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指南录》后序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詹前 教学目标 1、了解书序的文体特征 2、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通过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 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说明 《指南录》为文天祥自编诗集,編次了他岀使元营,被扣押北行和中途脱险,颠沛流离,到达 福州这一历程的作品。卷首有自序两篇。此为《后序》,追叙其抗辞犯敌、九死一生的历险经过, 表明作者守义不屈、艰苦奋斗的爱囯精神,始终不渝。语文教材高中第六册把这篇课文放在第 五单元,单元要求是“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确立教学目标时,应从文言 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征入手,带领学生逐步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囯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囯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 2、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说明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具备了初 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材高中第五册中学过了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对书序这一文体 有一定了解。这些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书序是一种介绍和评述著作或文章的文体,一般以 记叙和议论为主。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在记叙和议论中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爱君忧国之诚 匡济恢复之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读之,使人流涕感奋,可以想见其为人。明乎此,也 就抓住了这篇文章的精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中国历史自有科举制度以来,1、背诵《过零丁洋》.1、从学生熟悉的作品 创设氛围出现了许多状元。随着时光的流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文入手,注重新旧知识 逝,他们的荣耀已逐渐被人遗天祥其人其事。 的联系 忘。但是有一位状元,正如他所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2、根据文章的内容和
1 十八《指南录》后序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 詹前 教学目标 1、 了解书序的文体特征。 2、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通过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 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说明 《指南录》为文天祥自编诗集,编次了他出使元营,被扣押北行和中途脱险,颠沛流离,到达 福州这一历程的作品。卷首有自序两篇。此为《后序》,追叙其抗辞犯敌、九死一生的历险经过, 表明作者守义不屈、艰苦奋斗的爱国精神,始终不渝。语文教材高中第六册把这篇课文放在第 五单元,单元要求是“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确立教学目标时,应从文言 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征入手,带领学生逐步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 2、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说明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具备了初 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材高中第五册中学过了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对书序这一文体 有一定了解。这些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书序是一种介绍和评述著作或文章的文体,一般以 记叙和议论为主。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在记叙和议论中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爱君忧国之诚, 匡济恢复之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读之,使人流涕感奋,可以想见其为人。明乎此,也 就抓住了这篇文章的精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氛围 1、中国历史自有科举制度以来, 出现了许多状元。随着时光的流 逝,他们的荣耀已逐渐被人遗 忘。但是有一位状元,正如他所 1、背诵《过零丁洋》, 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文 天祥其人其事。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 1、从学生熟悉的作品 入手,注重新旧知识 的联系。 2、根据文章的内容和
写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背诵《过零丁洋》。风格,创设相应的氛 取丹心照汗青”一样,把名字深 围,有利于教学环节 深地刻进了史书。当他从容就义 的推进和教学目标的 时,在衣带上写下了十六个字: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 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你知 其人吗?能吟其诗吗? 2、吟其诗,还须读其文。前人 评价文天祥的文章“如长江大 河,浩瀚无际”。一起品读集中 体现他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的 奇文一—《指南录〉后序》。 朗读正音1、请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1、自由朗读课文,划1、落实词句,做到“字 落实词句文。 出注释中的注音 字清楚,句句落实”, 2、结合课后注释初读课文,划2、划出课文中的难是理解文言文本的基 出有疑问的词句。 句。(1)众谓予一行础。缺少这一环节, 为可以纤祸(2)国事感受作者的情感就成 至此,予不得爱身:了空中楼阁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2、读到有情处,文也 也(3)昔人云:“将大半通 以有为也。”(4)不幸 吕师孟构恶于前,贾 余庆献谄于后,予羁 縻不得还,国事遂不 可收拾(5)死生,昼 夜事也,死而死矣,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 出,非人世所堪
