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 《走进纳米科学》 研究论文汇编 2016年11月20日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 《走进纳米科学》 研究论文汇编 2016 年 11 月 20 日
目录 1、通识课程的课堂提问策略及技巧… 3 2、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与成效研究… 8 3、通识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15
1 目 录 1、通识课程的课堂提问策略及技巧.............................................................................................. 3 2、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与成效研究.......................................................................................... 8 3、通识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15
作者简介::程先华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纳米技术及摩擦学。先 后主持了近二十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航空支撑技术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纳 米科技专项等,获得9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入选2001年度国家教育部跨世纪 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在国内外SCI、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200余篇论文,获得80 余项发明专利授权。 近年来承担的教学课题: (1)2012-2013,上海交通大学特色实验项目“耐磨碳基纳米膜的自组装制 备与测试”(CE206),项目负责人,已验收。 (2)2014-2015,教学发展中心A类重点项目“课堂演讲与讨论对学生创新 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A141002),项目负责人,已验收。。 (3)2012-至今,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立项建设项目“走进纳米 科学”,项目负责人,正在进行。 邮箱:xhcheng@sjtu.ed.cn,13311879398@189.cn 手机:13311879398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2 作者简介::程先华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纳米技术及摩擦学。先 后主持了近二十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航空支撑技术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纳 米科技专项等,获得9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入选2001年度国家教育部跨世纪 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在国内外SCI、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200余篇论文,获得80 余项发明专利授权。 近年来承担的教学课题: (1)2012-2013,上海交通大学特色实验项目“耐磨碳基纳米膜的自组装制 备与测试”(CE206),项目负责人,已验收。 (2)2014-2015,教学发展中心A类重点项目“课堂演讲与讨论对学生创新 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A141002),项目负责人,已验收。。 (3)2012-至今,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立项建设项目“走进纳米 科学”,项目负责人,正在进行。 邮箱:xhcheng@sjtu.edu.cn,13311879398@189.cn 手机:13311879398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通识课程的课堂提问策略及技巧 以“走进纳米科学”课程为例 程先华1,王传英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摘要 课堂提问是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和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识课程有效的课堂提 问策略和技巧包括,问题设计应注意明确问题的类型与层次,增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候答 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并灵活运用;提问时要兼顾所有的同学;反馈时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 提供的观点,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指出课堂提问时应 该避免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通识课程;课堂提问:策略:技巧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大学 提出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要纠正高校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治、过重的 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弊病。哈佛大学著名通识教育文献《红皮书》中写道:“通识 教育不仅应该为专业选择提供足够的基础,而且应该成为使专业潜力充分发展的沃土。… 专业教育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通识教育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去做”四。 基于通识课程的特点,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通识课程课堂提问与普通课堂必然存在诸多不 同之处,值得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通识课程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 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走向成功学习之路的场所。 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 首先教师应当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能够为各 种教学目的服务,例如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复习旧课为新内容的讲授奠定先决基础,还可以 启发学生思维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教学内容的某一方面。明确了提问的目的,教师就能避免 在课堂上随意而问,无的放矢,教师就能够知道究竞该问什么和用什么类型的问题提问。在 作者简介:程先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走进纳米科学”课程主讲教师
