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 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 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 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 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 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 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 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l)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说教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 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 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 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 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 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 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 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 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 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 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 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 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 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 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 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 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 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 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 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 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 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 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 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 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 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相关文学常识的重点 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篇目 来串讲相关知识点。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言诗 2、朗读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 的节奏(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二节拍),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课下注释,明确字音字形,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 的用法与意义),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悲伤——怨恨,并且 明确本诗所表达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 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 么”“怨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来引导 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 存在的妇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了解诗歌的进步性所在(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 求幸福的精神)并体会本诗边叙事边抒情,通过回忆、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手法。在 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怨情”来展开问题,将本课 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 在解决之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的。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 教师加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诗经》中出现的生僻字多,这会给学生 的背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实,并且由教师对诗中的 故事情节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指定学生演板重要词句,来明 确背诵中的重点难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以突破。 7、作业设计环节让学生把诗歌改编为现代诗歌或小说8、课堂小结 《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 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 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由此给我们的写作也带来启迪。因此,安排课堂小结如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 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 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 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 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 的感情 五、说对本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怨情”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 成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义把握,艺术手法鉴赏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在此过 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 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另外, 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
1、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 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 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相关文学常识的重点。 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篇目, 来串讲相关知识点。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四言诗 2、朗读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 的节奏(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二节拍),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课下注释,明确字音字形,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 的用法与意义),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悲伤——怨恨,并且 明确本诗所表达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 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 么”、“怨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来引导 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 存在的妇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了解诗歌的进步性所在(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 求幸福的精神)并体会本诗边叙事边抒情,通过回忆、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手法。在 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怨情”来展开问题,将本课 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5、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 在解决之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的。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 教师加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诗经》中出现的生僻字多,这会给学生 的背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实,并且由教师对诗中的 故事情节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指定学生演板重要词句,来明 确背诵中的重点难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以突破。 7、作业设计环节 让学生把诗歌改编为现代诗歌或小说 8、课堂小结 《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 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 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由此给我们的写作也带来启迪。因此,安排课堂小结如 下: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 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 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 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 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 的感情。 五、说对本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怨情”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 成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义把握,艺术手法鉴赏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在此过 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 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另外, 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
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诗经》 为何怨一片痴情无端见弃 怨怨什么丈夫薄幸世道不公 怨之后痛定思痛与氓决绝 说教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 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 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 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 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 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 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2、 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 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 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 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 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 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 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 文课程的人文性 、说学法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 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 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 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 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 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獵狁的记载。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 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 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 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 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査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査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 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 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 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 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诗经》 为何怨 一片痴情 无端见弃 怨 怨什么 丈夫薄幸 世道不公 怨之后 痛定思痛 与氓决绝 一、说教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2 第二 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 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 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 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 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 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2、 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 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 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 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 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 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 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 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 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 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 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 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 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 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 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 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 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 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 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 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 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 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 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 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 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 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 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己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 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 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 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 “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 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 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 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 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 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 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 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 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 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 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 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 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离骚》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 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 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 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 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 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 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 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 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 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 “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 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 “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 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 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 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 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 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 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 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 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 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 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 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