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科课时计划 教者 阿通 时间207年4月9、10日,第七周星期二 课题: 辛弃疾词三首(两课时) 教学目的: 备 1.引导学生鉴赏三首辛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鉴赏三首辛词的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品味辛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鉴赏三首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引导学生鉴赏辛词的豪放、婉约兼具的风格。 教具及电化 教学手段 女坩上
语文 科 课时计划 教 者 阿通 时 间 2007 年 4 月 9、10 日,第七 周 星期二、三 课题: 辛弃疾词三首(两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鉴赏三首辛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鉴赏三首辛词的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品味辛词的豪放风格。 备 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鉴赏三首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引导学生鉴赏辛词的豪放、婉约兼具的风格。 教具及电化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导入新课略) 从初中学过的《西江月》入手,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北宋已沦 亡十多年,出生地早已被金兵占领。他21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 的起义队伍,投入抗金斗争。次年率领队伍参加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任掌 书记。之后,他建议耿京投归南宋,耿京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他与南宋联系。 当他南下时耿京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他在归途中得知此事,率50多人闯 入金营,生擒叛徒,解至建康献给宋高宗。从此,在南方任事,将恢复中原的 希望寄托在南宋统治者身上。到南方后,先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滁州知 州、江西提点刑狱、湖北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后被免职, 闲居江西上饶。1187年,又被起任福建提点刑狱,代理安抚使。后又被谏官弹 劾罢官,回上饶,徙居铅山。一住八年,1203年,起用为绍兴知州,兼浙东安 抚使,知镇江府。1207年,回到铅山,9月病卒 他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一直存在对金妥协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和战之 。辛弃疾是主战派,有出将入相之才,智勇兼备,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 自许,力主恢复,矢志不渝。但南宋小朝廷长期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 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不敢放手使用,使一生不得重 用,最终抱憾而终
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导入新课(略) 从初中学过的《西江月》入手,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北宋已沦 亡十多年,出生地早已被金兵占领。他 21 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 的起义队伍,投入抗金斗争。次年率领队伍参加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任掌 书记。之后,他建议耿京投归南宋,耿京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他与南宋联系。 当他南下时耿京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他在归途中得知此事,率 50 多人闯 入金营,生擒叛徒,解至建康献给宋高宗。从此,在南方任事,将恢复中原的 希望寄托在南宋统治者身上。到南方后,先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滁州知 州、江西提点刑狱、湖北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后被免职, 闲居江西上饶。1187 年,又被起任福建提点刑狱,代理安抚使。后又被谏官弹 劾罢官,回上饶,徙居铅山。一住八年,1203 年,起用为绍兴知州,兼浙东安 抚使,知镇江府。1207 年,回到铅山,9 月病卒。 他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一直存在对金妥协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和战之 争。辛弃疾是主战派,有出将入相之才,智勇兼备,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 自许,力主恢复,矢志不渝。但南宋小朝廷长期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 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不敢放手使用,使一生不得重 用,最终抱憾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 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 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 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他的词作长于用典。 欣赏《膏玉案》 (一)写作背景(略) (二)朗读感受(略) 播放子午书简朗读视频 学生评价,并模仿朗读。 (三)赏析探究 问题一: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 么方法?(链接) 问题二: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链接) 问题三: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 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链接) 边讨论边明确 明确一: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 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 族女性之众多。“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 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花千树(花灯之多) 星如雨(烟花之盛) 香满路(贵族之众 动转舞(舞灯之欢) 明确二: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写贵族女子,从三个 方面进行:一是他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 份。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 衣香还在空中飘散。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写“那人”着墨 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 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返 回) 明确三:正如林升在《题临安邸》中所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 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 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 国志士排挤打击。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 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 理想人格。 (四)审美感悟 问题:这首词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风格? 明确: 1、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 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2、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 热闹。 3、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 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 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 620 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 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 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他的词作长于用典。 三、欣赏《青玉案》 (一)写作背景(略) (二)朗读感受(略) 播放子午书简朗读视频 学生评价,并模仿朗读。 (三)赏析探究 问题一: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 么方法?(链接) 问题二: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链接) 问题三: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 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链接) 边讨论边明确: 明确一: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 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 族女性之众多。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 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花千树(花灯之多) 星如雨(烟花之盛) 香满路(贵族之众) 动转舞(舞灯之欢) 明确二: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写贵族女子,从三个 方面进行:一是他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 份。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 衣香还在空中飘散。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写“那人”着墨 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 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返 回) 明确三:正如林升在《题临安邸》中所写:“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 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 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 国志士排挤打击。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 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 理想人格。 (四)审美感悟 问题:这首词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风格? 明确: 1、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 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2、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 热闹。 3、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 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4、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 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 于柔 (五)比较鉴赏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都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但目的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 气氛。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之处: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而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 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因为二者立意不同,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 和家园之慨,而辛词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 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 高洁人格。表现手法上,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而辛词则只有世俗 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四、鉴赏《鹧鸪天》 (一)写作背景(略) (二)朗读感受 指导:上片要读得铿锵有力,节奏要快,表现作者当年的豪迈气概。下片要读得低沉, 节奏要稍慢,“却将”和“换得”二词重读,要读出愤懑之意。 (三)赏析探究 问题一:“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什么事?作者追忆这些往事要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往事”指上片第一句的参加领导抗金义军,第二句说的率领50精兵闯金营,活 捉叛徒张安国,第三、四句所说的南奔时与金兵互相射杀的情形。追忆这些往事,一是为了 表明自己年轻时以身许国、矢志抗金的政治理想,二是为了与下文的被闲置而难展抱负的现 实形成鲜明对比。 问题二:“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叹”的内容有二:一是“春风不染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 实现了。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施展抱负。“却”表达作者壮志未酬却被闲置的幽愤和憾 问题三:本词上下两片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 明确:本词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剧命运,上片追忆青年经历,格调雄壮,气壮山河 下片感叹年老闲散,伤心透骨。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该词先回忆将青年时期参加义 军抗击金兵和率军闯入敌营活捉叛徒的壮烈场面,表现青年时期以身报国的政治理想,与现 在年纪老大、闲置田园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今昔 对比,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理想成空的幽愤和悲叹,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 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感人 五、鉴賞《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怕登临的地方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指40年前的当朝旧 事。据有关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从洪洲(今江 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 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 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二)朗读感受 指导朗读:开头四句触景伤情,回忆往事,朗读时节奏要慢,要抑扬顿挫,读出悲愤之 少”“望”、“可怜”、“无数”等词要重读。过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达对
4、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 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 于柔。 (五)比较鉴赏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都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但目的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 气氛。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之处: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而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 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因为二者立意不同,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 和家园之慨,而辛词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 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 高洁人格。表现手法上,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而辛词则只有世俗 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四、鉴赏《鹧鸪天》 (一)写作背景(略) (二)朗读感受 指导:上片要读得铿锵有力,节奏要快,表现作者当年的豪迈气概。下片要读得低沉, 节奏要稍慢,“却将”和“换得”二词重读,要读出愤懑之意。 (三)赏析探究 问题一:“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什么事?作者追忆这些往事要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往事”指上片第一句的参加领导抗金义军,第二句说的率领 50 精兵闯金营,活 捉叛徒张安国,第三、四句所说的南奔时与金兵互相射杀的情形。