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之 荆轲刺秦王 编写人苏艳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多角度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3、探究、评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学法指导: 1、学生课前完成预习案,疏通文字、理解文意 2、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等的语句,学习在尖锐复杂 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形象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 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 十二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 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 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 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 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 地位。 2、故事发生背景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攻赵,杀赵葱,克邯郸, 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 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 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 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预习自测 自读课文,归纳掌握字词意义和用法 1、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2)日以尽矣 (3)往而不反者,竖子也(4)请辞决矣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6)燕王拜送于庭 (7)荆轲奉樊於期头函(8)图穷而匕首见 (9)秦王还柱而走(10)卒起不意 2、古今异义
神木中学 352 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之 荆轲刺秦王 编写人 苏艳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多角度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 3、探究、评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学法指导: 1、学生课前完成预习案,疏通文字、理解文意。 2、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等的语句,学习在尖锐复杂 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形象。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 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 十二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 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 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 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 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 地位。 2、故事发生背景 公元前 228 年(秦王政 19 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攻赵,杀赵葱,克邯郸, 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 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 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 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预习自测 自读课文,归纳掌握字词意义和用法 1、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日以尽矣 (3)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请辞决矣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6)燕王拜送于庭 (7)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8)图穷而匕首见 (9)秦王还柱而走 (10)卒起不意 2、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古义:今义: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今义: (3)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今义: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今义: (5)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今义: (6)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今义: (⑦)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今义: (8)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今义 (9)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今义: 3、文言句式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燕王拜送于庭() (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7)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8)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4、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 (2)函封之 (3)樊於期乃前曰 (4)其人居远 (5)使使以闻大王 (6)太子迟之 (7)发尽上指冠 (8)群臣怪之 (9)箕踞以骂曰 5、翻译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2)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3)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4)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古义: 今义: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今义: (3)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 今义: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 今义: (5)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 今义: (6)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 今义: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 今义: (8)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 今义: (9)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 今义: 3、文言句式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3)燕王拜送于庭( ) (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6)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7)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 (8)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 4、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 (2)函封之 (3)樊於期乃前曰 (4)其人居远 (5)使使以闻大王 (6)太子迟之 (7)发尽上指冠 (8)群臣怪之 (9)箕踞以骂曰 5、翻译句子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2)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3)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4)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探究案 1、一词多义 (1)兵 ①进兵北略地 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③不及召下兵 ④不得持尺兵 (2)穷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图穷而匕首见 (3)为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为之奈何 ③乃为装遣荆轲 ④乃令秦武阳为副 ⑤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②轲自知事不就 (5)引 ①自引而起,绝袖 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6)见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图穷而匕首见 (7)使 ①使工以药淬之 ②使使以闻大王 ③见燕使者咸阳宫 ④使毕使于前 (8)陈 ①恐惧不敢自陈 ②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9)提 ①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②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di)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2、文中描写了易水辞诀和秦廷行刺这两个场面,说说让你印象最深的描写是什 么?文章用了哪些方法来进行场面描写? 3、分别分析荆轲、太子丹、秦王等人的性格特点
探究案 1、一词多义 (1)兵 ①进兵北略地 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③不及召下兵 ④不得持尺兵 (2)穷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图穷而匕首见 (3)为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为之奈何 ③乃为装遣荆轲 ④乃令秦武阳为副 ⑤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4)就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②轲自知事不就 (5)引 ①自引而起,绝袖 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6)见 ①秦王必说见臣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图穷而匕首见 (7)使 ①使工以药淬之 ②使使以闻大王 ③见燕使者咸阳宫 ④使毕使于前 (8)陈 ①恐惧不敢自陈 ②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9)提 ①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②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2、文中描写了易水辞诀和秦廷行刺这两个场面,说说让你印象最深的描写是什 么?文章用了哪些方法来进行场面描写? 3、分别分析荆轲、太子丹、秦王等人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