3 通识课程的课堂提问策略及技巧 ---------------以“走进纳米科学”课程为例 程先华 1,王传英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摘要 课堂提问是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和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识课程有效的课堂提 问策略和技巧包括,问题设计应注意明确问题的类型与层次,增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候答 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并灵活运用;提问时要兼顾所有的同学;反馈时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 提供的观点,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指出课堂提问时应 该避免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通识课程;课堂提问;策略;技巧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大学 提出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要纠正高校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 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弊病。哈佛大学著名通识教育文献《红皮书》中写道:“通识 教育不仅应该为专业选择提供足够的基础,而且应该成为使专业潜力充分发展的沃土。…… 专业教育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通识教育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去做”[1]。 基于通识课程的特点,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通识课程课堂提问与普通课堂必然存在诸多不 同之处,值得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通识课程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 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走向成功学习之路的场所。 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 首先教师应当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能够为各 种教学目的服务,例如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复习旧课为新内容的讲授奠定先决基础,还可以 启发学生思维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教学内容的某一方面。明确了提问的目的,教师就能避免 在课堂上随意而问,无的放矢,教师就能够知道究竟该问什么和用什么类型的问题提问。在 作者简介:程先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走进纳米科学”课程主讲教师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前教 师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如问:“雪化了以后是什 么?”学生就会有好几种答案一“水”、“春天”等。如果限定必须从物理学角度回答,那么 答案就比较明确,“雪是固态的水,化了以后变成液态的水”。无论提哪一类的问题,都应 当立意鲜明,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及技巧 有效的课堂提问一般包括问题设计、候答、提问、反馈等环节。笔者在执教“走进纳米 科学”通识课程过程中,在课堂提问策略及技巧方面有几点体会及想法,下面围绕有效课堂 提问的几个环节与各位读者进行分享。 1、问题的设计 大学通识教育与不普通的专业教育不同,通识教育是一种基于各种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 的、具有超越一般知识层面的、普遍性的学识要求的教育,因此设计问题时首先应注重问题 的广度而不是问题的深度。选修“走进纳米科学”通识课程的同学也是来自机械学院、材料 学院、媒体与设计学院、外语学院等各个不同的专业,具有一定广度的问题(如壁虎能在墙 上行走,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的现象?)往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而对于深度问题(壁虎能 在墙上行走,原理是什么?)同学们的态度一般较为冷淡,参与度不高。 其次,应注重所设计问题的梯度,即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有所提高。 如果问题整体较为简单,那么基础较好的学生就没有优势,就会感觉到学习丝毫没有挑战性, 能力也得不到提高。相反,如果问题的设计整体难度较大,基础较差的同学会感觉十分吃力, 回答起来毫无头绪,自然会降低同学们参与的热情,课堂气氛也会差强人意。我觉得这个对 老师要求比较高一点,你可能要设计好一个比较合适的梯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提问过 程。 第三,问题设计时尽量采用“为什么”和“怎么样”,避免采用“是不是”。在课堂中, 有些学生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所以有些老师就会经常问一些学生比较容易回答的问 题,例如“是不是”的问题。事实上,从提问的教学策略来讲,提出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为 了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中更好的暴露自己的想法,通过问题引导同学们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入 的思考。从该角度来讲,“是不是”的问题其实没有办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而当我们把 问题转换成“为什么”和“怎么样”之后,才会尽可能把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当有的时候 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进行提问,先问一个“是不是”的问 题,比如“荷叶出淤泥而不染和纳米材料有关么?”,然后一定有人回答“有”或“没有
4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前教 师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如问:“雪化了以后是什 么?”学生就会有好几种答案—“水”、“春天”等。如果限定必须从物理学角度回答,那么 答案就比较明确,“雪是固态的水,化了以后变成液态的水” 。无论提哪一类的问题,都应 当立意鲜明,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及技巧 有效的课堂提问一般包括问题设计、候答、提问、反馈等环节。笔者在执教“走进纳米 科学”通识课程过程中,在课堂提问策略及技巧方面有几点体会及想法,下面围绕有效课堂 提问的几个环节与各位读者进行分享。 1、问题的设计 大学通识教育与不普通的专业教育不同,通识教育是一种基于各种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 的、具有超越一般知识层面的、普遍性的学识要求的教育,因此设计问题时首先应注重问题 的广度而不是问题的深度。选修“走进纳米科学”通识课程的同学也是来自机械学院、材料 学院、媒体与设计学院、外语学院等各个不同的专业,具有一定广度的问题(如壁虎能在墙 上行走,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的现象?)