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难点 1.讲授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墨子崇尚贤士的思想,并思考其现代价值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今上举义不辟贫贱以官服事,以劳殿 赏举公义,辟私怨莫不敬惧而施 选文解读 文章一开始就摆出核心观点:王公大人治理国家,是否能够通过崇尚、举用 德才兼备的士来治理政事,是国家能否治理得好的关键。墨子说:“今者王公大 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 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治理 国家的人都想要国家富有、人民众多、刑罚政治治理得好,可是实际上往往是国 家没有变富而变得更加贫穷,人民没有增多而有所减少,刑罚政治没有治理好而 派混乱。这完全失去了治理国家者想要的,而得到了他们讨厌的。主观追求和 实际结果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就不能不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是 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以尚贤事能为政”就是 通过崇尚、任用有才德的人来治理政事。那些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们之所以达不 到目的,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尚贤事能这个根本。“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 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贤 良”就是有德行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治厚”“治薄”,一般理解为治绩多 治绩少,笼统地说也就是治理得好、治理得不好。“务”就是事业、事务、紧要 的事情。“众贤”就是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这是墨子的进一步推断:国家德才 兼备的士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德才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德 才兼备的士是国家治乱的根本。所以在高位治理国家的人,他的最紧要的事情必 定在于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术”就是方法,“奈何”就是如 何。跟“兼爱”“非攻”一样,“尚贤”这一问题,也是文章向深一层推进的逻 辑标志:既然德才兼备的士是国家治乱的根本,既然在高位治理国家者的要务是 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那么进一步的问题自然就是: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的方法 将是怎么样的呢?墨子先举了一个例子:“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 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善射御之士”就 是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富之贵之”就是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将可得而 众”就是乃可得而众。国家要是想要拥有众多的善于射箭驾车的士,就必定会使 善于射箭驾车的士富贵,敬重他们称赞他们。这样就可以促使人们在射箭驾车方 面刻苦努力,国家就必然可以拥有众多的善于射箭驾车的士了。这道理十分清楚。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 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厚乎德 行”指道德品行纯厚。“辩乎言谈”指在言谈方面很有口才。“博乎道术”指在
重点、难点 1.讲授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墨子崇尚贤士的思想,并思考其现代价值。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以官服事,以劳殿 赏 举公义,辟私怨莫不敬惧而施 选文解读 文章一开始就摆出核心观点:王公大人治理国家,是否能够通过崇尚、举用 德才兼备的士来治理政事,是国家能否治理得好的关键。墨子说:“今者王公大 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 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治理 国家的人都想要国家富有、人民众多、刑罚政治治理得好,可是实际上往往是国 家没有变富而变得更加贫穷,人民没有增多而有所减少,刑罚政治没有治理好而 一派混乱。这完全失去了治理国家者想要的,而得到了他们讨厌的。主观追求和 实际结果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就不能不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是 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以尚贤事能为政”就是 通过崇尚、任用有才德的人来治理政事。