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一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月关东 黄文山 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看不 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 奈。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 没有一点绿的动静。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不仅背阴的 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阳光照 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 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 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 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 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天山山脉南行的步伐, 雄壮、威严。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 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 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 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 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 的景象。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从来都 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 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 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 坚持着,等待着。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 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但千万棵柞树相呼应,相映衬,相 扶持,随山形起伏,如巨毡延展,形成了一片让人徜徉不尽的风景 在冬将阑而雪犹然之际,登凤凰山则别有一番韵味。少了春花秋叶的点缀,山色 则更显古朴苍然;听不到鸣禽流水的声响,山间倒更觉空旷清幽。一座座深藏在 山间的寺庙都还披着厚厚的雪装,瓦楞上是雪。只有红漆的廊柱在这一片白色中 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很有年头的庙宇经白雪这么一衬,竟格外精神起来 铺在风凰山的这片雪足有半尺多厚。长长的一个冬季,说不清降了多少场雪。雪 的品格真让人崇敬。雪不独个占着一方地盘,旧雪每每敞开胸怀,迎接天上降临 的新伙伴。于是新雪压着旧雪,后来者总是居上,最下面的雪早凝成了冰,上面 的则是粉嫩的新雪,也许来到世上不过几天。这雪白得洁净,白得让人心疼。车 停下了,人却迟迟下不了车,因为实在不忍心踩在这样洁白的雪地上,一踩,那 洁白便有了伤痕,有了疼痛,但因此也就有了活生生的气息。 凤凰山在辽东诸山中以险峭闻名。远远地看凤凰山,那锐如剑戟的山峰,在天际 画出一道急剧起伏的影线,好像众多的山峰在负气争高。而当你走到一座座山峰
15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散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三月关东 黄文山 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看不 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 奈。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 没有一点绿的动静。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不仅背阴的 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阳光照 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 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 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 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 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天山山脉南行的步伐, 雄壮、威严。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 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 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 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 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 的景象。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从来都 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 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 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 坚持着,等待着。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 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但千万棵柞树相呼应,相映衬,相 扶持,随山形起伏,如巨毡延展,形成了一片让人徜徉不尽的风景。 在冬将阑而雪犹然之际,登凤凰山则别有一番韵味。少了春花秋叶的点缀,山色 则更显古朴苍然;听不到鸣禽流水的声响,山间倒更觉空旷清幽。一座座深藏在 山间的寺庙都还披着厚厚的雪装,瓦楞上是雪。只有红漆的廊柱在这一片白色中 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很有年头的庙宇经白雪这么一衬,竟格外精神起来。 铺在凤凰山的这片雪足有半尺多厚。长长的一个冬季,说不清降了多少场雪。雪 的品格真让人崇敬。雪不独个占着一方地盘,旧雪每每敞开胸怀,迎接天上降临 的新伙伴。于是新雪压着旧雪,后来者总是居上,最下面的雪早凝成了冰,上面 的则是粉嫩的新雪,也许来到世上不过几天。这雪白得洁净,白得让人心疼。车 停下了,人却迟迟下不了车,因为实在不忍心踩在这样洁白的雪地上,一踩,那 洁白便有了伤痕,有了疼痛,但因此也就有了活生生的气息。 凤凰山在辽东诸山中以险峭闻名。远远地看凤凰山,那锐如剑戟的山峰,在天际 画出一道急剧起伏的影线,好像众多的山峰在负气争高。而当你走到一座座山峰
面前,才感到凤凰山的可贵和不易。诸多山峰攒插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那山峰 能不陡吗?由于山势陡峭,表面的浅土被雨水冲刷殆尽,裸露出累累岩石。是板 块说也罢,火山说也罢,大凡山都是挤压的结果。可以说,没有挤压便没有山峰, 挤压越甚,山形越险峭。那布满全山的悬崖峭壁,以及镶嵌在岩缝间的庙宇和悬 挂于绝壁上的链梯,似乎都写着“坚忍”二字。这便是风凰山给每一个登临者最 好的赠予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关东三月的山上虽然还残留着大量的积雪,所有树的枝丫上都是光秃秃的, 没有一点绿的动静,但处处都透露出生机和活力。 B.作者在文中没有过多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把浓烈的赞美之情蕴藏在看似 不经意的景物描写中,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C.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把景物描写得十 分生动传神。 D.文章描写景物十分细腻,在描写时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 既突出了景物特点,又使得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E.文章开篇点出了关东三月的特点,重点描写了关东三月的景物,结尾又与文 章开头呼应,使得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解析A项,“所有树的枝丫上都是光秃秃的”错,因为下文中详细地写到“柞 树的树叶”。D项,“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反问”错,因为全文只有倒数第1 自然段用了反问的修辞,且只有一次。 答案AD 2.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宋琬《关山道中》所写的关东山脉的特点 答案这首词写出了雄浑、峭拔、冷峻的北地山景,其中的“拔地千盘深黑”写 出了关东山脉雄浑威严的特点,“插天一线青冥”写出了关东山脉高耸峭拔的特 点,“六月阴崖残雪在”写出了关东山脉冷峻的特点 3.关东三月的山和树是本文主要的描写对象,但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笔墨来写 “雪”,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 答案主要有以下用意:①因为冰冻积雪是三月关东的特有景致,写雪能突出关 东三月寒冷的特点;②是为了反衬出关东山脉和山上柞树的坚忍和从容的特点 从而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旨。 4.关于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赞美了一种坚忍从容的精神”,有人认为是 “表现等待也是一种美丽”,你认为呢?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答 答案我认为“赞美了一种坚忍从容的精神”和“表现等待也是一种美丽”两 种观点都不够全面。文章的主旨是:通过重点描写关东三月独具特色的景物,以 及景物给人们带来的心灵震撼,告诉人们,等待是一种美丽,且等待也需要坚忍 和从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面前,才感到凤凰山的可贵和不易。诸多山峰攒插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那山峰 能不陡吗?由于山势陡峭,表面的浅土被雨水冲刷殆尽,裸露出累累岩石。是板 块说也罢,火山说也罢,大凡山都是挤压的结果。可以说,没有挤压便没有山峰, 挤压越甚,山形越险峭。那布满全山的悬崖峭壁,以及镶嵌在岩缝间的庙宇和悬 挂于绝壁上的链梯,似乎都写着“坚忍”二字。这便是凤凰山给每一个登临者最 好的赠予。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关东三月的山上虽然还残留着大量的积雪,所有树的枝丫上都是光秃秃的, 没有一点绿的动静,但处处都透露出生机和活力。 B.作者在文中没有过多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把浓烈的赞美之情蕴藏在看似 不经意的景物描写中,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C.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把景物描写得十 分生动传神。 D.文章描写景物十分细腻,在描写时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 既突出了景物特点,又使得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E.文章开篇点出了关东三月的特点,重点描写了关东三月的景物,结尾又与文 章开头呼应,使得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解析 A 项,“所有树的枝丫上都是光秃秃的”错,因为下文中详细地写到“柞 树的树叶”。D 项,“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反问”错,因为全文只有倒数第 1 自然段用了反问的修辞,且只有一次。 答案 AD 2.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宋琬《关山道中》所写的关东山脉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写出了雄浑、峭拔、冷峻的北地山景,其中的“拔地千盘深黑”写 出了关东山脉雄浑威严的特点,“插天一线青冥”写出了关东山脉高耸峭拔的特 点,“六月阴崖残雪在”写出了关东山脉冷峻的特点。 3.关东三月的山和树是本文主要的描写对象,但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笔墨来写 “雪”,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有以下用意:①因为冰冻积雪是三月关东的特有景致,写雪能突出关 东三月寒冷的特点;②是为了反衬出关东山脉和山上柞树的坚忍和从容的特点, 从而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旨。 4.关于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赞美了一种坚忍从容的精神”,有人认为是 “表现等待也是一种美丽”,你认为呢?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认为“赞美了一种坚忍从容的精神”和“表现等待也是一种美丽”两 种观点都不够全面。