往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而对于深度问题(壁虎能 在墙上行走,原理是什么?)同学们的态度一般较为冷淡,参与度不高。 其次,应注重所设计问题的梯度,即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有所提高。 如果问题整体较为简单,那么基础较好的学生就没有优势,就会感觉到学习丝毫没有挑战性, 能力也得不到提高。相反,如果问题的设计整体难度较大,基础较差的同学会感觉十分吃力, 回答起来毫无头绪,自然会降低同学们参与的热情,课堂气氛也会差强人意。我觉得这个对 老师要求比较高一点,你可能要设计好一个比较合适的梯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提问过 程。 第三,问题设计时尽量采用“为什么”和“怎么样”,避免采用“是不是”。在课堂中, 有些学生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所以有些老师就会经常问一些学生比较容易回答的问 题,例如 “是不是”的问题。事实上,从提问的教学策略来讲,提出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为 了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中更好的暴露自己的想法,通过问题引导同学们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入 的思考。从该角度来讲,“是不是”的问题其实没有办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而当我们把 问题转换成“为什么”和“怎么样”之后,才会尽可能把学生的问题暴露出来。当有的时候 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进行提问,先问一个“是不是”的问 题,比如“荷叶出淤泥而不染和纳米材料有关么?”,然后一定有人回答 “有”或“没有
接下来再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此现象相似?”,我们就会很容易得到学生的答案。接 下来还可以进一步追问“纳米材料什么特性导致这类现象的产生?”,这就要求学生对这个 问题有一个更深入的思考。 2、候答 所谓候答,就是提出问题后停顿几秒钟的时间,等待学生组织和思考答案。一般一个 问题提出后,等待时间大概是4-7秒,在这段时间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情变化。当某些 同学心中有答案的时候,他们会给教师传递一个信息,比如说抬头、停笔或是信心满满的与 教师进行眼神交流,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回答问题。此时,教师需要做的是继续等待答案,而 不要急于让第一个举手的学生来回答问题,教师应该给予更充分的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 能够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这个思考解答的过程,对他们的学习来说是最重要的, 而不是让同学直接给出答案。 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可以进行分组回答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答案先写下来,然后以 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接下来即可邀请一些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他们对于所提出问题的 答案。而且在学生写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走动去发现一些好的答案,在分享答案 的时候可以邀请这些同学进行回答,这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3、提问 在通识课程的课堂为了使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有所提高,提问的时候应 该兼顾到每一位同学,要坚决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上回答问题的 机会。教师提问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也可以是抢答,这样可以使得 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 相互促进的活动,从而使课堂提问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4、反馈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的回应,它能告诉学生他们的答案的正确, 充分或恰当程度,从而帮助他们对答案进行调整。在理论上,反馈能给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很 大的影响。它能强化学生的行为,因而加强了学生的应答效果:它能动员学生进一步学习: 它能提供认知信息(认知信息可以进一步明确意义和联想,改正错误,澄清误解)和指出学 习内容的当前掌握情况。 教师在反馈时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提供的观点,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参与提 问活动的热情。不要急于使用一些判断性、总结性的话,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发表他们自己的 观点,哪怕是错误的。教师营造出一种一个问题的答案不重要,有没有答案不重要,答案好 5
5 接下来再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此现象相似?”,我们就会很容易得到学生的答案。接 下来还可以进一步追问“纳米材料什么特性导致这类现象的产生?”,这就要求学生对这个 问题有一个更深入的思考。 2、候答 所谓候答,就是提出问题后停顿几秒钟的时间,等待学生组织和思考答案[2]。一般一个 问题提出后,等待时间大概是 4-7 秒,在这段时间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情变化。当某些 同学心中有答案的时候,他们会给教师传递一个信息,比如说抬头、停笔或是信心满满的与 教师进行眼神交流,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回答问题。此时,教师需要做的是继续等待答案,而 不要急于让第一个举手的学生来回答问题,教师应该给予更充分的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 能够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这个思考解答的过程,对他们的学习来说是最重要的, 而不是让同学直接给出答案。 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可以进行分组回答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答案先写下来,然后以 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接下来即可邀请一些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他们对于所提出问题的 答案。而且在学生写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走动去发现一些好的答案,在分享答案 的时候可以邀请这些同学进行回答,这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3、提问 在通识课程的课堂为了使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有所提高,提问的时候应 该兼顾到每一位同学,要坚决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上回答问题的 机会。