那些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们之所以达不 到目的,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尚贤事能这个根本。“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 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贤 良”就是有德行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治厚”“治薄”,一般理解为治绩多、 治绩少,笼统地说也就是治理得好、治理得不好。“务”就是事业、事务、紧要 的事情。“众贤”就是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这是墨子的进一步推断:国家德才 兼备的士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德才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德 才兼备的士是国家治乱的根本。所以在高位治理国家的人,他的最紧要的事情必 定在于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术”就是方法,“奈何”就是如 何。跟“兼爱”“非攻”一样,“尚贤”这一问题,也是文章向深一层推进的逻 辑标志:既然德才兼备的士是国家治乱的根本,既然在高位治理国家者的要务是 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那么进一步的问题自然就是: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的方法 将是怎么样的呢?墨子先举了一个例子:“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 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善射御之士”就 是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富之贵之”就是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将可得而 众”就是乃可得而众。国家要是想要拥有众多的善于射箭驾车的士,就必定会使 善于射箭驾车的士富贵,敬重他们称赞他们。这样就可以促使人们在射箭驾车方 面刻苦努力,国家就必然可以拥有众多的善于射箭驾车的士了。这道理十分清楚。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 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厚乎德 行”指道德品行纯厚。“辩乎言谈”指在言谈方面很有口才。“博乎道术”指在
治理国家的方法方面知道得多。“珍”是珠玉等宝物,比喻难得的人才。“佐” 即辅助的人、帮手。这段话是说德才兼备之士,在才德方面超出一般善于射箭驾 车的士,对国家来说更为重要,本来是国家的宝物、社稷的帮手。既然如此,要 想使国家拥有众多的德才兼备之士,也一定要使他们富贵、敬重他们、称赞他们。 墨子进一步用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故古者圣 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古代圣 王治理国家,施行这样一种原则:不义的人就不让他富有,不义的人就不让他尊 贵,不义的人就不让他亲密,不义的人就不让他接近。结果怎么样呢?“………国 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 不可不为义。’”这句话意思是说,国家财物多地位高的人听说了这事,都回到 家中盘算合计说:“起初我仗恃的是财物多地位高,现在君王举用有义的人,不 避贫穷低贱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就不能不行义。”接下来,墨子以同样的句式 口气列举了“亲者”(即跟君王关系亲密的人)、“近者”(即在前后左右侍 奉君王的人)、“远者”(即跟君王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的人)以及“远鄙 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即边邑远郊的臣子、宿卫宫中 的公族及卿大夫子弟、都城中的百姓、四方边远地区的农民)的反应:或者明白 了不可仗恃跟君王关系亲密,可以仗恃的只有行义,所以自己不能不行义;或者 明白了不可仗恃在君王前后左右服侍,可以仗恃的只有行义,所以自己不能不行 义:或者明白了跟君王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也并非无所依靠,可以依靠的是 行义,所以自己不能不行义……如此以至于举国上下都竞相行义。墨子总结这段 话的意思,还是用问题推进的:“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 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髙墙深宫,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有 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举国上下 都竞相行义,原因就在于:君王所用来驱使臣下的是一件事,即尚贤事能,“不 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臣下所用来侍奉君王的,必然就是 种方法,即行义。这就好比富人有高大的墙深邃的屋,屋子的墙筑好之后,只 在上面给它凿开一个门。