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天天读 目录 1野望 王绩 绝句二首杜甫 3春行即兴李华 4逢入京使岑参 5碛中作岑参 6月夜刘方平 7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8征人怨柳中庸 9塞下曲卢纶 10从军北征李益 11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12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3春思贾至 14观祈雨李约 15从军行陈羽 16雨过山村王建 17十五夜望月王建 1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19春雪韩愈 20早春韩愈 21晚春韩愈 22秋词二首刘禹锡 2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24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25村夜白居易 26白云泉白居易 27杨柳枝词白居易 离思元稹 29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30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柳宗元 31渔翁柳宗元 32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33闺意献张水部朱庆余 34秋夜曲张仲素 35秋思张籍
1 诗 词 天 天 读 目 录 1 野 望 王绩 2 绝句二首 杜 甫 3 春行即兴 李 华 4 逢入京使 岑 参 5 碛 中 作 岑 参 6 月 夜 刘方平 7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8 征 人 怨 柳中庸 9 塞 下 曲 卢 纶 1 0 从军北征 李 益 11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12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13 春 思 贾 至 14 观 祈 雨 李 约 15 从 军 行 陈 羽 1 6 雨过山村 王 建 1 7 十 五 夜 望 月 王 建 1 8 题 破 山 寺 后 禅 院 常 建 19 春 雪 韩 愈 20 早 春 韩 愈 21 晚 春 韩 愈 2 2 秋词二首 刘禹锡 2 3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 2 4 邯 郸 冬 至 夜 思 家 白居易 25 村 夜 白居易 26 白 云 泉 白居易 2 7 杨柳枝词 白居易 28 离 思 元 稹 29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30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柳宗元 31 渔 翁 柳宗元 32 登 柳 州 城 楼 寄 漳 汀 封 连 四 州 柳宗元 3 3 闺 意 献 张 水 部 朱庆余 34 秋 夜 曲 张仲素 35 秋 思 张 籍
诗词每日读(1) 1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 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 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 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 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 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 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 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 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裏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 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 《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 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 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 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 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 2绝句二首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乌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第一首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 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 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淸馨。河滩上,溪 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 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慵可爱。燕子是候鸟,诗人描写它是有 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 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 2
2 诗 词 每日读 ( 1 ) 1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 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 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 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 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 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 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 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 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 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 《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 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 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 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 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 法。 2 绝句二首 杜 甫 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第一首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 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 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 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 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慵可爱。燕子是候鸟,诗人描写它是有 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 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
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 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 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第二首开头两句先以对偶句写景。春来之后,江水显得特别碧绿透明。碧波之上几只 洁白的水鸟正在戏水。屋后的青山,也显得更加清秀,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山花鲜艳如 火。寥寥十个字勾画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优美的图画,它将一切山景物态在春日风光中所 呈现出来的蓬勃生机、生动神态,传神地描绘出来了。这两句以江水的碧蓝来衬托水鸟的 洁白,以青山的葱郁来映照山花的火红,对比极其强烈,着色极为鲜艳,是采用工笔描绘、 对比衬托来取得其艺术效果的。异乡优美的景色固然也能使人流连忘返,但对于长期漂泊 异乡的诗人来说,却又容易触起他思乡的情怀。三、四两句表现的就是这种心情。“今春 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年的春天转眼又要过去了,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去呢?这表 达的是一种身不由己之感。当时,由于国内战乱不已,诗人不得不长期流寓他乡,颠沛流 离,因而,这里写怀乡之念,正是对和平安定生活的一种渴望。全诗以问句结束,使我们 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深沉的痛苦。 3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乌空啼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小诗。全篇四句,都是写诗人行经宜阳时即目所见的暮春景色 在景物描写中,渗染着诗人感伤、哀愁的心情。这首诗妙在字面上毫不涉及人事,但细加 品味,诗人却借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正因为此诗具有感物伤时、即小见大、 意境含蓄的特点,所以贏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 全篇写景,写法又有变化。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和诗人的感情是和谐一致的。首句写 他站在城头上俯瞰所见。昔日,这里坐落着金碧辉煌的连昌宫,县城四周风景幽美,每年 都吸引着大批皇亲贵戚、骚人墨客前来游赏。而今,城下到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一片深 绿的草色令人触目惊心。次句又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城外。当年,通向连昌宫的道路两旁, 有奇花异草、苍松翠柏、流泉响韵,游客络绎不绝。而此刻,诗人只见到一条清泠泠的山 泉,忽而向东、忽而向西地流淌,它似乎在呜咽,向苍穹和旷野诉说自己的冷落、寂寞。 诗人只写了城下萋萋草满和城外涧水东西,就使人感到景色是那么寂静、空旷、荒凉。读 者从这荒寂的景色。可以想象战乱后的县城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变得破败不堪,以至荒 无人迹了。诗人对于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严重破坏的感伤、叹惋之情,便从这一幅野草丛 生、涧水乱流的画面中流露出来。显然,诗的前半篇用了“哀景写哀情”的手法。后两句 所写的景色却与前两句迥然不同。看,春山路上,芳树葱茏,山花烂漫,鸟声宛转,这是 一幅多么美丽迷人、富于生气的春景呵!但诗人在句中嵌入“无人”二字,点出人事寂寥 花开无人观赏,鸟啼无人聆听。这“无人”二字,勾连四句,笼罩全篇,可谓“诗眼”。 为了强调美景同哀情愁绪的不协调、不相干,诗人又用一“自”字、一“空”字,表现 花枉自开落。春鸟徒然鸣啭,满怀愁绪独自在山路上行走的诗人无心理会佳境。这样,就 更有力地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自”“空”两个虚字,饱含着诗人感物伤时的深沉慨 叹。很明显,这两句是以“乐景写哀情”。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诗后半篇正是从乐景与哀情的反衬中,产生了强烈的艺 术效果。 4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墼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 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 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 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第二首开头两句先以对偶句写景。春来之后,江水显得特别碧绿透明。碧波之上几只 洁白的水鸟正在戏水。屋后的青山,也显得更加清秀,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山花鲜艳如 火。寥寥十个字勾画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优美的图画,它将一切山景物态在春日风光中所 呈现出来的蓬勃生机、生动神态,传神地描绘出来了。这两句以江水的碧蓝来衬托水鸟的 洁白,以青山的葱郁来映照山花的火红,对比极其强烈,着色极为鲜艳,是采用工笔描绘、 对比衬托来取得其艺术效果的。异乡优美的景色固然也能使人流连忘返,但对于长期漂泊 异乡的诗人来说,却又容易触起他思乡的情怀。三、四两句表现的就是这种心情。“今春 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年的春天转眼又要过去了,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去呢?这表 达的是一种身不由己之感。当时,由于国内战乱不已,诗人不得不长期流寓他乡,颠沛流 离,因而,这里写怀乡之念,正是对和平安定生活的一种渴望。全诗以问句结束,使我们 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深沉的痛苦。 3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小诗。全篇四句,都是写诗人行经宜阳时即目所见的暮春景色。 在景物描写中,渗染着诗人感伤、哀愁的心情。这首诗妙在字面上毫不涉及人事,但细加 品味,诗人却借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正因为此诗具有感物伤时、即小见大、 意境含蓄的特点,所以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 全篇写景,写法又有变化。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和诗人的感情是和谐一致的。首句写 他站在城头上俯瞰所见。昔日,这里坐落着金碧辉煌的连昌宫,县城四周风景幽美,每年 都吸引着大批皇亲贵戚、骚人墨客前来游赏。而今,城下到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一片深 绿的草色令人触目惊心。