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诗鉴赏 【2013年·山西省】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分) (1)我选 (2)赏析: 2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3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理解 二【2013年·河南省】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2分) 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6-7题。(2分
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之古诗鉴赏 一、【2013 年•山西省 】 望 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2 分) (1)我选: (2)赏析: 2 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 分) 3 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理解。 二【2013 年•河南省 】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5 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 分)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2 分) 三、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 6-7 题。(2 分)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 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 然前线。”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 四【2013年·四川省乐山市】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10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五、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ll陈与义《登岳阳楼》中的诗句 ”从时空跨度上叙事状态 抒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强烈的愤懑和万般的无奈 l1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2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融于一体。(2分) 13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2
2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 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 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 然前线。”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 识。 四【2013 年•四川省乐山市】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4 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 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1 陈与义《登岳阳楼》中的诗句“ , ”从时空跨度上叙事状态, 抒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强烈的愤懑和万般的无奈。 11 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12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2 分) 13 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 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六【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4“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1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6词末“可怜白发生”一句凝聚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请做简要分析 七【2013年·浙江省舟山市】 忆钱塘江(4分)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ou。②涵:包含。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7这首诗描绘了▲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一词。(2分) 18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八【2013年·山东省德州市】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9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0(1分) A.《龟虽寿》(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馆》(王维) D.《月下独酌》(李白) 20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3分) 21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九【2013年山东省菏泽市】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3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 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六【2013 年•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 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4“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1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6 词末“可怜白发生”一句凝聚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请做简要分析。 七【2013 年•浙江省舟山市】 忆钱塘江(4 分)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 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7 这首诗描绘了▲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一词。(2 分) 18 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八【2013 年•山东省德州市】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9 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1 分) A.《龟虽寿》(曹操)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竹里馆》(王维) D.《月下独酌》(李 白) 20.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3 分) 21 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九【2013 年•山东省菏泽市】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唐)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22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的什么特点? 23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十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24-25)两小题 金陵三迁有感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 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24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 样的心理状态? 25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 答案:1示例:(1)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 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 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接近即可)(2分) 2答案: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 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 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 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 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3答案: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 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 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 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 可。2分) 4答案: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 5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 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妤。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 目凄然。(2分) 6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1分,共2分) 7答案.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8答案: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 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
4 (唐)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22 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的什么特点? 23 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十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24-25)两小题。 金陵三迁有感①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 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24 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 样的心理状态? 25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 答案:1 示例:⑴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 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 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接近即可) (2 分) 2 答案: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 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 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 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 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3 答案: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 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 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 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 可。2 分) 4 答案: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 分) 5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 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 目凄然。(2 分) 6 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 1 分,共 2 分) 7 答案.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8 答案: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 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
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 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 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9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 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 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 10“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l1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2答案:家国之恨身世之悲(意近即可,2分) 13答案:A(2分) 14【参考答案】(1)了却:完成。可怜:可叹。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词语的理解。结合词句内容来分析即可 【备考建议】本词选自九年级上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因此同 学们在复习古诗词时要回归课内,关注课下的注解 15【参考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 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答案解析】本题考査的是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题答题步骤: ①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句内容 ②概括诗句构成的图景或意境 ③分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备考建议】古诗词的思想感情题,既要求考生要理解诗句的内容,也要求结合诗句 知人论世,理解它所表达的情感 16答案: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17答案:黄昏(傍晚)醉。 18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的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 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9答案B共1分。 20答案示例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或 者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 21答案示例:尾联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言之成 理即可,共3分 22答案: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 23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 传来的一声萧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答案:24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5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 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 生态度
5 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 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 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9 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 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 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 2 分) 10“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 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 分) 11 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12 答案: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意近即可,2 分) 13 答案:A(2 分) 14【参考答案】(1)了却:完成。可怜:可叹。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词语的理解。结合词句内容来分析即可。 【备考建议】本词选自九年级上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因此同 学们在复习古诗词时要回归课内,关注课下的注解。 15【参考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 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题答题步骤: ①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句内容; ②概括诗句构成的图景或意境; ③分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备考建议】古诗词的思想感情题,既要求考生要理解诗句的内容,也要求结合诗句, 知人论世,理解它所表达的情感。 16 答案: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17 答案:黄昏(傍晚) 醉。 18.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的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 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19 答案:B 共 1 分。 20 答案示例:比喻。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或 者:对比。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 21 答案示例:尾联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言之成 理即可,共 3 分。 22 答案: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 23 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 传来的一声萧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答案:24 诗人因关心南宋末年动乱时局而多愁善感,忧心如焚,感情十分沉痛。 25 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 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 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