文章的主旨是:通过重点描写关东三月独具特色的景物,以 及景物给人们带来的心灵震撼,告诉人们,等待是一种美丽,且等待也需要坚忍 和从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 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 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 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 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 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 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 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髙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 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 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 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 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 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 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 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 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 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 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 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増绿素、増髙素、拉长 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 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 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髙素、拉长素、膨胀素 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 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 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増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髙素、拉长素、膨胀素, 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 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 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 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 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 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 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 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 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 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 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 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 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 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 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 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 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 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 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 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 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 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 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 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 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 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 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 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 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 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 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 的,因为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D.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 在的人们创作速度为什么这么快。 E.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 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解析A项,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是韭菜,而非杜甫的诗歌,故A错;C项,对唐 朝的韭菜而言,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是一件幸运的事,故C错;D项,原因是 理解不了人们为什么要生产垃圾食品和创作垃圾文化,故D错 答案BE 6.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答案在唐朝,韭菜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朴素本分、安静单纯、露水盈 盈,就像一首精致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极为精致,就像没有受到污染的韭菜 7.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 效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 诗 答 答案修辞手法:拟人、比喻。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写出唐朝的韭菜清清爽爽、 自然本真的生长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的韭菜的赞美之情。 8.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 答案在文中,作者把唐朝的韭菜、杜甫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和如今的韭菜、今人 对文学的创作态度进行了对比,抨击了今人急功近利、轻浮急躁的心态,表达了 作者对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纯朴的呼唤 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 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 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 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 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 的,因为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D.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 在的人们创作速度为什么这么快。 E.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 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解析 A 项,这句话的说明对象是韭菜,而非杜甫的诗歌,故 A 错;C 项,对唐 朝的韭菜而言,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是一件幸运的事,故 C 错;D 项,原因是 理解不了人们为什么要生产垃圾食品和创作垃圾文化,故 D 错。 答案 BE 6.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唐朝,韭菜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朴素本分、安静单纯、露水盈 盈,就像一首精致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极为精致,就像没有受到污染的韭菜。 7.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 效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 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写出唐朝的韭菜清清爽爽、 自然本真的生长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的韭菜的赞美之情。 8.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文中,作者把唐朝的韭菜、杜甫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和如今的韭菜、今人 对文学的创作态度进行了对比,抨击了今人急功近利、轻浮急躁的心态,表达了 作者对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回归纯朴的呼唤。 散文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 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
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 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 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 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 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 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 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 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一一弗拉基米尔,城边有 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 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 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 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 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 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 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 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 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 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 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 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 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 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 惊扰了上帝吧一一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 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 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 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 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 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 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 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 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 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 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 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吧