次句又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城外。当年,通向连昌宫的道路两旁, 有奇花异草、苍松翠柏、流泉响韵,游客络绎不绝。而此刻,诗人只见到一条清泠泠的山 泉,忽而向东、忽而向西地流淌,它似乎在呜咽,向苍穹和旷野诉说自己的冷落、寂寞。 诗人只写了城下萋萋草满和城外涧水东西,就使人感到景色是那么寂静、空旷、荒凉。读 者从这荒寂的景色。可以想象战乱后的县城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变得破败不堪,以至荒 无人迹了。诗人对于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严重破坏的感伤、叹惋之情,便从这一幅野草丛 生、涧水乱流的画面中流露出来。显然,诗的前半篇用了“哀景写哀情”的手法。后两句 所写的景色却与前两句迥然不同。看,春山路上,芳树葱茏,山花烂漫,鸟声宛转,这是 一幅多么美丽迷人、富于生气的春景呵!但诗人在句中嵌入“无人”二字,点出人事寂寥, 花开无人观赏,鸟啼无人聆听。这“无人”二字,勾连四句,笼罩全篇,可谓“诗眼”。 为了强调美景同哀情愁绪的不协调、不相干,诗人又用一“自”字、一“空”字,表现山 花枉自开落。春鸟徒然鸣啭,满怀愁绪独自在山路上行走的诗人无心理会佳境。这样,就 更有力地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自”“空”两个虚字,饱含着诗人感物伤时的深沉慨 叹。很明显,这两句是以“乐景写哀情”。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诗后半篇正是从乐景与哀情的反衬中,产生了强烈的艺 术效果。 4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本诗写于天宝八年(749),此时诗人刚过而立之年,才华卓荦,精力充沛,眼光新奇 性格乐观,他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远赴西域。也不知 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 道对方要返京述职,触动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便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第一句是 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 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 的激情,这里暗暗透了捎家书的微意。“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 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 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后面这两句来得直率真切,有如天籁 脱口而出,字浅意深,以一颗急切的赤子之心表达了诗人作为在外人对家园的强烈思念, 意境沉郁深切,含蓄悠远 5碛中作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墼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了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 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 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 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 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 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 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念起辞别两个 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之殷切,现在,月圆人不圆,怎 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 诗人刚刚把他的心门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样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情愫,却立即由遐想 回到现实:“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 融情入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后句则写出了明月照耀下大漠无边无际的朦胧景 色。景色是荒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 凉,正显示了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 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 6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首诗的前两句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 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 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谧,只有 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三、四句展示出一个独特的 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夜半更深,冷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 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 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今夜 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 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
4 本诗写于天宝八年(749),此时诗人刚过而立之年,才华卓荦,精力充沛,眼光新奇, 性格乐观,他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远赴西域。也不知 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 道对方要返京述职,触动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便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第一句是 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 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 的激情,这里暗暗透了捎家书的微意。“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 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 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后面这两句来得直率真切,有如天籁, 脱口而出,字浅意深,以一颗急切的赤子之心表达了诗人作为在外人对家园的强烈思念, 意境沉郁深切,含蓄悠远。 5 碛 中 作 岑 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望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了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 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 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 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 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 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 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念起辞别两个 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之殷切,现在,月圆人不圆,怎 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 诗人刚刚把他的心门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样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情愫,却立即由遐想 回到现实:“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 融情入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后句则写出了明月照耀下大漠无边无际的朦胧景 色。景色是荒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 凉,正显示了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 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 6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首诗的前两句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 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 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谧,只有 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三、四句展示出一个独特的、 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夜半更深,冷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 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 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今夜 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 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
“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 “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 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 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 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 人用笔的细腻。宋朝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表现的也是这点诗意体验。 7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乌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今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谷口”暗示故山草堂所在。“春残”扣题中“暮春”。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但归来 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稀、尽、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 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气氛。正是这种景象,才使诗人发现了另一种可贵的美:窗前幽竹, 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末二句对窗前幽竹寄予了深情,表示了由衷的赞颂。“不 改清阴”,简炼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的内美与外美和谐统一的特征。这两句由人及物、由 物及人,生动抒发了诗人的怜惜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 寄寓着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欲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诗词每日读(2) 8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写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 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 “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前两句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 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玉关是边陲前线。马策、刀环是典型军 物,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 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与”二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 出。