假如有盗贼进去偷东西,只要关上他通行的惟一的门来 捉他,他就无从逃身了。富人把握了这个关键,就必然可以解决问题。古代圣王 使举国上下都竞相行义,同样是因为他把握了治理政事的关键。这个比方十分有 趣。设若富人不把住门,就抓不到小偷:设若君王不抓住尚贤事能这个关键,也 就不能使国人争相行义。 墨子在上面一段举古代圣王作例子,是说治理国家要抓住尚贤事能这个根 本。这是大的原则。确立了原则之后,就应该说明如何去贯彻原则。所以墨子还 是举古代圣王作例子,来具体说明如何落实。“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列德”就是给有德之人安排职位。“在农与工肆之人”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 人或者在各种手工业作坊做工的人。“有能”即有才能,根据上下文,应该还有 层“有德”的意思没有说破。墨子明确地表示了自己反对任人惟亲制度的立场 他认为,即使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或者在各种手工业作坊做工的人,只要他有才 有德,就应该举用他,并且要给他高的爵位(或者说给他高的官位),给他多多 的俸禄,让他承担职事,给他决断政令的权力。古代圣王认为:“爵位不高,则
治理国家的方法方面知道得多。“珍”是珠玉等宝物,比喻难得的人才。“佐” 即辅助的人、帮手。这段话是说德才兼备之士,在才德方面超出一般善于射箭驾 车的士,对国家来说更为重要,本来是国家的宝物、社稷的帮手。既然如此,要 想使国家拥有众多的德才兼备之士,也一定要使他们富贵、敬重他们、称赞他们。 墨子进一步用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故古者圣 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古代圣 王治理国家,施行这样一种原则:不义的人就不让他富有,不义的人就不让他尊 贵,不义的人就不让他亲密,不义的人就不让他接近。结果怎么样呢?“……国 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 不可不为义。’”这句话意思是说,国家财物多地位高的人听说了这事,都回到 家中盘算合计说:“起初我仗恃的是财物多地位高,现在君王举用有义的人,不 避贫穷低贱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就不能不行义。”接下来,墨子以同样的句式, 一口气列举了“亲者”(即跟君王关系亲密的人)、“近者”(即在前后左右侍 奉君王的人)、“远者”(即跟君王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的人)以及“远鄙 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即边邑远郊的臣子、宿卫宫中 的公族及卿大夫子弟、都城中的百姓、四方边远地区的农民)的反应:或者明白 了不可仗恃跟君王关系亲密,可以仗恃的只有行义,所以自己不能不行义;或者 明白了不可仗恃在君王前后左右服侍,可以仗恃的只有行义,所以自己不能不行 义;或者明白了跟君王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也并非无所依靠,可以依靠的是 行义,所以自己不能不行义……如此以至于举国上下都竞相行义。墨子总结这段 话的意思,还是用问题推进的:“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 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有 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举国上下 都竞相行义,原因就在于:君王所用来驱使臣下的是一件事,即尚贤事能,“不 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臣下所用来侍奉君王的,必然就是 一种方法,即行义。这就好比富人有高大的墙深邃的屋,屋子的墙筑好之后,只 在上面给它凿开一个门。假如有盗贼进去偷东西,只要关上他通行的惟一的门来 捉他,他就无从逃身了。富人把握了这个关键,就必然可以解决问题。古代圣王 使举国上下都竞相行义,同样是因为他把握了治理政事的关键。这个比方十分有 趣。设若富人不把住门,就抓不到小偷;设若君王不抓住尚贤事能这个关键,也 就不能使国人争相行义。 墨子在上面一段举古代圣王作例子,是说治理国家要抓住尚贤事能这个根 本。这是大的原则。确立了原则之后,就应该说明如何去贯彻原则。所以墨子还 是举古代圣王作例子,来具体说明如何落实。“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列德”就是给有德之人安排职位。“在农与工肆之人”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 人或者在各种手工业作坊做工的人。“有能”即有才能,根据上下文,应该还有 一层“有德”的意思没有说破。墨子明确地表示了自己反对任人惟亲制度的立场。 他认为,即使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或者在各种手工业作坊做工的人,只要他有才 有德,就应该举用他,并且要给他高的爵位(或者说给他高的官位),给他多多 的俸禄,让他承担职事,给他决断政令的权力。古代圣王认为:“爵位不高,则