教师提问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也可以是抢答,这样可以使得 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 相互促进的活动,从而使课堂提问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4、反馈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的回应,它能告诉学生他们的答案的正确, 充分或恰当程度,从而帮助他们对答案进行调整。在理论上,反馈能给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很 大的影响。它能强化学生的行为,因而加强了学生的应答效果;它能动员学生进一步学习; 它能提供认知信息(认知信息可以进一步明确意义和联想,改正错误,澄清误解)和指出学 习内容的当前掌握情况。 教师在反馈时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提供的观点,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参与提 问活动的热情。不要急于使用一些判断性、总结性的话,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发表他们自己的 观点,哪怕是错误的。教师营造出一种一个问题的答案不重要,有没有答案不重要,答案好
不好不重要,关键是大家都能够主动参与进来的氛围,当这种氛围营造出来以后,学生的学 习效果,学习体验也会更好。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作出有效的、针对性的反馈。有些学生喜 欢教师的非言语反馈(如:目光交流、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微笑…),而另一些学生可能 感到不舒服:一些学生对教师的公开表扬感到高兴和自豪,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感到尴 尬…尽管期望教师对每个学生都作出适当的反馈是不现实的,但教师应该敏感地意识到不 同的反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5、引导学生提问 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问,提供机会让他们提问, 让他们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而提出尖锐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出一种 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在课堂中会受到尊重和理解,那么学 生就会提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问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在课 堂里提出问题与老师、同学进行探讨。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提 出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好问题,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在这方面的训练。 三、课堂提问应避免的一些问题 1、教师要避免自己急于给出正确答案 有时候,教师在提出问题,学生正在思考或学生已经答对了一半还在思考另一半,教师 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这些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沮丧,不愿意积极主动 地参与课堂。 2、教师要避免用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有些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往往就会成为教师提问的对象,而学生根本无法 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会借此来惩罚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难堪。这很容易影响学生积极地 参与有意义的学习,让学生的自我感觉很差,信心不足,比回答问题前更紧张(甚至恼火)。 而且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师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3、避免追问 教师常常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停顿或回答不完全正确时提这类问题(“嗯,继续”,“是… 吗”)。如果学生的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教师继续问“还有其他吗?”“还有其他原因吗?”等 等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作出更好回答的可能性就比转而问一些新的、更为具体的问题引导 学生作出更好回答的可能性小。 6
6 不好不重要,关键是大家都能够主动参与进来的氛围,当这种氛围营造出来以后,学生的学 习效果,学习体验也会更好。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作出有效的、针对性的反馈。有些学生喜 欢教师的非言语反馈(如:目光交流、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微笑……),而另一些学生可能 感到不舒服;一些学生对教师的公开表扬感到高兴和自豪,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感到尴 尬……尽管期望教师对每个学生都作出适当的反馈是不现实的,但教师应该敏感地意识到不 同的反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5、引导学生提问 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问,提供机会让他们提问, 让他们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而提出尖锐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出一种 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在课堂中会受到尊重和理解,那么学 生就会提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问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在课 堂里提出问题与老师、同学进行探讨。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提 出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好问题,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在这方面的训练。 三、课堂提问应避免的一些问题 1、教师要避免自己急于给出正确答案 有时候,教师在提出问题,学生正在思考或学生已经答对了一半还在思考另一半,教师 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这些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沮丧,不愿意积极主动 地参与课堂。 2、教师要避免用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有些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往往就会成为教师提问的对象,而学生根本无法 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会借此来惩罚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难堪。这很容易影响学生积极地 参与有意义的学习,让学生的自我感觉很差,信心不足,比回答问题前更紧张(甚至恼火)。 而且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师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3、避免追问 教师常常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停顿或回答不完全正确时提这类问题(“嗯,继续”,“是…… 吗”)。如果学生的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教师继续问“还有其他吗?”“还有其他原因吗?”等 等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作出更好回答的可能性就比转而问一些新的、更为具体的问题引导 学生作出更好回答的可能性小