“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 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 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 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 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 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 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 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 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 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 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 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与颜色对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 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9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5 “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 “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 “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 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 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 人用笔的细腻。宋朝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表现的也是这点诗意体验。 7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今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谷口”暗示故山草堂所在。“春残”扣题中“暮春”。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但归来 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稀、尽、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 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气氛。正是这种景象,才使诗人发现了另一种可贵的美:窗前幽竹, 兀傲清劲,翠绿葱茏,摇曳多姿。末二句对窗前幽竹寄予了深情,表示了由衷的赞颂。“不 改清阴”,简炼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的内美与外美和谐统一的特征。这两句由人及物、由 物及人,生动抒发了诗人的怜惜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 寄寓着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欲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 诗 词 每日读 ( 2 ) 8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写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 “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前两句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 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玉关是边陲前线。马策、刀环是典型军 物,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 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与”二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 出。“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 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 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 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 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 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 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 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 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 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 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 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与颜色对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 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9 塞 下 曲 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 气概,读后令人振奋。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 无光也。“雁飞高”,有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 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但大雁的叫声还是泄露了敌人的行踪。他们的行动被我军察觉了。三、 四句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 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 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 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 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 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 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 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 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10从军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这里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经诗人剪裁加工,并注入自己的感情,使它更 浓缩、更集中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雪中行军图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 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 苦,只用“横笛遍吹行路难”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遍吹”两字,点明这时传来 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 个悲中见壮的境界。后两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 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 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 的描写,运用夸张的手法,充分显示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 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也更动人。这里,作者只摄取了 一个回首看的动作,没有说明他们为什么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时抱什么心情,但寓情于景, 情在景中。这一动作所包含的感情,是 11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在以人生聚散 为题材的小诗中,它历来引人注目。首联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 思:一是指出离别己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 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 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 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颔联正面描写重逢 6
6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 气概,读后令人振奋。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 无光也。“雁飞高”,有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 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但大雁的叫声还是泄露了敌人的行踪。他们的行动被我军察觉了。三、 四句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 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 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 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 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 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 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 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 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10 从 军 北 征 李 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这里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经诗人剪裁加工,并注入自己的感情,使它更 浓缩、更集中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雪中行军图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 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 苦,只用“横笛遍吹行路难”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遍吹”两字,点明这时传来 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 个悲中见壮的境界。后两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 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 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 的描写,运用夸张的手法,充分显示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 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也更动人。这里,作者只摄取了 一个回首看的动作,没有说明他们为什么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时抱什么心情,但寓情于景, 情在景中。这一动作所包含的感情,是一言难尽,又可想而知的。 11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在以人生聚散 为题材的小诗中,它历来引人注目。首联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 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 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 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 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颔联正面描写重逢
