髙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 四季的终始一一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 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 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 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
意事业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 挥。 (选自 2012 年 2 月 8 日《甘肃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创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创意虽然不同于创造和创新,但又与创造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与创造相比,创意具有“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等特征。 C.创意为创造提供了原创性基础和出发点,是创造活动应遵循的整个行动计划。 D.创意虽然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着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的水平。 解析 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 想法和主意,而非“整个行动计划”。 答案 C 2.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 ( ) A.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属于文化创意,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 重于“义”,功能不同,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B.文化创意产业以 GDP 增长为标准,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 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可急可缓的软指标。 C.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 二者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D.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的属性不同,前者具有经济属性,后者具有意 识形态属性,只有两者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解析 B 项中的“硬指标”“软指标”是相对而言,并非是说“必须完成”“可 急可缓”。C 项,应将“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和“文化创意事业只 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中的“只”改为“注重”。D 项,文化创意产业和文 化创意事业都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 答案 A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创意转化成的新型产业,它应该在文化创意的价值属 性制约之下谋求发展。 B.文化创意有好坏之分,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就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 消费者的欺骗。 C.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倡文化创意事业,为文化创意 产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D.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文化创意事业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为灵魂。 解析 B 项,应将“就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中的“就会”改为 “极有可能”。 答案 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 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 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 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 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 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
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 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冋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 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 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 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 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 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 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 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 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 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 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 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 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胸怀儒家 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岀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 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 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 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 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 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 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 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一这便是儒家入世之 “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4.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 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 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 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 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解析C项,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答案C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 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 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 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 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 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 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 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 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 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 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 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 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 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 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 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胸怀儒家 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 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 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 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 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 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 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 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 “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4.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 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 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 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 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解析 C 项,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答案 C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 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 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 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因 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析C项,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答案C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文人骚 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 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 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 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解析D项,“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 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 答案D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 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 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 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 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 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 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 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 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 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 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 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 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 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 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 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 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因 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析 C 项,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答案 C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文人骚 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 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 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 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解析 D 项,“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 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 答案 D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 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 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 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 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 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 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 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 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 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 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 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 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 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 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 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