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 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 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 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 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 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 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 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 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 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 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 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 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 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 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 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 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 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 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 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 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 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 惊扰了上帝吧一一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 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 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 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 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 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 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 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 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 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 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 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 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 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伊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 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委婉地批评了其肤浅和表面化,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 巧妙地引出下文。 B.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原因是教堂 内的金银装饰太多,整个教堂装饰格调太过绚丽,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 C.作者在描写扫烛油的老妇人时采用了精雕细刻的工笔手法,从正面加以表现 突出了老妇人朴素、虏诚的宗教情感。 D.安德烈·鲁勃廖夫无论描摹故乡的风景,还是描绘教堂壁画中的基督都用单 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来表现,这是他深沉朴素的艺术观所决定的。 E.作者认为只有列宾才能把教堂中那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完美地再现出来,因 为列宾的绘画在主题的博大深沉和画面情感的丰富多彩上都要比鲁勃廖夫更为 出色。 解析B项,原因是“充满了奢华之气”,与宗教的朴素的精神相悖。“让人有 种炫目的感觉”理解过于表面肤浅。D项,见“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 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一句,文中并未涉 及其风景画的色彩和线条特点。而故乡的风土人情只是滋养了他朴素深沉的情感 和艺术观。E项,因为列宾是一位“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作者并 未对两位画家的高下做出明确评判 答案AC 2.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 “神情凝重的唱赞美诗的教士”为什么会给予作者这种感受?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清凉与圣洁之气”指的是一种朴素、宁静、神圣、纯洁的情感氛围(意 思对即可)。“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表现了这些人对宗教的虔诚和敬畏,以 及希望通过宗教净化灵魂、禁欲向善的愿望。“神情凝重的唱着赞美诗的教士” 表现了教士对上帝和宗教的虔诚,以及宗教赋予教士的庄严、神圣之感。 3.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 答 答案衬托,铺垫(单纯答“衬托”“铺垫”“对比”也可)。如:①以街头人物 雕像的虚浮表面和教堂装饰的奢华衬托教堂的“清凉圣洁之气”;②以等待正在 施礼的人和唱赞美诗的教士外在的圣洁衬托扫烛油的老妇人深沉朴素的虔诚。③ 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妇人的出场作铺垫。 4.“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结合生活现实作简要探究。 答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 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 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伊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 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委婉地批评了其肤浅和表面化,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 巧妙地引出下文。 B.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原因是教堂 内的金银装饰太多,整个教堂装饰格调太过绚丽,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 C.作者在描写扫烛油的老妇人时采用了精雕细刻的工笔手法,从正面加以表现, 突出了老妇人朴素、虏诚的宗教情感。 D.安德烈·鲁勃廖夫无论描摹故乡的风景,还是描绘教堂壁画中的基督都用单 一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来表现,这是他深沉朴素的艺术观所决定的。 E.作者认为只有列宾才能把教堂中那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完美地再现出来,因 为列宾的绘画在主题的博大深沉和画面情感的丰富多彩上都要比鲁勃廖夫更为 出色。 解析 B 项,原因是“充满了奢华之气”,与宗教的朴素的精神相悖。“让人有 一种炫目的感觉”理解过于表面肤浅。D 项,见“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 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一句,文中并未涉 及其风景画的色彩和线条特点。而故乡的风土人情只是滋养了他朴素深沉的情感 和艺术观。E 项,因为列宾是一位“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作者并 未对两位画家的高下做出明确评判。 答案 AC 2.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 “神情凝重的唱赞美诗的教士”为什么会给予作者这种感受?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清凉与圣洁之气”指的是一种朴素、宁静、神圣、纯洁的情感氛围(意 思对即可)。“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表现了这些人对宗教的虔诚和敬畏,以 及希望通过宗教净化灵魂、禁欲向善的愿望。“神情凝重的唱着赞美诗的教士” 表现了教士对上帝和宗教的虔诚,以及宗教赋予教士的庄严、神圣之感。 3.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衬托,铺垫(单纯答“衬托”“铺垫”“对比”也可)。如:①以街头人物 雕像的虚浮表面和教堂装饰的奢华衬托教堂的“清凉圣洁之气”;②以等待正在 施礼的人和唱赞美诗的教士外在的圣洁衬托扫烛油的老妇人深沉朴素的虔诚。③ 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妇人的出场作铺垫。 4.“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结合生活现实作简要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老妇人在低头的劳作中真正感受到了上帝的仁爱、慈 悲的关怀;二是指作者在老妇人低头的劳作中看到了人性隐忍、虔诚的光辉。(意 思对即可) 探究:同意。无论是对上帝还是对人生的理想,真正的追求不是表面的抬头仰望 或言语的表达,而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所付出的牺牲和采取的行动。 不同意。抬头仰望也是一种表达追求的方式,同时,不断的抬头仰望也是对自己 的一种鼓励和鞭策。(注:探究时还需结合生活现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地泉之灵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 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 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 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 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 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 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 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 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 间奥义。