李益和表弟邂逅相遇。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诗人 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下句 “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交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 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详对 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 “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相认的神情变化, 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 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十年阔别,一朝相遇,该有多少话语要说!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 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 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 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 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 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 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 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 入“言别”。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 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的道路 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 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 情怀。不是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么?“几重”而冠以“又”字,同 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诗中的情景和细节,似是人人曾经历 过的,这就使人们读起来,感觉十分亲切。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 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委婉蕴藉地抒发了真挚 的至亲情谊和深重的动乱之感。 12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本诗抒写戍边将士的乡情。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 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面的沙地,在月光映照下,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 近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 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让人仿佛置身边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后二句写在这万籁俱 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进一步突出了诗人望乡之情。“不知”表达了 迷惘心情,“尽”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 中的景色、声色、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 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13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 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用嫩绿、鹅黄两色把春草丛生、柳丝
7 李益和表弟邂逅相遇。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诗人 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下句 “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交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 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详对 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 “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相认的神情变化, 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 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十年阔别,一朝相遇,该有多少话语要说!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 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 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 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 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 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 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 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 入“言别”。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 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的道路, 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 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 情怀。不是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么?“几重”而冠以“又”字,同 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诗中的情景和细节,似是人人曾经历 过的,这就使人们读起来,感觉十分亲切。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 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委婉蕴藉地抒发了真挚 的至亲情谊和深重的动乱之感。 12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本诗抒写戍边将士的乡情。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 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面的沙地,在月光映照下,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 近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 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让人仿佛置身边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后二句写在这万籁俱 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进一步突出了诗人望乡之情。“不知”表达了 迷惘心情,“尽”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 中的景色、声色、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 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13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 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用嫩绿、鹅黄两色把春草丛生、柳丝
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 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 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 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 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 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 更为曲折。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 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 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 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巧妙了 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 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 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 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 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 14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 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 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 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水浒》民歌写的是夏旱,所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此诗则紧紧抓住春旱特点。“桑条无叶”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 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 描写得形象而真切。“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 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 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相对于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含蓄的特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 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 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 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 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 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 如此不平啊……这一点作者虽已说明却未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此诗对比手 法不像“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 也更耐人寻味。 诗词每日读(3) 15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8
8 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 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 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 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 而消除的。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就是直接写出了 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 更为曲折。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 愁。这在诗思上深一层、曲一层,使诗句有避平见奇之妙。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 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其立 意就更新奇,遣词就更巧妙了。 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 日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 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迹,不是东 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 吹去,因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的。 14 观 祈 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 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 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 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水浒》民歌写的是夏旱,所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此诗则紧紧抓住春旱特点。“桑条无叶”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 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 描写得形象而真切。“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 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 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相对于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含蓄的特 色。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 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 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 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 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 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 如此不平啊……这一点作者虽已说明却未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此诗对比手 法不像“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 也更耐人寻味。 