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蓄禄”就是俸禄。给 德才兼备的士以高的爵位或官位,目的是要百姓敬重他;给德才兼备的士以丰厚 的俸禄,目的是要百姓信任他;给德才兼备的士以决断政令的权力,目的是要百 姓畏惧他。“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这句话意思是说, 古代的圣王把高爵、厚禄以及决定权三者给予德才兼备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才 德就给他们这样的赏赐,而是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取得成功。“故当是时,以德就 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这些都是古代圣王对尚贤事能原则的 贯彻:按德行高下走向相应的位次(按德行高下任以相应的官职),按官职从事 相应的职事,按功劳确定赏赐,按业绩分给俸禄。这样就把整个贵族政治的秩序 打破了:“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 怨,此若言之谓也。”做官的不会永远尊贵,而做百姓的不会永远低贱。有才有 德的就选用他,没有才德就降他的官职。所谓“举公义,辟私怨”,就是说举荐 人员依照公义,避免私怨(的干扰)。“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 下平”,这是用古代圣王举用德才兼备之士的具体例子,来证明尚贤事能的重要 性。尧举用了舜,授予他政事,结果天下太平。接下来墨子又列举了禹举用益 商汤举用伊尹、周文王举用闳夭、泰颠的事例,说明尚贤事能的好处。“故当是 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 这是圣王尚贤事能对全社会造成的影响。拥有优厚俸禄和高贵地位的大臣,没有 谁不恭敬害怕和警惕的,因为“官无常贵”,“无能则下之”;从事农业生产的 农民或者在各种手工业作坊做工的人,也没有谁不争相努力而尊崇道德的,因为 “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 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辅”和“相”都有 辅佐之意,“承”和“嗣”都有继承之意。士是用来作辅佐和接班人的,得到了 士,那么智谋方面就不会困穷,身体方面就不会劳苦,名声树立而功业成就,美 好的彰显而丑恶的不产生。总之,得士有种种好处 文章最后归结到不可不举用德才兼备之士:“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 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不管是称心如意之时还是不称心不如意之时,都不可以不举用德才兼备的士:倘 若想要遵循尧舜禹汤等前代圣王的学说或行为,必不可以不崇尚德才兼备的士。 崇尚有才有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 提示:参阅选文解读部分 二、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并建议“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 举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试结合当时具体历史背景,谈谈他的这一政 治主张的现实合理性
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蓄禄”就是俸禄。给 德才兼备的士以高的爵位或官位,目的是要百姓敬重他;给德才兼备的士以丰厚 的俸禄,目的是要百姓信任他;给德才兼备的士以决断政令的权力,目的是要百 姓畏惧他。“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这句话意思是说, 古代的圣王把高爵、厚禄以及决定权三者给予德才兼备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才 德就给他们这样的赏赐,而是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取得成功。“故当是时,以德就 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这些都是古代圣王对尚贤事能原则的 贯彻:按德行高下走向相应的位次(按德行高下任以相应的官职),按官职从事 相应的职事,按功劳确定赏赐,按业绩分给俸禄。这样就把整个贵族政治的秩序 打破了:“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 怨,此若言之谓也。”做官的不会永远尊贵,而做百姓的不会永远低贱。有才有 德的就选用他,没有才德就降他的官职。所谓“举公义,辟私怨”,就是说举荐 人员依照公义,避免私怨(的干扰)。“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 下平”,这是用古代圣王举用德才兼备之士的具体例子,来证明尚贤事能的重要 性。尧举用了舜,授予他政事,结果天下太平。接下来墨子又列举了禹举用益、 商汤举用伊尹、周文王举用闳夭、泰颠的事例,说明尚贤事能的好处。“故当是 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 这是圣王尚贤事能对全社会造成的影响。拥有优厚俸禄和高贵地位的大臣,没有 谁不恭敬害怕和警惕的,因为“官无常贵”,“无能则下之”;从事农业生产的 农民或者在各种手工业作坊做工的人,也没有谁不争相努力而尊崇道德的,因为 “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 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辅”和“相”都有 辅佐之意,“承”和“嗣”都有继承之意。士是用来作辅佐和接班人的,得到了 士,那么智谋方面就不会困穷,身体方面就不会劳苦,名声树立而功业成就,美 好的彰显而丑恶的不产生。总之,得士有种种好处。 文章最后归结到不可不举用德才兼备之士:“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 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不管是称心如意之时还是不称心不如意之时,都不可以不举用德才兼备的士;倘 若想要遵循尧舜禹汤等前代圣王的学说或行为,必不可以不崇尚德才兼备的士。 崇尚有才有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 提示:参阅选文解读部分。 二、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并建议“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 举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试结合当时具体历史背景,谈谈他的这一政 治主张的现实合理性
