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节逸导读 兼萧红创作评析
《呼兰河传》节选导读 ——兼萧红创作评析
萧红 1911-1942
萧 红 1911-1942
萧红(191--1942),现代女作家, 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 呼兰县人
萧红(1911--1942),现代女作家, 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 呼兰县人
关于《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 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 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 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 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 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 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关于《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 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 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 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 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 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 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 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 还有些别的东西 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 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 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 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 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 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论萧红 的〈呼兰河传》)
“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 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 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 ‘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 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 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 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 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论萧红 的〈呼兰河传〉》)
萧红:“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萧红: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 作家”,天才却寿天,以11年的创作生涯, 共出版有11部集子,近百万字,分别为 《跋涉》(与萧军合作)《生死场》《商 市街》《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小城三月》 《呼兰河传》《马伯乐》 其中其成名作为《生死场》,分别由鲁迅 和胡风作序和跋,被誉为“最早出现的抗日 小说
萧红:“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 萧红: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 作家”,天才却寿夭,以11年的创作生涯, 共出版有11部集子,近百万字,分别为: –《跋涉》(与萧军合作)《生死场》《商 市街》《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小城三月》 《呼兰河传》《马伯乐》 –其中其成名作为《生死场》,分别由鲁迅 和胡风作序和跋,被誉为“最早出现的抗日 小说”
萧红:“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情绪型、体验型、自传型作家的还原: 萧红研究最初局限于“抗日文学”和 “左翼文学”的角度,存在较多的误读 近年以来,研究更结合萧红个人的悲剧 性身世,及其作为一个注重个人感受和 生存体验,具有相当的艺术感受力和表 现力的作家,其个人性创作审美特质的 完整呈现,对萧红小说的独特意蕴及文 体风格:情绪化、体验化和自传性特色 有了较多的认识
萧红:“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 情绪型、体验型、自传型作家的还原: 萧红研究最初局限于“抗日文学”和 “左翼文学”的角度,存在较多的误读。 近年以来,研究更结合萧红个人的悲剧 性身世,及其作为一个注重个人感受和 生存体验,具有相当的艺术感受力和表 现力的作家,其个人性创作审美特质的 完整呈现,对萧红小说的独特意蕴及文 体风格:情绪化、体验化和自传性特色 有了较多的认识
萧红:一个被放逐的灵魂 萧红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是 直寻找着“爱”和“温暧”的一生: 孤独的童年“失家”之痛:身为“女 儿”的性别原罪,决定了萧红被封建父权放 逐的命运。一生中家庭温暖的极度缺乏,使 “无家”情结成为萧红的宿命 坷坎的爱情“失爱”之痛:从逃脱家 庭包办婚姻,初恋受骗,与萧军、端木蕻良 的爱情纠葛及最终失败,来自男权社会的冷 漠与欺凌贯穿了萧红落寞而痛苦的一生;
萧红:一个被放逐的灵魂 ◼ 萧红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是 一直寻找着“爱”和“温暖”的一生: ----孤独的童年——“失家”之痛:身为“女 儿”的性别原罪,决定了萧红被封建父权放 逐的命运。一生中家庭温暖的极度缺乏,使 “无家”情结成为萧红的宿命; ----坷坎的爱情——“失爱”之痛:从逃脱家 庭包办婚姻,初恋受骗,与萧军、端木蕻良 的爱情纠葛及最终失败,来自男权社会的冷 漠与欺凌贯穿了萧红落寞而痛苦的一生;
萧红:一个被放逐的灵魂 寂寞的写作“失功”之痛:火热的抗战 时代,民族的独立成为社会和历史的主流,而 坚持个体独立精神和女性价值关注的萧红的个 性化独立写作,注定成为“主流”文化的“他 者”,得不到男权社会的认同。 在民族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双重压迫下, 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一生, 也造就了她独特的艺术世界。萧红的创 作中,也因此有了深刻的悲剧体验和刻 骨的人生悲凉,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萧红:一个被放逐的灵魂 ----寂寞的写作——“失功”之痛:火热的抗战 时代,民族的独立成为社会和历史的主流,而 坚持个体独立精神和女性价值关注的萧红的个 性化独立写作,注定成为“主流”文化的“他 者”,得不到男权社会的认同。 ◼ 在民族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双重压迫下, 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一生, 也造就了她独特的艺术世界。萧红的创 作中,也因此有了深刻的悲剧体验和刻 骨的人生悲凉,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生命的沉睡—《生死场》 《生死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封 闭乡村农民混沌、蒙昧、原始的生存状 态:动物性的生,动物性的死(“在乡 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小说中一再出现的人与动物生殖的对照 性描写,揭示了二者的“同质性”,即 人的生育的非人化和动物性—以动物 的方式支配人的生命 强化描写农村生命死亡的普遍性、农民 对生命毁灭的极度麻木:“孩子的死, 不算一回事
生命的沉睡——《生死场》 ◼ 《生死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封 闭乡村农民混沌、蒙昧、原始的生存状 态:动物性的生,动物性的死(“在乡 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小说中一再出现的人与动物生殖的对照 性描写,揭示了二者的“同质性”,即 人的生育的非人化和动物性——以动物 的方式支配人的生命; ◼ 强化描写农村生命死亡的普遍性、农民 对生命毁灭的极度麻木:“孩子的死, 不算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