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语丈教案 20.秋水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点: 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 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 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 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 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 魅力 介绍庄子 (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 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 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 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 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 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 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 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1 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1 20.秋 水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点: 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 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 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 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 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 魅力。 二、介绍庄子. (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 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 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 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 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 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 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 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诵读感知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i)渚(zh)少(shdo)殆(da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五: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有教师对“之”的用法提出质疑,有待査实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卡片六: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 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卡片七: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
2 三、诵读感知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五: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有教师对“之”的用法提出质疑,有待查实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卡片六: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 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卡片七: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 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 另一层意思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 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 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知耻而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第三次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 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 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
3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 另一层意思。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 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 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 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 (知耻而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第三次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 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 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
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 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 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附: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黄河宽阔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不见水端 于是焉 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一一狂妄自大始吾弗信一一盲目崇拜 有比较才有鉴别 四、课堂小结 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 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 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 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 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 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 语“精神守望”,学了晢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 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 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
4 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 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 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于是焉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有比较才有鉴别 四、课堂小结 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 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 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 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 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 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 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 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 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
21、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 3、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重点 文意的把握 教学难点 文章的寓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肘 、导入新课 从“杞人忧天”说起。《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 二、初读课文 1、读准下列字音: 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 2、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5 21、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 3、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重点 文意的把握 教学难点 文章的寓意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杞人忧天”说起。《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初读课文 1、读准下列字音: 仞 惩 塞(惩山北之塞) 迂 汝 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 荷 叩 箕畚 龀 匮 亡(亡以应) 厝 朔 2、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翻译课文 1、方法指导 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 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 圆”指面积。 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 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 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 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2、知识积累 1)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2)通假字 汝之不惠 始一反焉 厝朔东 3、学生试译 4、师生共同订正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肘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 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6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翻译课文 1、方法指导 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 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 圆”指面积。 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 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 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 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2、知识积累 1)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2)通假字 汝之不惠 始一反焉 一厝朔东 3、学生试译 4、师生共同订正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 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研读分析 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 件而决心移山的一—“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 移山,就毫不动摇一—“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 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 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 “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晢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 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 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 人,才是聪明的) 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 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 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6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 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说明]这6个讨论题,旨在理解全文深刻的喻意。有两点注意:①学生的 回答,不必如教案所写参考答案一样,重要的是看他们的理解。②第5题,学生 可能答出反映了“封建迷信”或“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一类内容,教师注意引导。 三、细读理解 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思考下面问题。 1.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3.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 4.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 5.讨论本文的寓意?
7 二、研读分析 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 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 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 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 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 “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 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 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 人,才是聪明的) 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 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 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6.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 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说明]这 6 个讨论题,旨在理解全文深刻的喻意。有两点注意:①学生的 回答,不必如教案所写参考答案一样,重要的是看他们的理解。②第 5 题,学生 可能答出反映了“封建迷信”或“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一类内容,教师注意引导。 三、细读理解 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思考下面问题。 1.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3.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 4.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 5.讨论本文的寓意?
讨论归纳 提示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 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 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 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愚一一智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写法点评 对比:愚公一一智者京城氏之子一一智者 烘托:山之高大,运土路程远一一移山不易;山神之惧,天帝之感一一愚公 决心之坚 四、反思收获 方法指导:找出具体语句,通过品味来感悟 (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有志者事竟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读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感想?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目: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一一读《愚公移山》有感
8 讨论归纳 提示: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 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 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 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愚——智——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写法点评 对比:愚公——智者 京城氏之子——智者 烘托:山之高大,运土路程远——移山不易;山神之惧,天帝之感——愚公 决心之坚 四、反思收获 方法指导:找出具体语句,通过品味来感悟。 (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有志者事竟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读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感想?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目: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
22、扁鹊见蓦桓公 教学目标 1、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 2、理解本文寓意 3、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了解文意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的寓意 2、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 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 点的。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3、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 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研读分析 1、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 居十日—一居十日一一居十日一一居五日一一扁鹊逃秦、桓侯遂死 2、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 蔡国,逃到秦国去? 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 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 与残暴 3、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 扁鹊一一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 蔡桓公一一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 4、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 怎样的启示
9 22、扁鹊见蔡桓公 教学目标 1、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 2、理解本文寓意 3、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了解文意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的寓意 2、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 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 点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3、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 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研读分析 1、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 居十日——居十日——居十日——居五日——扁鹊逃秦、桓侯遂死 2、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 蔡国,逃到秦国去? 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 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 与残暴。 3、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 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 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 4、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 怎样的启示?
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 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 四、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 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 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五、朗读比赛 1、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2、各组开展背诵比赛。 3、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 (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指点背诵方法,如可按照叙事层次 来背,可抓住关键词语的变化来背等等。) 教学后记: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着 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 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总是以教师串讲为主,以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为主,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是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而是被 动的接受者,时间长了,逐渐丧失了学习古文化的兴趣,生动鲜活的文言文变成 了呆板生涩的文字材料。 为了打破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这篇课文的教学 上我采用了“主体参与式”活动设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开展 “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 织者和合作者,只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中的伙伴,学生才是主动的 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是创造过程及创造乐趣的享受 者,是发展的主体因素。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以小组教学为主,小组成员分配上兼顾好,中,差三 类学生,教育面向了全体学生,从客观上实现了教育公平,既承认学生的个体差 异,又保证了学生的整体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以讨论,表演,展示,竞赛等便 于学生自主参与,协同工作的活动为主要方法,符合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极大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意识。 为了避免活动教学沦于“热闹”的表象,在每一个环节中精心设计了要求及 论题,教师随时注意点拨评价,引导学生积累知识点,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处, 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当然,回顾本课设计,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活动环节是否过于繁琐?
10 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 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 四、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 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 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五、朗读比赛 1、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2、各组开展背诵比赛。 3、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 (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指点背诵方法,如可按照叙事层次 来背,可抓住关键词语的变化来背等等。) 教学后记: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着一 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 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总是以教师串讲为主,以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为主,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是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而是被 动的接受者,时间长了,逐渐丧失了学习古文化的兴趣,生动鲜活的文言文变成 了呆板生涩的文字材料。 为了打破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这篇课文的教学 上我采用了“主体参与式”活动设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开展 “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 织者和合作者,只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中的伙伴,学生才是主动的 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是创造过程及创造乐趣的享受 者,是发展的主体因素。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以小组教学为主,小组成员分配上兼顾好,中,差三 类学生,教育面向了全体学生,从客观上实现了教育公平,既承认学生的个体差 异,又保证了学生的整体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以讨论,表演,展示,竞赛等便 于学生自主参与,协同工作的活动为主要方法,符合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极大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意识。 为了避免活动教学沦于“热闹”的表象,在每一个环节中精心设计了要求及 论题,教师随时注意点拨评价,引导学生积累知识点,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处, 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当然,回顾本课设计,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活动环节是否过于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