提示:可参阅以下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农业手工业的生产与管理日趋复杂 各诸侯国之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十分频繁。在各个领域的 激烈竞争中,智能的作用显得十分突出。由于文教下移,“士”的阶层逐渐形成 并不断扩大,各类人才得以表现出其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优点和长处。各国统 治者普遍注意网罗人才,许多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都纷纷谈论“进贤”“举贤” 类问题。墨家的“尚贤”说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关于墨子尚贤的意义,目前多数研究者均予以肯定。例如侯外庐等人认为 “所谓‘尚贤’,即尚国民阶级的资格,并坚持着国民阶级的立场以反对氏族贵 族。”侯氏所谓“国民阶级”,指的是自由民、奴隶、手工业者以及公社农民和 百工商贾等等。他说:“墨子的尚贤论富有科学精神,富有破坏氏族遗制的威力。” 但是也有不同意见。例如刘泽华说:“墨子的尚贤主张有其进步意义,在一定程 度上也符合人民的要求。但是墨子的尚贤是由‘上’来尚贤,而不是由人民来选 贤。因此它在本质上不会是劳动人民的思想。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 尚贤主张在很多情况下还会束缚人民的行动。因为把社会问题归结为几个人的问 题,把社会问题的希望全寄托在几个贤人身上,这就会转移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斗 争,这显然是一种改良主义思想。” (谭家健《墨子研究》,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有关资料 1.评《尚贤》《尚同》诸篇 凡《尚贤》、《尚同》等篇,文字皆极累重。盖墨子上说下教,强聒不舍, 故其辞质而不文也。 (吕思勉《经子解题》,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评《尚贤》上 词多反复,意贵迂回,气尚宽简,教持恳切,别是一调,不当以诸体类观之 (明·陈深辑《诸子品节》) 参考译文 先生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等治理国家的人,都想要国家富有、人民众多、 刑罚政治治理得好,然而国家没有得到富有却得到了贫穷,人民没有得到众多却 得到了减少,刑罚政治没有得到治理却得到了混乱,那么这是从根本上(或者说
提示:可参阅以下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农业手工业的生产与管理日趋复杂, 各诸侯国之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十分频繁。在各个领域的 激烈竞争中,智能的作用显得十分突出。由于文教下移,“士”的阶层逐渐形成 并不断扩大,各类人才得以表现出其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优点和长处。各国统 治者普遍注意网罗人才,许多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都纷纷谈论“进贤”“举贤” 一类问题。墨家的“尚贤”说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 关于墨子尚贤的意义,目前多数研究者均予以肯定。例如侯外庐等人认为: “所谓‘尚贤’,即尚国民阶级的资格,并坚持着国民阶级的立场以反对氏族贵 族。”侯氏所谓“国民阶级”,指的是自由民、奴隶、手工业者以及公社农民和 百工商贾等等。他说:“墨子的尚贤论富有科学精神,富有破坏氏族遗制的威力。” 但是也有不同意见。例如刘泽华说:“墨子的尚贤主张有其进步意义,在一定程 度上也符合人民的要求。但是墨子的尚贤是由‘上’来尚贤,而不是由人民来选 贤。因此它在本质上不会是劳动人民的思想。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 尚贤主张在很多情况下还会束缚人民的行动。因为把社会问题归结为几个人的问 题,把社会问题的希望全寄托在几个贤人身上,这就会转移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斗 争,这显然是一种改良主义思想。” (谭家健《墨子研究》,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有关资料 1.评《尚贤》《尚同》诸篇 凡《尚贤》、《尚同》等篇,文字皆极累重。盖墨子上说下教,强聒不舍, 故其辞质而不文也。 (吕思勉《经子解题》,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年版) 2.评《尚贤》上 词多反复,意贵迂回,气尚宽简,教持恳切,别是一调,不当以诸体类观之。 (明·陈深辑《诸子品节》) 参考译文 先生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等治理国家的人,都想要国家富有、人民众多、 刑罚政治治理得好,然而国家没有得到富有却得到了贫穷,人民没有得到众多却 得到了减少,刑罚政治没有得到治理却得到了混乱,那么这是从根本上(或者说