参考文献: [1]伍荣生.对地球科学通识课程的一些看法).中国大学教学,2012(6小:4-5. [2]高佳.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与反思.教育探索,2010(4):51-52. 7
7 参考文献: [1] 伍荣生. 对地球科学通识课程的一些看法[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 (6): 4-5. [2] 高佳. 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与反思[J]. 教育探索,2010 (4): 51-52
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与成效研究 一以《纳米科技与未来世界》为例 程先华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摘要: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是一种面向大学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研讨课程。 本文以《纳米科技与未来世界》为例,研究了新生研讨课的三种主要教学模式:问题导向引 领式,小组专题讨论式和课外互动实践式。采用与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该课 程取得的成效:激发了学习热情与兴趣、培养了学术思维能力、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了学术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改进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教学成效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是一种面向大学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研讨课程。它 通常不是面向某个特定学科、特定专业,而是面向全体新生,通过小班研讨、师生互动等方 式,激发学生研究热情,鼓励学生在研讨交流中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其课堂形式和理 念来源于18世纪德国大学的研讨课(Seminar)课程,美国波士顿大学于1888年开设新生 教育课(Freshman Orientation Course),成为了新生研讨课的前身.。l959年美国的哈佛 大学首先开设新生研讨课,受到学生的高度好评0.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大约有80%的大 学和学院都相继开设了新生研讨课,这种课程形式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授 课方式是老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中间几乎没有师生互动,学生接收的是僵硬的, 孤立的知识,而新生研讨课以师生互动为主,在研讨中辨析知识真伪,启发创新思维与意识, 学到的是鲜活的知识。课程一经推出在美国高等工程教有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明确指出:今后高校教育改革 的重点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材培养模式,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自主 探究式学习体系,加强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与新生研讨课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国内在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的高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纷纷引进了 这种新型的课程形式,作为改善大学一年级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新生在学习方式转换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肩负着帮助学生自主适应学术环境,培养其自我定位和自主发展能力的责任。大学 8
8 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与成效研究 ——以《纳米科技与未来世界》为例 程先华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摘要: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是一种面向大学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研讨课程。 本文以《纳米科技与未来世界》为例,研究了新生研讨课的三种主要教学模式:问题导向引 领式,小组专题讨论式和课外互动实践式。采用与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该课 程取得的成效:激发了学习热情与兴趣、培养了学术思维能力、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了学术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改进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教学成效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是一种面向大学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研讨课程[1]。它 通常不是面向某个特定学科、特定专业,而是面向全体新生,通过小班研讨、师生互动等方 式,激发学生研究热情,鼓励学生在研讨交流中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其课堂形式和理 念来源于18 世纪德国大学的研讨课(Seminar)课程[2],美国波士顿大学于1888年开设新生 教育课(Freshman Orientation Course),成为了新生研讨课的前身[3]。。1959年美国的哈佛 大学首先开设新生研讨课,受到学生的高度好评[4]。20 世纪80年代后,美国大约有80%的大 学和学院都相继开设了新生研讨课,这种课程形式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授 课方式是老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中间几乎没有师生互动,学生接收的是僵硬的, 孤立的知识,而新生研讨课以师生互动为主,在研讨中辨析知识真伪,启发创新思维与意识, 学到的是鲜活的知识。课程一经推出在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功[5,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今后高校教育改革 的重点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材培养模式,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自主 探究式学习体系,加强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与新生研讨课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国内在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的高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纷纷引进了 这种新型的课程形式,作为改善大学一年级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新生在学习方式转换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肩负着帮助学生自主适应学术环境,培养其自我定位和自主发展能力的责任。大学