①她婉约,慢转,不骄不躁,不瘟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 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仼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 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 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 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 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 它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②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 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 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 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年来直冲云 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他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 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 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 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 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 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 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 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让运 河路线迂回,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 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婉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 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答案 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老妇人在低头的劳作中真正感受到了上帝的仁爱、慈 悲的关怀;二是指作者在老妇人低头的劳作中看到了人性隐忍、虔诚的光辉。(意 思对即可) 探究:同意。无论是对上帝还是对人生的理想,真正的追求不是表面的抬头仰望 或言语的表达,而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所付出的牺牲和采取的行动。 不同意。抬头仰望也是一种表达追求的方式,同时,不断的抬头仰望也是对自己 的一种鼓励和鞭策。(注:探究时还需结合生活现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地泉之灵 林 子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 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 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 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 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 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 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 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 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 间奥义。①她婉约,慢转,不骄不躁,不瘟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 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 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 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 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 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 它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②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 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 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 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年来直冲云 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他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 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 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 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 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 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 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 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让运 河路线迂回,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 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婉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 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 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 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 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 “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 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 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 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 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 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 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0日,略有删改) 5.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两项是() A.“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惆怅 的氛围。 B.灵渠从漓江水流淌过来,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 C.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魂 魄。 D.当海阳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和行船的 E.灵渠的坚固固然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设计和天衣无缝的施工,也与人们的精心 保护有关 解析A项应为“清静神秘的氛围”;B项,应是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D项, 从“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 和漓江”来看,应是排泄到湘江和漓江。 答案CE 6.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 者心情? 答案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 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 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答 答案第①处:句式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用“婉转”“不骄不躁”等词写 出灵渠的性情,用“引”写出灵渠的飘逸特点,拟人手法赋予了灵渠鲜明的个性, 第②处:运用一个比喻兼用拟人的长句,语言含蓄,且多用修饰语,用“安 然”“从容淡泊”“悠然”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 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 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地泉之灵”的意蕴和作用 答 答案意蕴:①从历史的角度看,灵渠承载地泉精灵,厚重而飘逸;②从建筑角 度看,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③从功用的角度看,灵渠作为一条运河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 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 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 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 “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 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 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 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 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 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 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 年 11 月 30 日,略有删改) 5.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惆怅 的氛围。 B.灵渠从漓江水流淌过来,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 C.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魂 魄。 D.当海阳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和行船的 安全。 E.灵渠的坚固固然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设计和天衣无缝的施工,也与人们的精心 保护有关。 解析 A 项应为“清静神秘的氛围”;B 项,应是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D 项, 从“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 和漓江”来看,应是排泄到湘江和漓江。 答案 CE 6.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 者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 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 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①处:句式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用“婉转”“不骄不躁”等词写 出灵渠的性情,用“引”写出灵渠的飘逸特点,拟人手法赋予了灵渠鲜明的个性。 第②处:运用一个比喻兼用拟人的长句,语言含蓄,且多用修饰语,用“安 然”“从容淡泊”“悠然”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 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 8.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地泉之灵”的意蕴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蕴:①从历史的角度看,灵渠承载地泉精灵,厚重而飘逸;②从建筑角 度看,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③从功用的角度看,灵渠作为一条运河