完全)失去了他们想要的,而得到了他们讨厌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先生墨子 说:“这原因在于王公大人等治理国家的人,不能通过崇尚、任用才德兼备的人 来治理政事。因此,国家才德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会治理得好;才德兼备 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所以在高位的人的紧要的事情,必定在于使有才 有德的人众多 请问:“既然这样,那么使有才有德的人众多的方法,将是什么呢?” 先生墨子说:“譬如,那些想要使自己的国家里善于射箭驾车的士众多的人, 必然要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们称赞他们,这之后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 士就可以变得众多了。何况德才兼备的士又道德品行纯厚、言谈方面很有口才、 在治理国家的方法方面知道得很多呢!这种人本来就是国家的宝物(本来就是国 家难得的人才)、社稷的好帮手,也必定要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们称 赞他们,这之后国家优秀的士也就可以变得众多了 “因此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时候,说道:‘不义就不让他富有,不义就不让 他尊贵,不义就不让他亲密,不义就不让他接近。’因此国家富贵(即财物多 地位高)的人听说了这事,都回到家中盘算合计说:‘起初我仗恃的是富贵,现 在君王举用有义的人,不避贫穷低贱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就不能不行义。’跟 君王关系亲密的人听说了这事,也回到家中盘算合计说:‘起初我仗恃的是跟君 王关系亲密,现在君王举用有义的人,不避贫穷低贱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就不 能不行义。’在前后左右侍奉君王的人听说了这事,也回到家中盘算合计说:‘起 初我仗恃的是在前后左右侍奉君王,现在君王举用有义的人,不避贫穷低贱的人 既然这样那么我就不能不行义。’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的人听说了这事,也 回到家中盘算合计说:‘我起初以为跟君王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就没什么依 靠了,现在君王举用有义的人,不避贫穷低贱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就不能不行 义。’直到边邑远郊的臣子、宿卫宫中的公族及卿大夫子弟、都城中的百姓、四 方边远地区的农民听说了君王举用有义的人,都争先恐后地行义。这是什么缘故 呢?这是因为:君王所用来驱使臣下的,是一件事(即尚贤事能,“不义不富 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臣下所用来侍奉君王的,是一种方法(即 行义)。譬如富人有髙大的墙深邃的屋子,屋子的墙壁已经筑好了,只在上面给 它凿开一个门。有盜贼进去偷东西,只要关上他通行的惟一的门来捉他,他就无 从逃走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都竞相行义)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 因为君王把握了治理政事的要领 “所以古时候圣王治理国家,给有德之人安排职位而崇尚有才德的人。即使 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或者在各种手工业作坊做工的人,有才能就选用他,给他高 的爵位(或给他高的官位),给他多多的俸禄,让他承担职事,给他决断政令的 权力。还这样说:‘爵位如果不髙,那么百姓对他就不敬重:俸禄如果不丰厚, 那么百姓对他就不信任;在政令方面没有决断的权力,那么百姓对他就不畏惧 拿高爵、厚禄以及决定权三者给予有才有德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才德而加以赏 赐,而是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取得成功。所以在这时,按德行高下走向相应的位次, 按官职从事相应的职事,按功劳确定赏赐,按业绩分给俸禄。所以做官的不会永
完全)失去了他们想要的,而得到了他们讨厌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先生墨子 说:“这原因在于王公大人等治理国家的人,不能通过崇尚、任用才德兼备的人 来治理政事。因此,国家才德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会治理得好;才德兼备 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所以在高位的人的紧要的事情,必定在于使有才 有德的人众多。” 请问:“既然这样,那么使有才有德的人众多的方法,将是什么呢?” 先生墨子说:“譬如,那些想要使自己的国家里善于射箭驾车的士众多的人, 必然要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们称赞他们,这之后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 士就可以变得众多了。