2 写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一样,把名字深 深地刻进了史书。当他从容就义 时,在衣带上写下了十六个字: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 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你知 其人吗?能吟其诗吗? 2、吟其诗,还须读其文。前人 评价文天祥的文章“如长江大 河,浩瀚无际”。一起品读集中 体现他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的 奇文——《〈指南录〉后序》。 背诵《过零丁洋》。 风格,创设相应的氛 围,有利于教学环节 的推进和教学目标的 落实。 朗读正音 落实词句 1、请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 文。 2、结合课后注释初读课文,划 出有疑问的词句。 1、自由朗读课文,划 出注释中的注音。 2、划出课文中的难 句。(1)众谓予一行 为可以纾祸(2)国事 至此,予不得爱身;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 也(3)昔人云:“将 以有为也。”(4)不幸 吕师孟构恶于前,贾 余庆献谄于后,予羁 縻不得还,国事遂不 可收拾(5)死生,昼 夜事也,死而死矣,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 出,非人世所堪。 1、落实词句,做到“字 字清楚,句句落实”, 是理解文言文本的基 础。缺少这一环节, 感受作者的情感就成 了空中楼阁。 2、读到有情处,文也 大半通
理清层次从书序的特征入手,请学生找出1、学生迅速找出第了解文体特征,就能 整体把握表现文体特征的段落,从而整体|5、6段说明写作情况|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 把握课文的层次 和结集目的以及题和内容。因此,古人 名。 特别重视文体,《文 2、整体把握了文章两选》、《古文辞类暮》 大部分的内容。14等著名选本都是按文 段自序出使元营所遭体编的 磨难种种。 反复诵读1、再读课文,找一处能表现作1、大声地自由诵读课1、提问要有开放度 品味课文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文,找到最有感触的让学生都能有一得之 的爱国精神的并分析 处,从内容和形式见,这样才能活跃思 2、课文3、4、5段分别提到作两个角度回答。 者南下路线,是否重复? 2、从语言的细微差别2、让学生领会写作目 3、诵读第4段。此段共写了22和对象的不同中找出的不同,表达方式也 处“死”,是否重复拖沓? 不同点 会随之变化的道理。 3、语言的调整实质上 是情感的调整 课后作业|1、背诵第4段 可自主选择熟悉的对1、文言文教学要强调 及时巩固2、梳理课文的语言点知识象,课外阅读相关材积累和背诵 3、课外可选择一历史文化名人,料,完成作文 2、读写结合,用古人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其人物 的典范之作来指导写 特征、人格魅力 思路点拨 这不是一般的诗集序文,而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气歌。文章通过文天祥挺身出使 之行,威武不屈之概,凌厉斥敌之言,长途越险之举,忧国忧民之情,周旋迎敌之智,表现 了这位民族英雄的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教师可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多种 表达方式的运用。课外可选择一历史文化名人,用多种表达方式作片断写作练习。 练习举隅 1、本文语言生动而准确,请以动词为例谈谈
3 理清层次 整体把握 从书序的特征入手,请学生找出 表现文体特征的段落,从而整体 把握课文的层次。 1、学生迅速找出第 5、6 段说明写作情况 和结集目的以 及题 名。 2、整体把握了文章两 大部分的内容。1-4 段自序出使元营所遭 磨难种种。 了解文体特征,就能 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 和内容。因此,古人 特别重视文体,《文 选》、《古文辞类篹》 等著名选本都是按文 体编的。 反复诵读 品味课文 1、再读课文,找一处能表现作 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 的爱国精神的并分析。 2、课文 3、4、5 段分别提到作 者南下路线,是否重复? 3、诵读第 4 段。此段共写了 22 处“死”,是否重复拖沓? 1、大声地自由诵读课 文,找到最有感触的 一处,从内容和形式 两个角度回答。 2、从语言的细微差别 和对象的不同中找出 不同点。 1、提问要有开放度, 让学生都能有一得之 见,这样才能活跃思 维。 2、让学生领会写作目 的不同,表达方式也 会随之变化的道理。 3、语言的调整实质上 是情感的调整 课后作业 及时巩固 1、背诵第 4 段。 2、梳理课文的语言点知识 3、课外可选择一历史文化名人,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其人物 特征、人格魅力。 可自主选择熟悉的对 象,课外阅读相关材 料,完成作文。 1、文言文教学要强调 积累和背诵。 2、读写结合,用古人 的典范之作来指导写 作。 思路点拨 这不是一般的诗集序文,而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气歌。文章通过文天祥挺身出使 之行,威武不屈之概,凌厉斥敌之言,长途越险之举,忧国忧民之情,周旋迎敌之智,表现 了这位民族英雄的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教师可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多种 表达方式的运用。课外可选择一历史文化名人,用多种表达方式作片断写作练习。 练习举隅 1、本文语言生动而准确,请以动词为例谈谈
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 (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 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 “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 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2、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结合得很完美,怎样具体表现的?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 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 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 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 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3、作者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4、作者在第4段中共写了22处“死”,是否重复?
4 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 (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 扬子桥) ” , “ 道(海安、如皋) ” , “ 历(吴门毗陵) ” 。此外,动词 “奔” “变”“诡” “行”“宿” “出”“没”“穷饿”“呼号” “避”“渡” “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 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2、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结合得很完美,怎样具体表现的?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 2 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 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 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 4 段关于生与死的 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 3 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 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3、作者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4、作者在第 4 段中共写了 22 处“死”,是否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