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 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 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②、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2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3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 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 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一画这两句。 (2)、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3)、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4)、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5)、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 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 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 常?(板书:独)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 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 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2)、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3)、品析: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 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 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 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 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 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 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 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4)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 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 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 “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 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 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回顾总结,授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 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 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 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 凡”的,神总是“脱俗” 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 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 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 “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 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 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授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 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 ──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第二课时 、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 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 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 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 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 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 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 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 (内心)不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 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 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 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 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 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 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 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
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 的铜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乜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 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 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 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 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作业布置
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 的铜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 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 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 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五、作业布置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 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总体板书设计】 鸟飞云去→诗人寂寞 独坐敬亭山 寄托山水 怀才不遇→借惜相怜 湖月辉映风平浪静 望洞庭湖 景色迷人 山水一体色调淡雅 赞美江南 江南风景如画 忆江南江南美景 令人难以忘记 再赞能不忆江南? 【课后反思】 整体反思: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 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总体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一、整体反思: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
境一理解词句、想象画面一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 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同时在理解词义 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江南好》教后反思:课标指岀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 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活动,靠的是熏陶感 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特别对于这么一篇文质兼 美的古诗,我更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当问我“江花”是否可以理解 为江上的浪花时,我没有直接给他答案,而是让他自己反复读古诗, 找出你所理解的依据。没有想到这位学生读了几遍,就悟出了“江花” 并不是浪花,而是江上的开放的花朵。为此,我庆幸自己没有急于求 成,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 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同时在理解词义 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二、《江南好》教后反思: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 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活动,靠的是熏陶感 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特别对于这么一篇文质兼 美的古诗,我更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当问我“江花”是否可以理解 为江上的浪花时,我没有直接给他答案,而是让他自己反复读古诗, 找出你所理解的依据。没有想到这位学生读了几遍,就悟出了“江花” 并不是浪花,而是江上的开放的花朵。为此,我庆幸自己没有急于求 成,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