何况德才兼备的士又道德品行纯厚、言谈方面很有口才、 在治理国家的方法方面知道得很多呢!这种人本来就是国家的宝物(本来就是国 家难得的人才)、社稷的好帮手,也必定要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们称 赞他们,这之后国家优秀的士也就可以变得众多了。 “因此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时候,说道:‘不义就不让他富有,不义就不让 他尊贵,不义就不让他亲密,不义就不让他接近。’因此国家富贵(即财物多、 地位高)的人听说了这事,都回到家中盘算合计说:‘起初我仗恃的是富贵,现 在君王举用有义的人,不避贫穷低贱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就不能不行义。’跟 君王关系亲密的人听说了这事,也回到家中盘算合计说:‘起初我仗恃的是跟君 王关系亲密,现在君王举用有义的人,不避贫穷低贱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就不 能不行义。’在前后左右侍奉君王的人听说了这事,也回到家中盘算合计说:‘起 初我仗恃的是在前后左右侍奉君王,现在君王举用有义的人,不避贫穷低贱的人, 既然这样那么我就不能不行义。’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的人听说了这事,也 回到家中盘算合计说:‘我起初以为跟君王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就没什么依 靠了,现在君王举用有义的人,不避贫穷低贱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就不能不行 义。’直到边邑远郊的臣子、宿卫宫中的公族及卿大夫子弟、都城中的百姓、四 方边远地区的农民听说了君王举用有义的人,都争先恐后地行义。这是什么缘故 呢?这是因为:君王所用来驱使臣下的,是一件事(即尚贤事能,“不义不富, 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臣下所用来侍奉君王的,是一种方法(即 行义)。譬如富人有高大的墙深邃的屋子,屋子的墙壁已经筑好了,只在上面给 它凿开一个门。有盗贼进去偷东西,只要关上他通行的惟一的门来捉他,他就无 从逃走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都竞相行义)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 因为君王把握了治理政事的要领。 “所以古时候圣王治理国家,给有德之人安排职位而崇尚有才德的人。即使 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或者在各种手工业作坊做工的人,有才能就选用他,给他高 的爵位(或给他高的官位),给他多多的俸禄,让他承担职事,给他决断政令的 权力。还这样说:‘爵位如果不高,那么百姓对他就不敬重;俸禄如果不丰厚, 那么百姓对他就不信任;在政令方面没有决断的权力,那么百姓对他就不畏惧。’ 拿高爵、厚禄以及决定权三者给予有才有德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才德而加以赏 赐,而是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取得成功。所以在这时,按德行高下走向相应的位次, 按官职从事相应的职事,按功劳确定赏赐,按业绩分给俸禄。所以做官的不会永
远尊贵,而做百姓的不会永远低贱。有才能就选用他,没有才能就降他的官职。 举荐人员依照公义,避免私怨(的干扰)’,上面这些就是这句话所说的意思。 所以古时候尧从服泽之阳举用了舜,授予他政事,结果天下太平;禹从阴方之中 举用了益,授予他政事,结果九州的洪水被平定了;汤从厨房里面举用了伊尹 授予他政事,结果他的计谋都很成功:周文王从渔猎者中举用了闳夭、泰颠,授 予他们政事,结果西面的国家都顺服了。所以在这些时候,即使是拥有优厚俸禄 和高贵地位的大臣,也没有谁不恭敬害怕和警惕的;即使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或者在各种手工业作坊做工的人,也没有谁不争相努力而尊崇道德的。所以,士 是用来作辅佐和接班人的。所以得到了士,那么智谋方面就不会困穷,身体方面 就不会劳苦,名声树立而功业成就,美好的显著而丑恶的不产生,这些都是由于 得到士啊。 因此先生墨子说:“称心如意,不可以不举用德才兼备的士;不称心如意, 也不可以不举用德才兼备的士。倘若想要遵循尧舜禹汤等前代圣王的学说或行 为,必不可以不崇尚德才兼备的士。崇尚有才有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远尊贵,而做百姓的不会永远低贱。有才能就选用他,没有才能就降他的官职。 ‘举荐人员依照公义,避免私怨(的干扰)’,上面这些就是这句话所说的意思。 所以古时候尧从服泽之阳举用了舜,授予他政事,结果天下太平;禹从阴方之中 举用了益,授予他政事,结果九州的洪水被平定了;汤从厨房里面举用了伊尹, 授予他政事,结果他的计谋都很成功;周文王从渔猎者中举用了闳夭、泰颠,授 予他们政事,结果西面的国家都顺服了。所以在这些时候,即使是拥有优厚俸禄 和高贵地位的大臣,也没有谁不恭敬害怕和警惕的;即使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或者在各种手工业作坊做工的人,也没有谁不争相努力而尊崇道德的。所以,士 是用来作辅佐和接班人的。所以得到了士,那么智谋方面就不会困穷,身体方面 就不会劳苦,名声树立而功业成就,美好的显著而丑恶的不产生,这些都是由于 得到士啊。” 因此先生墨子说:“称心如意,不可以不举用德才兼备的士;不称心如意, 也不可以不举用德才兼备的士。倘若想要遵循尧舜禹汤等前代圣王的学说或行 为,必不可以不崇尚德才兼备的士。崇尚有才有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