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不仅仅被动地接受奔涌而来的本不熟悉的知识和概念,还要能够对新知 识、新观念不断地进行积极处理,使得个人的“才智中心”不断向前移动,不断增强“对自 己能力的驾驭能力”。 大学新生入学后,除了在人际交往、生活环境、目标定位、自我认同等方面需要适应外, 在学习中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基础教育中,绝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是被 动性教育模式,学习活动比较单一,主要由教师课堂传授书本知识,教学方法为“填鸭式”、 “灌输式”思维模式上以集中性思维为主。他们的学习方式与大学学习中所强调的自主性、 创新性、合作性之间存在着不少的冲突。比如: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与自主开展学术研究 间存在冲突:批判性思维缺乏与学术创新间存在冲突等、习惯个人奋战式的学习与团队合作 研究存在冲突。帮助新生架起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之间的桥梁,指导他们转换学习方式,形 成适应大学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成为促进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关键。然而传统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些冲 突,实行这一转变。 上海交大秉承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引入了新生研讨课。本文以新生研讨课《纳 米科技与未来世界》为例,采用课堂听课、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了新生研讨课 的教学模式,跟踪分析了本门课程学生学习的成效,针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 施与建议,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为开设高质量的新生研讨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 《纳米科技与未来世界》课程共计32学时,分为8个专题,每个专题4学时。8个专题分 别是:一、纳米科技的发展态势与未来:二、纳米科技在航空、航天军事中的应用与发展: 三、自然界中的纳米现象与仿生:四、纳米科技在生物医学中“大显身手”:五、纳米科技 在微机电系统制造中的优势:六、环境保护中的纳米科技:七、纳米科技在新能源开发中崭 露头角:八、纳米科技在建筑中的应用及未来畅想。本研讨课教师设计了以下三种教学模式。 1.问题导向引领式 新生研讨课以具有思考价值的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启发学生对有关 现象分析探究,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比如在《纳米科技与未来世界》课程中的“纳 米自然现象”这一堂课中,教师先给出两种自然界中与纳米技术有关的常见现象:荷叶出淤 泥不染与不沾水,雨后水稻叶子上呈球状的小水滴,这两种独特的现象与日常生活中水的浸 湿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教师趁热打铁,进行提问:为什么会出
9 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不仅仅被动地接受奔涌而来的本不熟悉的知识和概念,还要能够对新知 识、新观念不断地进行积极处理,使得个人的“才智中心”不断向前移动,不断增强“对自 己能力的驾驭能力”[7-10]。 大学新生入学后,除了在人际交往、生活环境、目标定位、自我认同等方面需要适应外, 在学习中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基础教育中,绝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是被 动性教育模式,学习活动比较单一,主要由教师课堂传授书本知识,教学方法为“填鸭式”、 “灌输式”思维模式上以集中性思维为主。他们的学习方式与大学学习中所强调的自主性、 创新性、合作性之间存在着不少的冲突。比如: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与自主开展学术研究 间存在冲突;批判性思维缺乏与学术创新间存在冲突等、习惯个人奋战式的学习与团队合作 研究存在冲突。帮助新生架起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之间的桥梁,指导他们转换学习方式,形 成适应大学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成为促进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关键。然而传统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些冲 突,实行这一转变。 上海交大秉承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引入了新生研讨课。本文以新生研讨课《纳 米科技与未来世界》为例,采用课堂听课、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了新生研讨课 的教学模式,跟踪分析了本门课程学生学习的成效,针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 施与建议,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为开设高质量的新生研讨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模式 《纳米科技与未来世界》课程共计32学时,分为8个专题,每个专题4学时。8个专题分 别是:一、纳米科技的发展态势与未来;二、纳米科技在航空、航天军事中的应用与发展; 三、自然界中的纳米现象与仿生;四、纳米科技在生物医学中“大显身手”;五、纳米科技 在微机电系统制造中的优势;六、环境保护中的纳米科技;七、纳米科技在新能源开发中崭 露头角;八、纳米科技在建筑中的应用及未来畅想。本研讨课教师设计了以下三种教学模式。 1.问题导向引领式 新生研讨课以具有思考价值的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启发学生对有关 现象分析探究,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比如在《纳米科技与未来世界》课程中的“纳 米自然现象”这一堂课中,教师先给出两种自然界中与纳米技术有关的常见现象:荷叶出淤 泥不染与不沾水,雨后水稻叶子上呈球状的小水滴,这两种独特的现象与日常生活中水的浸 湿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教师趁热打铁,进行提问:为什么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