诗 词 每日读 ( 3 ) 15 从 军 行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一首关于风雪行军的绝句,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 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 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 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 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 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 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 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 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 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 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 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 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 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 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 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 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 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16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喚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孑花 这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颇值得称道。“雨里鸡鸣 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巅”乃村居特征 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 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 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 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 让读者随诗句的引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 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么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 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乃 是天然和谐的景致。“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 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 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 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 添一对“妇姑”,似比写两个兄弟更有诗意。 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 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 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兴味尤饶。这含蓄不发的结尾, 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9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一首关于风雪行军的绝句,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 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 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 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 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 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 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 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 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 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 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 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 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 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 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 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 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 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16 雨 过 山 村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这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颇值得称道。“雨里鸡鸣 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巅”乃村居特征 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 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 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 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 让读者随诗句的引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 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么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 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乃 是天然和谐的景致。“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 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 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 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雨景中 添一对“妇姑”,似比写两个兄弟更有诗意。 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 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 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兴味尤饶。这含蓄不发的结尾, 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全诗处处扣住山村特色,融入劳动生活情事,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运用新鲜活 泼的语言,新鲜生动的意象,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17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 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地白” 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鸦鹊在 月光树阴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只能是凭听觉感受出来的。这三个字 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 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 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本句的意境就从庭院扩 展到了神仙境界,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 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第三句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 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 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 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 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 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 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气氛, 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 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1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首句既点明入寺的时间,又着重指出这是一座“古寺”。唯其是“古寺”,才激起诗人 “清晨”来游的勃勃兴致,而“清晨”入寺,正表明诗人对这座有着二百多年历史古刹的 向往。第二句写入寺所见。冉冉升起的旭日,参天挺立的“高林”,给人以清新明丽、葱 茏苕秀的审美感受,同时又有一种幽静之感。在艺术表现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 也就是通过具有特征性的局部景物来表现全体,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具体而言,就是抓住 破山寺内外古木繁茂、郁郁葱葱的特征来写。这特征一经写出,古寺的深邃幽静就跃然纸 颔联写禅房幽景。诗人穿过佛殿步入后禅院,经过一条修竹夹道的小径,置身在这翠 竹掩映、静谧无喧的氛围中,自然会有一种超尘出世之感。“深”字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 僧人居处的幽雅宁静。绿树成荫,百花盛开,阵阵清香,这真是使诗人神往和留连忘返的 幽处”!诗人抓住破山寺后禅房突出的景物特点,创造了一种幽深淡雅的艺术意境
10 全诗处处扣住山村特色,融入劳动生活情事,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运用新鲜活 泼的语言,新鲜生动的意象,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17 十 五 夜 望 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 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地白” 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鸦鹊在 月光树阴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只能是凭听觉感受出来的。这三个字, 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 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 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本句的意境就从庭院扩 展到了神仙境界,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 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第三句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 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 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 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 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 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 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气氛, 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 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18 题 破 山 寺 后 禅 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首句既点明入寺的时间,又着重指出这是一座“古寺”。唯其是“古寺”,才激起诗人 “清晨”来游的勃勃兴致,而“清晨”入寺,正表明诗人对这座有着二百多年历史古刹的 向往。第二句写入寺所见。冉冉升起的旭日,参天挺立的“高林”,给人以清新明丽、葱 茏苕秀的审美感受,同时又有一种幽静之感。在艺术表现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 也就是通过具有特征性的局部景物来表现全体,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具体而言,就是抓住 破山寺内外古木繁茂、郁郁葱葱的特征来写。这特征一经写出,古寺的深邃幽静就跃然纸 上。 颔联写禅房幽景。诗人穿过佛殿步入后禅院,经过一条修竹夹道的小径,置身在这翠 竹掩映、静谧无喧的氛围中,自然会有一种超尘出世之感。“深”字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 僧人居处的幽雅宁静。绿树成荫,百花盛开,阵阵清香,这真是使诗人神往和留连忘返的 “幽处”!诗人抓住破山寺后禅房突出的景物特点,创造了一种幽深淡雅的艺术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