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有第一高馭學 ★★★“五环大课堂”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28观潮 师生札记 编写人:八年级B段钱琛 【学习目标】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重点难点】 1、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法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 3.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知识链接】 1、人物背景 周密(1232一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 兴(今属淅江灏州)人。宋末曾任义鸟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娛。其词讲求格 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 《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 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娛乐与游观之盛 2、背景介绍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 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 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湖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 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 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 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 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 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自学指导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自己的命运应有自己创造——俄国契诃夫
★★★ “五环大课堂”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自己的命运应有自己创造——俄国 契诃夫 28 观潮 编写人:八年级 B 段 钱琛 【学习目标】 1.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 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重点难点】 1、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法指导】 1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2.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 3.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知识链接】 1、人物背景 周密( 1232—约 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 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 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 《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 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背景介绍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 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 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 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 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 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 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 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自学指导 1.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 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师生札记
河有第一高馭學 ★★★“五环大课堂”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1)、读准下列加横线的字 雷暹( )壓数百( )如履平地()罗绮()僦赁看幕() 万仞( 每岁京尹 )一舸( )善泅() (2)、《观潮》选自《》,作者 代湖州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②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⑧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爕,随波而逝 ⑤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⑤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二、合作探究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 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 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侠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8、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9、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10、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自己的命运应有自己创造——俄国契诃夫
★★★ “五环大课堂”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自己的命运应有自己创造——俄国 契诃夫 (1)、读准下列加横线的字 雷霆( )艨艟数百( )如履平地( )罗绮( )僦赁看幕( ) 万仞( )每岁京尹( ) 一舸( )善泅( ) (2)、《观潮》选自《 》,作者 , 代湖州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②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③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⑤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⑤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二、合作探究 (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 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 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8、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9、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10、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河有第一高馭學 ★★★“五环大课堂”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11、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 处表现在哪里? 1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 用了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 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 地不容闲也。 13、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 的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14、概括两段内容 15、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展示质疑、教师点拔】 1、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 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2、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自己的命运应有自己创造——俄国契诃夫
★★★ “五环大课堂”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自己的命运应有自己创造——俄国 契诃夫 11、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 处表现在哪里? 1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 用了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 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 地不容闲也。 13、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 的 、 、 等特征。 “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14、概括两段内容。 15、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展示质疑、教师点拨】 1、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 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2、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