它引导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④从现实的角度看,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从启示的角度看,灵渠昭示着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 圣洁,让心与心沟通。 作用:①是全文的线索;②是全文的文眼。 散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戈壁听沙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一一其中便有我这个 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 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得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 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 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 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 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 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 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一一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 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 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 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 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 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⑤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 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 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 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⑥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 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 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 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 双腿… ⑦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 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 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 吗 ⑧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 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⑨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 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 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
它引导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④从现实的角度看,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从启示的角度看,灵渠昭示着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 圣洁,让心与心沟通。 作用:①是全文的线索;②是全文的文眼。 散文阅读(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戈壁听沙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 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 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得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 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 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 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 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 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 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 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 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 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 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 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⑤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 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 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 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⑥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 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 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 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 双腿…… ⑦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 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 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 吗? ⑧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 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⑨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 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 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
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 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 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 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⑩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 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 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①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 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一一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 ⑩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 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①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 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髙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 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 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一一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⑩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 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④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 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 戈壁现状。 D.文末对维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 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 视思考。 解析B项,“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的原因并不是“童年未实 现的军垦梦”;C项,“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表 现戈壁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E项,本文并不是“对戈壁文化消亡的 审视思考”。 答案AD 2.文章第⑨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 答案①印证上文,从历史角度说明东迁种族为西部山川所养育;②用情感强烈 的诗句引出下文对西部山川孕育中华民族的感叹和眷恋;③引用名人诗句,丰富 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可信性。 3.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 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 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 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⑩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 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 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⑪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 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 泣。 ⑫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 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⑬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 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 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 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⑭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 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④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 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 戈壁现状。 D.文末对维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 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 视思考。 解析 B 项,“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的原因并不是“童年未实 现的军垦梦”;C 项,“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表 现戈壁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E 项,本文并不是“对戈壁文化消亡的 审视思考”。 答案 AD 2.文章第⑨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印证上文,从历史角度说明东迁种族为西部山川所养育;②用情感强烈 的诗句引出下文对西部山川孕育中华民族的感叹和眷恋;③引用名人诗句,丰富 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可信性。 3.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