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 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 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 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 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 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 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 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 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 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 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 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 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 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 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 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 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 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 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解析B项,依据原文缺少前提条件限定“照中国的传统”。以偏概全 答案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 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中国哲学家的 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暗示极为丰富,读者才能读出更多的新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之所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因为聪明的读者能发掘出 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 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解析C项因果倒置,依据原文第五段可知。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 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 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 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 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 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 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 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 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 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 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 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 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 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 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 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 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 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 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解析 B 项,依据原文缺少前提条件限定“照中国的传统”。以偏概全。 答案 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 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中国哲学家的 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暗示极为丰富,读者才能读出更多的新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之所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因为聪明的读者能发掘出 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 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解析 C 项因果倒置,依据原文第五段可知。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 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 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 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 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解析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但并不意味着对语言作用的排 斥,原文也无此表述,从文章倒数第二段“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 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等语句也可以看出D项表述的不妥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说“俗”道“雅”谈文化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 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 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 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 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 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 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 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 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说的是时间局限。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 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 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 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 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 “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 评价。“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 确立。即以“雅”为“正”。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 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 定都能“超凡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 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俗”还是“雅” 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习惯,它还是包括品位、境 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 趋赴道德。也就是说,“文”是构成而“化”是功能,相对于“化”之功能取向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 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 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 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 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解析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但并不意味着对语言作用的排 斥,原文也无此表述,从文章倒数第二段“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 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等语句也可以看出 D 项表述的不妥。 答案 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说“俗”道“雅”谈文化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 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 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 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 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 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 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 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 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说的是时间局限。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 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 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 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 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 “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 评价。“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 确立。即以“雅”为“正”。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 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一 定都能“超凡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 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俗”还是“雅” 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习惯,它还是包括品位、境 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 趋赴道德。也就是说,“文”是构成而“化”是功能,相对于“化”之功能取向
而言,“文”之构成往往更具有稳定性。“风俗”作为“人文”的重要构成,需 要一定的坚守来维护稳定,也需要一定的迁变来谋求发展。“风俗”在需要稳定 时,是作为正面价值呈现的,背弃者被斥为“伤风败俗”;而“风俗”在需要发 展时,是作为负面价值披露的,变革者被誉为“移风易俗”。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是“化人以雅”,是使人的品貌、趣味、格调、 境界都渐至“文雅”起来。在这里,“雅”成了“文”的内涵,“文”成了“雅 的表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文化人格的追求并不都言行如一、表里如 始终如一。既然人们鄙夷“谄世媚俗”,藐视“跟风从俗”,就不排斥有人以“文 雅”来装装门面,垫垫柱基。因此,我们在远离低俗、拒绝庸俗、摒弃媚俗之时, 更要养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通过文化自觉陶塑文化人格并提升文化 境界! 4.下列关于“俗”和“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社会初期,“俗”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和适应,是特定人群中 产生的一种不成文的、无需言明的默契 B.在人类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和精密后,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维护社会秩序准 绳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雅”是一种“公约”,这种“公约”的特点是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 及和谐相处,是一种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 D.“雅”是一种价值评判,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拒绝媚俗是为了维护 自己的人格尊严或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解析B项,“俗”只是“在一定语境中”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维护社会秩 序的准绳。 答案B 5.对于“俗”和“雅”的关系,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俗”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雅”是社 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 B.“雅”“俗”之间有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具有 陋意,是庸俗的;“雅”则是高尚的、脱俗的 C.“俗”是小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无需言明的约定。“雅”则是面向 更大的社会层面,对诸多的“俗”进行共性整合,进而形成的书面约定。 D.“俗”具有群体性,但这种群体性又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局限性;“雅”则是 为了让更多的群体“和而不同”,是对“俗”的局限性的超越,具有更广泛的适 用性。 解析A项,“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错。B项,“‘俗’的意涵具有 陋意,是庸俗的”片面。C项,“‘雅’则是……书面约定”没有依据 答案D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积习”可成俗,“约定”也可成俗,但是“俗”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 全方位适用的,地域不同、时间不同而“俗”不同 B.“雅”是文化整合的结果,也是文化提升的产物。“雅”与“俗”是相对的, 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 C.“风俗”是人文的重要构成,但它直接受人的好恶的制约。人们认可它时, 它便作为正面价值呈现;人们厌恶它时,它便被作为负面价值披露
而言,“文”之构成往往更具有稳定性。“风俗”作为“人文”的重要构成,需 要一定的坚守来维护稳定,也需要一定的迁变来谋求发展。“风俗”在需要稳定 时,是作为正面价值呈现的,背弃者被斥为“伤风败俗”;而“风俗”在需要发 展时,是作为负面价值披露的,变革者被誉为“移风易俗”。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是“化人以雅”,是使人的品貌、趣味、格调、 境界都渐至“文雅”起来。在这里,“雅”成了“文”的内涵,“文”成了“雅” 的表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文化人格的追求并不都言行如一、表里如一、 始终如一。既然人们鄙夷“谄世媚俗”,藐视“跟风从俗”,就不排斥有人以“文 雅”来装装门面,垫垫柱基。因此,我们在远离低俗、拒绝庸俗、摒弃媚俗之时, 更要养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通过文化自觉陶塑文化人格并提升文化 境界! 4.下列关于“俗”和“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人类社会初期,“俗”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和适应,是特定人群中 产生的一种不成文的、无需言明的默契。 B.在人类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和精密后,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维护社会秩序准 绳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雅”是一种“公约”,这种“公约”的特点是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 及和谐相处,是一种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 D.“雅”是一种价值评判,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拒绝媚俗是为了维护 自己的人格尊严或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解析 B 项,“俗”只是“在一定语境中”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维护社会秩 序的准绳。 答案 B 5.对于“俗”和“雅”的关系,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俗”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雅”是社 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 B.“雅”“俗”之间有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具有 陋意,是庸俗的;“雅”则是高尚的、脱俗的。 C.“俗”是小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无需言明的约定。“雅”则是面向 更大的社会层面,对诸多的“俗”进行共性整合,进而形成的书面约定。 D.“俗”具有群体性,但这种群体性又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局限性;“雅”则是 为了让更多的群体“和而不同”,是对“俗”的局限性的超越,具有更广泛的适 用性。 解析 A 项,“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错。B 项,“‘俗’的意涵具有 陋意,是庸俗的”片面。C 项,“‘雅’则是……书面约定”没有依据。 答案 D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积习”可成俗,“约定”也可成俗,但是“俗”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 全方位适用的,地域不同、时间不同而“俗”不同。 B.“雅”是文化整合的结果,也是文化提升的产物。“雅”与“俗”是相对的, 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 C.“风俗”是人文的重要构成,但它直接受人的好恶的制约。人们认可它时, 它便作为正面价值呈现;人们厌恶它时,它便被作为负面价值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