追忆这些往事,一是为了 表明自己年轻时以身许国、矢志抗金的政治理想,二是为了与下文的被闲置而难展抱负的现 实形成鲜明对比。 问题二:“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叹”的内容有二:一是“春风不染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有机会 实现了。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无处施展抱负。“却”表达作者壮志未酬却被闲置的幽愤和憾 恨。 问题三:本词上下两片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 用? 明确:本词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剧命运,上片追忆青年经历,格调雄壮,气壮山河; 下片感叹年老闲散,伤心透骨。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该词先回忆将青年时期参加义 军抗击金兵和率军闯入敌营活捉叛徒的壮烈场面,表现青年时期以身报国的政治理想,与现 在年纪老大、闲置田园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今昔 对比,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理想成空的幽愤和悲叹,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 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感人。 五、鉴赏《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怕登临的地方就是“江西造口壁”。所怀的古指 40 年前的当朝旧 事。据有关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 年)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从洪洲(今江 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 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 年后,作者在任江 西提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二)朗读感受 指导朗读:开头四句触景伤情,回忆往事,朗读时节奏要慢,要抑扬顿挫,读出悲愤之 意;“多少”“望”、“可怜”、“无数”等词要重读。过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达对
历史发展总的趋势的自信,节奏要快,“遮不住”和“毕竟”两词要重读。最后两句感情又出 现逆转,表现作者对时局的隐忧,要读得轻而绵长 (三)赏析探究 问题一:上片第二句概括什么了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句中的“行人”包括哪些 人?“多少”怎样理解? 问题二:上片的“望”和“可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问题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怎样理解?句中的“青山”和“东流去”是否另有 所指?此句现在有何含义?(链接) 问题四: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相比,“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表达的情 感有什么不同?“江晚”和“山深”有什么深层含义? 讨论明确: 明确一:概括了当年千千万万民众的种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金兵猖獗、国耻未雪、朝 廷无能的满腔悲愤。这里的“行人”包括当时无数逃难的民众,也包括后来经过这里悲叹往 事的爱国志士,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多少”一是说明受苦受难的民众之多,二是表明民众 所受灾难之多、苦难之深,三是表明作者悲愤之强烈。 明确二:“望”表达了作者对己经沦陷而没有收复的故都和中原的怀想,“可怜”在这里 应理解为“可借”,表达了作者想望故国却被重重青山遮挡的遗憾和忠愤之情。 明确三:这两句字面意义是:无数青山可以遮挡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深层意思是:南宋的主和派可以设置重重障碍阻挠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爱国行动,但阻挡不 了他们对中原和故都的关怀思念,侵略者可以征服南宋的领土,但征服不了南宋爱国民众和 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这里的青山比喻南宋投降派和侵略者,东流之水比喻爱国 民众和爱国志士,“东流去”比喻正义的方向。这句现在的含义是:历史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 趋势不可阻挡。 明确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的情绪,这是作者对历史发 展的整体趋势的认识。但现实毕竟是严峻的,当时南宋朝廷日益腐朽,投降派毕竟在朝廷之 上占了上风,所以作为爱国志士不可能没有担忧,这就是“江晚正愁予”表达的情感,也就 是说,这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隐忧。“江晚”、“山深”不只是写眼前时间和景物的变化,而且 似乎喻指了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返回) (四)审美感悟 问题: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明确:主要运用了比兴手法(借景抒情)。全词写眼前景,说心中事,以清江之水比喻民 众之泪,以青山比喻南宋朝廷和侵略者,以东流水喻指正义的方向,以江晩和山深喻指南宋 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表现了对国事艰危的沉痛追怀,抒发了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的深情 萦念,收到了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青玉案》和《菩萨蛮》 2.研究辛词中的“登楼”的行为意象
历史发展总的趋势的自信,节奏要快,“遮不住”和“毕竟”两词要重读。最后两句感情又出 现逆转,表现作者对时局的隐忧,要读得轻而绵长。 (三)赏析探究 问题一:上片第二句概括什么了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句中的 “行人” 包括哪些 人?“多少”怎样理解? 问题二:上片的“望”和“可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问题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怎样理解?句中的“青山”和“东流去”是否另有 所指?此句现在有何含义?(链接) 问题四: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相比,“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表达的情 感有什么不同?“江晚”和“山深”有什么深层含义? 讨论明确: 明确一:概括了当年千千万万民众的种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金兵猖獗、国耻未雪、朝 廷无能的满腔悲愤。这里的“行人”包括当时无数逃难的民众,也包括后来经过这里悲叹往 事的爱国志士,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多少”一是说明受苦受难的民众之多,二是表明民众 所受灾难之多、苦难之深,三是表明作者悲愤之强烈。 明确二:“望”表达了作者对已经沦陷而没有收复的故都和中原的怀想,“可怜”在这里 应理解为“可惜”,表达了作者想望故国却被重重青山遮挡的遗憾和忠愤之情。 明确三:这两句字面意义是:无数青山可以遮挡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深层意思是:南宋的主和派可以设置重重障碍阻挠爱国民众和爱国志士爱国行动,但阻挡不 了他们对中原和故都的关怀思念,侵略者可以征服南宋的领土,但征服不了南宋爱国民众和 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这里的青山比喻南宋投降派和侵略者,东流之水比喻爱国 民众和爱国志士,“东流去”比喻正义的方向。这句现在的含义是:历史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 趋势不可阻挡。 明确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句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的情绪,这是作者对历史发 展的整体趋势的认识。但现实毕竟是严峻的,当时南宋朝廷日益腐朽,投降派毕竟在朝廷之 上占了上风,所以作为爱国志士不可能没有担忧,这就是“江晚正愁予”表达的情感,也就 是说,这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隐忧。“江晚”、“山深”不只是写眼前时间和景物的变化,而且 似乎喻指了南宋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返回) (四)审美感悟 问题: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明确:主要运用了比兴手法(借景抒情)。全词写眼前景,说心中事,以清江之水比喻民 众之泪,以青山比喻南宋朝廷和侵略者,以东流水喻指正义的方向,以江晚和山深喻指南宋 政权的日益腐朽和倾颓,表现了对国事艰危的沉痛追怀,抒发了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的深情 萦念,收到了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青玉案》和《菩萨蛮》 2. 研究辛词中的“登楼”的行为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